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洒脱”?——韦应物

彦师语文课堂 2022-05-09

手持长剑,纵横四海,算是“洒脱”?


渔船钓竿,浪迹天涯,才是“洒脱”?


我们普遍认为是年轻时拿长剑是“洒脱”,年老时拿鱼竿是“洒脱”。而真正这两个时期都有经历的韦应物给出的答案却不同。


一、登徒浪子的早年?

韦应物的年少时期,在自己的作品了居然是个谜团。有两种不同的诗文自述:一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诗人形象。“家贫无旧业,薄宦各飘飏”、“停杯嗟别久 ,对月言家贫” 、“家贫无僮仆 ,吏卒升寝斋” 、“家贫何由往 ,梦想在京城”。(这形象看着就像选秀歌手最后的陈词);另一种形象与之截然相反,“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蒱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简言之,这就是个社会的蛀虫,官场的败类,家族的耻辱。


都是自述,差别为何如此之大?


韦应物是宦官官宦世家,他的高祖(从三品)、曾祖(正三品)、爷爷(正五品)、父亲(从四品)平均官职能到3.75品。韦应物本人晚年也当上了四品官。一个高管(非笔误)的后代,年少时韦应物干的工作是皇帝面前的带刀侍卫。别觉得官职不高,这权利大得很!宰相门童还七品官呢!皇帝门前带刀的侍卫,你说隐形价值得是几品官?年少轻狂的韦应物极力挥霍,把那个年龄段能犯的错误都来了一遍:包庇醉(非笔误)犯、去赌场收保护费,甚至趁着月黑风高欺负女孩子。捕快拿他没法子,哪个吃了豹子胆敢跑到皇宫抓人呢?韦应物过着这样的生活,也不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偌大个人,连字都不认得一个(哪还能写诗?所以这应该是韦应物故意贬低自己,便于塑造“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形象)。


至于后来说的“家贫无旧业”,原因可能是:1,韦应物家世代为官但是都清廉(这是我们盼望的);2,安史之乱造成家财被洗劫一空(大快人心令人悲伤的故事);3,这些诗不是韦应物写的(呵呵)。


早年虽不确定,但安史之乱后,韦应物的记载就比较全了。韦应物23时老皇帝李隆基去世了(侍卫没有防护好啊),新皇帝觉得用老皇帝的侍卫晦气(我猜的),就把韦应物辞了,没文凭,没大靠山的韦应物悔不当初,痛定思痛,开始去学习了。“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估计也有打打杀杀见多了,死去的多数是拿刀的,拿笔的都在后方让拿刀的往前冲啊!)


按说当时入太学的年龄是十七八岁,韦应物这种大龄青年估计是才华横溢(就当真的听),被特招进去了。学了不确定几年,参加科举及第了,被授予九品的县官,27、8岁升任八品洛阳丞(大概相当于副市长或县长)。最难干的就是大城市的这种小官,曹操这种官宦世家当年就栽在这种官职上。理论上你要负责当地的事务,可是但凡管人就有可能管到皇亲国戚、高管重臣。韦应物都没管到那个级别,捉了几个不法士兵,就被军队头目拉入了黑名单,找了个机会把他给罢免了。可见“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就是个口号。别说是天子了,军士犯法都不是。(说这话我没有任何映射当今社会的意思啊!)


被贬的韦应物开始了漫长的游历,37岁才返回洛阳重新当七品河南兵曹参军(讲过的第N+1个诗人,还是要解释一下,参军相当于现在的参谋,不一定真上前线),两年后借病不干了“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40岁被人举荐任长安七品参军。宦海浮沉十几载,韦应物的官位没有太多改变,也就升了一级,诗风变化还是挺多的(知识点来的就是这么突然):


自己政治清明的追求:“白刃千夫辟,黄金四海同”、“官府征白丁,言采蓝谿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在覆舟之前谁在乎“水”呢?)”


侧面表达战争的苦痛:“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丈夫一去花落树,妾独夜长心未平”、“平明击钟食,入夜乐未休。风雨愆岁候,兵戎横九州”。


游历中赠别友人:“去马嘶春草,归人立夕阳。元知数日别,要使两情伤”


以上诗风写的都是在各类题材中,及格线以上的作品,并没有能奠定他独特诗坛地位的诗。


奠定韦应物诗坛地位的是他写的归隐诗,不过这时期还算年轻,归隐的境界不够高,写出:“扫却烟尘寇初期,深水高林放鱼鸟、鸡人唱绝残漏哓,仙乐拍终天悄悄”、“浮名世利知多少,朝市喧喧尘抚扰、车马交驰往复来,钟鼓相催天又晓(这是想归隐还是在炫富?)”。



二、出世入世交替的晚年

起伏


韦应物44岁時任六品县令。48岁時任从四品滁州刺史,两年后又辞职了。52岁時再次出任江州刺史,次年返长安,任从五品左司郎中。54岁時又被派往苏州任正四品刺史。57岁时又辞了苏州刺史,闲居苏州永定寺,直到次年离世。


为什么韦应物老是辞职呢?


多数解释是韦应物身体不好,多病。我觉得这个答案很扯,晚唐诗人李贺,病的身体行动都困难,结果还要去当官,靠俸禄养家糊口。韦应物身体不好还能去游历?合理的辞职解释或许是韦应物家有很多土地(足够他不上班也够开销的),多到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步。


唐初施行的是均田制。规定全国21岁的男性每人分地100亩,规定其中80亩种粮食(口分田),20亩种榆树、枣树、桑树(永业田)。收成后给国家上交四十分之一的粮食,没有了别的商业税,也没有隐形的商业税(避免和谐我就不解释了)。60岁的后国家收回口分田,永业田则可以传给子孙。家里有老男废疾者多给40亩,寡妻给30亩。


这是普通人家,当高管的土地比这多多了。660平米是1亩,100亩是1顷。朝中正一品(官)授田60顷;从一品50顷;正二品40顷;从二品35顷;正三品25顷;从三品20顷;正四品14顷;从四品11顷;正五品8顷;从五品5顷。。。。。。(官大一级压死人,可能说的就是官大一级用多出土地的粮食就能压死你)。


韦应物的家世我们之前说过,往上数四代平均官职3.75品,虽说经历过安史之乱,大多数前人田产没了。但是韦应物好歹是也干过几年从五品,正四品的职位。而且进入中晚唐大量的土地兼并,我可没听过平民占了高管家的土地。韦应物品行高洁,不屑于占人土地的事,但是把自己家的土地保住应该没有问题。


职(官)场的升迁在韦应物看来,无非是土地的多少。自己想要实现人生理想“和谐社会”,假如去管作奸犯科的人的话,当年被罢官的教训还记忆犹新。最终想来再多沧桑还是尘与凡,作为一个脱俗的诗人,自己还是归隐好。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看这追求,我一点也没借此映射现实的意思


这诗侧面显示了韦应物的内心(知识点来的还是这么突然):当官想要政治清明(发现自己说了不算),同时(退而求其次)又向往着归隐。


韦应物晚年的田园诗,我们看看就好: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新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他写田园生活,不是一片怡乐祥和,而是把农村矛盾也一并揭示出来,是对盛唐田园诗派的重要发展。这种家底的人,写的归隐诗,我们看看就好,千万不要效仿。他那叫“体恤百姓”,我们普通人去归隐,那就是被体恤的百姓。


韦应物的另一些诗虽也寄托了对现实的不满,但更多表现出希企隐逸的感情色彩。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三、总结


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洒脱”?


不是年少时的仗剑街头、快意恩仇,也不是年老后的手持长杆、笑谈古今。


真正的洒脱是脱离了实际的用途。


我们设想李逵的早年应该是在打架斗殴中度过的。这“洒脱”吗?


阮氏三兄弟在打鱼卖鱼中生活,这“洒脱”吗?就算是张顺这种渔夫中霸主的地位的存在,也没几个人觉得那种生活是“洒脱”的吧?


经历了打打杀杀,喝酒吃肉,不为生计发愁的鲁智深,晚年脱离了这种低级趣味,活出了真我圆寂洒脱。


经历了富贵,看过了征战,放弃了权利追求的老子,洒脱出关。


韦应物也将诗歌写到洒脱的境界。


不要讨论诗歌有什么用?诗歌本身就没用。根本不是用来帮你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写了诗,老板就给我加薪?女神就同意我的追求?这就属于想瞎心了。诗歌能帮你洒脱的觉得这些追求没有实际意义,不如放手吧!先追求到有5顷的土地,这些追求还算事?


哈哈哈!

长按二维码关注获取更多语文知识

看完点赞,得分过万

(不用怀疑语文老师的数学水平)

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期彩蛋:

1,请为这首顾况写给好友韦应物的诗标题断句:《顾十二况左迁过韦苏州房杭州韦睦州三使君皆有郡中燕集诗辞章高盛耶夫之所仰慕顾生既至留连笑语因亦成篇以继三君子之风焉》


2,洒脱该是向内求,还是向外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