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澳洲警告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虚拟绑架”骗局

视角学社 2021-07-04

一些骗子假称来自中国驻澳大利亚堪培拉大使馆


澳大利亚悉尼——这名年轻女子在中国的父母对那段视频信以为真。视频似乎显示,他们21岁的女儿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地方呼救。她已经失联好几天了。她看起来很痛苦,而作恶者只给了一个解决办法:支付一笔六位数的赎金。


该女子的家人将赎金打入了一个离岸银行账户。但这一切都是骗局。7月14日,这名女子的室友联系悉尼警方几小时后,警方在离她住处不远的一家酒店里找到了她,她安然无恙。


现在,澳大利亚当局警告说,“虚拟绑架”可能正在增加,因为不知姓名的罪犯在设法榨取澳大利亚的中国学生及其在中国家人的财产,因为新冠病毒大流行,他们当中许多人处于紧张不安和孤独的状态。


新南威尔士州警方周二说,今年已发生了至少八起得到证实的这类案件,受害者为这些从未发生的绑架支付了逾200万美元的赎金。


“我们接触到的这些虚拟绑架案的受害者在所发生的事情中受到创伤,以为他们将自己和亲人置于真正的危险之中,”新南威尔士州警察局助理局长彼得·瑟特尔(Peter Thurtell)说。


这类案件最近的激增表明,利用过度分享以及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担忧的犯罪发生了演化,它结合了数字技能与老式的骗子胁迫手段。至少从1990年代开始,从台湾和中国大陆到墨西哥和古巴的犯罪团伙就一直在用模拟绑架来说服家庭支付赎金,通常利用的是受害者有意或无意提供的个人信息。


去年,敲诈者给美墨边境美国一侧的酒店房间打电话,让住客相信武装人员就在附近,他们需要开车越过边境,搬到一家墨西哥酒店,在那里他们需要拍一张自己的截图,然后罪犯们用这些截图来说服他们的亲人支付赎金。


当局说,他们在几年前首次看到这种骗局的悉尼版本:自动拨号机用事先录好的信息给数千个随机号码打电话,自称是邮递服务。信息说有一个包裹需要投递。不挂断电话的人会听到一个讲普通话的人问候他们,询问他们基本的身份信息——姓名、地址、电话号码,以及其他重要信息——并承诺会再打电话。


给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人数近年激增,去年的注册在校人数已达21.2万——再打电话的人会自称来自中国政府,而且带来了一个坏消息:需要投递的包裹中有非法、或与更大的犯罪有某种联系的东西,会导致收到包裹的人被驱逐出境或被监禁,或给他们的亲人造成伤害。打电话的人会告诉目标对象,为保险起见,需要登记入住一家酒店,并将手机关掉。哦,还有,不要告诉任何人,否则,已经很糟糕的事情会变得极为严重。


“尤其是对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在这里没有任何家庭的帮助,收到这样的信息,他们会很害怕,”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刑事司法高级讲师张耀中教授说,他研究过这种诈财骗局。“这些聪明的犯罪分子了解这种心理情绪,并利用这种情绪来使学生上勾。”


行骗者用技术来加强骗局。张耀中说,他们通常会隐瞒自己的电话号码,而是冒用一个可以在网上找到的中国大使馆的电话号码。在某些案子里,他们让受害者发给他们一张照片,或者改动他们在网上找到的东西,制造一个似乎显示目标对象被绑架的照片或视频。


远在国内的学生父母们通常是通过电话收到赎金要求,然后会收到似乎是犯罪证据的东西。


也许是因为读过加拿大和美国实际发生的中国学生被绑架的事件,一些担心自己孩子的中国家长服从了骗子的要求。在上个月发生在悉尼的一起案件中,一个家庭向不明身份的罪犯支付了200万澳元(约合1000万元人民币)。其他案件的支付金额从几千美元到20多万美元不等。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人与人的接触减少,家长们如果收到这种信息,可能不知道该与谁联系。对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无法与他们信任的人交谈,核实这种信息是否真实,”张耀中说。“这种隔离状态也许给罪犯创造了一些机会。”


警察被叫来后,他们通常只需几小时就能发现真正发生了什么。但受害者的名字很少被公开,这些案件的主谋也没有找到。


周二,澳大利亚当局提醒人们,如果怀疑有人冒充来自中国政府,应马上报警。


“新南威尔士州警方已得到来自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的保证,没有声称来自警察、检察院或法院等中国当局的人会用他们自己的手机与学生联系,要求支付款项或转账,”侦缉处负责人达伦·班纳特(Darren Bennett)说。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一定是骗局,”他补充说。


相关阅读:

留学生父母是世上最苦的人

中美关系持续恶化 留学生的彷徨与忧思

疫情阴影下的众生相——美国名校留学生:我尚在北美,不敢崩溃



作者:Damien Cave,是澳大利亚悉尼分社社长。他此前曾在墨西哥城、哈瓦那、贝鲁特和巴格达报道新闻。自2004年加入《纽约时报》以来,他还担任过国内新闻副主编、迈阿密分社社长和纽约市记者。Tiffany May自香港对本文有报道贡献,翻译:Cindy Hao,原载:纽约时报中文网。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