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四成美国博士毕业时找不到工作: 复旦海归教师铤而走险

视角学社 2023-06-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美国留学妈妈圈 Author fela



博士,念出来就觉得渊博的一个词,意味着学术领域里一个阶段性的最高成就,承载着自己、家人乃至社会的无数期盼,但在光环之下博士们却很可能过着失意焦虑的人生。

当你三十多岁时,看到你昔日的同学已经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成为了某个领域的技术骨干和中层领导,攒够首付买入了人生第一套房,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你,或者还在大学校园里拿着微薄的助教助研补贴熬夜写论文/做实验,或者仍然为“非升即走”竞争无比惨烈的教职而疲于奔命,那是怎样的焦虑和绝望?尤其是在海外拼搏的学子,除了承受学术、经济和就业的压力,还要自行排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

学术理想很崇高,却难以照进现实。

归根结底是因为博士越来越多,可教职越来越少。按照估计(参考资料4),即便学科情况各异,但仍然只有10%到30%的博士最终能够杀出重围获得终身教职。

AAUP(American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的数据显示,1970-1971年约80%的高校教师是全职,而2018-2019年这一比例只有55%。

以2016年为例,全美所有类型高校(包括两年制社区学院)综合看下来,居然有73%的在职教师都没有获得终身教职(tenure)或在教轨(tenuretrack)上,也就是所谓的“合同工”或“临时工”,不要说学术理想,连工作的稳定性都难以保障。


而这一情况是在所有类型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从以研究为主的大学(几乎我们听说过的美国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到以教学为主的文理学院或社区学院。换句话说,假设博士们没能在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的研究型大学谋得一席之地,那么他们即便降低“身价”到普通高校,也会由于终身教职岗位的稀缺而只能成为“合同制”的讲师。

其实,合同制也没什么,除了高校,几乎所有行业的工作都是如此,但问题是博士苦读多年付出的成本使他们的期待远高于此。

寒窗苦读,学术和经济的双重压力

我们来看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 Foundation)发布的有关2014年美国大学博士获得者的数据。


文科博士获得学位的时间普遍偏长。教育学博士比较特殊,获得学位的平均时长有11.7年那么久。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攻读教育学博士的人都并非所谓的fulltime学生,他们往往白天从事着中小学的行政或教学工作,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上课和进行科研工作,因此战线难免会拉得比较长。不过,即便抛开教育学,人文社科博士一般也要8、9年的时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理工科博士相对要好一些,也需要6、7年的时间就能毕业。

所以说,即便没有耽搁任何时间,本科一毕业就立马被博士项目录取,到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基本上也要30岁左右了。

除了沉重的学术压力,报告中的数据还显示,博士们同时也背负着不小的经济压力。


在这一点上,也是以文科博士的境况更加不容乐观。人文学科、教育学科和社会科学这三大类专业的博士,有五分之一左右都背负着超过7万美金的教育贷款。要知道,文科博士同时也是一个毕业之后工资少得可怜的博士群体,哪怕找到了工作,除掉必需的日常开销差不多所剩无几,他们还贷之路可谓是“漫漫其修远兮”,花上十年时间能还清教育贷款的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理工科博士面对的形势要好很多,除了少数优秀到可以直接拿到fellowship的学神,普通博士也通常都能申请到助教(teaching assistant)或者助研(research assistant)的岗位(大学也是通过这些研究生岗位来削减终身教职的数量)。

博士扩招,供大于求的就业困境

十年之前,博士毕业生想找一份大学里的教职并不太难。

十年之后,每年毕业的博士增加了12000名,但大学里正规的教轨(tenure track)教职却不增反减。为了节约经费,很多大学用讲师(lecturer)、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甚至研究生助教(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等职位取代了教轨教授。因为,这些非教轨类的教职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廉价:按学期签合同,有课就上,没课就走人;工资则按照课程数量发放,经常一学期的一门课下来只有3000-5000美金的报酬,且没有任何其他福利。


即便是如此压榨的教职,很多博士毕业生也找不到。根据报告的数据显示,所有专业的博士加起来,在毕业时暂时没找到工作的百分比是38.6%,超过了三分之一。换句话说,每三名博士毕业生中,就有一名是找不到工作的。

当然,理工科博士的就业前景仍然是要好过文科博士。由于研究经费比较充足,起码他们还有希望能够找到博士后的工作,尽管多数地区博士后的年薪不过4万美金出头,相较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的4万5千美元还要少一点儿。除了学术圈,理工科博士还可以向工业界拓展,比如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在工业界炙手可热,统计学博士也是大厂争抢的对象,即便生物化学等天坑专业也可以去实验室或某些企业的研发部门。

文科博士的前景则要惨淡许多,想要留在学术圈,教职和科研岗位不够,想要投奔工业界,博士学位不仅没有加成,还往往被认为overqualified。名校毕业的博士也无法幸免。我认识的一位朋友,是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的文科博士,毕业之前就已经不得不开始学习统计和编程相关的课程,希望不至于成为毕业即失业的那三分之一博士。

(我是博士,做过3站博士后,发表6篇论文,为了吃饭我要找工作)
 

焦虑和抑郁,理想与现实失衡下的心理问题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和经济压力,还有长达5到10年沉没的时间成本,又眼看着即便熬到毕业获得学位也很难实现自己的高校梦,越来越多的博士出现了心理问题。


201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布的报告提到:


差不多50%的博士符合临床医学上的抑郁症标准。


2017年,一项以比利时3659名博士学生为样本的研究显示:


两名博士中就有一名感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名博士中就有一名处于心理失调(比如抑郁症)的高风险状态。


2018年,哈佛大学调查了500名左右经济学博士在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分别来自8所顶级名校,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麻省理工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结果表明:


-18%的博士有过中等或严重级别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是同年龄段的全美平均水平三倍多;


- 11%的博士在调查的前两周之内有过自杀念头;


- 仅有26%的博士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而全美平均水平是63%;


- 博士的孤独感比退休老人还强烈,而其中以女性和国际学生的情况更为严重;


- 读博时间越长,抑郁和焦虑症状越严重。


而如今,拿到学位但最终没拿到终身教职的博士也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他们的心理健康岌岌可危。



读博需谨慎,心态要开放灵活


学业压力加上经济压力,再考虑到之后的就业问题,读博绝对是一个需要慎之又慎的决定,这对于亲友不在身边、语言文化存在隔阂的海外留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再做选择。

除了极少数天赋异禀的学神,在选择是否读博以及读什么专业博士的时候,还是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在学术压力之上给自己再套上经济压力的沉重枷锁。

如果家境富裕,尽可以随心所欲,想读文学就读文学,想读艺术就读艺术,只要自己喜欢开心就好。

如果小康中产,最好量力而行,寻找到自身兴趣天赋和就业前景之间的平衡点。

如果出身贫寒,不要好高骛远,拿到可以免除学费的助教助研奖学金再读,想读文科一定要慎之又慎。

人是万物的尺度,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以下症状,且发生的频率较高,请务必要向外界寻求帮助,尤其是向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

长期感到悲伤、焦虑和空虚;
觉得无助、愧疚和一无是处;
对自己曾经的爱好丧失兴趣;
失眠,易怒以及记忆力减退。

学术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在人生的漫长道路上,我们要懂得及时止损。实在不行就选择退出,一个博士学位无论如何是没有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来得重要。

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调查和了解教授情况。

多打听打听院系里的其他博士,也查一查最近毕业博士的就读时长以及工作走向。

一般来说,已经拿到终身教职(tenure)的教授相对来说在科研上不会特别激进,对学生也没那么压榨和苛求,他们分配给学生的指导时间也会更充裕。但同时,我们也要小心有些教授在拿到终身教职之后,就准备过上退休生活,缺乏学术雄心打算混日子,这样也不利于博士的学术发展。当然,最需要警惕的是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因为他/她自己还处在拼命争取终身教职的焦虑挣扎阶段,恐怕有些人的心理问题比博士还严重。

最后,说一说近来美国高校的一项改变。

虽然博士,尤其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博士在学术圈就业难的情况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但此次疫情放大了矛盾,成为了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高校终于采取了行动。

全美范围内,至少有140个研究生项目暂时停止招生。比如芝加哥大学的哲学系、音乐系和比较文学系都宣布他们将不接受新的申请,而是要优先支持在读研究生。布朗大学的历史系也做出了类似的回应。宾夕法尼亚大也学暂停了艺术和科学学院(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的所有博士研究生项目录取。

这大概会是美国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博士培养人数与高校教职岗位的平衡,尤其是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科学等工业界或其它非学术机构无法吸纳的领域。
 
参考资料:
1.https://www.nsf.gov/statistics/2016/nsf16300/digest/nsf16300.pdf
2.https://www.theatlantic.com/education/archive/2016/04/bad-job-market-phds/479205/
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8733317300422
4.https://scholar.harvard.edu/bolotnyy/publications/graduate-student-mental-health-lessons-american-economics-departments
5.https://forum.effectivealtruism.org/posts/3TQTec6FKcMSRBT2T/estimation-of-probabilities-to-get-tenure-track-in-academia
6.https://www.aaup.org/sites/default/files/10112018%20Data%20Snapshot%20Tenure.pdf

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阅读:
《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发布,2月1日起施行
7所藤校在内,140多个专业暂停招生,美国文科博士项目将迎来巨变!
2021年高校毕业生破900万,海归留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作者:fela,转载:美国留学妈妈圈(公众号ID: usamamaquan)是国内最大留学生家长社群,为对美式教育感兴趣的家庭提供一手资讯,以及原汁原味在线美国课程。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