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利亚·蒙特梭利:弃医从教女学霸的传奇一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阿肉阿团 Author 邱天
作者:邱天
转载:阿肉阿团
如今在北京,有小龄孩子的家长们大多听说过“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教育法,以其发明者玛利亚·蒙特梭利而得名。
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优秀理念,常常因为它标志性的教具、独特的教室风格和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而被人们熟知。
然而蒙特梭利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蒙特梭利的教育法,有什么优势和缺点?
如今的中国,蒙特梭利为什么如此受追捧?
蒙特梭利未来又能走多远?
这些问题,不仅普通的家长不甚了解,甚至大多数蒙特梭利的从业者也只是一知半解。
2021年5月6日,恰逢蒙特梭利忌辰69周年。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我会持续更新关于蒙特梭利的文章,从这个传奇人物到她的教学法,从百年前的欧洲到今天的中国。
今天,我们从玛利亚·蒙特梭利的传奇一生说起。
一、理工女学霸玛利亚
1870年的八月,玛利亚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的一个小镇上。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父亲在财政部工作,母亲也出自有名望的家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在玛利亚五岁的时候,全家搬到罗马。一家三口亲密无间,过着富足又幸福的小日子。小小的玛利亚,未来将变成一个大大的学霸。那么,玛利亚父母到底是如何培养她的呢?
据说,在小学的时候,玛利亚的成绩非常一般,主要的成就是拿到了一年级的“好学生奖状”和二年级的“优秀女红奖”,除此之外毫不显眼。很显然,玛利亚的父母都是典型的佛系父母,秉承着快乐教育的理念。
虽然小学时没有优异的成绩,但是小玛利亚却是一个敢于梦想的孩子。她梦想长大变成一个工程师。要知道,在19世纪,“女性工程师”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概念。若是生在一个平凡人家,恐怕一个女孩的工程师梦想并不会得到父母的认同。
不过,玛利亚的家庭并不平凡:她的母亲对女儿的梦想表示无条件支持,她想干什么都由她去闯;而玛利亚的父亲,尽管有些不情不愿,但是终究拗不过心爱的女儿。于是,在父母的祝福加持下,小玛利亚内驱力爆棚,初中时开始成绩起飞,而高中更是在数学和物理上展露出惊人的天赋,化身为一枚资深理工女学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罗马大学。
用电视剧《小舍得》的话来说,玛利亚就像是米桃生在了夏欢欢家——孩子天赋异禀,家境殷实开明。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玛利亚有了新的梦想:当一名医生!“女医生”在当时的罗马是不存在的,比“女工程师”更加惊世骇俗。但是,凭借着成绩的绝对优势,玛利亚碾压了同龄竞争者,考入了罗马医学院,最终成为意大利史上最早的一批拿下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妙龄少女玛利亚,就这样从一个理工女学霸,一路通关晋升成了一个女博士。
二、弃医从教,人生剧变
1799年,人们在法国郊外发现了一个“狼孩”。这个小孩被父母遗弃,从小在野外跟着狼群长大,直到12岁才被人类社会意外发现,并带回了城市。
由于狼孩不会说话,人们一开始以为这个小孩是聋子或者傻子。但是,一个年轻的医生让·伊塔尔并不认同。他认为,这个狼孩并不聋哑,而是因为在野外生长,没有受到合适的教育,错失了学习的机会。让·伊塔尔收养了这个孩子,教他说话认字,尽其所能地为孩子提供教育,并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写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文献。
大约一百年后,刚毕业不久的玛利亚读到了让·伊塔尔的文献,忽然醍醐灌顶。
玛利亚成为医生后,主要专攻认知缺陷儿童的医疗干预,换句话说,医治弱智儿童。然而,通过跟这些孩子打交道,玛利亚对自己作为医生的作用产生了质疑。她自己的经历,再结合让·伊塔尔的文献,清晰地点明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所谓认知缺陷的儿童,真正缺乏的并不是“治疗”,而是“教育”。
鲁迅曾经提到“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因而弃医从文。跟鲁迅的想法异曲同工,玛利亚此时也认定,医疗不能改变这些孩子,只有教育才有意义。
于是,玛利亚开始在各种儿科医学会议上倡导自己的想法。在她的倡导下,第一家认知缺陷儿童学校成立,由玛利亚和另一个医生朱塞佩·蒙特萨诺共同担任学校主任。
玛利亚和朱塞佩一起,在认知缺陷儿童学校共同奋斗,开发出了一套系统性的架构和教学方法。在这套新颖的教学方法的加持下,一群认知缺陷儿童,竟然在意大利的标准化考试中得到了正常儿童才能得到的分数!她并不知道,她在这里的工作,将改变全世界的教育。
她也并不知道,一段伤心的爱情故事也即将展开。
玛利亚和朱塞佩并不仅仅是同事这么简单。他们在工作中,慢慢产生了感情,对彼此的欣赏转化为了爱慕之情,并很快结出了爱情的果实——1898年,玛利亚的独生子马里奥出生了。
热恋中的玛利亚和朱塞佩有了一个约定:两个人彼此相守但不结婚,也不再跟任何人结婚。玛利亚作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但是如果选择婚姻和孩子,她就必须放弃事业。她希望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既有远大的事业,又有秘密的爱情。
然而很快,命运就给了她无情的一击。
没过两三年,朱塞佩在家人的压力之下,抛弃了玛利亚,为了更好的政治前途进行了家族联姻。
玛利亚受到重创,进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她将独生子马里奥送到乡下找人代养,并毅然离开了事业正盛的认知缺陷儿童学校。在31岁这一年,她重新回到罗马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
我很喜欢的一个小说角色,有过这样一段自述:“有些家长会故意让他们年幼的孩子赢得比赛,但是我的父母从来不会这样做。他们想教给我重要的一课——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如何失败。”
想要享受成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成功之前,如何面对难以承受的各种失败。学霸如玛利亚,在历经了工程师、医生、教师的多重身份探索之后,虽然找到了她真正热爱的事业,但也不得不面对感情的失败。在百年前的意大利,一个事业女性所面对的社会压力,相比今天的都市女性而言,更是千百倍地沉重不堪。
此后,玛利亚终身未婚,一心扑到事业上。
三、黑暗后的黎明:科学教学法
1906年,意大利正处于房地产热潮中,房价节节攀升,导致越来越多的贫民买不起房子,流落街头。就在这一年,玛利亚的朋友邀请她帮忙照顾一群贫民的2-7岁的孩子。
为了进一步探究她在认知缺陷儿童身上获得的成功,她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在罗马的贫民区开创了第一个“儿童之家”( Casa dei Bambini,音译为“斑比的家”,和《小鹿斑比》一样,斑比就是意大利语里“儿童”的意思)。
在玛利亚后来的著述中,她时常会写到这一段最早的儿童之家的经历。从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玛利亚时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有一些令人惊叹的洞见,但更重要的是她陪着孩子们一起玩耍、看着孩子们自发地成长、感受着孩子们对她的信任与爱,这让她对于孩子们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孩子是多么完美呀!孩子是多么伟大啊!孩子是多么地爱我们呀!”
这群生机勃勃的孩子,拯救了在黑暗中挣扎的玛利亚,将她从最痛苦的低谷拽了出来。
很多教育学家,搞了一辈子研究,其实很少真正见到孩子,更没有亲手带过孩子。他们的理论飘在天上,美妙多姿,却对尘世间的教育毫无影响。玛利亚不是这样的。她儿时的梦想就是“工程师”、“医生”,长大了更是一个坚定的实践派理工女,坚信“实践出真知”。
在儿童之家中,玛利亚迅速发现,她在认知缺陷儿童学校所采取的教育体系,不仅深受普通孩子们的喜爱,而且他们都从中受益匪浅。玛利亚发现,在这个体系下,“教育不再是老师的事情,而是孩子自发的、自然而然就会自己去做的事情。”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再普通的孩子都变成了“自鸡娃”。
今天很多人都认为,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秘诀,就是爱孩子和尊重孩子。大家往往看到了表面的现象,但忽略了真正的核心。爱和尊重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蒙特梭利教育法独有的秘方;事实上,每一个拿得出手的教育理念,都声称自己尊重孩子。
作为一个硬核的理工女,玛利亚难道仅凭一腔美好的情感去进行教育吗?当然不是。根据在儿童之家的经历,玛利亚很快写了一本书,记录自己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历程,叫做《科学教学法应用在儿童之家与儿童教育中》,后来再版时译作《蒙特梭利方法》。
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玛利亚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宏伟的想法,就是把科学方法论(scientific methodology)应用在儿童的教学实践上,并自己创造出了科学教学法(scientific pedagogy)。
比方说,玛利亚提到,如果你是一个生物学家,想要研究蝴蝶,难道你只想研究一个放在玻璃瓶子里面的,一动不动的蝴蝶标本吗?当然不是。要想真正了解蝴蝶,肯定还是要在大自然中,观察自由飞翔的蝴蝶。
同样的,玛利亚所提倡的“科学教学法”,就是说老师应该像科学家研究大自然一样,用科学的方法去对孩子进行观察、记录、反思;然后在正确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设置环境并加以引导,激发孩子的“自鸡”行为,让孩子自我驱动去学习和成长。你看,这是不是一个经典的理科生思维?
所以说,给孩子自由,并不是因为我们“要尊重孩子”这么简单。反而是因为,如果孩子不自由,你的观察就不准确,你的教学可能连根本方向都是错误的。减少成年人的控制和干扰,让孩子真正自由地活动,这样我们的观察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真正“看见”孩子。只有这样,成年人之后的引导和教育才有可能切中要害,给予孩子真正有效的帮助。
如果你不让孩子自鸡,而是亲自动手,剥夺孩子的自由,猛给孩子打鸡血去“强鸡”,最终会怎么样呢?那么,你得到的数据就是假数据,你家孩子的成绩是假成绩,完全不能反映他的真实水平。总有一天,孩子自己真正的天赋会水落石出。到那个时候,你发现自己鸡了半天,都是瞎鸡,白鸡,纸包鸡。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于这些瞎鸡和强鸡现象,玛利亚专门写了一段文字,批判当时的意大利公立教育。
“ 今天,我们把学生关在学校里,强迫他们坐在桌椅前,用奖惩措施逼迫他们学习……
我们的儿童教育就是把学校课程直接灌输进他们的脑子里,而这些课程由教育部门统一编撰,再通过法律强迫老师和孩子遵循……
啊,我们应当羞愧得掩面!”
要知道,这说的是1906年意大利的公立教育。然而,放在今天的中国,放在很多学校、机构和家长的身上,似乎毫无违和感。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又倍感心酸。
四、蒙特梭利 vs 杜威+克伯屈
玛利亚的科学教学法,以及她创造和梳理出的一系列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在她开办了几个儿童之家后,迅速声名远扬,震动了全世界。1911年,北美第一家蒙特梭利学校成立,而到了1913年,美国已经有了超过100家蒙特梭利学校。
其时,美国教育学界的顶级权威人士,要数约翰·杜威。杜威比玛利亚·蒙特梭利大十一岁,他被视为是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他的思想极大影响了美国教育近百年来的进程,我国著名学者胡适、陶行知等也都是他的学生。
杜威有一个美国学生,勤奋好学、思想上进的克伯屈。1913年,克伯屈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年轻气盛,时刻准备好要大干一场。这一年,杜威邀请玛利亚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克伯屈作为前来捧场的学生,第一次见到玛利亚·蒙特梭利。这时候,没有人能想到,克伯屈将亲手断送掉美国的蒙特梭利运动。
就在美国的蒙特梭利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时候,1914年,热血青年克伯屈写了一本70页的书,对蒙特梭利教育法进行了全面否定。克伯屈认为蒙氏教育法“过度死板”、“缺少想象力、社交和玩耍”、“落后时代50年”。要知道,这刚刚才1914年。按照这个想法,今天的蒙氏岂不是落后时代150多年了?克伯屈的这本书,直接将美国的蒙特梭利运动扼杀在摇篮之中。到了1920年,美国的蒙特梭利学校大多销声匿迹了。
我们在后面的文章中,将会更深入地讨论克伯屈的各种论点,以及它们到底是对是错。但是不管怎么说,克伯屈基本上给蒙特梭利在学术界判了死刑。杜威和蒙特梭利在许多理念上其实高度吻合,但是学界歌颂杜威的很多,提到蒙特梭利的很少,至今仍旧如此。
有趣的是,不管学界如何否定,蒙特梭利学校却展示出了强大的市场生命力。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蒙特梭利教育法经历起起伏伏,蒙特梭利儿童之家迎来了一波波新的浪潮。
一个直观的对比是,杜威当年办了一所学校,到今天也仅仅只是这一所学校;而今天全世界已经有超过两万所蒙特梭利儿童之家,仅仅在美国就有超过五千所。
杜威说,我们要尊重孩子。但是我们今天,每个幼儿园里面都能看到的,适合儿童尺寸和重量的小桌子小椅子,却是玛利亚·蒙特梭利最早发明出来的。
杜威说,我们要以孩子为中心。但是杜威自己设置的教室中,所有的椅子都朝着老师摆放;而玛利亚·蒙特梭利最早提出来并贯彻执行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教室不应该有明确的中心,不应该聚焦在老师身上,孩子们可以自己围坐。
文科男杜威是一个伟大的理念先驱,但是理工女玛利亚·蒙特梭利却在实践上走在了所有人最前面。
五、教育的目的
现在大家普遍相信教育的力量,但我还是想抛出一个灵魂发问: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获得财富?阶级跃迁?个人幸福?奉献社会?
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答案,也没有错误的解答。每一种文化,每一个历史阶段,甚至每一个小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或许,青年时的玛利亚曾经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或许,美国小伙克伯屈也曾经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接连爆发之后,教育学界突然达成了一个高度共识: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孩子,确保以后永远不要再发生世界大战。
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难以理解这种强烈的愿望。但是中年的玛利亚·蒙特梭利深深地有所感悟。
蒙特梭利进行过多次以“孩子是和平的建设者”为主题的演讲
1914年,其时克伯屈批判蒙特梭利的书才刚刚出版,一战就爆发了。这时玛利亚刚刚把她的独生子马里奥从乡下接回自己身边一年时间,让年轻的儿子协助自己发展教育事业。
虽然蒙特梭利教学法在很多国家受到欢迎,但战争的阴影也时刻笼罩在人们的心中。玛利亚先从意大利搬到西班牙定居,后来西班牙内战爆发,又移居荷兰。1939年,玛利亚受到邀请前往印度访问,又因为二战的原因一度被软禁,儿子也被关押了两个月。他们在印度整整困了七年时间,直到玛利亚七十六岁时方才得以返回荷兰。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玛利亚一边颠沛流离,另一边又笔耕不辍,将自己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著述成书,也不断地进行着教育实践。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她更多地将她的教育重点放在和平教育上,希望下一代的孩子能够更加珍视和平。她和儿子一起在各个国家之间穿梭,宣讲理念、开办学校、做教师培训。
1939年印度的第一所蒙特梭利学校
从1949到1951年,玛利亚·蒙特梭利六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951年6月19日,玛利亚参与组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学院(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年迈的玛利亚·蒙特梭利站在教科文组织第一次会议的讲台上,进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皮亚杰、施耐德等教育学顶级大牛都是这次演讲的听众。
当我们讨论人权和自由的时候,
请不要忘记孩子们——一个没有任何权利的群体,
学着我们要求他们学习的东西,
在我们要求他们学习的时间,
被钉死在学校的板凳上。
他们是被忽视的公民,被我们扼住喉咙的灵魂。
如果想要我们的下一代不再承受我们这一代的伤痛,
只有一种办法:忘掉问题,去关注人本身吧!
太多时候,我们把教育当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挖空心思想要去解决它,恰恰忘记了关注真正重要的部分。唯一重要的,只有人。只有当我们关注的重点,重新回到孩子的身上,当我们真正看到孩子的时候,一切才有解。
1952年5月6日,演讲将近一年之后,玛利亚·蒙特梭利去世。
今天,2021年5月6日,让我们再次向这个教育界的女巨人致敬。谢谢你看到了孩子们,玛利亚·蒙特梭利。
参考文献:
1. Montessori, M. (2019). The Montessori Method: Scientific Pedagogy as Applied to Child Education in'The Children's Houses' with Additions and Revisions by the Author. Good Press.
2. 蒙特梭利演讲,The First Casa dei Bambini. San Lorenzo, 1907.
文本链接:https://montessori.org.au/first-casa-dei-bambini
3. 蒙特梭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The Address by Dr Maria Montessori. In UIE. (1992).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UIE. UIE Reports 6.
4. Thayer-Bacon, B. (2012). Maria Montessori, John Dewey, and William H. Kilpatrick. Education and Culture, 28(1), 3-20.
5. Kilpatrick, W. H. (1914). The Montessori system examined. Houghton Mifflin.
6. Wikipedia的蒙特梭利介绍,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ia_Montessori
7. 蒙特梭利家谱 by Fred Kelpin,http://www.kelpin.nl/fred/download/montessori/english/montessorisengels.pdf
作者:邱天、Yilong
审核专家:Jesmine Lok
编辑:博超
排版:杨杨
相关阅读:
作者:邱天,转载:阿肉阿团。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