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该被遗忘的过渡者——王禹偁

张继彦 彦师语文课堂 2022-05-09

唐朝的灭亡并不代表的唐诗的灭亡,宋朝初代诗风是承袭唐诗五代风格的,最初宋诗还是在官场当中,以酬唱、标榜白居易元稹等人的唱和。写作内容有点像唐朝最初的“宫体诗”。


发展一段时间后,宋朝人发现了问题:一直这么写下去,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


有“李杜”、“小李杜”,宋朝继续“小小李杜”、“小元白”?


现实生活中都快活成甲方的儿子了,诗文中还当不了“生活的爸爸”吗?


想要开创新局面,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改变骈俪声偶的文风前提是,先得会这些。毕竟拿个痰盂去炒菜说是创新,这谁敢吃啊!


在这种过程当中有一个诗人不得不提,就是今天要写的王禹偁(chen)


一、生逢其时


王禹偁(954---1001)出生在一个时代为农的家庭,假如不是在宋朝,而是在宋之前的朝代,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不赶上朝代更迭、起兵造反,很难有出头之日。


我写过很多诗人,豪门的、寒士的;困顿的、得意的,这是第一个祖上就是农民的。虽说古代有士农工商的分层,但我们想想就可以知道,真正的排位应该是士商工农,农民家的孩子,宋朝以前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这是政策上的不平等。商人家的孩子也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据说李白就是这种原因),只是商人有钱,还可以学习。在唐朝及以前穷人家的孩子,再渴望学习,书本都是奢侈品。(雕版印刷术印典籍、佛经之后就休了,平民消费不起的。哪活版印刷术呢?你还真指着用胶泥做的土块能印刷好多次?成本也很高的)。不像现在,书本是廉价的,学习成了奢侈品。


宋代经济体制变好,印刷成本下降,穷人家的孩子也读的起书了。并且宋朝科举考试对门阀的要求降低,真正实现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王禹偁就在这种大环境下,早年靠着磨面为生,29岁,考上了公务员。次年当上江苏苏州县长。


初入官场对仕途踌躇满志


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

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二、十年三黜

早年在家种地,被贬之后还是种地


早年的穷困经历让王禹偁爱在诗歌里塑造优美的生活环境,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奢侈生活的批判。


当了几年县令后,王禹偁升官了。提拔到了右拾遗(就是负责给皇帝提意见。),记性好的读者或许有印象,杜甫也曾干过这官职《其实我是地主,只是有时没地——杜甫》,王禹偁走了杜甫的老路,感觉自己深受皇恩,不给皇帝提意见就对不起皇帝,就提了。皇帝也很干脆,就把他踢了。


提的意见是指责皇帝“一裘之费,百家衣裳”,“一食之用,千人口服”的奢侈生活,呼吁关心“室无环堵”、“地无立锥”的贫民。皇帝可能是个吃货外加aj收集狂,不愿意改变自己,就改变了王禹偁,发现王禹偁心态也不改,就改了王禹偁的官职。


王禹偁在被贬地过上了一边当官,一边种地的生活。被贬的同时还被罚了俸禄,不种地难不成去贪污补贴家用吗?租种十几亩地,亲自耕种,种地成了主业,当官成了兼职。不是王禹偁消极怠工,古时候不赶上灾害,老百姓都种地不造反,当官也没啥事干。相比于白居易在被贬地跟歌女谈论风月,王禹偁务实多了。


宋代以重文轻武为治国之策,对文人待遇优厚,加上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这就让被贬谪的臣子虽有困苦、牢骚,但不会轻易的沮丧悲观。


王禹偁被贬的地太多了,写作的诗歌也比较多,就放到一起概括了。

思乡:

棠梨落叶胭脂色,乔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歌颂乡间闲适生活: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感慨农民的辛苦:

菜助三餐集,园愁五月枯。


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 
呱呱三儿泣,惸惸一夫鳏。 
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 
聚头未有食,颜色颇饥寒。 
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

讽刺贪官污吏:

竹也比贤良,鼠兮类盲俗。
所食既非宜,所祸诚知速。
吁嗟狡小人,乘时窃君禄。
……
朝见秉大权,夕闻罹显戮。


王禹偁为什么多次被贬?原因很简单啊!因为他被多次召回了啊!


皇帝闲着没事干了,就爱贬贬臣子,让臣子知道自己的仕途就取决于皇帝一句话,不仅仅要对皇帝保持忠诚,并且提意见的时候要考虑皇帝的接受能力,要好言相劝。总之,臣子既要把皇帝向甲方爸爸一样供着,又要把皇帝像孙子一样哄着。皇帝时不时表现一下皇恩浩荡,来个大赦天下,臣子就被召回一批。


还有就是,新皇帝喜欢把老重臣贬几个,告诉臣子,现在是我的天下了。偶尔也召回或平反一下老臣、罪臣,以昭示新皇帝是个英明的皇帝。

被召回的王禹偁,刚开始时总是表现出很开心,感觉皇帝还是离不开自己的,写诗表忠心

若到苏台人问我,长官重拜紫薇郎。


狴牢冷落停丹笔,郡国欢呼拆紫泥。

凤阁旧臣期赦宥,免教长似触藩羝。


感慨自己不被重用:

天生贾谊成何事,只得人间三十三。

生死虽殊道义存,晓来襟袖有啼痕。

只应知我方憔悴,时向商山入梦魂。


对皇帝的赞美:

王母亲承玉皇诏,年年今日进蟠桃。

争似寿宁嘉节日,千门万户愿长生。

(身在官场不得不夸啊!就跟各种联欢会总有《感恩的心》)

龙髯攀不及,千古恨难胜。

 (皇帝死了的伤心)


老病之后当官的厌倦、无奈:

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赁宅住京师。 

……

人生荣贱须知分,会买茅庵映槿篱。

(北漂的不易啊!)


非才误受帝恩深,报国空存一片心。

命薄任从官进退,道孤难与众浮沉。


离开官场的轻松:

白头郎吏合归耕,犹恋君恩典郡城。

已觉功名乖素志,祇凭诗酒送浮生。


老态固具矣,宦情信悠然。

唯当共心约,收拾早归田。

(年仅48就去世了,都没到退休领退休金的年龄。能不盼着轻松点吗?



三、总结


看看王禹偁写作的诗歌,早期追求绚丽,后期关注民生。几乎是各种类型(别说没有边塞诗,边塞问题都写奏折呈现皇帝了),各种感情都有,只是被传颂的不多。这大概就是过渡者的悲哀。后代诗人只能写的比他好了才能被记住,但是如果写的比王禹偁好了,哪谁还记他的诗呢?或许传承者就是要被超越的吧!


王禹偁的三次被贬,没有一次是因为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宋朝时期的文人们,大都是由于政治原因而命运多舛,但很少有人因“私罪”而受到处罚(跟本朝刚好相反)。这可能就是受王禹偁的影响吧!还有就是贪赃枉法的官员都被开除出诗人阵营了。


如今名已遂,争敢话官卑。


本期彩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