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孔子也曾语鬼怪?——《搜神记》


《论语》中孔子关于鬼怪的言论被大众熟知的有三条:“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仿佛孔子对鬼神的评论一直是回避的。那么,孔子真的没谈论过鬼神吗?



此图片网友拍摄,非PS


中国这种文化氛围中,“关公战秦琼”都有可能发生。孔子在《搜神记》中,不仅谈论了鬼怪,还战胜,吞食了鬼怪。


我们看看《搜神记》中对孔子的记录。


一、孔子和曾子


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孔子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解释:

啮指 niè zhǐ.咬指头。形容极为痛心。


曾参跟随孔子出游,在楚国时感到心跳,就辞别了孔子回家询问母亲。母亲说:“我思念你,所以咬了自己的手指。”孔子说:“曾参的孝心,使 他的精神感觉到万里之外。”


这篇还没什么,算是一个开胃小菜。现在我们也不把这种事当什么新鲜事。可以归结为第六感。看看下面的这篇大餐:


二、孔子遇怪


孔子厄于陈,弦歌于馆,中夜,有一人长九尺余,着皁衣,高冠,大咤,声动左右。子贡进问“何人耶?”便提子贡而挟之。


子路引出与战于庭,有顷,未胜,孔子察之,见其甲车间时时开如掌,孔子曰:“何不探其甲车,引而奋登?”子路引之,没手仆于地。乃是大鳀鱼也。长九尺余。


孔子曰:“此物也,何为来哉?吾闻物老。则群精依之。因衰而至此。其来也,岂以吾遇厄,绝粮,从者病乎!夫六畜之物,及龟蛇鱼鳖草木之属,久者神皆凭依,能为妖怪,故谓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物老则为怪,杀之则已,夫何患焉。或者天之未丧斯文,以是系予之命乎!不然,何为至于斯也。”


弦歌不辍。子路烹之,其味滋。病者兴,明日,遂行。


释义

厄于陈:孔子周游列国时期,曾在陈国(我也不清楚是现在的哪)被围困七天,缺吃少喝(累累若丧家之犬 )。


子路:孔子弟子中最能打的。以一敌二击败当时的特种兵。


酉:yǒu。用来纪年,地支中的第十位(不清楚的话自行百度)。这儿孔子用来形容老怪物。


翻译:

孔子在陈国遭到困厄的时候,在旅馆中弹琴唱歌。夜里忽然有一个人, 身长九尺多,穿着黑衣服,戴着高帽子,大声怒叱,声音惊动了孔子身边的 人。子贡走上前去,问:“你是什么人呀?”这人便提起子贡把他挟在腋下。 


子路就把他拉了出来,和他在院子中打起来了。过了一会儿,子路还没有取 胜。孔子仔细察看,只见他的铠甲和牙床之间不时地裂开来,那口子就象手 掌那么大。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把手伸到那铠甲与牙床之间,拉着 它用力爬上去?”子路便伸手去拉它,手全都伸了进去,那人便倒在地上, 竟是一条大鳀鱼,长九尺多。


孔子说:“这种东西,为什么来的呢?我听说过:东西老了,那么各种精怪就来依附它,因为它衰微了才来的。这鳀鱼精 的来临,难道是因为我遭遇到了困厄、断绝了粮食、跟随我的人都生了病的 缘故吗?那牛、马、羊、鸡、狗、猪六种家畜,以及龟、蛇、鱼、鳖、野草、 树木之类,生长时间长的,神灵都依附它们,因而能成为妖怪,所以人们把 它们叫做‘五酉’。五酉,是指五行的各个方面都有那相应的东西。酉,就 是老,东西老了就会变成妖怪,把它杀掉了,那么妖怪也就没有了,对这种 东西又有什么担心的呢?或者是老天为了不丧失那些古代的文化典制,因而 用这东西来维持我的生命么?否则,为什么它会到这里来呢?”


孔子继续弹 唱个不停。子路煮了这条鳀鱼,它的味道很好,病人吃了都起了床。第二天, 大家便又行路了。


故事讲完了。从故事的角度,看这篇,其实没什么可读性。

不如我们换个角度试试。


三、不要精读一本书


我们常说,现在的人没有敬畏之心。但是看上面孔子和怪鱼的故事,会觉得古人对鬼神,也没什么敬畏之心啊?为什么会这样?


《搜神记》书中故事四百多个,没有那个是把怪力乱神供奉起来的,多数都是像孔子这样发现了,惩治了,没有几个像孔子那么饿,所以吃了的不多。


为什么他们对这些不敬畏?


我们要先知道,敬畏心是如何产生的?因为无知。古人对雷电也曾有过敬畏心,现在人还有吗?对于鬼怪同样如此,只要清楚他们的底细,也知道他们能力比你强不了多少,自然也就不敬畏了。


到这的话,基本解释了为什么不敬畏鬼怪。但是解释不了甘宝这种本身正经的文人为什么讲这些鬼故事?虽说他自述自己家人发生过怪事,所以他挑选各地的鬼怪事记录。奇怪的是四百多个就没几个是鬼怪和人友好相处,被人供奉的。几乎下场都是个被杀。这背后是什么样的价值观作祟?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西晋被蛮夷入侵,转到东晋。就是所谓的“五胡乱华”时期。这时候人们怎么想象那些蛮夷呢?蛮夷就是鬼怪。比人力气大,智商低(我没有种族歧视的意思,我也是北方人),某些时候比人厉害,但是最终还是会被我们战胜的。


我们如果只是精读一本书,而不是把它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哪么精读的越厉害,偏离的或许就更远。


长按二维码关注获取更多语文知识

点个在看,得分过万

(不用怀疑语文老师的数学水平)

欢迎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