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抑郁症后果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正在侵袭中国千百万好学生……

视角学社 2024-03-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蓝橡树 Author 立正妈妈


作者:立正妈妈

转载:蓝橡树


【写在开头】
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预防失联,请关注视角备用号:


正文


无目标、无动力、无兴趣、无感受,为何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无欲无求?到底是教育还是社会环境出了错?我们又该拿什么拯救这些对生活失去热情的孩子?


北大状元,自杀未遂。


众人哗然,难以置信。毕竟在外人看起来,他成绩斐然,前程似锦。


但谁也看不到他撕裂的内心——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


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众人吐槽,你都是天之骄子,人生赢家了?你还恐惧什么?


但是这个学生却对心理医生说:


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他不是个例,而是千千万万学子的缩影。


明明物质条件优沃,家庭父母关爱,学业生活无忧,成长中没有明显创伤,但却内心空洞,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


一旦觉醒,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图什么?”


一根根稻草就会成了压垮内心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01

比抑郁症更严重的“四无”心理,

正在毁掉一代年轻人


“空心病”一词曾在近几年爆红网络,这一词来自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曾在《空心人》的诗——寓指现代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丧失了价值感和意义感。


许多表面看似正常的普通人,其实内心都空虚、焦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期待。


2021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南方医科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在全国若干省份调研了三十多万中小学生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四无”现象:


1.学习无动力,厌学情绪多


我们一直以为孩子是因为成绩差而厌学,其实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也并非发自内心的想学,仅仅是为了满足家长和社会的期待。


所以,当探寻不到学习的意义,逆反厌恶的心理就开始滋生。


2.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社交媒体


近些年,因手机、电脑引发的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已经成为许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的导火索。


沉迷游戏、依赖网络的背后,是青少年逃避繁重学业,逃避真实世界的心理需求。而这样的心理和习惯,将减少其与真实世界的链接,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3.社交无能力,宁可跟机器人动感情


“人工智能化社交”在青少年中越来越受欢迎,孩子们宁可在网络上找网友,追星,沉迷二次元的虚拟人物,热衷于集盲盒、手办,却不愿意在现实中与人多交流一点。


自闭式社交的泛化,是逃避现实,沉溺虚拟世界的表现,带来的真实社交无力,会导致孩子们的孤独感、低欲望心态的蔓延。


4.对生命价值无感受,枯竭感过早到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边玉芳认为,物质层面充分满足,精神上供养不足,是导致心灵的枯竭感过早到来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我们看到蓝天、花朵就会生发一种本能的快乐,但他们会觉得这跟自己没有关系。”孩子们失去了本年龄段该有的天真烂漫,取而代之的是冷漠、无趣,恍如一片荒漠。


儿童心理学家陈默在《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但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却没跟上》一文写道:“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


当这场以“四无”为典型特征的风暴席卷而来,风暴中少年的“四无”心理,已经成为比抑郁症还严重的成长危机。


02

完美的人生,处处是阴影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在《时代空心病:焦虑的父母和迷茫的孩子》中提到一组数据显示——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 30.4% 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还有 40.4% 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些内心荒芜的青少年,在阳光灿烂的生活中,却活得就像行尸走肉。仿佛是一台只为父母愿望而活的工具, 失去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电影《阳光普照》影片中品学兼优,懂事体贴的阿豪,一个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四无”少年。


“他一生只做过一件错事,那就是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


没有人理解近乎完美的阿豪,为什么会选择了这样震惊众人的告别?


但片中有一幕给出了答案。


影片的上一秒,上一秒阿豪还独坐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可下一秒,惊醒的阿豪却发现身边人头济济,只是“众人皆睡,他独醒”,让他孤独而惶恐。



优秀的阿豪是师长眼中的骄傲,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工具。作为“全家的希望”,当顽劣的弟弟被关进少管所以后,父亲就严肃地跟他强调——


“你不能停下来,弟弟不成器,只能靠你了。


父亲只关注阿豪的学习,送他一本又一本给予“厚望”的笔记本,上面赫然写着“把握时间,掌握方向”。


但阿豪至死也没在他送的笔记本上写一个字,因为他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学习,方向都是为了父母。他的人生被占满了,没有空间留给自己。


无空间、无方向、无兴趣、无动力,这是他的真实人生。


外人看起来光芒耀眼的人生,不是他的,是父母“希望的”。



相比较之下,倔强、易怒,会为了心爱的人闯祸的弟弟阿文,人生是被众人瞧不上却充满热血的。他有“不成才”的阴暗面,却也有鲜活向阳的一端。


而毫无瑕疵的阿豪,仿佛是暴晒在阳光下“摆件”,光鲜亮丽,却毫无生命力。被寄予厚望的他,拥有的只有父母对学业的期待,却得不到家人情感的关怀。


他期待有一束光,照拂他内心的空洞,让他找回自己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但父母的高要求如刺眼的阳光包裹全身,却不允许他有阴影。最后,无处可躲的他只能从高处跃下,躲进死亡的阴影里去寻找自己。



自杀前,阿豪在发出的简讯中写道:


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


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就像我们如今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出口成章,下笔有神,成绩才艺通通过人,但内心却无比孤独。因为学习就是生活的全部,全部的人生只有学习,却没有自己。


他们的生活被炙热的关注所包裹,结果却“茧中自缚”,失去了破茧成蝶的力量。



03

给填满的生活,腾空点空间


孩子最需要的三样东西,无关物质,而是——“我被看见,我有价值,我很重要。”


可惜,唏嘘的现状是——“我只看见成绩、成绩代表价值、成绩很重要”。

孩子们的生活被学习填得越满,内心越空洞。


1.高度焦虑的家长和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


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针对7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万名15岁青少年所做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学生每周近60个小时用于学习,接近世界第一,但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排名倒数。


在内卷成风的当代,焦虑已经成为家长的代名词。为了争夺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能逼着孩子们在学业竞赛中拼尽全力。面对一望无垠的作业,不断加码的任务,孩子们只能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思考。


幼年时面对父母的“威逼利诱”或许忍气吞声,但当进入青春期,大脑开始追寻“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迷茫和无助就会接踵而来。


要么在沉默中消亡,要么在抗争中爆炸。



看过一个亲子营设置的对话环节,作为律师的妈妈一站起来就滔滔不绝,全是“为了你好”的陈词滥调。当她讲完后让女儿讲,女儿突然愣住,无话可说,最后只说了一句“妈妈,我还是爱你的”。


后来导师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其实,你越是讲得天衣无缝、逻辑缜密,孩子就越难受。因为你讲的道理都是对的,孩子无法反驳,只能认同,然后自己的东西就没有了。”


这恰恰是大部分家庭的现状,充满掌控欲的父母 VS. 不被倾听的孩子。


长期在父母高压管教下,孩子早已失去了自我探寻的能力,“空心病”也就病入膏肓。当丧失了对生活的控制感和成就感,许多孩子干脆选择了消极、躺平、摆烂的“丧”姿态。



要想孩子摆脱“丧”,首先就要放手,给出空间。


让孩子重新获得对人生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对自我的探索。


2.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扼杀了个人的追求


如今过分追求升学率的功利化应试教育,不仅体现在对题海战术、学习成绩的盲目追求上,更可怕的是它代表着一种“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的片面化价值导向。


在这样片面功利化的引导下,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他们感受不到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命的独特价值,要么处于“提线木偶”般浑浑噩噩的状态,要么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精致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所入侵,扭曲了三观。



人生不该只有成功一个“人设”,还该有百花齐放的多姿多彩。


3.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情感联结


心理专家们在咨询中发现,患“空心病”的孩子往往在生活中并没有重大的缺失和创伤,恰恰是缺少自由探索的经历。


生活越满,内心越空。


现在的孩子生活有多满?“白加黑”、“五加二”已经不足以描绘孩子的时间表,因为焦虑的父母恨不得24小时都排满,刷牙上厕所的时间都见缝插针的安排上。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有时间去大草坪上撒撒野,在蓝天下晒晒太阳,发发呆。更别提蹲下来观察蚂蚁搬家,听小鸟清脆的歌声、感受风儿轻抚的声音。”


中国台湾的环保专家李伟文就曾发出疾呼——


“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没有见证过生命的诞生和衰亡过程,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封神演义》中,比干剖心后,遇到一个卖空心菜的老妇人。


比干问妇人:一个人没有心会怎样?


老妇人回:“菜无心可活,人没有心怎么活?”


比干遂卒。


虚无的内心,走不了远路。


在这个鸡娃成风的时代,培养一个“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的孩子,就是最成功的育儿学。


有血性、有温度、有追求,充满“精气神”的人生,才无惧路漫漫其修远兮。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新加坡、中国、韩国和台湾削减教育军备竞赛

北大教授谈教育:全国50%以上的孩子,被过早放弃了

超6千例调研,揭示美国中上层家庭陷入教育内卷后的囚徒困境



作者:立正妈妈,转载:蓝橡树,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