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的名校情结,说白了就是对孩子未来成就不自信

视角学社 2023-06-22
作者:维立

我们中国人名校情结重,这是有目共睹的。朋友聚在一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永远是热门话题,而孩子的教育问题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又是哪个孩子今年进了哪所名校。


即使这个上名校的孩子与在座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丝毫不妨碍大家谈得眉飞色舞。如果孩子的父母恰好还在场,那么他们马上成了社会名流,公众偶像。朋友们频频向他们发问,都想挖掘他们培养孩子的秘诀。如果他们就地召开记者招待会,其阵势和规模大概比得上某些国家的元首政要。

网上经常有是否应该上名校、怎样才能上名校的讨论,而且每次都人声鼎沸,热火朝天。书店里也不时可以看到父母们介绍送孩子上名校的心得的书。这些书不但数量众多,而且特别抢手。仿佛只要封面上印了某所顶尖名校的名字,马上就能趾高气扬,身价百倍。


中国人不算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一件事能激起素来矜持的中国人这么高的热情,一定有充分的理由,名校情结当然也是这样。名校是好学校的代名词。名校的名不是因为侥幸和偶然,而是因为几十年、几百年的努力和成就。


如果不是有那么多诺贝尔奖得主、科学界的领军人物、思想界的泰斗在这些学校执教,如果不是有一群最优秀、最积极上进的年轻人在这些学校就读,如果不是有世界一流的资源和办学经验,来提供丰富多彩、启迪心智的校园生活,这些学校也不会成为名校。而名校校友的成就,确实不同凡响。

教育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名校虽好,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而且上名校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且不说顶尖名牌大学学费一般都很昂贵,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社会里,想进入顶尖名校的孩子往往从小小年纪开始,就要目不斜视、心无旁骛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01

上名校是为了什么

上名校到底是为什么,或者说为什么我们如此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名校。

对这个问题,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还有人会补充说,上名牌大学可以让孩子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朋友圈,这也是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

这些回答无疑都很有道理,因为这些确实是上名校的理由,但是否是所有的理由,甚至是否是最主要的理由呢?

如果我们对名校的崇拜仅仅出于对教育的重视,为什么很多人对以本科教育质量著称的小型文理学院,远不如对那几个声名最显赫的大学感兴趣呢?为什么有些人已经得到了心仪的顶尖学校的录取,还要申请所有其他顶尖名校,把横扫顶尖名校当成炫耀的资本呢?为什么有些父母,不管孩子的个人兴趣如何,偏爱什么专业,都一定要以大学排名为指南,让孩子上排名最前、也就是名声最响的学校呢?

对教育的重视不能完整地解释名校情结。光有对教育的重视,名校情结还没有成型,就像一座楼阁还没有盖上金碧辉煌的屋顶,一件原木家具还没有上漆,一条龙画好了身体,但还没有灵气。

那么上名校还有什么好处,甚至比教育还更重要呢?到底是什么,让这么多的人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前仆后继、热血沸腾呢?这就是名校的光环。


名校的光环与教育质量不同。有的人上了名牌大学,以后事业并不成功;有的人因为性格孤僻或其他原因,并没有在名校校园里交到很多朋友;有的人没能充分利用名牌大学的丰富资源来从各方面充实自己。换句话说,名牌大学并不能保证卓尔不群的教育质量。但只要上了名牌大学,头上就有了名校的光环,这可以百分之百得到保证。


名校的光环之所以耀眼,确实是因为名校有傲人的实力。以这种光环作为终身的荣耀甚至贵族的象征,也没什么大错,甚至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但我们至少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名校情结中有这么一个关键的组成成分。如果看到了却否认这一点,至少是言不由衷;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说是自欺欺人也不过分。


02

上名校与成功到底是什么关系

对一名高中生来说,进入自己向往的名牌大学当然是一种成功,但有些人似乎把上名牌大学摆到了与人生成功同样的位置。

这种偏颇的想法是与前面谈到的名牌崇拜一脉相承的。如果名校的光环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上了名校确实就已经成功了。但如果我们还想要光环之外的充实、幸福的生活,我们就必须承认,上大学只是人生的开始,上名校是个好的开端,但之后的人生到底会怎样,还有很多变数。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很辉煌,谁会在意他当初念的是什么大学?相反,如果一个人潦倒不得志,上名牌大学的经历成了他人生的顶点,岂不是也让人叹息?


但仔细的人可能会指出,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年薪,比普通大学也就多个几千块而已,远不如不同专业的收入之间的差别大;而且有些毕业生收入最高的学校,既不是我们平时最趋之若鹜的最大牌的名校,也没有因为在排行榜上的出色表现就被大家天天挂在嘴上,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名校。

即使名校学生收入真的比较高,也有人指出,上名校的本来就是天分出众、学习努力的学生,他们收入高,是他们自己的能力强,不一定能够归功于他们就读的名牌大学。

事实上,有研究表明,被名校录取而没去名校就读的人,以后的收入一点都不低于名校毕业生。同样这项研究甚至发现,只要一名学生申请了名校,不管他是否被名校录取,他以后的收入和就读名校的学生也没有明显的差距。


所以,从统计数字来看,如果以未来收入作为衡量标准,上名校对你的帮助并不大。其实,不用去读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环顾四周就可以发现,上了名校却没有获得一般世俗公认的成功的人如过江之鲫,而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事业一帆风顺、蒸蒸日上的也很多。经常可以看到名牌大学毕业的学位高的学生被普通大学毕业的学位低的人领导的例子。

上名牌大学无疑是一件好事情。对很多人来说,上名牌大学既是未来成功的预兆,也可以促进未来的成功。但上名牌大学既不是通往成功的独木桥,也远远不是成功的保证。

其实,有很多因素公认是和成功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强健的身体,坚持不懈的性格,但大家对这些东西的追求往往远不如对名牌大学的追求那么狂热,甚至在追求名牌大学时,有时候以牺牲这些东西为代价。因此这个“上名校与成功到底是什么关系”的问题是值得一问的。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能帮我们理清思绪,分清主次,抹掉名校情结的一些浮尘,还它一个真实的本来面目。


03

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名校
毕业了依然茫然无措

作为中国人要超越名校情结几乎不可能,但有时候用批评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还是可以的。经常这样检讨一下,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或许也会有个更平和、更冷静的态度。

西方的教育优点在于孩提时代给予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在玩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兴趣所在。


他们的缺点在于基础教育阶段不够扎实,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

但是,进入大学后思维开始成熟,该玩的都玩过了,已经不好意思再玩下去了,才开始真正的成人学习,而且这种学习的兴趣会陪伴其一生。

而反观中国的教育,不可否认在基础阶段是做得非常扎实的,与国外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基础知识不论是从范围广度和了解深度都是比较全面的。

但这种学习的缺点是需要靠顽强的毅力和牺牲大量的个人业余爱好时间来做到的。

所以,一旦考进了大学,他们自然就觉得已经完成了学习的任务,要开始享受曾经失去的快乐时光。

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真正地享受不用努力学习的快乐,即使开始工作后也只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就不太容易关注,并且这种习惯会贯穿其职业和人生的后半阶段。

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的教育比较容易出创新型的人才,而国内教育容易出模仿型的人才的原因。

因为小时候玩的时间多,就容易产生各种想法,各方面的综合智力就比较容易得到开发。

而基础教育知识扎实,但从小的个人兴趣爱好受到学习压力的影响没有得到合理的发展,加上成年后的学习没有持续性,思维的开阔性就容易陷入僵化停滞,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好的模仿者,而不是一个好的创造者。

当学生毕业后进入到了社会,国外的学生都在前期有了一定的个人思考,学校也有相关的职业规划意识的导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对什么真正感兴趣,所以他们进入职场后自然可以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

而中国的学生读书期间就是考虑分数和成绩,考虑进什么大学,进入大学后又是整天在考虑怎么玩得痛快来弥补前期读书的痛苦。

错过了最后一段宝贵的职业思考阶段,一旦进入社会,失去了长期固化的学习目标,发现很多的职业问题之前都没有足够时间去考虑过,自然就会造成各种迷茫失落的心理现象。

我们虽然对孩子要求高,一定要他们得A,一定要他们上名校,其实并没有指望他们成为了不起的栋梁之才。

我们真正希望的,是让他们有一条风险低、阻力小、回报又比较高的人生之路,让他们相对容易地就可以过上循规蹈矩、平安优裕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这或许才是我们的名校情结的本质。我们的名校情结体现的不是指点江山的豪情,舍我其谁的气概,而是小心谨慎,随波逐流,是狭窄的人生观,贫乏的想像力。而多多少少因为这个原因吧,我们的孩子中的许多人确实走上了我们希望他们走的那条中庸之路。

附:美国顶级名校中国学生录取数据

更多精彩:

相关内容:

“蹲族”名校生真实调查报告:“手拿好牌, 我为什么偏不打?”

儿子名校毕业后,我和老公的灾难来了。

在美国,上名校也越来越难了



作者:维立,来源:硅谷生活家。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