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尘封在回忆里的恐惧
作者:Jasmine
转载:Stoooges三士渡
本文部分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如果你对暴力、校园霸凌等有恐惧请不要继续阅读。
13 Reasons Why 剧中女主Hannah的死,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的堆叠。但是,压死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它身上所有的稻草。
13 Reasons Why
校园霸凌的原因一直都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学习好的被叫nerd,学习不好的也会被嘲笑;外表“不好看”的被讥讽,好看的又可能被slut-shaming(荡妇羞辱);不参加社团会被孤立,参加了也有可能因为自己技不如人而被鄙视······
可能有些人会发问:“霸凌是存在,但基本上都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或者不好的学校才有吧。”也有人会觉得霸凌离自己很远,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并没有霸凌或者被霸凌的情况。实际上,约有40% - 80%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被霸凌过。而在英国许多以学生家庭背景和学生未来发展出名的寄宿制公学也有不少校园霸凌的情况,其中最著名的Eton College(伊顿公学)甚至被这样评价:The school is home to "horrible bullying"(这所学校是严重霸凌的温床)。
实际上,校园霸凌的形式各种各样,既有肢体上的,也有言语上的,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还有更多匿名的方式来进行霸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谣言远比真相更有吸引力,在网络上谣言的传播也比以往更快。在互联网时代,霸凌已经不单单在校园内发生,即使在校园之外,施暴者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你感到痛苦。
对我而言,从小到大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这么不合群”;而我也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怪咖,直到现在才明白,根本没有什么不合群,只是你在一个不欢迎自己的“群”罢了。一个在国内普高读书却想出国的学生要付出多少才能拿到自己梦校的offer?既要有好成绩,又要有活动背景,还要保证自己的课外的专业知识积累。
但对于我身边的同学这些所有的一切并不能兼得,所以我在他们眼里慢慢就变成了一个“爱表现”的“作秀人”,我参加活动只是为了出风头,学习成绩肯定只能靠作弊。老师家长眼里我是一个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整天只想着玩的人。同学开始孤立我,在自己的小团体里以吐槽我为乐,甚至变本加厉,开始有人开了小号加我,威胁我让我小心一点,再出风头就校门口等着被堵;有些老师也觉得我不可能成绩这么好,甚至在一次选拔考试中,他们自己偷懒用了市面上非常出名的卷子考试,我在做过这份卷子的情况下拿了很高的分数,但最后却被安上了作弊的名头,因为他们觉得不可能有人能跟答案没有出入,除非我作弊。
我向来最讨厌的一句话是“家是你永远的港湾”,高中的时候我基本上都在我爸妈的管控之下,当我遭受到校园暴力,还有机会转学去更好的学校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和已经颤颤巍巍的我生气,甚至问我:“为什么别人要暴力你而不去针对其他人?”是啊,谁又能告诉我为什么呢。
他们没看到的是为了周末能去课外活动,我在课上几乎投入自己100%的精力,还要边完成作业;别人下课在侃大山,我在角落额外刷题,抓紧时间问老师不会的问题;在刚打完机器人比赛回来的动车上还在背第二天演出的谱子。为了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晚上复习完过后还会花一个多小时看国外大学的生物教材和Coursera的网课,完成其他的人文阅读任务写完每天的随笔过后在快凌晨两点才能睡觉,7点又要起床去上学(因为我家离学校特别近)。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我开始焦虑,也开始质疑自己的一切。是我不够优秀才让他们觉得我配不上这一切?我是不是做的还不够好?甚至有一段时间我都不敢靠近窗户,因为我看不到前面的道路,也不知道他们还能不能对我再更刻薄一点。
后来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接受自己的“不合群”,这中间的过程就不多说了。只是后来明白了,我做的事情只是为了完成我自己的梦想,这些事既不违法犯罪,又不违背道德,也没有触及他们的权利和利益,我并没有冒犯到他们。只是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而已,所谓的不合群只是因为我和这个群体的人不在一条道路上,他们无法理解这条路上的人,加上青少年时期奇奇怪怪的胜负欲和想要受欢迎“拉帮结派”的心态,就只能通过贬低我来获取自身的愉悦。但是这过程中对我造成的伤害仍然是无法抹去的;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我一样幸运,能有几个理解支持我的朋友和老师,还有一点点残存的勇气去斗争。
在我自己从校园霸凌中走出来,并且意识到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想要去帮助更多的人的时候,我也听了不少身边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的故事,因为所谓的“不合群”,他们中的大多数轻则被孤立,重则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言语暴力甚至是肢体暴力。而这所谓的“不合群”,其实只是因为受害人和群体里的大部分人做法不一样,但并没有错,加害人本应用包容鼓励来解决的差异,最后却选择了暴力。霸凌并不罕见,可能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有过被霸凌的经历,有些人即使现在可能因为升学远离了以前被暴力的人和环境,但过去残存的记忆仍然让他们或多或少地感到恐惧;有些人伸出援手去帮助了更多的人;而有些人则在霸凌中迷失了自己,反过来成为施暴者;有些人因为心理防线的崩溃,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若干年前在台湾,蔡依林《玫瑰少年》这首歌的原型——叶永志,2000年4月20日,才国中三年级的他倒在学校的厕所里,再也没有醒过来。虽然他的死因最后被定为自身疾病导致,但他在生前因为自己的行为举止“太过女性化”遭受了不少校园暴力,甚至有人在他上厕所的时候堵截他,要他脱下裤子“验真身”。也是因为这样他只能在上课的时候才敢去厕所,没有人发现他在厕所倒下,就这样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一朵还未开放的玫瑰就这样枯萎。在叶永志去世后,他的妈妈也四处奔走,为所有和传统二元性别认知有差异的人发声,“我是一个扛锄头、举簸箕、打赤脚的乡下农妇,叶永志还来不及长大,我不会知道他是不是同志,就算是,我也觉得他没有错”。欣慰的是,2004年台湾将《两性平等教育法》修改为《性别平等教育法》,将性别教育从传统的二元化转向多元化;在2019年,台湾也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第27个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区。
无独有偶,2015年,在加州美高读书的几个中国留学生也因为霸凌,被判了重罪。这几个施暴者最大的才19岁,最小的还未成年,最后被指控1项折磨罪,3项绑架罪和2项殴打罪,保释金为300万美元,必须在美国服刑至少裁定的85%,且服刑完后将被驱逐出境。而那些被霸凌的学生呢?他们对其中一个女生的霸凌手法的残忍程度,堪比某些国家对待战俘的残忍,可以用惨绝人寰毫无人性来形容,身体上的伤很好治愈,但身上的每一块伤疤都好像被霸凌者心里的伤疤一样,永远都在提醒自己曾经所遭受过的暴力。
对待校园暴力不健康的教育可能带来的错误认知
美国现行反校园霸凌法案可以说是全球最完善的,除了不断完善中的各州反校园霸凌法案以外,还有联邦法案的《没有一个学生落后》,同时还有反对对LGBTQ群体的霸凌、反网络霸凌等新时代的法条,对于一些有人身伤害的暴力行为还可以按其他对应的刑罚进行判决。除了台湾和美国,菲律宾共和国法案10627和2013反霸凌法案,加拿大、智利、奥地利的反霸凌法案,英国的教育检查法案2006第89章节等等,均对校园霸凌有了严格的定义和判决量刑,体现了各国对整治校园霸凌的决心。但可以看到的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校园霸凌的惩治问题上仍然不成熟,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让许多暴力事件钻了法律漏洞,施暴者也因此可以逃过惩罚。可见在反校园霸凌这件事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即使是在对校园霸凌可能有重刑判罚的美国,都还存在着许多霸凌事件,而现在国内对校园霸凌采取“息事宁人”做法的情况下,中国学生对于校园霸凌的态度就更令人担忧。如在美国被判刑的那几个施暴者,他们可能怎么也没想到在国内拿钱能解决的问题,在美国可能需要面临终身监禁,也有很多学生觉得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怎么也算不上需要判刑霸凌,还有人觉得自己并没有实际动手,不应该因此受到惩罚。越是这样放纵越容易助长青少年暴力的风气,他们中的很多人以后可能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受害者来说,这也是一种二次伤害,被他人霸凌,施暴者却不会受到制裁;对学校和社会来说,这必然不利于解决校园霸凌的问题。
有反校园霸凌管理的国家地区仍是少数
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剧:Glee(欢乐合唱团),在Glee Club里,这些被学校里其他人霸凌的人互相接纳彼此,在这里发挥自己的长处,也借着歌来帮助更多的人。希望每个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也能如此,拉一把在黑暗中失去方向的人;如若还在混沌中挣扎的人,“哪朵玫瑰没有荆棘,最好的报复是美丽,最美的盛开是反击,别让现实改变了你”。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Reference:
1.https://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europe/how-eton-college-perpetuates-problems-in-the-uk-a-1280694.html
2.Graham,Sandra."Bullying:A Module for Teacher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etrieved 30 December 2012.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hool_bullying
4.https://zh.wikipedia.org/zh-tw/葉永鋕事件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ti-bullying_legislation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东京奥运作曲家被扒黑历史:自豪炫耀霸凌同学,逼人全裸吃屎?!
7位美国人卧底高中4个月,早孕、罢课、骂脏话、搞歧视,镜头下的真相触目惊心...
作者:Jasmine,转载:Stoooges三士渡。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