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长——女儿美国求学之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 Author 认识韦尔斯利
作者:认识韦尔斯利
转载: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
女儿从Wellesley毕业已经快三年了,但时不时还是能清晰地回忆起女儿从申请这个学校开始,我们一起经历过所有美好、争执、迷茫的岁月,彷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女儿是幸运的,在她最好的年龄,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最适合她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也几乎从那一刻起,曾经一直需要我呵护和关怀的小女孩,不知不觉中成了我思想和观念转变的重要推手。
01
2013年10月下旬,已接近很多学校Early申请的截止日期,我们才决定利用一个长周末来一次美国几所目标大学的实地探访,相比其他准备充分的同学,我们的起步和准备时间确实晚了些。
一路上我们讨论参观过的每一所大学,分享所见所得,交换彼此的意见。最后一站是Wellesley,因为知名校友冰心、宋美玲、希拉里的缘故,韦尔斯利也是我们的选项之一,尽管如诗如画美丽的韦尔斯利校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那时的我对美国大学体系真正的内涵却知之甚少,和众多留学家庭的家长一样,把追求排名高、名气响的常春藤大U作为首要目标。虽然对文理学院也做了一些研究,对他们的博雅教育理念也是认同和推崇,但是成年人的虚荣心和家长之间的攀比总是会让自己陷入一种怪圈难以自拔。所以对于要不要Early这所学校我还是心存疑虑的,但当时已明显感到女儿对韦尔斯利的喜爱。
探访结束回到加拿大,女儿异常坚定非Wellesley不选,尽管我苦口婆心自认为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推另一所所谓更好的大U作为首选,但是女儿坚持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应从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点和发展的潜力去考虑学校,女儿列举了Wellesley作为女校和文理学院的各项优势,我眼中甜甜的乖乖女爆发的强大的气场让我第一次感到了无力的挫败感。
我也深深的感触到,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自己学习、生活方式和未来规划方面的思考早已领先我们做父母的很长一段距离。女儿知道如何选择、自己需要什么,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或许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她坚定的眼神中传递给你的就是不可阻挡的成长的力量。
02
女儿坚定的信念让她如愿以偿收到Wellesley的Early通知书,2014年顺利入读她心中的梦校。
繁重的学业和严苛的绩点紧缩政策(grade deflation,2019年已取消)让她很快淡忘了初期的不适应,步履匆匆穿梭在教学楼、图书馆、宿舍之间,尽情汲取着一切她感兴趣的知识和新生事物。我惯性保持着嘘寒问暖式关切,常常得不到回应或者一句“都很好,不用担心”匆匆带过。约好的视频时间滔滔不绝讲述着所学所见,女性的权益、弱势群体、社会不公、环境保护,主动抗争追求正义和公平,改变世界几乎成了我们讨论的不出圈主题。不得不感叹Wellesley强大的感召力,短短几个月,女儿的变化还是让我有点吃惊。当然我所谓丰富社会经验和知识结构的短板也会因为某种观点或不经意的一句话让这些讨论画风突变,甚至也会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
记得在她入学不久,她给我分享为低收入群体做义工的一些感想,我看她那么义愤填膺就想让她放平心态,解决社会不公不是一朝一夕要慢慢来,不要像个女汉子一样斗天斗地,原本也是随口一句玩笑,没想到招致女儿强烈的反感和严肃的批评:用“汉子”来形容女性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贬低和不自信,成为什么样的人由我们自己决定,女性力量不是男性的衬托,我们的优势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机关枪连珠炮似的一顿猛怼,搞得我也很生气冷战了好一阵子......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孩子目标明确自我认知清晰,眼里不揉沙子,似乎也能找到年轻时我的影子。我是家里的老大,童年时代父亲长期在边疆工作,每年回家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锻炼出独立的能力和意志,后来和先生一起创业,因为先生是技术控,所有的经营管理都是我一肩挑,对于事业家庭面面俱到,自认为早已超越了男女平等。独立女性、女强人、女汉子的标签照单全收,好像从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既然和孩子对话语境出现障碍,与其一味指责孩子激进不接地气,不如静下心来找差距找深层的原因。
什么是女权?女权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在我们的课本里好像从来也没涉及过此类话题,伟大领袖一句“妇女也能顶起半边天”让人振聋发聩,法律上“男女平等”的法条消除了所有桎梏。妇女解放独立自强一下子就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男权社会就那么容易土崩瓦解?环顾四周,重男轻女例子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三从四德时不时借着国学热死灰复燃,记得前两年还有一个所谓国学大师丁女士堂而皇之把女德思想带进大学校园,借尸还魂梦回大清层出不穷。再看看我们孩子求学所在的灯塔之国,女性平权道路何其艰难曲折,就算到了今天,美国的众多女性还要为她们自主堕胎权去关注和抗争。也正是每一项权利来之不易,孩子接受的教育更让她们理性并时时保持警惕。
或许岁月流逝生活不易,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早已抹平我们这一代的棱角,更是习惯在自己舒适圈看问题想问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借用龙应台《目送》里一句话:父母子女的缘分就是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那如果你总是裹足不前,似乎也很难看到他们的背影。
03
在大二时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一次她把我们母女曾经的一段关于“种族歧视”的对话写到她一篇Paper里。这段对话发生在我们到加拿大的第二年,女儿刚刚上九年级。记得当时女儿谈到了种族歧视的可怕性,也对她未来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感到深深的忧虑。而那时的我却很不以为然,让她不要担心,歧视哪里都有,你只要坚强让自己足够强大,歧视自然就不可怕了,还以我在中国所熟知的地域差别和贫富变化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一番见解。
Wellesley的教授认为这篇Paper着眼点很有意思,特地找我女儿深入讨论了新移民思想以及背后的原因,女儿也给教授解释了妈妈因为出生、成长、受教育并长期生活工作在相对单一种族里,初到一个新国家,对于种族歧视前世今生没有系统了解过,很容易把自己过往的经历带入到她不熟悉的环境,用原来的思维角度判断是非。女儿可能觉得这样写有点伤害妈妈的形象和自尊心,还非常小心翼翼地和我解释让我不要介意,我哈哈一笑告诉她,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面子”是最不值得一提的。
时至今日,每每回忆起这番高谈阔论,越发觉得当时的我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白人至上”的幽灵如果没有“政治正确”约束,源于肤色所带来歧视是永远也不会消除的。面对社会种种的不公,也深感孩子这一代所面临的会是全新而巨大的挑战,但是相信女儿一定有决心和智慧去践行Wellesley woman改变世界的目标。
04
随着孩子对大学生活逐渐适应,到底学什么专业也成了经常探讨的话题,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会喜欢人类学,一会喜欢社会学,一会喜欢哲学,但好像又不想局限于此,时不时也会纠结一番。得益于Wellesley课程设计的优势,孩子可以不断尝试各类学科,最终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
女儿因为在一些儿童机构做义工,她尝试选了一门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一下子就喜欢上心理学。当她找到喜欢的方向,确实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开心和自信,当然我们母女的对话就更加多样了,时不时也会把我过去对她教育过程中所犯的种种错误摆出来思辨一下,互为良师益友的模式让彼此受益良多。
身边的朋友常常问我,为什么让孩子选择Wellesley女校?女校性别单一会不会影响她们的社交圈?这么多优秀的女孩在一起是不是竞争特别残酷?
说起美国的女校,可能更多与女性平权息息相关,为了促进女性的教育不受性别歧视,一大批优秀的女校应运而生,鼎盛时期全美接近300所,也是当时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主要选择。不过随着女权运动节节胜利,男女地位逐渐趋向平等,许多女校被合并或转型成男女混校。只有少数的佼佼者继续秉承女校的特点发挥自己独特优势保留了下来,Wellesley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的女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与其他同类型男女混校毫无二致,Wellesley凭着自身的实力一直名列前茅。
这里的学生都被鼓励成为最好的自己,小班化教育,教授关注每一位学生;没有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每一种尝试都被鼓励和赞许;学生也有更多机会讨论女性特有的议题和困难;女性领导力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锻炼。
在社交方面,鼓励学生校内开展丰富多彩娱乐和体育活动,学校更是提供各种资源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各社区互动,帮助她们增长见识扩大朋友圈。
女性的刻苦、坚韧、对学业的精益求精,确实让她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是同时从女儿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我看到的更多是融洽、包容、帮助和支持。学校也是有意识培养并引导校友互助,让学生终生受益。女儿在校期间无论是学业还是实习,或者毕业后继续深造、找工作,都得到了很多认识不认识的校友无私的帮助。与此同时,女儿也继续秉承这一优良传统竭尽所能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和校友。
结束语
面对孩子的转型期,有挑战,也有煎熬,但更多的是共同成长过程中的互相认同和鼓励,融入多元世界和拥抱未来也将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相关阅读:
作者:Katherine ,女儿2018年毕业于韦尔斯利,现在美国攻读法律博士JD。图片由作者提供。原载: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该公号致力于深度了解韦尔斯利,广度探讨文理教育及女性教育。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