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中国留学生的「美国往事」

视角学社 2024-03-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奴隶社会 Author 李沛航


作者:李沛航

转载:奴隶社会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预防失联,请关注视角备用号:


正文


一诺让我写这篇文章,是让我谈谈自己在伯克利读完大学后对美国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来美国之前产生了什么变化。想了很久不知道从何下笔。突然看到桌面上的两张照片,一个是在美国实习时的留念,一个是与导师 David Lei 的合影。这两段宝贵的回忆之间确实有些深刻的联系,一起告诉了我一个不一样的「美国往事」。


2020 年的时候,我争取到在亚洲协会北加州中心(Asia Society Northern California)实习的机会。因为我的兴趣和背景,上级让我参与起草一份人工智能和药物研发的政策报告,我于是钻研起大量政府规划书和药物学会的资料。随着读的和写的越来越多,主笔的姐姐 Heather 跟我视频说:Marshall,我觉得你做第一作者更合适。那一刻我兴奋异常,一是因为感觉自己的努力受到了认可,二是我意识到这将会让我有很多机会接受大咖的指导和反馈。


▲ 在亚洲协会北加州中心与 2020 年暑期实习生(来源:Asia Society Northern California) 


我感恩这段宝贵的经历,是因为我懂得这份高层次的工作是有意给年轻人的机会。作为一个很高声誉的智库和文化教育机构,亚洲协会的董事包括了许多政界和商界领袖,包括前国务卿、大使,还有来自摩根斯坦利、麦肯锡、硅谷银行这些耳熟能详的机构负责人,还常举办各行各业的专家讲座。有了工作的关系,我有幸得到很多业内专家的指导,并最终走到了聚光灯下做了一份研究汇报。后来,我的上级  Jamie 告诉我,有位前 CEO 私下跟他说,我很善于用简单的语言讲明白复杂问题。这给了我非常大的鼓舞。


我讲这个故事不是为怀念自己的职场初体验,更想借此说明我成长的关键背景是一个社会价值驱动的工作环境。为非盈利组织捐献自己的时间是回馈社会的一种,帮助年轻人也是回馈社会的一种,它们都为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在美国,这种由社会价值驱动的工作非常普遍,大概每十个私营企业员工中就有一个受雇于非盈利组织。对于个人而言,这种不以生产利润为目的的工作方式,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我有一位人生导师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践行者。David Lei 是伯克利 2019 年毕业演讲嘉宾之一,也是旧金山唐人街长大的社区历史学者和慈善家。刚认识他的时候,我惊讶于他一长串的职称。他创办了美国中华表演艺术基金会,历任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亚裔美国媒体中心和很多机构的董事,还参与编导了美国人耳熟能详的纪录片,PBS 出品的《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排华法案》。然而和很多我在亚洲协会遇到的人一样, David 做这些并非为了赚钱。早在二零零几年的时候他就卖掉了自己的公司,决定通过公益和社会服务来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


▲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排华法案》纪录片(来源:Prime Video) 


在一个采访中,David 极具艺术性地概括了这种社会价值为导向的生活方式:“我对非盈利组织抱有一种信仰。它们是美国的特别之处……非盈利组织允许人全身心地追求最好的自己,在追求理想主义的同时不为生计困扰。为了生活,我们当然要有收入,但是工作本身创造的产品却基于人对完美的追求。它允许我们追求艺术上的至臻、社会意义的至善、理想中的至美,而不必让这些向善之举为钱而生,这其实是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对于不为利润而工作的人,做出善举既不是为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也不由个人的经济动机驱使,却因为对社会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使人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满足。


在加州疫情肆虐的 2020 年,因为我的一封邮件,David 邀请了滞留校园的我和其他中国留学生观看亚洲艺术博物馆。当时他戴着厚厚的口罩,不时提醒大家注意社交距离,但在博物馆的长廊里,他如数家珍地讲着无数各界人士捐赠的艺术瑰宝。


在一尊西周方鼎的面前,他形容当初读到周公东征铭文时的震撼:“对于我们而言,这好比西方人看见文物上刻着耶稣一样!”他随后走到一个龙纹彩绘瓷盘前,绘声绘色讲起龙是华夏族的图腾,它吸收了每个部族最好的东西:它有着蛇的身、蜥的腿、鹰的爪、鱼的鳞……正是 diversity (多元文化)让中国龙成为了百兽之王。我们以往的教育常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区隔,例如龙在东方象征「善」在西方却象征「恶」。然而 David 融汇中美的解读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其实文化不见得有边界,只是人选择成为了区隔或者桥梁。在美国的中国人,一样可以不忘自身的来处地追求自己服务社会的理想。


▲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周公东征方鼎(作者供图)


后来,David 邀请我驱车去加州腹地的 Oroville 奥罗威尔给文物建档。那里有一座中国移民修建的庙宇,叫列圣宫,里面挂满了琳琅满目的牌匾,我被分配去抄录。这些落款嘉庆、光绪年的文物被完善地保存至今,每一个都来自不同的堂会,遍布全美各地。在那个交通并不通畅的年代,可以想象这个地方落成的时候,一定汇集了四面八方赶来的机构代表,让它成为了类似梵蒂冈的文化与宗教中心。


一段并不广为人知的历史浮现出来。中国移民在美国有着一个广泛的、联系紧密的网络,这个网络上经济与文化交流不绝,并且最终成为了美国民间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早期移民离开了故土,不再有大包大揽的政府对生活的照顾,还面临着充满敌意的陌生环境,社会和华人社区成为了他们唯一能依靠的东西。当他们日后取得了发展,饮水思源,自然也要回馈这些社会团体。奥罗威尔的列圣宫就是这段历史绝佳的见证。


▲ 奥洛威尔“列圣宫”内悬挂的牌匾(来源:作者供图) 


后来,David 把收集好的记录整理成档案,无偿捐给了博物馆。不过,早期移民留给华人的遗产岂止博物馆里的文物,很多都成为了我们在美国赖以生存的根基。


我曾观摩过旧金山中华总会馆(Chinese Consolidated Benevolent Association)的总董就职仪式。这个 1854 年成立的机构是今天唐人街团结的象征,据 David 说,它在一百多年前还有着很多重要的使命。1886 年,华人 Yick Wo 因违反了旧金山市的一项针对洗衣店的新规被拘留。虽然这一法规看似与种族无关,但实际上却被旧金山当局专门利用打击华人。中华会馆作为当时唐人街实际的自治政府,在很短时间内筹集了大量资金资助了法律挑战。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华人社区聘请了著名的民权律师 Hall McAllister 和 William Gibson 与旧金山政府对簿公堂,最终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最终,法庭判决华人胜诉。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基于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判决,它不仅维护了旧金山华人的正当权益,也确认了美国境内的所有人都享有平等法律保护的宪法基础。


▲ 1890 年中华会馆的董事合影(来源:FoundSF) 


作为一个社区历史学者,David 不断在加州腹地的小镇和都市里的唐人街中搜寻着历史的片段。有了详实的档案材料,华人在美国的身影就不再是飞鸿印雪,而是社会学家笔下雄健的调查报告,和历史书里有血有肉的社会与文化史。华人对美国的贡献,正如 David 在伯克利的毕业典礼上所说,远不止修建铁路,他们奠定了美国移民的权益基础,这包括公共教育的权利和法律面前平等保护的权利……我们今天所见的美国社会的标志,其实都是由在美华人帮助实现的理念。这个关于正义与融合的华人故事,需要讲给更多人。


我在亚洲协会的经历和 David 的言传身教告诉了我一个和我预想不一样的美国。在这个传统认为的金钱社会,我却收到那么多人充满善意的帮助和提携。又因为有 David 这样的社会工作者长期主动地奉献自己的闲暇时间,推进美国社会对华人的了解,增进我们的权益,我这样的中国留学生才能「坐享其成」,目睹中国人在美国社会境遇不断提高。


今天,我们能在异国他乡取得成就,既不源自美国政府的恩惠,也不只是个人奋斗的结果,而是建立在移民社区几代人前赴后继、不求回报地为后人创造的条件之上。


讲了这些故事,最后我想再谈谈「融入」。来美国前,学长学姐总鼓励我到美国要「走出舒适区」才能融入美国社会。可是这谈何容易?有一些人为此与自己的来处和文化彻底割席,并视之为攀爬美国主流社会阶梯必须要经历的阵痛。另有些人率先成为了竞争体系内的佼佼者,却苦心钻营如何踩在别人的肩膀上进步,忽略了社会的认可也源自于他人的奉献和前人打下的基础。亚洲协会的经历和 David 的故事给我指出另外一条的路径:融入社会可以先从学习社会的历史、认识自己的社区开始,最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 David Lei 在 2019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典礼致辞(来源:UC Berkeley Library) 


因此,我怀念在美国遇到的可爱的人们,但也感谢当时的自己,没有把大学时光限制在宿舍和图书馆之间,而懂得把脚步印在认识社会的路上。我愿意主动走进美国社会,学习它好的那一面,不是为了「走出」舒适区,而恰恰是在对社会和历史的探索中「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即便在这个还有很多地方都很糟糕的国家,有了和社会的联系,我知道自己也不是无根之木,浮水之萍。今天的我们来到美国求学、工作和服务社会的理想时,和一百年前在太平洋的商贸港口和铁路沿线追求尊严和幸福的先行者一样,除了「低头干活」还应该「抬头看社会」。


奴隶社会: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14岁女孩孤身赴美,经历住家欺凌、升学波折,留学8年收获了什么?

每位留学生都经历过的后悔事!你中了几招?

我在厄瓜多尔的一段留学经历



作者:李沛航,转载:奴隶社会,本文经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