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挤进北上广,还是漂泊新西云——孟浩然

彦师语文课堂 2022-05-09


在唐朝普通人是选择挤在北上广(长安洛阳)等待机遇,还是找个深山老林游山玩水(著书立传)?


读点古书的话都会知道,这两个在唐朝是可以同时做到的。比如去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陪都洛阳附近的嵩山隐居,闲着没事还能看到来避暑的大地主李隆基,以及随从的各位高管(非笔误)。运气好的话说不准还能像王维一样跟公主传传绯闻。虽人在深山,但不影响享受都市带来的便利。


隐逸之路不全是这样的,比如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孟浩然,他的隐逸给人带来的没有经验,只是教训。


一、鹿门山隐居



知道鹿门山的人举下手,我看看有几个?我在听我湖北的同学说湖北的山一般都是说神农架啊!武当山啊!九宫山啊!还有什么东方山(传说东方朔死在那,当地还有一个寺庙,过年的第一炷香炒作价几十万)啊!


鹿门山?我要不是看孟浩然,我都不知道还有鹿门山。史书记载孟浩然比我们讲过的这几个盛唐诗人大十多岁。之所以放到现在讲源于盛唐时山水田园诗真不是主流。


上一个隐逸时代是汉朝末年。那会刘表(三国枭雄中能排上号的人物)找一个隐士庞德公出仕,庞德公拒绝了他隐居在了鹿门山。战乱期,出仕跟个老大转天说不准就死于乱军之中了。盛唐可是一个至今都被我们广大国人向往的一个盛世啊!万国来朝,军事强大到一个外交使臣在外国都能找军队平定当地叛乱(比战狼还战狼)!这会谁去隐居啊?


归隐再写个田园诗,不怕别人笑话?


不怕!


归隐为的就是“先隐后达”,当然更多的诗人人生发展境遇是“先隐——后达——终隐”。


孟浩然不一样,二十来岁该给地主交粮食的年纪就去隐了,不幸选在鹿门山。鹿门山风景还是不错的(至少网上的图片看着是不错),只是距离长安470公里,距离洛阳370公里。为什么选在这不是去嵩山或者终南山?


原因很简单,这离孟浩然的家也就三十多里(1公里=2里=1000米)。现在的学生随便上个大学,离家距离都比这远,赶上北京这种大城市,有的上个高中离家就有这个距离。求仕比求学难多了,孟浩然居然选在离家这么近,离长安那么远,难免会让人以为孟浩然真的在隐居。最早跟孟浩然一起隐居的张子荣隐了几年就受不了这种没人来问讯的隐居,去了长安考科举。孟浩然三十的时候也忍不下去,“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好在这一年他遇上了被贬宰相张说,写了“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示对张说的的敬仰,希望被举荐。然而张说或许是刚被贬,心情不好。就没搭理孟浩然的事。


孟浩然这时期的地位,其实挺尴尬的。说是隐居吧,时不时的跟高管写写诗“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表达对实现人生抱负的向往(我想当高管),


说是求仕干谒吧,离家实在是太近了““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表明他希望(钱多事少离家近,想多了吧?)同时侍奉家人和报效朝廷


这还不算,时不时还得送别友人。在《送朱大入秦》中写“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据说孟浩然20多岁的时候学剑(李白15学剑),这会把剑送人,除了一般送别诗中常见的表达感情的深厚,还有表达想上阵杀敌报效祖国啊!  谁的青春不热血!


之所以诗风这么多变,我觉得就是没什么正经事可干,又有精力不写诗能干吗?


二、求仕无果


不要相信,“父母在,不远游”,因为原句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十六七岁的孟浩然选定方向:洛阳(当时李隆基在洛阳)。奔走了一年多,结交了张九龄(老熟人了)、储光羲。但是干谒无果又回了襄阳。不要为他感叹怀才不遇。换成你是一个公司的老班,有一个人来应聘,三十多岁了,没有工作经验,当地话可能不太标准(古代“十里不同音”很正常),对于当地的情况也不太了解,哪的房租便宜?哪家餐馆好吃?坐几路车回家?都不清楚,你会招聘他吗?


回到襄阳之后,孟浩然没有潜心学习,反而又跑了岭南、广陵(这俩地在当时都还没开发呢)。途径黄鹤楼遇上了李白,于是就有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李白怼崔颢扳回点面子。


四十岁的孟浩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光荣的成为一名落榜生。回家之后依然没有好好复习,反而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游历,仿佛游完全世界了,他就可以有工作了一样。就跟现在某些公司应聘的时候,应聘者总是动不动的说:“我都是周游过全世界的人了,居然跟你们一帮土鳖竞争!!!”拜托你应聘的工作又不是导游,你的周游经历又不能帮你解决具体的工作问题。再说了多数旅游资金都是花父母钱完成的,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孟浩然的旅游好歹是自费完成(不能自费的时候参看我的起跑线50岁才开始——高适),至于说并不土豪的家庭有没有资助,这个就自己猜想吧?这期间还找过当年一起隐居,现在已经在四川当官的张子荣。在人家里蹭吃蹭喝蹭住,然后写诗“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表达思乡而求仕无果又不能回的郁闷。张子荣能怎么办?夸他“你是个大才子,你的前途不是在这里,该去大城市发展”(别在我这蹭着了)。


这七八年的游历也不是一无所获,据说命运的女神眷恋过孟浩然,孟浩然碰上过被贬的韩荆州(就是李白写《与韩荆州书》狂夸的那位),约定带他去长安当个小官。据说到了约定时间孟浩然居然和人饮酒忘了这回事,我估计不是主观的不想去,毕竟事后他还写“自牧豫章郡,空瞻枫树林”《啥啥啥赠韩公》表达对韩的思念。应该是嫌弃给的官小,又不好意思明说,就这么婉拒了。就像梁山“好”汉对初次给的封赏不满期待给更大的管(非笔误)才招安。只是梁山好汉有资本,孟浩然有什么?想着一入朝廷,就当高管?就像多少人梦想着毕业就当CEO,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那多数是白日做梦啊!


命运女神给孟浩然的机会不止这一次。多年前结交的张九龄此刻被贬到荆州当官,喊孟浩然过来当幕僚,这是孟浩然距离当高管最近的一次(幕僚相当于“吏”,官员的私人秘书,有工资但不能叫俸禄)。只是当时张九龄被贬,属于蛰伏期,不能做太多举荐人的事,大地主李隆基都把他贬了,他还给地主举荐人才(四十多岁还没工作经验的人才),地主怎么想?被贬了还想拉帮结派?张九龄没去进献祥瑞就不错了。后来张九龄被调回了,不过孟浩然已经辞别了。跟着老大张九龄不能被举荐,时政也管不了,虽说有工资吧,但人孟浩然又不是穷的没钱了才当官(陶渊明是)。



三、归隐晚年


孟浩然真正隐居生活是从离开张九龄50岁左右才开始,他死的时候也才52岁。52岁高适的开挂的人生才开始,孟浩然就挂了。


促使孟浩然这么早离世的人,是我们之前讲过的身在内地,诗写远方——王昌龄。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时候,途经孟浩然老家。孟浩然作为一方小地主,用了襄阳特产——鱼(谁说黄蓉来着)招待,做了全鱼宴,王昌龄吃的是腹满心足,孟浩然吃的是痛苦不堪,不是因为王昌龄太能吃了,而是孟浩然此刻有病在身,医生叮嘱不能吃鱼,孟浩然没当真,这顿饭之后不久孟浩然就病发去世了。


我之前说过,不要出现在别人的自传里,要不你就悲剧了。在这我要说,你要必须出现在别人的自传里,那就出现在孟浩然的自传里吧!这篇当中出现的跟孟浩然有交集的人中,没有那个比他惨的。


最后别人把孟浩然定义成山水田园派诗人,只能说他在这方面才能显示出特点。就这些特点还被王维分走一部分。王维诗文中虽然也有夸领导的诗,不过这基本是高管的传统,“诗骨”陈子昂还劝武则天登基呢!像孟浩然这种大范围写求仕诗的其实不多,毕竟多数诗人的写几首就得仕了。好在孟浩然的求仕诗多数失传了。考他的诗多数是晚年的山水田园诗。


一个小贴士:山水田园诗其实是两类诗,一种是山水的游玩;一种是乡间地头的耕作


山水诗,表现自然山水的清幽境界(离长安,洛阳太远了;距离县城还三十里呢,现在这种地都清静);田园诗有意学陶渊明(闻一多说孟浩然写诗境界超过陶渊明,应该属于个人偏好),常常描写与农人共同劳动情景(他自己是不种地的),表达出闲适淡泊相比于当过官的人写这两类诗表达对官场的浑浊的厌恶,孟浩然是没有的。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纵观孟浩然的一生,我想说想要当高管飞黄腾达就该去长安、洛阳。想要归隐就选择一个没人知道的地,自己使它有名。想要既隐居又当高管,那就选择终南山、嵩山。


盛唐诗人的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其实是他们人生追求的一个悖论。想要取得功名,他们就去边塞,即使不建功立业,好歹当个小幕僚也能快意恩仇啊!想要归隐了,或者被贬归隐了,他们就歌颂田园,多数薄有田产,也不亲自耕作。


一方面向往北上广的机遇,一方面向往着家乡的田园牧歌,犹犹豫豫怎么选?最后只能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鹿门山的这石像其实是李白



孟浩然篇的最后,是李白的石像,是不是预示着下一章要讲李白呢?


想多了,我只是再次强调孟浩然隐居鹿门山的悲剧。自己的地盘,居然让别人给占了。


下一章我们讲讲,历史埋没的诗人——储光羲

(下一章我要是换了标题,那就证明我觉得这标题不够标题党)



长按二维码关注获取更多语文知识

看完点赞,得分过万

(不用怀疑语文老师的数学水平)

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期彩蛋:

1,你是不是以为我要说孟浩然在王维(张九龄、张说。。。。)家,偶遇李隆基,结果献了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结果李隆基生气了:“你求高管又没找过我,干嘛说我不用你。”结果真的不用他了。这故事虚假的可能性太大,我就不啰嗦了。


2,蔡志忠《禅说》

这是一个老段子,老到公元700来年。看看现在的段子手,居然还在借用,再看看我们,居然还会被逗笑。


真的要归隐,又何必求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