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风采丨潘新民: “千里眼”的守护者

2018-01-1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友会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9月2日,河南省郑州市新一代天气雷达突然出现故障,需雷达维修人员火速前往。

潘新民赶到时,雷达机房围了一圈儿人。高压打火声大得吓人,打火出现的电弧犹如闪电,把人眼刺得生疼。

故障比较复杂,查原因未果,一圈人铁青着脸,谁也不说话。

潘新民把雷达从上到下看了一遍,拿起说明书,仔细分析电路图。良久后,他说:“后校平器坏了,换一个吧。”

厂家维修人员说:“我检查了几遍都没有发现故障出在哪儿,你怎么肯定是后校平器坏了?”

“虽不敢百分之百判断是这个零件的原因,但这个零件出现故障的可能性最大,换一个试试吧!”潘新民说。

换上零件,雷达运转果然恢复了正常。

潘新民,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正研级高工,全国气象雷达技术保障行业为数不多的正研级高工,毕业三十多年一直从事天气雷达技术保障。由于他技术精良,对复杂故障分析准确,在北京奥运会、60周年国庆、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会晤等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中,被派到石家庄、秦皇岛、杭州临安和厦门新一代天气雷达站,进行雷达现场技术保障。

谈起气象雷达,潘新民如数家珍。他说,从降水探测发展到垂直天气过程探测系统,最新天气雷达实现了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和自动产生天气警报能力;同时也像其他仪器仪表设备一样,越是高档就越“娇气”,结构也越复杂,出现故障后检查和维修的难度也就越大。

潘新民经常在一百多米高的天气雷达塔中进行维护检修,往往需要几个小时。而钻在狭窄的天线座维修孔内,想舒展一下身体都不行。在雷达的心脏部位——雷达机房,一字排开的4个高大铁皮柜、线路板和各种电缆、信号线纵横交错,密如蛛网。这些东西检修、维护起来更为复杂,小到对每一个器件甚至焊点检查除尘,最后还要测试调整每项雷达参数,保证其运行状态和出厂时一样。

潘新民毕业于成都气象学院(现改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的是711型电子管天气雷达,比起现在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要简单很多。“经过几次更新换代,设备越来越复杂,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潘新民说。

刚毕业分配到河南省气象台时,潘新民赶上一次台里713型雷达出故障,需爬上高高的雷达天线进行检修。查过天线并不算完,还需要对室内设备逐件检测。而那时,原来两位从部队转业的维修人员都已经先后离开了省气象台,维护员只有他一个人。他从高高的雷达塔上爬下来,两手油腻,满身尘土,正要跨进机房时,里面传出来一位老同志的牢骚声:“什么大学生,还不如中专生。查了半天,也没查出毛病!”

潘新民脑子“轰”的一声,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此后,他下决心刻苦钻研技术,处处请教。没人可问时,就反复琢磨设备说明书、电路图,对着雷达一点点钻研。他从书本和资料入手,研究信号流程,总结故障诊断方法和技巧,往往熬到深夜。他坚信,科学之路没有坦途,只有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那段时间,他的业务能力突飞猛进,很快就成了国内天气雷达维修的行家里手。省内甚至全国各地不管哪里的天气雷达出现故障,都会把电话打到河南省气象台。“维修天气雷达是硬碰硬的活儿,玩不得任何花架子,遇见故障要多动脑子、多动手,多总结故障诊断方法。”他说。

潘新民今年55岁,34年的天气雷达维修保障经验让他胸有成竹。依据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潘新民编写了100万字左右的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维修专著,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近20篇雷达故障维修诊断和维修技巧文章,探讨解决雷达定标和雷达维修关键技术问题。他主持研发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新型整流组件”,解决雷达运行中发射机高压打火故障率高的难题,一键式维修转换功能有效提高雷达发射机故障诊断和维修效率。“雷达站级综合业务监控”,集新一代天气雷达设备和附属设备运行监控、运行环境监控,以及资料传输和业务软件运行监控于一体,有效解决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运行监控难题。

(文章摘自:中国气象报社


支持母校,心系成信。

微信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友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