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高三试卷及答案解析

注意:如果你不关注的话

什么也不会发生

本试卷共12,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请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说,《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就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是对帝王将相的历史之颠覆,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万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梦》更是推崇倍至。他认为《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与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在此镜中,我中华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这是何等慧眼,何等神力!”“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著名作家王蒙说: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遍《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

材料二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红楼女儿结海棠诗社,写下海棠诗,其中以宝钗黛玉二人的诗作最为突出。曹雪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要写出二人出类拔萃的才华,又要通过她们不同的诗作出色地表现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诗)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 “淡极始知花更艳”,承“胭脂”句发挥,白海棠淡极更艳,颇和艺术辩证法,实亦自写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承“冰雪”句开掘,白海棠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庚辰本此处有脂批:“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

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这身份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份。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诗)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持重相反,黛玉笔下的种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潇洒活泼,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份。“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月窟仙人”不恰似“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其时黛玉正居父丧,孝服在身,满腹的哀愁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以“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四平八稳的诗作评为第一了。

材料三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的是香菱学诗的故事。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诗,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黛玉听罢,极不赞成,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黛玉为什么不喜欢这句诗?因为这句诗直露浅俗,缺少诗人自己的情感投入。

大凡一篇优秀的诗词,在文字上无不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熔铸而成的。冯延巳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写过一首非常好的《谒金门》,全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词中刻画了一位思妇在春风乍起、春色迷人的时节,盼望丈夫归来的场景。从“终日望君君不至”这句话可推测,对于女主人公夫君回来的日子,她应是事先知道的。所以在这一天,处于思念状态中的她,就显得特别敏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看似写景,其实是深闺少妇心灵的敏感与波动。然后通过“闲引鸳鸯”、“手挼红杏蕊”、“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这一连串的动作与形象,来表现她的狂喜、矫饰、不安、失落等等复杂的心情。“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都契合少妇春心萌动的形象。“闲引鸳鸯”,有意无意地戏弄鸳鸯,“闲”字用得很传神。因丈夫即将归来,女子内心喜悦而不知所措,故以它事掩饰排遣,打发这段最为漫长而又无聊的时光,然终只是心猿意马,投射出内心的惆怅,故看似无意实却有情。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转入下阕,作者进一步刻画外在的形象以表现少妇内心的情绪状态。夫君久等而不回,她孤身只影靠在斗鸭阑干旁,无情无绪地低着头观看鸭子相斗,以致“碧玉搔头斜坠”,都不曾注意到,她的心绪该是多么低落啊!“终日望君君不至”,低落乃至绝望时,忽又“举头闻鹊喜”,她的神情顿时兴奋起来,词在达到最高潮时便戛然而止。短短一首抒情小词,有人物,有心理,有转折,有高潮,把古代语言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大千世界的万千景象,都该引起内心的共鸣,都要怀着一颗多情的心来观照万物,是谓之“诗心”。陆游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意思大概就是说自己在屋里焚香写字,因为不与外面的世界交通,所以“重帘不卷留香久”;因阅读书写,当然就注意到“古砚微凹聚墨多”了。这两句虽如香菱所评“真切有趣”,但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没有把“心”放在诗歌里面,太冷静,太客观,真是没有多少言外之意可言。这是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雅文化的把玩心理。

所以黛玉才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诗歌、美,或者文化,乃至一切所要追求的,都需要用生命来悟证,最忌“把玩”心态。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简明扼要    B. 推崇倍至

C. 毫芒毕现    D. 心心相印

2. 下列对四位学者有关《红楼梦》的评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写作手法和观念。

B. 来自华东师大的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化意味上的中国历史的界碑。

C. 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D. 著名作家王蒙说,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读《红楼梦》,并且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原型。

3. 海棠诗社成立时,大观园众人各起别号。下列人物和别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黛玉--潇湘妃子    B. 贾宝玉--神瑛侍者

C. 薛宝钗--蘅芜君    D. 李 纨--稻香老农

4. 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告诫”的意思是警告。

B. 文中倒数第二段中“颓丧”和“父丧”的“丧”读音不同。

C. “目无下尘”意即“看不起别人”。

D. “风流”兼有褒贬义,文中为褒义。

5.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宝钗、黛玉所做的两首诗都是七律,且为同一韵部。

B. 宝钗之诗除了标榜自己,还批评了黛玉、宝玉二人。

C. 黛玉以白海棠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处境。

D. 李纨推崇宝钗诗作,等于暗示了二人相同的价值观。

6. “材料三”中黛玉所说的“格局”,具体所指是什么?

7. 参考第5段中画线文字,赏析材料二中黛玉《咏白海棠》颔联的字之妙。

8. 曹雪芹惊人的天才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概括作答。

【答案】1. B    2. D    3. B    4. A    5. B    

6. 诗人以“把玩”的心态创作诗歌,冷静客观而没有真正投入情感,诗句直露浅俗。    

7. “偷来梨蕊三分白”意即海棠花纯净洁白,得梨花风韵(“借得梅花一缕魂”意即白海棠清雅告洁,有梅花神韵),“偷”(“借”)字巧用拟人手法(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表现了黛玉兰质蕙心、冰清玉洁的品性。    

8. ⑴曹雪芹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⑵曹雪芹是难得的复合型作家;⑶他能以不同的诗作来突显人物的才华;⑷他能借诗作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特质;⑸他借黛玉之口表达了高妙的诗论见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者也。

夫工人之,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乐之,朝士敬而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鸟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交章诗赋数卡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汉氏失          御:控制。

B. 未见久学而者也    渝:违背。

C. 夫工人之          染:着色。

D. 朝士敬而        叹:赞叹。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岂非化成俗       强壮出

B. 成休息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舟中

C. 丹青           善假物也

D. 朋友钦乐之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11. “/”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13. 文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思想,以下几则《论语》中不属于孔子治学思想范畴的是

A.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雍也》)

B.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C.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

D.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秦伯》)

14. 本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答案】9. B    10. B    

11.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12. 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笑的尘埃来增高峻岭顶峰,没有志向,没有勤奋,从道理上讲没有理由(道路、办法)成功。    13. C    

14. 目标:树立美好的品德,有一颗正直的心,有良好的处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

态度:为了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努力,拥有这样的向上的奋斗的心态。

方法:坚持去做,不断努力,积少成多。

【解析】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联系课内所学以及成语积累来辨析。B项,“未见久学而渝者也”的“渝”如解释为“违背”,与语境不合;在这里是“改变”之意,可以联系成语“矢志不渝”。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可以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B项,两个“乎”都作介词,相当于“于”。A项,连词,来,表目的;介词,在,引出动作时间。C项,介词,比,表比较;介词,不翻译,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D项,连词,不翻译,表并列;连词,却,表转折。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然”,然而;以,来;“微尘”,微小的尘土;“崇”,使动用法,使……高;“峻极”,形容词做名词,峻岭顶峰;“匪”,没有;“理”,名词做状语,从道理上来说;“济”,成功。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文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思想,以下几则《论语》中不属于孔子‘治学思想’范畴的是”,考生应先理解选项中各句话的意思,然后再看是否属于“治学范畴”,C项,“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可耻啊”,这应属于“言必信,行必果”,不是治学方面。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先读懂全文大意,然后抓住“目标、态度、方法”三个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信息,最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纳。

参考译文:

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虞秘,是偏将军,镇守陇西。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当时在操场阅兵比武,人们都争着去看,虞溥从不看一眼。)郡中举为孝廉,任郎中,补尚书都令史。(尚书令卫罐、尚书褚智都很器重他。虞溥对卫罐说:“从前金马开启符命,大晋顺应天意,应当恢复先王的五等封爵制度,以达到国运长久。不能承袭暴秦的法度,继续漠、魏的失误。”卫罐说:“历代都感叹此事,可是最终也没有改正。”)

逐渐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用来培养习俗,用来改变人的品性吗?自从汉氏失去控制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亿万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应当崇尚道德,广开学业,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光大发扬昌明的教化。”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虞溥便作文诰勉励训诫他们说: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开始涉足学业,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树立道德的基础。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等到满 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朗,敬业乐群,不觉得教化忽然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道理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的学习而退步的。

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布准备好,然后准备染料,布和染料都准备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可以完成了。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君子在内端正心志,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有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是颜渊之类的人。又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不就是验证吗?

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典籍,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而美名流传,有新的称誉,朋友敬而乐之,朝中大夫敬而赞之。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美好的吗?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班收起笔来,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能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的人。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当然不能成功。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这时祭酒请求另盖房子以行礼仪,虞溥说:“君子行礼,没有固定的场所,所以孔子在矍相的园圃中行乡射礼,而在大树下面行礼。何况现在的学校房舍高大畅亮呢?”

虞溥处理政务威严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乌停在郡府庭上。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在洛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子虞勃,过江向元帝上《江表传》,诏令保存在秘书合。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贺新郎【1】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

喜?我见青山多妩媚【2】,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3】沉酣【4】求名者,岂识浊醪【5】

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释:【1】据本词序,辛弃疾独坐停云堂,欣赏着美好的水声山色,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填写此词。【2】妩媚:姿态美好。【3】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4】酣:酒喝得很畅快。【5】浊醪(láo):浊酒。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甚矣吾衰矣,源于《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梦见周公,才能行其道,辛弃疾借用此句,表达了与圣人一样的感慨。

B. 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同用来强调零落二字。表现了词人知交渐少的境遇。

C. 一樽三句,由借酒浇愁引出陶渊明,写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境遇和陶渊明写《停云》诗时类

似。

D.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借古讽今旨在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狂傲自负的个性

16.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两句诗借染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来揭示诗人的内在感情。下列诗句采用相同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A.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C.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D.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7. .稼轩词擅长化用典故,如“甚矣吾衰矣”、“知我者,二三子”就化用了《论语》中的典故。下列诗句没有化用《论语》中典故的一项是

A. 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          (孟浩然《西山寻辛谔》)

B.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C. 浮名何足道,海上堪乘桴。          (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

D.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陆游《寓驿舍》)

18.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5. D    16. A    17. D    

18. ①年华迟暮,壮志难酬。结合诗句:“甚矣吾衰矣”“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等

②知交飘零,思念亲朋。结合诗句:“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知我者,二三子”“想渊明《停云》诗就”等

③对山水喜爱。  结合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④对统治者愤恨。结合诗句:“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等

 

四、背诵默写。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12道题)。

19. ① “是我国诗词中的典型意象。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别时茫茫江浸月来营造送别友人时凄清的氛围,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中用___________来表达与友人离别的愁绪。

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中,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来侧面突出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怀古诗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材,主要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托古讽今、寄托个人情怀等目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诗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有“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写道:“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远行,我们常会引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劝慰对方,只要两心相知,相隔千里也不用伤感。

辛弃疾的《菩萨蛮 》意蕴隽永,特别是其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耐人寻味。

陆游在《书愤》一诗中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________________”之句表达了自己一生壮志难酬的感慨。

菊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像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亦写到这个意象:“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

 

爱国诗人屈原在《国殇》一诗中,赞美楚国的战士刚强不屈,为国牺牲,“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___。身既死兮神以灵,______________。”

雨,可以寄托人的不同情思。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一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出了无限的哀愁,苏轼则在《定风波》里用一句“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表现出了超然的洒脱。

《氓》中“桑之未落, __________ ”“桑之落矣,__________”等句以桑叶来比喻女主人公当时的境况,从而引出后文的情感抒发。这里运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兴”的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和“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春天是令人欣喜的,但有时也会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陆游看到“满城春色宫墙柳”时发出了“东风恶,欢情薄。___________________”的哀叹。(《陆游《钗头凤》)

【答案】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2). 东船西舫悄无言    (3). 唯见江心秋月白    (4). 封狼居胥    (5). 赢得仓皇北顾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7). 隔江犹唱后庭花    (8). 海内存知己    (9). 天涯若比邻    (10). 江晚正愁余(予)    (11). 山深闻鹧鸪    (12). 出师一表真名世    (13). 千载谁堪伯仲间    (14). 满地黄花堆积    (15). 憔悴损    (16). 终刚强兮不可凌    (17). 子魂魄兮为鬼雄(魂魄毅兮为鬼雄)    (18). 竹杖芒鞋轻胜马    (19).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 其叶沃若    (21). 其黄而陨    (22). 霓为衣兮风为马    (23). 虎鼓瑟兮鸾回车    (24). 一怀愁绪    (25). 几年离索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家  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题记

①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医巫闾。“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 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

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20.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宵衣旰食: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B. 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

C. 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 陶然忘机:悠然闲适得忘了重要事情

21.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 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

C. 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 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22.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喜欢苏联民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是因为故乡的影像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 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 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 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23. 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

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24. 有人认为,文章第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5. 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语句。

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

【答案】20. D    21. B    22. C    

23. 风景幽美,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风浓厚(文教发达),民风淳朴    

24. 同意。第②段详细描写了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让读者深临其境,第④段开始深情回忆闾山风物,两段内容联系紧密(2分);中间插入第③段几位文友讨论退休后住所选择的话题,内容显得庞杂,文脉不够畅通(2分)。

不同意。第③段写作者和几位文友讨论退休后住所的选择,三位文友不约而同选择自己老家,并质疑想住在地坛附近的小魏,说明人们心中都有故土情结(2分);这段内容具有丰富意蕴、深化主旨的作用(2分)。    

25. ①“泼辣”一词本形容人的性格,这里用来突出大自然蓬勃的生机,更加形象生动。

评分标准:用法(修辞手法、情感色彩等)1分,效果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②上句写红楼隐于碧树之间,色彩明丽,环境清幽(1分);下句中“枕”字形象写出身处清幽环境中的人心凝形释、物我融一的状态(1分)。语言典雅,意境优美(1分)。

评分标准:从用词特色、语言风格、意境特点等角度赏析,共3分。意思对即可。


 

26. 微写作

从下面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家山》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

个人物关联密切。请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一个代表性的地方,结合小说情节,谈谈这个地方与相关作品中人物的密切关联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提示:潇湘馆与林黛玉渣滓洞与小萝卜头黄原与孙少平……)

②《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知我者,二三子”化用了《论语·述而》中的句子,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知己?请结合《论语》中关于交友的言论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充分。

附:参考《论语》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答案】潇湘馆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名。潇湘馆多竹,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的性格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翠竹“竿竿青欲滴”,修长,仿若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相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相契合。 “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潇湘妃子”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

27.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不器 (《论语》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孟子》

道进乎技 (《庄子》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

因为你能痛苦,就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 (《平凡的世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认立意,并合理引用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有报道称,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将痛苦记忆从人的大脑中删除的方法。假如头脑中的痛苦记忆被删除,我们的生活、人生、社会……将会怎样呢?

请展开想象,以“痛苦记忆删除以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细节,有描写

长按二维码关注获取更多语文知识

看完点赞,得分过万

(不用怀疑语文老师的数学水平)

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想要其他什么试卷的话,欢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