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换个角度看《老人与海》

张继彦 彦师语文课堂 2022-05-09


看作家的作品,要不要看作家本人?


钱钟书做了一个幽默的回答:你吃鸡蛋觉得很好吃,有必要去看一下那只下蛋的鸡吗?


看作家的作品,要不要看作家的生平呢?


我们知道多数作家写作的作品中都有自己的阅历(人生阅历、阅读经历)写照,哪么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忽视作者的生平去阅读作品,无疑是漏过了某些阅读体验。


我这篇和接下来写作的几篇都是通过作者所处的时代来解说作品,尽量做到不去过分解读、不去人云亦云。


与多数作家不同,海明威(1899-1961年)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在农场之中,就是所谓的地主家的儿子。小时候很爱学习,很爱学习打猎、钓鱼、露营,为这事他妈妈老数落他,他爸总是一笑了之。


高中后的海明威当上了报社编辑,这个职位对他今后的写作很重要,那时代正经的记者报道是很少用形容词的,现在正经的新闻报道也是这样(参看新闻联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不顾他爸的劝阻,辞了报社工作,上前线去了。他妈对这事也只能人前一笑,背后痛苦。


一战经历给海明威巨大的精神冲击。我们现代人理解一战就是教材上讲的参战国多少,死亡人数多少万,最后盖棺定论“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现在教材觉得不该教学生骂人就改了)。但海明威亲临战场,看着鲜活的生命,瞬间就没了。这跟玩吃鸡游戏不一样,吃鸡游戏降低了战场的血腥性。可我们想象下你身边的人被炮弹击中了,但还没有死,他的血迸溅到你身上了,垂死挣扎着嚎叫,没有手的手臂挥向你,他还没死呢,你都快疯了。


海明威没有疯,还救下了一个意大利伤兵。以此为背景创作了《永别了武器》。充斥着“迷茫一代”的厌战、彷徨情绪、悲观、绝望。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难想象这么残酷的战争,为什么上帝不出来制止?国家号召和平、自由,为什么要靠残酷的杀戮获得?


一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这老头就是桑迪亚哥(圣地亚哥,什么哥都行,翻译版本的不同造成名字不同,但都是对的)的原型,他身上发生过捕获了一条大鱼,但最后只带回了鱼骨架。(也有个人说这事是他在酒吧里给海明威讲的,向海明威要钱,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最后《老人与海》的出版社赔了一些钱。)


《老人与海》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再赘述了。重点说说海明威与桑迪亚哥的关系。


桑迪亚哥好久没有捕到鱼,海明威好久没有写出作品。


桑迪亚哥年轻时捕鱼成就非凡,海明威20多岁就已经是当时美国文坛的代表人物。


自古英雄如美女,不使人间见白头。


年老的人如何面对曾经的辉煌?假若他日相逢,我将如何面对?以眼泪,以沉默。


桑迪亚哥没有这么选,人生的最后一丝力量也该是死在捕鱼的路上,当然捕到鱼回来的路上也可以。而不是跟小徒弟吹嘘当年的神勇。


海明威也是如此,还有一点精力也要用来创作。球王贝利说最精彩的进球是下一个。海明威最后的作品也是下一部。


很可惜,桑迪亚哥没有补到更大的鱼。海明威也没有写出比《老人与海》影响更大的作品(死后出版社也在出版他生前未发表的作品)。


但是,一部作品的影响,不止存在在文学中。海明威写作的“冰山理论”影响了后世的作者,要写出看得到的八分之一冰山,更多的时候给读者想象冰山下的八分之七。


二战结束后,世界在炮火的洗礼下破败不堪,曾经的辉煌,只存在了书本里、影像里、口述中。能不能让世界再回到曾经?当时的报道说:巴黎的战争垃圾清理需要二十年。


桑迪亚哥对这报道估计会说:有空报道,为啥不去搬砖清理呢?


同时古巴还在进行着独立运动,面对强悍的“鲨鱼”,古巴能怎么办?桑迪亚哥怎么办,我就怎么办。最后古巴获得了千疮百孔的独立(中国好像也是)。


迷茫一代的代表,塑造了硬汉形象,影响了文坛,同时影响了时代。


另一个海明威:

1952年,海明威出版小说《老人与海》,在扉页里,他写道,“将此书献给珀金斯”。


帕金斯是谁?海明威图书的编辑。去掉海明威作品中的“直男癌”。海明威的作品脏话特别多,对女性也不尊重。这就导致没有一个编辑敢碰他的作品,怕犯众怒。


珀金斯像一堵墙一样挡在他面前,控制他的公众形象(打架、酗酒、脏话,经历战争这也可以理解),我们今天的世界著名作家的名单里,可能就没有海明威这个人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