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样的教育,极有可能成功?

视角学社 2021-02-19
转载:明教育

《极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值得一看”的教育纪录片。

在美国社会普遍对传统教育感到失望的大背景下,这部面世于2015年的纪录片获誉无数,在全世界上万所学校播放,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且最重要的教育纪录片之一。

  • 获得了24个国际影展奖项;
  • 在全世界超过2300次公映;
  • 《美国独立电影专刊》("Film Threat")甚至评论它为“这部电影,应该是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 比尔盖茨造访HTH时说,“这是每个美国孩子都向往的创新学校”。

纪录片拍摄了一所“奇怪”的学校。没有教科书、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上下课的铃声、竟然也没有考试 .....


这是一个厉害的学校,公立免费、随机抽签,来自各个地区、不同背景、各个阶层的孩子们,在这里读书的平均成绩比地区水平高出10%,达到98%的大学高入学率,让曾经充满疑惑的家长们也放下了心。

它是怎么做到的?



这是一个人人可以任教的学校,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在这里成为充满激情,又不断追求严谨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运用真正的知识、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

它是怎么做到的?


孤零零的“一个”学校,17年间复制了13所学校,从小学到高中,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自主学习的快乐中,得到能力的提升,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规模化并重。

它是怎么做到的?


这所学校就是High Tech High(HTH),美国一所K-12学校,创立于2000年,目前有13所分校,5000多名学生。


片中重要展示了三个项目:
1、用苏格拉底讨论法上课的情境,感觉像是在头脑中做思维体操,讲究精密思考。


2、学习关于几个文明起落的知识,研究总结原因,并且用物理的方式表达出来(主要利用齿轮运转)。


3、学习所有关于雅典的知识,排演一出戏剧。因为雅典时候只有男人可以演戏,女人不可以。所以男生的戏剧场景是雅典,女生的戏剧场景换到巴勒斯坦。



这些案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就是当下流行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问题式学习,打破学科的边界,又讲究深度和统整。


而这,正是这所学校“成功”的杀手锏。


在项目制学习PBL中,老师往后退,不再是讲台的中心。他们不会决定学生做什么,如何做。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不是教授,而是引导;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不是训练,而是激发自主探索。


学生真正进入项目,需要自己负起责任和承担压力,自己做决定。怎么做计划,如何去探究,时间如何分配,成果如何展示和分享,中间碰到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



自己找资料、用软件建模、设计图案、布置舞台、做鼓舞团队士气的演讲、处理自己的压力、做宣传板、甚至细到试验决定假装打耳光的角度以及是打手上还是打胳膊上音效好等等。


如此一来,动机和动力比较强烈,自动加班加点,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自主性。


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除了那些看得到的知识和作品,还会锻炼到很多技能,如感受力、耐力、 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等。


项目体验过程本身也是宝贵的,让孩子们知道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教育都是混沌的。在混沌中不确定中,去深挖和探讨各种可能性。


通过项目的完成,找到自己的动力和力量,完成以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此带来的经历或体验,可能改变一生。


创造以前不存在的东西,也能享受满足感,觉得世界是有趣、丰富而多彩的。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在国内普遍叫做项目式学习,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有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也有人称之为问题式学习,因为它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育方式主要基于现实世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 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实,PBL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出现在医学教育领域。


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安大略湖(Ontario)麦克马斯特(McMaster)医学院对毕业生的抽测发现,学生对前几年所学内容的遗忘率竟然高达90%,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后发现,医学院的教学与学生未来在工作场所中所面临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之间的联接并不紧密,由于学生在校的学习往往强调背诵所学知识,无法及时应用于实际的工作情境,这种学习方式并无法确实掌握病症。


同时也发现,医学院学生与医院医生所处的情境不同,医学院的学生倾向以“正确答案”获得高分,但寻找“正确答案”并无法协助学生开放性思考,反而学到的是一成不变的单一思路,于是让学生一入学就面对实际的病人进行学习。随后,1966年,医学院成立专家小组,抛弃了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的“标准”做法,制定了一个“三年规划”,标志着PBL的诞生。


之后,美国的著名学者布里奇斯和海林杰注意到了PBL的生命力和其在教育领导发展领域的应用价值,在大量的文献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管理者的以问题为本的学习》一书,将PBL正式引入教育领域。



PBL进入到中国以后,备受追捧,家长们纷纷将孩子送到一些机构进行PBL学习,或者在家根据一些资料让孩子“按图索骥”照搬照样学习。看着孩子兴高采烈地在动手、实践,好像很投入的样子,家长们会很欣慰,仿佛找到了真正属于孩子的认知方法。


然而,实践层面上的纷繁经验,以及新生事物带来的混沌,迫使我们回到一个更加本质的问题上来,即——PBL究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PBL究竟是怎样的真实的学习形态?

PBL即使在其存在了上百年的发源地——美国,也依然有着诸多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在国内,当大家一哄而上,争相贴标签式的实践时,更是带着层出不穷的迷思和误区,家长们需要了解PBL中的迷思,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PBL。  


01

“做项目”等于“项目式学习”

在众多关于项目式的迷思中,“做项目”就等于孩子在进行PBL学习这一点,毫无疑问最具有迷惑性。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陷在死记硬背的教学泥潭中。项目式学习的出现,颠覆了我们原有的教学流程或方式,我们下意识地只要“做”就行,有了“做”,我们就彻底告别原来的传统的课程教学或者学习方式。有了孩子的动手实践,项目式学习就发生了。


然而,如果孩子没有学习到任何知识和技能,那孩子是不能真正完成项目。项目式学习强调通过项目的设计和执行落实学习过程。


换句话说:孩子的学习,一定是与项目的完成,同时进行的。如果项目式学习,聚焦的不是学习,那就不是真正的项目式学习。


计划、调查、合作、问题解决、迭代修改、转换、编辑,还有数不清的“PBL”式动词,如同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一样,需要成为项目式学习内在的要素。

这些要素是借助知识的学习,来实现和达到目标的。最具光芒的是:项目式学习所聚焦的学习,其实是一个过程以及跨越一定时空的成长,然而项目的结果,只是反映过程和成长的物体而已。

所以,如果孩子只是简单地拼凑一篇小说,做一个金字塔模型,或者从湖中取水分析水样,测量建筑物的长度或高度的话,那这些根本不是项目式的“制作”和“学习”。


02
教师应该设计项目?

很多人认为:教师或大人,才是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任务,而不是孩子。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一味将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推到教师的身上,那课堂依旧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


项目式学习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倾听孩子的声音


美国巴克项目式学习研究院提出,项目式学习的八大黄金标准之一,就是“Student Voice and Choice”,即孩子一起来作出有关项目的决定,包括如何开展学习和工作、制作什么产品等等。

教师能够设计项目,或者说只是项目的组成部分,例如时间安排、分级性评估、检查评估、设计合作分工、制定项目目的,确定汇报观众等等。

在理想状态下,教师是和孩子协同工作,在相关专家、社区人员和家庭成员的支持下,一起完成跨越时空的学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始终知道“我是谁?”“我要去哪儿”“我应该如何去。




03
项目式学习弱化课程标准和知识学习?

当我们谈到项目式学习,下意识地会想到“做”,而不是“学”。很多人会认为项目式学习时弱化“学”,强调“做”的。这也是项目式学习更多地存在于边缘活动或者非主流学科之中的原因。

巴克项目式学习八大黄金标准的核心就是聚焦孩子的学习目标,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内容、技能以及对于概念的深度理解。经研究:孩子通过项目式学习记忆知识和概念的效果要远远高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有个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可以证明这一研究。

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这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但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保持率只有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持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视频”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看演示”,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参与讨论”、“发言”,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实践练习”、“做中学”、“实验法”,可以达到75%。

第七种,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项目式学习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后二种学习方式,所以在知识学习和概念理解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所以,在项目式教学中,要建立学习与深度的知识理解的一致性,促进学科概念和能力的深化。

孩子通过问题解决、方案设计、产品制作等高阶认知策略和行为,加深对学科概念的深度理解,并实现在真实情景下的迁移和应用。


一个好的PBL设计,应当有如下八大基本要素:
 
  1. 核心知识学习和成功素质培养:项目聚焦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有标准为依托的知识内容和技能,例如批判性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合作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
  2. 有挑战性的问题: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是解决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同时,又不能难到让学生望而却步。
  3. 持续性的探究:能让学生参与到严谨的延续的一系列问问题,找资源和使用信息的探究过程中。
  4. 真实性:项目必须涉及真实的背景,涵盖现实世界中的任务、工具、质量标准,并且能对这个世界产生真实的影响,或者对于学生个人的疑惑、兴趣或自我认知有帮助。
  5. 学生的诉求及选择:学生能对这个项目作出一些决定,包括他们准备怎么做以及准备创造什么作品。
  6. 反思:学生和老师在项目过程中需要针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包括:学习的内容、探究和项目执行的有效性、项目成果的质量,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7. 批评和修改:学生们需要提出及接受意见和建议,并知道如何基于反馈来改进他们的执行方案、完善他们的产品。
  8. 公开呈现:学生们需要向同学、老师以外的公众阐释、展示或者呈现他们的项目成果。



不可否认,PBL是非常优秀甚至走在时代前列的教学方法,但是进行了 PBL 教学,孩子就真的“极有可能成功”吗?


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极有可能成功》一书的作者本意并非如此,“我们在谈新教育的时候,首先需要的是重塑问题。如果我们的对话,学校策略,国家的政策还是在围着如何改良现行的教育系统,那么,我们完蛋了。”


PBL是富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但它带来的创新并非是教学形式的单一改变。我们首先要知道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的人是怎么样的,并且理解这一创新的本质理念,才能培养出“极有可能成功”的人。


相关阅读:

家庭教育忧思录

从伊顿到牛津,英国首相大选,挖出了多少精英教育的秘密?

教育的起点不是金钱,终点也不是成功



转载:明教育,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