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识战胜灾难 | 一份关于瘟疫、病毒与人类社会的严肃书单
作者:群学君
来源:群学书院
疫疾肆虐,令举国上下揪心。
对于一线救援的医护人员,我们致以最高的敬意,对于罹患疾病的同胞,我们报以守望相助的温暖。而对于绝大多数如你我的普通人,除了做好自身及家人的安全防护工作,佩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加强锻炼、多休息、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地方,不恐慌、不传谣,不意气用事,不怨天尤人之外,还可以做的,或许就是利用这个难得的蛰居家中的春节,读几本关于瘟疫、传染病和人类社会变迁的好书,客观理性地认识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危机,学会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相信科学。只有我们从一次次的历史灾难中真正吸取教训,并将之真正用于改进我们的观念与行为,才真正称得上“多难兴邦”。
一 《致命接触》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国家地理》记者大卫 · 奎曼与全球顶尖的疾病专家展开了一项惊险、刺激的冒险之旅:在中国网捕蝙蝠,在孟加拉制作捕猴陷阱、在刚果围捕大猩猩……他们试图踏访每一个疾病的发源地,去寻找人类大范围感染疾病的根源。大卫·奎曼除了利用翔实的调查资料向读者介绍了这些著名疾病的发病原因及传播过程,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一场全球性疾病何时到来?
二《瘟疫与人》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一代历史学家威廉 · 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瘟疫与人》是威廉 · 麦克尼尔备受欢迎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佳作。《纽约书评》称 “此书从此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纽约客》则认为此书是 “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普利策奖得主哈里森 · 索尔兹伯里盛赞它提出了“富有创新也具有挑战性的历史概念,影响深远”,而历史学家威尔 · 杜兰特有言:“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三《逼近的瘟疫》
在这本如惊悚小说一般让人紧张不已的纪实作品中,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口吻告诉大家:人类在与瘟疫的战争中打了败仗。
反观此书问世的几十年间,艾滋病已从非洲和美国爆发,逐步蔓延到全世界;一度被消灭的疟疾又在热带地区死灰复燃,杀伤力超过以住;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卷土重来,以惊人的速度感染新的人群;SARS曾在几个月间肆虐于中国大地,吞噬了许多鲜活的生命;禽流感连续多年在世界各地此伏彼起,不断传来死人的消息……事实说明,作者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假如你热爱生活,珍惜健康,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毕竟,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命关天。
四 《死亡地图》
这是一个关于瘟疫的故事,一个关于瘟疫如何创造了我们今天生存的城市、世界的故事。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伦敦,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大都市,仅仅拥有着伊丽莎白时期古老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当时,每隔个四五年,伦敦就要爆发一次霍乱,每次爆发都要夺走伦敦上万条生命,进而波及到整个英国。一位名为约翰 · 斯诺(John Snow)的医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证明霍乱存在于水中。在无人相信的情况下,一位牧师亨利·白石帮他绘制地图,将取水饮用的人们与未取水饮用的人们绘在同一张图上,将每个街区的死亡人数标在上面,越远离水泵,死亡人数越少。约翰·斯诺与亨利 · 白石拯救了伦敦城,那是英国后一次发生霍乱。人们开始修建下水道,构建城市公共设施,保证水源的清洁,避免与污物处理源进行接触。这张死亡地图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所有后人得益。
五 《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二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在《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六 《对决病毒的最前线》
阿里 · 可汗医师长期于公共卫生领域担任第一先遣部队,在25年的公卫生涯中,历经无数惊险。他的足迹遍及全球,由丛林前哨,到只有骑马才能抵达的智利村庄,到遭检疫隔离的拥挤亚洲都市,也到环境教人不寒而栗,由外劳宰杀羊只的波斯湾各大屠宰场。他努力阻止伊波拉病毒、SARS、MERS,以及其他种种教人害怕的疾病。2001年华府遭生物武器恐怖攻击时,他也直接参与防治工作,阻止炭疽病传播,并在2005年卡崔娜飓风侵袭纽奥良之后,协助重建当地的公卫基础建设。
面对传染病人,仅有薄薄的口罩保护他;面对无名病毒,手上只有难以确定的有限信息,却必须马上做出攸关生死的决定。他发现尽管造成疾病的是细菌或病毒,但导致疾病流行的却常常是人。我们会犯错,会把紧急事件政治化,而且从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
本书是内行专家的现身说法,也是第一手的灾难报告。说明微生物与人类密切的关系,如何对抗举世最致命的疾病,以及让时疫雪上加霜的惊恐和贪腐。本书也为我们上了急需的一课,让我们知道在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对下一波大流行病之时,该如何采取更多行动,如何保护自己,以及预防它们再现的方法。
七《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中国史学界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本书援入新视野,探讨新问题,把握中国历史运行的实情,致力于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实践与发展,既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领域,延伸了疾病史研究的资料范围,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世社会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八《瘟疫下的社会拯救》
《瘟疫下的社会拯救》是一部专门研究和论述我国古代明清以来到民国期间,重大疫情的发生、发展与当时的相应反和社会影响的著作。该书从明代中期开始,选择在历史上涉及面较大且影响范围广的历史重大疫情进行综合的论述和研究,书中除了一般概述疫情的基本情况外,侧重于个案研究,精选几次影响重大又情况各异的大疫加以比较细致的探讨,从各个侧面展现暴发大疫的原因、影响,勾勒并检讨面对大疫,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包括个人)的反应,最后总结出一些值得令人重视的经验教训。读者对象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员,使之初步了解历史上的重大疫情的基本状况,特别是当时的有关反应和对策,为今天的防范重大疫情提供历史参考借鉴。
九 《鼠疫与近代中国卫生的制度化和社会变迁》
本书是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性研究。通过广泛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包括港台)的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对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的过程进行了颇为全面的分析,并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探究了卫生制度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意义。
十《你一定要知道的50种致命传染病》
我们拥挤的城市,由愈来愈快捷的大众运输系统相互链接,正是疾病滋长的绝佳温床。站在拥挤的列车上,就算通风良好,空气也会不断进出十多人的肺。我们创造的化学物质,例如抗生素和抗病毒剂,只能活跃几个月,之后它们意欲对付的微生物就会开始学会回避和闪躲。此外,由于人口过剩和开发森林及丛林的欲望,迫使人类和其他物种同住,我们也提供完美的环境让先前只栖息于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得以跃入人体。
这些致命病毒就潜藏在你我之间,日新月异,伺机而动,随时准备攻击人类。它们杀不尽也灭不光,唯有认识它、了解它,学习保护自己,我们才能安然渡过。
全世界都在忧心最新病毒是否会吞噬人类性命,《你一定要知道的50种致命传染病》回顾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自然杀手。这本书为读者详细解说世界上最为致命的病毒和细菌性疾病,包括专家对未来可能会爆发、病毒蔓延的看法,以及预防方法、辨识系统,以及生存可能性的探究。
十一 《病者生存》
《病者生存》深入研究了人类的进化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生存、人类的身体及我们对疾病的理解,揭示了在过去很多时候,正是遗传至今的疾病让我们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竞赛中占据了上风。
本书作者是加拿大出生的科学家、医生、畅销书作家,曾获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和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医学博士,被誉为神经遗传学领域年轻一代的后起之秀和领军人物。他专攻的领域为罕见疾病、神经遗传学和生物技术,他开办了两家生物技术公司,获得多项全球专利,并研发出治疗罕见疾病的药物。
实际生活指南,医学谣言粉碎机。本书讨论的问题至今仍是中国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铁元素、胆固醇、糖尿病、微生物、基因组等,也讨论了植物毒素、微生物、遗传和癌症等我们身边的话题。本书包含大量实际生活的例子和故事,也有大量健康与生活方面的智慧见解,帮你摆脱各种有关疾病和健康的谣言。
相关阅读:
作者:群学君,转载:群学书院。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