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兼顾成功和公益的清流一代:破局拥挤赛道,年轻人请先保持让自己感动的能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滩教育 Author Sylvia
看点
名校竞争日益激烈,未来就业也愈发不明朗,年轻人的破局之道在哪里?在顶峰精英会,有一群热血的年轻人,他们放眼四方、胸怀天下,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帮助弱势群体、改善全球难题。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丰富的生活经历,找到内心热爱,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个人的成功也就接踵而至。
一年复一年这样下去,路在何方呢?是否要打起精神忍耐,跟着大部队一起卷下去?有没有别的选择?
这时候我翻译了一本2022年的新书MAKE NO SMALL PLANS,被远方年轻人的创业和公益故事深深激励——好久没有被任何人的真实故事这么打动了——深感在追求美国名校之外,更有海阔天空。
作为译者,我想提前跟大家分享本书中展现的那个无限精彩、更加有意义的人生,给困恼于升学压力的学生和家长一些新鲜思路。
01泛滥的世界 拥挤的赛道
我们所生活的已经是一个商品和消费极度泛滥过剩的世界,各种商业模式已经极其成熟。偶有新的爆款出现,也能极快地被复制,又要从零开始。
在这种范式下,如果还要追逐、复制前辈的成功,找到新的产品和服务征服消费者,不仅难度极大,难以持续,成功的满足感也有限——难道还要刺激人们更多消费吗?对社会的贡献在哪里?
也许突发事件会造成药品和物资的突然短缺,但那些是转瞬即逝的谈不上机会的过眼云烟。而追求大公司高薪的职位,势必挤在各条狭窄的赛道上。美本的拒信,恐怕只是第一颗苦涩的果子。如今全世界大企业裁员司空见惯,职场已经没有任何确定性。
在这个变幻莫测、经常事与愿违的世界,年轻人的方向在哪里?
书中的青年群体的答案是:放眼四方、心怀天下、和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前行,追求有趣的生活方式、放下自我,先解决自己的能力能解决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这样做如同启动了一架神奇的、威力无比的快车,带年轻人走向真正的成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加入者一定会被驱动着读书、思考、成长,跟有能量、能影响世界的人产生交集。
更奇妙的是,最后的成功正是留在名校赛道上的年轻人所羡慕和追求的,可谓殊途同归——然而同归的只是表面的相似——上市、财富自由、入选各种精英榜单——内心的充实感则完全不同。
02创业、公益兼顾的清流一代
MAKE NO SMALL PLANS的书名意为“一开始就设定远大目标”。他们的目标有多大呢?
从来都没有为家庭旅行预定过酒店、餐厅和租车的小伙子,大胆地打电话邀请几十个年轻创业家周末去滑雪度假村,赠送免费的头等舱机票——回头再去找赞助商。
没几年就开始包邮轮、包商业航班,邀请到克林顿、理查布兰森这样的名流——活动现场拍卖再付克林顿的出场费。
再过几年,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房子的小伙子们居然买下了犹他州一座雪山,经营他们理想中的创业、创意、公益社区——签约后再去组建跨国购房大联盟。
这样的敢想敢为,不怕失败、不计后果,跟名校精英们的思维、行事方式,可以说南辕北辙。
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青年达沃斯”峰会、活动、社区打造者Elliot Bisnow和他的小伙伴15年来跌宕起伏的激情追梦征程,更让读者伴随着这几个无知无畏的年轻人,观察到一大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年轻创业者、公益人士的新鲜风貌。
他们不同于前辈的创业者,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贝佐斯、扎克伯格、马斯克——那些人更野心勃勃,不可一世, 唯我独尊,对改变世界和流芳百世充满饥渴,除了乔布斯这个另类,其他商界精英学历背景也极其显赫。
而这一代的年轻创业者人没有膨胀的自我,更加谦卑,对个人的名利几乎可以说淡泊,他们更在乎社会公正,更珍视友谊、家庭、社区、公益、生活方式、旅行,更关注个人的学习成长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而且他们的视野一开始就自然而然的国际化,他们的信条是追求公义不止于国境线。他们创办的企业,也一定有公益元素。他们互相启发,积极地联谊,打造终身学习、成长、交际的实体或虚拟社区。
有意思的是,不仅男一号Elliot Bisnow来自二流州立大学,甚至没有毕业,和他携手的大多数创业者也并没有名校的光环,或者显赫的家世。偶尔出现几个名校生,但是名校的背景对他们所作的事业也并非决定性的因素。
03名校“僵尸”
更有意思的是,Elliot最早的搭档Ryan Begelman因为毕业于知名的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又有着在德意志银行和顶尖私募基金工作的背景,反而瞻前顾后,早早退出公司——顶峰精英会(以下简称顶峰)的核心团队,没有跟随其他几个普通大学毕业、肄业的搭档浪迹天涯,放手一搏。
在小伙伴们之后的惊天大冒险购买雪山的行动中,他更是个拖后腿的保守声音。名校毕业所设定的精英人生轨迹,反而成了追梦和自我实现的障碍,甚至是负资产。
这非常值得深思。长期执教于耶鲁大学,参与招生的William Deresiewicz教授对名校毕业生这种缺乏激情、规避风险、按部就班的思维定势做了犀利的剖析。8年前,他撰文发出警告:“别送孩子去藤校:美国顶尖大学正把我们的孩子变成僵尸”。
Deresiewicz有着20多年的藤校经历,在哥伦比亚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他长期接触、观察顶尖名校的学生,倾听他们的倾诉。
他的结论是,这些绝对聪明的孩子才华横溢,雄心勃勃,却充满了焦虑、强烈的不安全感,迷失迷惘,没有旺盛的智识好奇心,没有目标和方向,在各种优越境遇的泡沫中,服帖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
他们把所有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不少人光鲜外表下,隐藏着恐惧和抑郁。
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在为进入名校而全力以赴,这个过程容不得任何差错和闪失。
成绩要保持全A,选课必须有挑战性,运动、音乐、文艺必须色色精通,玩出准专业选手的水平。
有的孩子对Deresiewicz教授坦白,他们常常为了显摆而读书(通常只读开头、结尾和书评),而并非对书中的主题有任何兴趣。
就算想思考课程、阅读中接触到的东西,也没有时间,分数压倒一切。
当Deresiewicz问一个孩子是否考虑过放弃全A,那个孩子觉得教授简直疯了。
Deresiewicz教授指出,顶尖名校的录取标准如此极端,根本没有一丝容错的空间。能够录取的必然是把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学生。不成功的念头让他们胆战心惊,因此他们绝不冒险。哪怕短暂的落后都会让他们担心出局,威胁到最终的名校入场券。
到了顶尖名校,他们天天穿得仿佛随时能够去大公司面试, 经常焦虑自己的“社交活动”是否足够。毕业时的第一份工作必须是蓝筹或者新锐的顶尖公司,每次跳槽也必须在这个轨道上,一旦离开,就难以归来。
锁定了这条赛道的年轻人很难像Elliot和顶峰的小伙伴,以及顶峰打造的创业、创意、公益社区的年轻人那样,一个背包就飞到非洲、南美、世界各地,从零开始,一往无前。
这个世界最需要解决的不平等、不公正、贫富悬殊、资源分配不公、环境、流行病等问题,难道是那些墨守成规、不敢冒险、胆小甚微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所能解决的吗?
04保持让自己感动的能力,让世界可持续发展
追求名校入场券的执念使得年轻学生的世界里只有自我。
他们也确实普遍投入公益,但目的是为自己的简历加分。这样的资历包装跟作秀没有差别,招生官也渐渐看透这些戏份。而顶峰社区的却是给世界带来改变、真正做实事的一群人。
顶峰在创业早期,深深受到华裔商业领袖、鞋品线上零售平台美捷步(Zappos)CEO谢家华(Tony Hsieh) 的启发。谢家华问他们:抛开嘉宾个人和专业领域的成功,他们是值得结交的朋友吗?你们会邀请他们去父母家晚餐吗?
谢家华诚恳地忠告顶峰的小伙伴:建设一个文化至上、志同道合的社区。
此后10年,顶峰每次大型活动的主旨演讲嘉宾,的确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励志才俊。
比如2009年美国Aspen滑雪峰会上亮相的幸存者:非洲(Survivor: Africa)真人秀节目赢家Ethan Zohn。
他曾是职业足球选手,去非洲拍片时带着自己的沙包,在艰苦乏味的日子里聊作慰籍。一项挑战结束后,Ethan在医院的停车场和一群光脚儿童踢沙包。孩子们没有足球,为了踢球,用线缠绕破布。他们好喜欢Ethan的沙包,因此Ethan离开前把沙包送给了这些孩子。
告别前,Ethan问护士孩子们为何在医院停车场踢球。护士解释说,他们是HIV感染者,在撒哈拉以南的地区,艾滋病毒经由母亲传染给婴儿,每20人就有1人阳性。Ethan决定用他的百万美元奖金成立草根足球组织(Grassroot Soccer)。
他想给孩子们提供足球器械和球场,将年轻人和辅导员、信息、医疗服务连接起来,帮助对抗非洲的艾滋流行。“有什么事情让你心碎吗?找到这件事。”他说。“加入致力于此的组织,行动起来。”
“有什么事情让你心碎吗?”是千禧一代的号角。书中,无数的年轻创业者都是听到这样的号角行动起来。
TOMS鞋业的创始人Blake Mycoskie有一次去阿根廷旅行,看到好多孩子赤脚。他并没有给这些孩子买鞋了事,而是希望找到一个有持续性的长期解决方案。他决定跟当地鞋匠合作制作阿根廷传统的帆布轻便鞋(alpargatas),在美国出售,用挣的钱给没鞋穿的人提供鞋品。
当TOMS的鞋出现在专卖店后,《洛杉矶时报》的一位记者写了一篇报道,大量顾客盈门,需求是店铺库存的14倍,Blake几乎跟不上供货。TOMS最终送出超过1亿双鞋。
这一代年轻人的特点是追求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将商业为公益源源不断地造血,而不只是寻求慈善捐款。他们挑战联合国、大大小小的非盈利组织的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为对抗不平等、不公正的事业带来全新的思路和路径。
沃顿商学院的两位MBA学生Neil Blumenthal 和David Gilboa受到TOMS的感召,将商业+公益模式在眼镜业复制,掀起了一场革命。
他们创立了Warby Parker公司,打破常规,在线上出售便宜的眼睛,让消费者不必去验光配镜店配昂贵的框架眼镜。网站允许消费者订购5付眼睛试戴,一周内决定是否购买。不止如此,每售出一付眼镜,公司将捐助合作的非盈利组织,寄送眼镜给发展中国家需要帮助的人。
丹麦小伙子Mikkel Vestergaard Frandsen 19岁就跑去尼日利亚创业,2009年他已经预测到人类再经历一次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级的大流行只是时间问题。他的理念是做善事也能挣钱,因此对家族企业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转型专注医疗健康产业。
他的公司生产用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阻止疟疾的传播。他还发明了生命吸管过滤装置(Lifestraw),将几乎所有的细菌、微塑料、寄生虫从被污染的水源中清除。他公司拯救百万人的生命,自己则过着优裕的生活。他倡导的人道公益事业深深影响着全世界的年轻创业者。
2003年,刚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毕业的Jason Russell和两个小伙伴Bobby Bailey、Laren Poole结伴来到非洲,打算拍摄关于一部关于苏丹达尔富尔的纪录片。在亲眼目睹乌干达北部的枪击事件后,他们更改了选题,聚焦乌干达儿童的悲惨境地。
乌干达经历了内战,几百万人进了收容营。主要的冲突已经结束,然而暴力并未终结。一个名为Joseph Kony的军头将自己的宗教宗派变为游击队,取名圣灵抵抗军(The Lord’s Resistance Army)。民兵团绑架了6万名儿童,其中不少充当士兵,在当地横冲直撞,杀害了约10万民众。
三个小伙伴所拍摄的纪录片Invisible Children: the Rough Cut(隐形儿童:毛片)在美国的高中、大学和教堂放映,引发了强烈的反应,观影量很快以百万计。
几个年轻人感到义不容辞,为逮捕Kony、审判圣灵军,拯救被困儿童而奔走。2015年,他们成立了隐形儿童组织,聚焦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南苏丹交界的失序地区,寻求捐款,出售商品筹款,致力于当地社区的重建。
还有Scott Harrison,在奢华的夜总会工作了10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厌倦了这种日子,他加入一个在非洲活动的人道主义组织仁慈之舟(Mercy Ships)——他们把医生护士送上漂浮的医院,帮助缺乏医疗资源的人们。
Scott被派遣到血腥内战后的利比亚,亲眼目睹喉咙里长着大如甜瓜肿瘤的患者。肿瘤的根源是水。全球80%的疾病是不卫生的水引起的。
Scott回到美国,用他做夜店的促销手法,邀请700人到一个酒吧,筹集了1万5000美元,足够在乌干达北部打三口井。他告诉大家他32岁生日时不要礼物,要求朋友们捐32美元给他的非盈利组织慈善之水。大家积极相应他的号召。Scott开始在推特上筹款,把影响力迅速放大。
这些创业者,初衷都绝非追求个人的成功,也不是在寻找最能赚钱的商业机会。他们的创业看似偶然,其实偶然中孕育着必然。
追求丰富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挤在通向名校的羊肠小径上,他们自然会云游四方。周游世界就一定会发现这个世界的贫富不均和种种不合理。他们没有失去年轻人与生俱来的激情,自然会有所行动。
而只要开始行动,这一代的年轻人天然懂得用网络、社交媒体、数字科技去把诉求的声音放大。他们天生懂得商业的力量和全球结盟的价值。发动机一旦启动,后面一环扣一环,自然地滚起雪球。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个人的成功接踵而至。
改变这个世界需要年轻人的热血,需要他们先行动起来,推动变革。因此解放一批最聪明的年轻人,让他们不要在追求名校的羊肠小道上焦虑迷失,对全世界、全社会都有很大的意义。
当年轻人还能心碎,还能感动,还能奋起发声,敢作敢当,各种科技的、数字的、网络的力量就会聚集,实现突破和转变。
文丨Sylvia 编丨Iris
直播预告
美本早申收官,我们邀请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校友会主席、Alphalink创始人&CEO靳宇辰老师为读者朋友解读“美本申请,学校到底想要什么?”
⏰活动时间:1月13日(本周五)晚 20:00—21:30
参与方式:关注视角学社视频号,点击即可预约:
相关阅读:
课外活动:激情、时间和公益。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从折腾孩子写书出书卖书筹款捐款的故事说起
作者:Sylvia,转载:外滩教育。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