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换个角度看《边城》

张继彦 彦师语文课堂 2022-05-09

沈从文与张兆和


《边城》、《平凡的世界》、《孔雀东南飞》三部作品有什么警示作用?


就是告诉学生,早恋是没有好结果的。


这是玩笑话,下面进入主题,《边城》故事情节我就不再赘述了,这篇主要结合沈从文的生平从时间的维度讲述一下《边城》,尽可能的做到不曲解,也不过分解读。


我们经常看到的沈从文(1902-1900)是一个儒雅老者形象,但沈从文却是军人出身。沈从文祖父是清朝的贵州总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老大。沈从文的父亲曾带兵驻守过大沽炮台,对抗八国联军。沈从文14岁就已经加入军队,随军去过湖南、四川和贵州等许多地方。《边城》原型的凤凰,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村落,而是清政府为了镇压苗族人起义的军队聚集地。清朝历史200多年,凤凰几乎就相当于现在以巴冲突的前线。《边城》设定的时间背景就是辛亥革命打到凤凰城前。


沈从文年幼时在一个叫怀化的镇子上亲眼看过700人被杀(数据来源与当时同行的玩伴无聊的开始比赛数人头),成年后的他说:“你见过的每一寸土地脚下面都是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既视感)沈从文的成长环境中根本没有善良和美好,反而是血淋淋的残暴。看过了太多了人头落地,他对于爱和恨有了非常不一样的理解和体悟。


面对这种残酷的生活环境,最理性的方法就是逃离。只上过私立小学的沈从文在20岁脱下军装报考燕京大学(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没考上,去了北大旁听。自己写文章挣学费,陆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后来被胡适慧眼识珠,凭借胡适在公立大学当校长的权利,不拘一格的让沈从文在大学当教授。


沈从文与当时的文人形象不太相同,留过洋的郭沫若、徐志摩(这俩人作品还好,人品一般)都是西装三件套,一口流利的官话,夹杂英语。沈从文一身长衫,一口流利的江西话,再加上不太正式的学历,当时的大学生是不怎么看好沈从文。但这并不妨碍他看好自己的学生,富豪之女、学习和体育双优、人称“黑玫瑰”的张兆和。校花张兆和从称沈从文“癞蛤蟆13号”到称“老公”,经历了一个沈从文把当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的过程(谁在爱情里不曾卑微)。


1933年沈从文的爱情修成正果,1934年沈从文写成今天最被人传阅的小说《边城》。但当时没几个人看,更多的选择观看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作品,觉得《边城》对政治漠不关心,就是一个幼稚的小说(这是当时人们的评价,不代表我的个人立场)。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才被人看好。


童年生活的悲催,青年求学的坎坷,中年作品的冷遇,“北漂”沈从文迫切的需要用丰满的精神世界来填补现实的不安。沈从文亲眼所见的是腥风血雨、同行的鄙视、学生的无视,但笔下所写的世界却极为安详平静。


乡村是落后的,但是人们的关系是融洽的(沈从文一厢情愿的幻想,各位千万别因为《边城》去“边城”。沈从文因求学离开后,自己都没回去几次)。


在自传里(我没买,也没看过,听人说的),沈从文曾经透露过写作《边城》的初衷:我并不是想带领读者们去桃花源旅行,而是想借一个小城中几个凡夫俗子身上发生的故事和他们平常的喜怒哀乐,为“爱”字作一次诠释。


这“爱”并不是爱情,那还留不住沈从文(事实也是后来沈从文又爱了别人)。这“爱”是沈从文理解的天地之爱。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对待万物都和那个草做的狗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它并没有对一部分人或事特别好,也没有对另一部分人或事特别坏。而《边城》最深层的寓意就在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理念,它所表现出的蒙昧与集体无意识才是宇宙间人类最真实、最本源的生存状态。


老船夫虽然难过翠翠母亲的殉情之死,却说,谁也没有罪过,只应该由“天”来安排。


翠翠不知道拒绝求婚也不知道答应,一切由天安排。


傩送会不会回来?听天安排。


战争会不会打到凤凰?村民们听天安排


对“天”的深刻认识与守护,正是沈从文小说中最有魅力、最深刻的地方。


"天”并不等同于命运,它不讲究善恶相报,它既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恶意的,而是无意的,它主宰万物,高于众生,掌管一切却不理会人间的任何请求一一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大自然最本源的状态。


如果要说沈从文真正的精神家园所在,可能并不是他笔下那座山清水秀的边城,而是这一片对待万事万物都没有任何差别的、自然而然的“天”。


这是沈从文清澈朴素语言风格的来源,更是他冲淡自然的人生态度的根源。


警告:以下内容对于学生写作试卷毫无帮助,高中生看到这里就够了。


古往今来,多少感天动地的爱情成了一地鸡毛、一盆狗血。沈从文和张兆和,一个穷小子逆袭追上黑富美的故事,结局却是满目疮痍、不忍细看。


建国后的幸福日子,却是沈从文的不幸。因为某运动,沈从文成了精神病,据说还入院了。写作风格与建国后某时期的要求格格不入,最后转身成了学者,写了《中国服饰研究》。我在书店见过那本书,翻了几页,晦涩难懂。史学界的评价褒贬不一:“填补了中国史的空白”、“占便宜,写谁都不写的内容求名利”。我这水平没资格评价,也就拾人牙慧的再说说。


觉得要求学生读《边城》、《骆驼祥子》、《红岩》,就是对在运动中被逼疯的沈从文、跳湖死的老舍、跳楼死的罗广斌的变相补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