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掌控人生是神话,接受人生的意外才明智
作者:皮耶洛·费鲁奇
转载:美中科教
世事无一不变。我们的躯体会变,想法会变,情绪会变,周遭的人也是。我们的爱情、友情会变,财务、人生规划会变。引发我们喜怒哀乐的因素会变,政治局势会变,时尚会变,气候会变,即使变化本身也总在改变。
在瞬息万变的宇宙间,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提供永恒保护和安全的据点。要存活,唯一的方法就是顺势而为,不断顺应往往超出我们意料之外——适者生存是也。反过来说,在恒常变动的情境下一成不变,要不被淘汰也难。
进化史告诉我们,生物界的任何细枝末节都是适应力的讴歌。昆虫的眼睛、热带鸟类的鲜亮羽毛、海豚的鳍、飞狐的骨骼、变色龙的伪装策略、人脑的运作,都是顺应不间断的改变的见证。不能适应环境的动物,都会落得恐龙一般的下场。
而今,科学界和科技圈不只探索生物界能屈能伸、适应环境的特色,更试图仿效。以适应光学原理研发的望远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地球的大气层犹如一个滤镜,会模糊扭曲来自太空的影像。对准遥远星球的新型望远镜势必要将大气层因素考量在内,同时根据它的紊乱情况以每秒数百回的速率调整镜片,巨细靡遗地修正。如此,即使是过去对我们来说总是一团迷雾的太阳系外的星球,也能传回清晰精准的相片。这是一个深具象征意涵的发明:只要适应调整,我们就能看得更远,不一定要超越障碍。
军事策略上,谁比较灵活谁就是赢家。因此,比起西班牙无敌舰队笨重缓慢的大帆船来,轻盈快速的英国战舰就占了优势。适应力也是商场的秘密武器;在商场上拘泥守成,无异于自取挫败。干旱的时候卖雨伞、学校放假的时候卖教科书,永远也发不了财。反之,市场嗅觉敏感的人,不但活得好,而且财源滚滚。
适应是一种务实的智慧。一个人懂得活在当下,善于观察变化的蛛丝马迹,就有足够的配备和柔软去适应新环境。这样的智慧来自一个领悟:人不可能掌控生命中的所有环节。掌握实际状况是应该的,尤其对外科医生、飞机驾驶或是高空钢索特技演员。可是,要完全掌控人生是神话一则,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因为里头有太多的未知数。接受人生的意外通常比较明智。
如果我们硬是不信邪,下场会很惨。我就有过一次这样的经验,想要掌控一切。当时有个广播电台要现场访问我,我说的一字一句都会即时在空中播出,不能修改或删除。如此重要的电话访问,想到小孩唱歌或大叫都可能造成干扰,我就坐立难安。所以我请访问人打电话到我的办公室,一个位于大楼顶层的安静房间,远离家中和马路的喧嚣。
一到办公室就有人告诉我,水电工正在修理大楼水管,不过我没多想。不久,电话如约响起,访问开始。我们谈到关键,正探索着高深的心灵议题,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门铃声大作。我没有约任何人见面,所以没有理会,继续空中的讨论。可是门铃不肯罢休,原来是水电工。他知道我在办公室,而因为我没回应,于是好心地隔着紧闭的门大声叫喊:「费鲁奇先生,两小时内不要用你的马桶,要不然你会弄得乱七八糟。」
水电工这段有够俗庸的插播,立刻传到数千个正在听我深奥说理的听众耳里。当时我就领悟到,就算我再努力,我也无从掌控一切。外面的世界不可能迁就我。说得浅白点, 是我必须迁就时时刻刻发生的大事小事。
因此,我们必须学着不那么僵硬。心理治疗的定义可以说是重新发现,说是弹性的学习亦无不可。我们协助的对象,是那些依然以昨日之道面对今日的人。过去曾经奏效(至少得以苟活)的策略,如今已不能再用。例如,有人自小就受凌虐,常年活在惊恐当中,到现在依然像个担心受怕的小孩把自己关得紧紧的,不让别人接近。有的则学会卑躬屈膝,看到敌人就巴结讨好。这样的策略在过去或许不算失当,但如今已失去意义。危机既已过去,该是停止伪装、开始生活的时候了。
再举一例。有的父母多年来无私无我地照顾小孩,操心健康、接送上学、倾听孩子的梦想烦恼,全心全力为小孩的福祉着想。等到孩子长大离家,所有的辛劳和奉献戛然而止,他们就觉得自己像报废的机器,被丢在角落里腐烂生锈。外在景物既已物是人非,心态是不是也该跟着改变呢?
重点在于帮助所有的人认清当下的现实。因为现实虽然冷酷无情、防不胜防,但不失为我们的良师。现实径直迈步向前,不可能顾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如果无助于认清当前的人生,所有的梦想都是空想。
所以,弹性不只是一种成功的策略,也是心灵的特质。它意味着从依附中超脱,觉醒于当下,接受眼前的事实。生活中的变迁或许令人心烦,甚至令人骇怕:我们爱的人不再爱我们、专业能力每下愈况、身体一天天败坏、曾经热卖的产品不再畅销、曾经温暖扶持的朋友遗忘了我们、曾经兴味盎然的事现在索然无味。
面对不断的变迁,道家认为我们要如水一般善于调适,碰到石头就绕道而行,换个形状就能长流不止。能够扬弃自己最钟情的信念,就有余力展臂接纳新观念,容忍吊诡和荒谬。这是一种创造力。这样的心态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心灵的溪径。有能力摆脱旧模式,就有足够的谦卑重新形塑自己。
适应当下的现实,意指能够接受挫折。心理学家曾经想出多种方法来测量孩童接受小小挫折的能力,例如要孩童把一颗M&M巧克力糖含在嘴里十秒到三十秒不吃;从一堆玩具中挑选一样,可是不准去摸;一直拉一块板子不能放手,除非听到口令;和另一个小孩一起用积木堆高塔,轮流堆叠但不能弄倒;打开一个要送给小孩的礼物盒,故意把包装纸弄得沙沙作响,可是一旁的小孩只准听不准看。根据实验结果,以从容心态接受挫折的小孩韧性最强、最乐于与人交往,最尽责也最有意愿加入新的实验。
数年后等这些小孩长成大人,也较能接受充斥于日常中的小小不如意:找不到停车位、跟人约见面对方迟到;电脑当机;天气太坏,旅游取消;超级市场等着结帐的队伍长得不像话;跟无聊的官僚系统打交道。现实不会知道你的计划,而且总会想出新点子来激怒你。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一个人在一天中总要遇到二十三个挫折(十年前是十三个)。你打算跟这些挫折宣战还是随之起舞?
能屈能伸的弹性,对人际关系有深远的影响。或许我们生就温暖友善,可是因为无法适应新的事物,一旦有突发事件就意气消沉、情绪恶劣、横眉竖目甚或一蹶不振,哪有力气将我们最好的一面展现于外?我们的魂像是掉了一半——另一半拿去抱怨、抵抗、和现实打仗去了。
有弹性的人比较容易相处,因为他们能坦然接受眼前的事实。你喜欢跟哪一种人一起用餐:一个没有佳肴或名酒就抱怨连连的食品客?还是意大利面加豆子就吃得津津有味的同伴?什么人是个好客人:一个会为一夜好睡感谢你、不做特别要求、在你家自得其乐的朋友;还是一个要你从头陪到尾、抱怨床垫太硬、还要你帮他找个懂日本邮票的专家的亲戚?毫无疑问,碰到随遇而安的人是你的福气。
欲望和要求,是感情的绝佳考验。如果你的要求正常合理,彼此都认同也都满意,那很好,这样的感情大有可为。可是如果你提出的要求老是惊心动魄、迫在眉睫,这段感情要维系也难。你会感觉这不是乡间的悠闲漫步,比较像是急流泛舟。
不过要注意一点:过份而专断的要求不能只看表面,它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甚多。事实上,过度要求的目的常常是分散注意力,好躲开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东西:看到彼此真面目、沟通交流、和睦相处。很多人内心很怕亲密,于是借着不断要求和颐指气使,在人我之间筑起高墙。我看过一则卡通,一个女人拿到订婚戒指后,拿着放大镜观察上头镶嵌的宝石。那一刻她眼里只有钻石,完全把未婚夫抛在脑后。想像另一个极端,某人一无所有却很知足:我什么都不需要,只要跟你在一起就好。这是多大的宽慰。
除了高分贝的主动要求,沉默的被动要求在破坏方面也不遑多让。这些要求因为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因此不常刻意表露,最普遍的一种就是:「我希望你永远不变。」一般而言,即使我们明白表示希望某人有所转变,认知上的惰性或多或少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依然会以同样的认知看待这人,潜意识里希望他或她依然一如往昔。这人的作为只要和我们的既定印象稍有抵触,就足以令我们惶惶不安。
没错,我们都期望周遭的人跟以前一样。我们已经为他们贴上标签,存放在心底。身为心理治疗师,有时候我会接到客户家属来电抗议亲人的转变,例如女儿怎么变得振振有辞,不再沉默乖顺,或是显露新的特质,以至于不再容易相处。这些亲属只求来诊的客户不再痛苦,以免牵连他人也痛苦,可是他们不能体会,要达到这个目的,客户非改变不可。而一旦客户不再符合他们心目中的印象,他们就会怒从中来。我还记得有个父亲,听到一向郁郁寡欢、怠惰懒散、乖顺听话的女儿决定辞去工作环游世界去,脸上的惊疑和不屑。他的女儿有了转变,准备迎向自己的自由,他却紧抓着过去不放,还拿出全副枪炮准备迎战。
这种心态谁都难免。有一天在餐馆,我点了香肠披萨和一杯啤酒,一改平日的意大利面食、蔬菜和矿泉水。你真该看看我家人的反应。他们形容我堕落、没有品味、是迷失的灵魂、说我将来注定会恶疾缠身——如果换成别人点这种食物,他们势必毫无异议。这纯粹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和他们心中形象不符的我,也无法想像我会打破这样的框架。
我们家是不是特别食古不化?未必。我们是个正常的家庭。可是,我要为自由投下一票。我的理想世界是:青少年和父母达成互惠条款,对方染发不置一词、愿意在身体哪个部位打孔穿洞都行、喜欢穿什么就穿什么、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喜欢吞下什么化学药品(噢,当然有例外)就吞,包括顺应性倾向、改变个性、突然离家,跑到遥远神秘的国度去探险。
一般来说,我们以为人越老心态就越僵硬。不过孩童也是习惯的动物,往往也痛恨改变。我想,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对于条理的需求。有一回,我想给我一年没见的干女儿一个惊喜。我躲在衣橱里,等她走进房间就跳出来吓她。可是她只有惊没有喜,不但嚎啕大哭,还掉头就跑。她没有错,干爸爸是不能从衣橱里跑出来的。小孩子需要稳固的标竿,弹性要有限度,不能太过。
成年人则另当别论。如果我们努力变得柔软,不要期望过殷,就是给予他人空间,让别人有做自己的自由,得以恣意表达新思维、新行为,展现不为我们所知的一面,说不定他们会因此成熟。如果你和某人坠入爱河,私心希望对方永远不变,因为你已经习惯了那样的他(她),那你等于在跟保单谈恋爱,而非活生生的人。反之,给对方越多空间去改变、实验、摸索,你们的恋情就越可能像一场探险,两人都带着好奇,盼望下一步的到来。
家庭亦然,可以僵化也可以柔软。面对压力、变迁、横逆、小孩幼时或青春期的桀傲不驯,每个家庭的顺应能力高低有别。研究显示,小孩处于青春期时家人的因应越有弹性,成年后的感情路就越顺遂。
如果我们能屈能伸,不但对他人的改变更能适应,也更能做到退让,而且心平气和、不怀忿怨。退让诚然不易,它意味着甘拜下风,例如承认别人比我们懂得多、犯过要说对不起、承认自己的错误、让路给别人。你应该有过这样的经验:在十字路口或巷道里,就是没有车子愿意缓下速度让你先走。说不定我就是一个。我开车偶尔会让路, 有时则当仁不让,事后还会替自己找各种理由(这是我事后慢慢悟到的)。
我会对自己说,当时时间太赶,或是对方超车的动作太过份,要不就是一停车让对方先过,我后头的车说不定就会追撞上来。可是换个立场想,你面前的车穿流不息,不但对你视若无睹,甚至加速以封住空隙,以免你乘虚而入,你会怎么想?而若是有人停下来让你先过,甚至带着微笑,你又作何感受?仁慈,就是这种感觉。
相关阅读:
作者:皮耶洛·费鲁奇,是意大利心理治疗师、哲学家,都灵大学哲学博士。曾是心理学家阿沙鸠里的学生及助理。是佛罗伦斯心理综合研究所的成员,转载:美中科教。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