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文科生与妈妈的对话:在美国读文科,痛并快乐着...

视角学社 2022-08-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穿越喧嚣 Author 天妈与天

作者:天妈与天

转载:穿越喧嚣


01


孩子有为期一个月的寒假,很奢侈了,放假之前我们做了规划,用八天时间做一个短途旅游,四天腾冲四天成都,他在做一个有关飞虎队和远征军的课题,我们陪着他做调研。之后我又给他出了个题目,写一写文科生在美国的学习体验,看看有什么可总结的。

下面是他写的:

02

在美国读了一年半文科(中间夹了一门数学和两门外语),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感受就是“痛并快乐着”----为自己的兴趣忍受巨大的作业量和不那么好看的GPA,但是在过程中特别开心,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我就读的学校名为Colorado College(CC)(科罗拉多学院),位于美国中西部科罗拉多州的科泉市,距离州府丹佛一小时车程。以中国的标准来看,科泉绝对是个小城市,一条两英里长的主街就是它的downtown area,学校的校园就坐落在主街的北端。因为学校的规模很小----只有本科四个年级两千左右学生,没有研究生院,所以校园也非常小,只有两个街区,就是国内高中校园的水平,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也非常优秀。作为一所私立文理学院,CC推行“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主张学生要全面地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强势专业有政治学、历史、戏剧、哲学等。CC最独特的一点在于其学制----“Block Plan”,简而言之就是每四个星期(Block)只学一门课,在第四周考掉期末,新的一个Block再学另一门,所以CC没有其他美国大学的final week。

虽然CC的博雅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大一大二两年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在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之后再决定专业,我在上大学之前就决定了我的专业方向----政治学(国际关系),所以大一第一门课就很自(zuo)信(si)地选了一门政治哲学的课(CC学生的大一第一门课是和其他年级分开选课的,叫FYE(First Year Experience),FYE的课普遍特别难)。这门课有两个教授,一个来自政治学系,另外一个教英国文学。这两位教授是各自department里面年龄最大的,同时也是最博学的,教学经历最丰富的,对学生很好,但也非常严格,评分标准细致到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

这门课的标题叫Concept of Freedom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是一门政治哲学的入门课。课程前半部分主要讲文艺复兴之前的内容----古希腊戏剧、古罗马史诗、中世纪宗教文学,我作为亚洲国际生,不是特别了解这些相当于西方孔孟的传统知识,所以学得非常费劲。期中考之前唯一我觉得还轻松一点的一天读的是圣经选段----之前顾老师带我读过的约伯,期中考之后的近现代作品才对我开始make sense。我的期末论文建立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在亚洲各国的所见所闻所读,拿到了一个理想的分数。


上完两个Block的FYE之后,我终于可以和其他年级的学生一起自由选课了。虽然我上一门课的最终成绩并不好(期中考考得很烂),我并没有吸取上一次选课的教训,选了两门300 level的政治学课。一门是研究中东地区的比较政治学(Comparative Politics)课,另外一门研究俄罗斯的外交政策,这两门课里面的大一生都不多。

上中东课的教授年纪也很大,而且是系里有名的hard-grader。这门课的阅读量是我上过的课里面最大的,一天至少有130页,有几天接近200页。我在这门课中最大的收获来自课堂讨论----节奏(话题转换)很快而且辩论非常激烈。同时作为一堂比较政治学课,也教给了我严谨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以及怎样form一篇优秀的研究性论文。

上第二门课的教授是从牛津圣安东尼学院(以其国际关系研究闻名世界)交流来的(美国人),讲流利的俄语,曾是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学生。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就经常往返美国、西欧和前苏东地区 。这门课从戈尔巴乔夫改革讲起,一直讲到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问题。相比之下,阅读量没有前一门重,教授在grading上也松一点,所以学起来并没有那么累。在论文主题的选择上,我偏向于使用我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话题----中俄关系,用我独特的视角来解析若干个问题,拿到的分数也不错。

在CC一年半学下来,我自己感觉最大的经验教训就在于选课。因为文科课不像理科,没有那么多的prerequisite,大一生也可以随便选300 level的课,我过于自信地在大一选了很多难课,然后在大二再去补major required的intro课,对GPA和学习效果都有影响。第二,美国课堂和中国课堂最大的差别在于课堂讨论,CC是一所私立文理学院,特别注重课堂讨论,一般的文科课里“平时分”占到了总分的20%,所以在美国读文科一定不能害羞,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要怕说错。文科不是理科,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在课下要多和同学老师讨论,可以form自己的study group,在美国一个人闷头读书是读不好的,美国教育也特别注重培养团队精神。最后,课余时间也要充分利用起来给自己充电。首先是要看各种各样人文方面的书和文章,然后也要多参与和学科有关的课外活动----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辩论、国际关系研讨会等等。我在大一做了一个多学期的模拟法庭,现在在组织CC的模联社团准备参加二月份的哈佛会,我也一直是CC国际关系社团John Quincy Adams Club的活跃成员,这些课外活动对我扩展知识面、提高演讲和写作能力帮助非常大,也就帮助了我的专业学习。


03


孩子写的文字还是让我有些欣喜的,有些内容我熟悉,还有一些我是第一次知道,而且很坦诚,所以,用笔交流可能比视频更多一些广度和深度。

这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他将来会是个工科生,因为他对汽车、航空、军事有很强的兴趣,走到哪里都不会错过当地的博物馆,再加上家里一水儿的工科生,唯一的文科生妈妈也做了工科的工作,他走理工科的路在我们眼里是顺理成章的事。事实却出乎我们想象,孩子在高中阶段表现出文科倾向,在老师的引导下写一些时事社评,参加模联社团,还有大量的阅读书籍,这些都让他乐在其中。所以,尽管文科生的前途不是那么乐观,可能比码农少很多职业机会,我们还是尊重他的兴趣,相信有兴趣就可以做好,每个时代都有所谓的好专业或者冷专业,而每一个行业都不乏佼佼者,有热爱就会有收获。

大一第一门课的一闷棍,也确实让他够受的,国内普高的基础,没有国际高中的经历,到非母语国家的大学选的第一门课竟然还是哲学,孩子选课前啥也没说,后面的苦自然都是为选择买单,好在他是扛下来了。也好,让他尝尝味道,不要盲目自信。

如今回头看,国内高中与美国大学的衔接,很多依赖于初高中阶段阅读量的积淀,我孩子初中高中阶段看了很多书,高二时我还特意请纽约的朋友做过网络精读课,四个不同城市的孩子在网络上共同讨论某一部小说的某一章,老师也在网上,很有意思的课。记得有一次读马太福音,耶酥被捕,宗教法庭判他死罪之后,长老们和经学家们把他递解给罗马巡抚彼拉多核准死刑,老师问“提到罗马,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孩子答“法律”。老师很激动,他说没想到中国的高中生有这样的见解,提到罗马,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凯撒大帝、不是罗马军队、不是斗兽场,而是罗马法。而老师与我说起这些的时候,我也惊了一下。孩子的阅读面我早就跟不上了。

因为家里有个政治学学生,我们家的饭桌永远是讨论组,我们也被迫更新知识以求跟得上他的思维。比如电视新闻里播到哪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骚乱,我们通常会说这世界哪哪儿都不消停,而他会说这个地区之前有过什么历史,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沿习下出现了今天的骚乱,我都奇怪他从哪儿知道那么多事,而这些事都是考试不考的东西啊,也没少数落过,你把这些精力放到考试要考的内容上,分数还能提高多少。事实上,某一阶段考试不考的东西,恰恰增长了未来的学习能力。

很庆幸,孩子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有过一个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有一群优秀的老师引导,让十几岁的孩子有时间看闲书扯闲篇,做点与考试无用的事。走过人生大半路程的我们深知,成就我们的眼界和心胸的,往往是那些考试不考的东西。

相关阅读:

如果格局上不去,上了麻省哈佛也没用

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找到自我

孩子拥有这三种素质,家长就可以放心让他们自己闯世界了



作者:天妈与天 ,原载:穿越喧嚣。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