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满分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满分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发展是一个先后承续、不可割裂的过程。昨天、今天、明天,衔尾相随,历史与未来正是在现实中交汇,认识过去是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钥匙。这决定了历史学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从广义上说,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可涵盖一切事物,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历史的过程,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我们一般所说的历史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不同于许多应用学科,历史学不能直接创造财富。但看似“无用”的历史学却有“大用”,其生命力就蕴含在这“大用”之中。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求生存、图发展的奋斗史,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奋斗史。历史学把人类社会的变迁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和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和剖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来考察历史,我们就能增强历史洞察力,领悟历史的真谛,正确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认清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大趋势,确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人类社会在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来说无一不是宝贵财富,可以使今天的人们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可见,以史为鉴,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清楚兴替之道。
学历史对于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思想境界、形成良善人格、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翻开人类历史,贯穿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记载着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艰辛历程。从历史中人们可以体验先辈们在追求理想、改变命运过程中的痛苦与欢乐、挫折和胜利,感悟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人们可以具体生动地体悟到什么是正义、崇高、伟大。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是因为看到历史的重妥价值,所以中华民族一直高度重视历史学。我国历史学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底蕴,名家辈出、成果丰硕。数千年来,多少历史学家皓首穷经、孜孜求索,但并没有把所有历史问题都研究无遗,历史真理并未穷尽。这不仅因为在时间的隧道中历史仍在不断延仲,而且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历史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历史学家不仅要在不断发掘新史料的基础上力求最真实地“复原”历史,而且要对历史不断作出新的理解和阐释。
历史研究者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凭借当代人的知识和经验、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历史,从而对历史不断有新的体悟。历史学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展现自己的生命力。
史学界曾在过去一个时期出现过深深的忧虑,深恐市场经济大潮会冲垮历史学生存的基础,酿成“史学危机”。但这些年来的事实证明,社会的巨变不仅不会使历史学衰微消亡,相反,它会促使历史学自我更新,在理论、内容、形式、文风、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从而展现新的生命力。
(选自王斯德《历史学是极富生命力的学科》,2018年7月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学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是因为人类发展的过程延续不断,历史、现实、未来密不可分。
B.与很多应用学科不同,历史学不能直接创造财富看似“无用”实则具有蕴含着生命力的“大用。
C.从历史中,我们可以体悟到正义崇高伟大的内涵,这样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由于历史在不断延伸,且人们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深化,因而数千年来历史真理并未穷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提出“历史学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观点,阐释了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B文章从社会和人生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历史学在认识、改造世界与关注、超越自我方面的“大用。
C.文章不仅论述了历史学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生命力,也指出其在市场经济中仍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D.文章由表及里,由因及果,层层深入地分析历史学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原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从广义上说可以涵盖一切事物,但事实上仅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
B.在考察历史时,只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就能增强历史洞察力,认清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整体趋势。
C.历史学家要尽力真实地“复原”历史更要运用现代科学对历史作出新的理解和阐释,从而获得新体悟。
D.过去,史学界曾担忧市场经济大潮会带来“史学危机”,但事实证明社会巨变反而使历史学更有生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满分15分)
2.(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乡长
冷江
在稠岭干了二十年,今天要迟下来,人们开始喊他老乡长。尽管很不适应,但还得乐呵呵地应承,以免别人说自己闹情绪。
上午交接大会开得很隆重。县委组织部张部长代表县委县政府对老乡长表示了感谢,尤其提到在老乡长任期内成功实现全乡最后一个贫困村脱贫。退休了能被组织上肯定,老乡长很激动。
新任乡长已经到任,按规矩,老乡长在开完交接大会后就算光荣退休了。但是会后老乡长提出来想再去陈家窝看看,这是他的扶贫联系点,离乡政府有十里多路,全是沟沟坎坎,没有公路,车子很难开进去。
乡党委刘书记听说老搭档要去陈家窝,忙过来劝阻:“老乡长,别去了,不急在一时,等明年道路通了,我让司机送你去。”
老乡长说:“刘书记,你的好意我领了。不去看一下,就是退下来,我这心哪会安生啊!”
“那,这样吧,让小孙去雇辆三轮车。”
老乡长说要锻炼锻炼身体,走小道快,坚决不让雇车。书记拗不过他,只好叮嘱小孙,路上多照应。小孙给陈家窝挂了电话,村长二奎在电话里大声说:“你放心,我一定安排好。”整个上午气氛一派祥和。
老乡长和小孙出发了。爬了一个多小时的山,终于到了卧牛岭。站在岭上往下看,尽是沟沟壑壑,一片苍茫。这时候天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小孙忙搀着老乡长躲到一个山洞里避雨。雨越下越大,小孙劝老乡长:“大雨路滑,太危险,咱等雨停了回去吧。”老乡长不高兴了:“这点雨就吓住了?我年轻时跑邮政,早上去,晚上回,从没有过差错,这条道我闭着眼睛都能走。”
看看雨势弱了些,老乡长带头钻出山洞,继续赶路。又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雨终于停了,两人到了山脚下,找了路边一块山岩,坐下来歇息。山岩下面是一片果树林,有桃树,也有板栗。老乡长走过去,随手拔起一棵,举到眼前察看,小孙忙跑过来问:“怎么啦,老乡长?”老乡长说:“走,咱往前走走,再看看别的地块。”
两人往前走到另一片果林,老乡长又拔起一棵板栗树苗察看,完了让小孙拿着这棵树苗。老乡长明显加快了步伐,小孙在后面气喘吁吁地小跑起来。
二奎家里已经聚集了村两委的干部,听说老乡长退休了,大伙儿今天都要来表示感谢。老乡长一到,二奎连忙让婆娘泡茶,大伙儿全围拢过来,准备听老乡长的退休感言。
老乡长大声说:“先别忙喝茶,正好大伙儿都在,我问问这是怎么回事。”说着从小孙手上一把夺过树苗举到二奎面前。
二奎看了看,说:“有枯株,很正常啊。”
正常?我看不正常!”老乡长说,“陈家窝今年报了脱贫,你们就拿这些新栽的果林充数?”
二奎笑了:“老乡长,咱们村是您老的扶贫联系点,今年陈家窝能脱贫,您可是操碎了心、跑断了腿啊!”
是啊,”有人附和,“要不是您老,咱村公路猴年马月才能上呢!还有人说:“如今您退休了,咱们村可不敢给您拖后腿啊!”
“就因为是我的联系点,就因为我要退休了,你们就给我整这出?”老乡长锐利的眼神扫视了图在场的所有人,然后紧盯着二奎。
气氛一下子尴尬起来。
二奎满脸堆笑,像哄小孩一样哄老乡长:“您老别上火。这些釆林面积都是实数。我是您看着长大的,还能蒙您吗?”
“那好,我问你,你报的多种经营收入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个嘛,”二奎顿了一下才说,“这些果园成林后每年的收入应该还不止这些数。”
“是,可那是三年后的数啊!”老乡长不依不饶。
奎给老乡长上烟,老乡长一把推开:“少拿这些来搪塞我!”
反正已经报了,咱也不算弄虚作假。再说您都退下来了,这事您也管不了了!”
“不行,这事我还必须管!”
“摘帽是咱陈家窝一百多号老少爷们的脸面啊,您老不也脸上有光吗?”
大伙儿都说:“是啊,是啊!
“脸面?你们这么做,我还有脸面吗?”老乡长是真生气了,脸都气绿了。
二奎一个劲地赔礼道歉:“我向您老保证,明后年这些果林一准挂果丰收,到不了那些个数,我引咎辞职!
“辞不辞职不是你说了算!我现在要做的就一件事﹣
“什么事?”二奎和小孙全都紧张地看着老乡长。
打报告给县里,把货国村帽子成回来!
您这何必呢?”大伙全愣住了。
我是要退了,正因为要退了,我不能交给后任算不清的账!
(选自《金山》2018年4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老乡长”为题,既体现了大家对老乡长的尊重,同时又突出了他作为小说主要人物的地位。
B.关于老乡长前往陈家窝途中遇雨的细节描写意在突出老乡长的思想性格,“大雨”同时象征着扶贫工作中的艰难险阻。
C.小说构思颇具匠心:对老乡长的“辉煌业绩”一笔带过,却选取他卸任前的“回头看”浓墨重彩地展现他的思想境界,表现作品主旨。
D.文中众人及二奎和老乡长的对话,既使文章波澜起伏,营造紧张氛围,又丰富了老乡长这一人物形象。
(2)小说中的老乡长这个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满分12分)
3.(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创造出工业化的奇迹,而对自然的态度则由以往的敬畏转为征服。实践表明,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往往都是由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多忽视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视子孙后代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漠视对自然生态和其他生物的保护,由此催生了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群众享有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仝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监督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摘编自2018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40年来,我国共制定环保法律13部,资源保护与管理法律20余部,生态环保行政法规30余部,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龙头,覆盖大气、水、土壤、核安全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制订、修订法律8部,“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方面效釆显著。40年来,我国污染防治经历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转变,从点源治理向流域和区堿综合治理转变的过程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十八大以来,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成为第一个大规模开展细颗粒物(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2013年到2017年,全国重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增至67.9%,劣V类降至8.3%.人民群众环境满意度不断捉升。
摘编自《求是》
材料三:
由于环境保护全面发力时间较短、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差异较大等原因,取得的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突出问题与严峻挑战。在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方面,有的地方由于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问占用过多,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下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干流的水质稳步改善,但仍有少数流域的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有的地方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型养殖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在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方面,有的地方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不高,特别是自然资源及共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总量的比例不断攀升,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还没有彻底改变。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方面,一些地方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不严格,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职能交又、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例如,在危险固体废物的收集和处理上,有的单位或企业仍然存在非法填埋、非法转移的问题,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总体来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岀瓶颈。
(摘编自2018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与文明的兴衰密切相关,这已经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证明,不能因为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保护。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制定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数十部,基本形成了覆盖主要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
C.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布了向污染宣战的三大行动计划,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国家。
D.日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不断攀升,但能源结构尚未彻底改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会造成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全球性生态危机。
B.40年来,我国污染防治经历了很大转变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人民群众环境满意度不断提升。
C.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巨大,但仍面临突出问题与严峻挑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依然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D.一些地方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时存在种种问题,特别是在危险固体废物的收集和处理上问题最大。
(3)根据材料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三、古代诗文阅读(满分12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满分12分)
4.(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沏①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北自念《志》②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③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亼,至是且元峰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孳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厦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递从歧
度四十尢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雁宕山》)
【注】①湖:雁湖,即下文所说的“宕”。②《志》:指《雁宕山志》。③莲舟:和尚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意至顶 | 意:料想。 |
B.不能飞陟 | 陟:登上。 |
C.主仆衣履俱破敝 | 破:坏。 |
D.一路遵海而南 | 遵:渡过。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
B.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
C.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
D.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着重叙述十四日为寻找雁湖而历尽千难万险的经过以自然景色为主,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B.选文在记游过程中,也自然地融入了作者心理的变化历程从开头的欣喜、自信、坚定到疑虑、踌躇、求生乃至最后扫兴,逐层显现,真切动人。
C.作为游记,选文中的景物描写也很精彩如描绘作者攀上高巅时所见的云海奇观境界开阔奇幻,景色瑰丽壮美,抒发了作者明朗壮阔的胸怀。
D.作者在记游的同时,不忘考察地理形势,辨析《志》书正误质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
译文:
②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满分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中荣橘柚
柳宗元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殊风限清汉四,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南中:泛指南方。橘柚:古人橘柚连用者,往往仅指橘。屈原《橘颂》云:“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②清汉:银河,此处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就变成了枳。③熊与湘:熊,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南;湘,湘山,即君山,在洞庭湖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运用典故,点明橘柚怀有“贞质”﹣“受命不迁”,深深扎根于南方。
B.三四句描绘橘柚外形:红果绿叶,色彩绚烂;经冬不衰,到岁末仍绽放着花朵。
C.五六句触景生情,感慨淮河南北气候不同,雪花飞舞景象只有北方的故乡才有。
D.七八句由物及人,借助“攀条”“叹”北望”的动作,折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满分13分)
6.(13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虽然做到了不为世人的赞誉或责难所动,进而做到“ , ”,但也仅此而已,仍然还有未达到的境界。
(2)李密在《陈情表》中以“ , ”二句形象地描写出自己的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比喻,以“未云何龙”和“不霁何虹”分别来描写“ 和 。”
一、语言文字运用(满分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速度也紧追其上,新的建筑如_______般出现。但这并不代表可以盲目追求新潮建筑,随意舍弃古建筑和城镇。对一个民族来说,古建筑和城镇才是根本,( )我们要建设文化自信,建筑和城镇保护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梁思成先生一生致力于建筑和城镇保护,他曾对学生说,古建筑和城镇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梁思成先生深感古代建筑和城镇的伟大,他________地发掘和保护被遗忘或者濒临消失的建筑。他知道,这些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些也都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像北京城墙、佛光寺、应县塔等,都已不单纯是外在的场所,而是内在心灵的完美展示,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和内在心灵史。
________保护中国建筑和城镇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建筑背后所带有的各种记忆。人是短暂的存在,但借助建筑、哲学、文学等等,我们能够或许超越这种短暂性,去追求人生的根源,从而获得长足记忆。中国建筑应当回归,应当凸显中国本土的建筑特色;建筑家应当________地担负起保护的重任,在重视历史肌理的同时,适度融进当代创造性,让建筑和城镇成为一个国家长久的历史记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鳞次栉比 尽力而为 唯其如此 责无旁贷
B.鳞次栉比 不遗余力 原来如此 责无旁贷
C.雨后春笋 不遗余力 唯其如此 义不容辞
D.雨后春笋 尽力而为 原来如此 义不容辞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不仅铭刻着一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自身更拥有美感。
B.它不仅铭刻着一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更拥有自身的美感。
C.它不仅自身拥有美感,更铭刻着一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
D.它不仅拥有自身的美感,更铭刻着一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或许能够超越这种短暂性,去追求人生的根源,从而获得长足记忆。
B.我们或许能够超越这种短暂性,去追寻人生的根源,从而获得长足记忆
C.我们能够或许超越这种短暂性,去获得长足记忆,从而追求人生的根源。
D.我们能够或许超越这种短暂性,去获得长足记忆,从而追寻人生的根源
8.(5分)请把“做人要低调”扩展为一段话,要求围绕中心,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语意通顺连贯,不少于80字。做人要低调。
9.(6分)下面是全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及年增长率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表述,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满分60分)
10.(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有网友爆料称,某地一女子喝着豆浆、吃着油条上公交,吃完后又将塑料袋放在公交车引擎盖上。祓司机劝阻后,她辱骂公交司机近半小时。当班公交车司机一直沉默不语,忍受女乘客辱骂,直到对方下车。这起事件发生后,公交公司表示,驾驶员甘某的处理方法得当,将设置“委屈奖”鼓励。对于上述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满分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满分9分)
1.
(1)C
(2)D
(3)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满分15分)
2.
(1)B
(2)①不畏困难,亲力亲为。山路难行,老乡长冒雨步行。②颇有政绩,受群众爱戴。老乡长任期内成功实现全乡最后一个贫困村脱贫,知道老乡长要来,二奎家里已经聚集了村两委的干部,大伙儿今天都要来表示感谢。③做事认真务实,不走形式。亲自查看。发现问题。两次拔树加以确认。④有责任心。敢担当。不弄虚作假。要打报告给县里。把贫困村帽子戴回来。
(2)①深化作品主旨。小说要影显的是作为人民公仆应有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从这位老村长掷地有声的话中传达出来。②突出人物品质。小说对于老村长这一人物的刻画在这里画上圆满的句号,他的正气、他的担当、他的责任心都在结尾部分表现得格外突出。③增强艺术效果。小说结尾既是高潮又是结局,这样具有震撼力的语言和画面定格在读者脑海中。会使读者印象格外深刻。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满分12分)
3.
(1)C
(2)D
(3)①深入推进改革措施,建立环境保护监督制度。②强化制度保障,加大蓝天保卫战的规模与力度。③转变产能,创新发展,突破瓶颈。
三、古代诗文阅读(满分12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满分12分)
4.【解答】(1)D.一路顺着东海边向南行。遵:顺着,沿着。
(2)C.“告退”为一个词,不可断开,排除B、D;“西腋一峰”的意思是“西面中部的一山峰”,为偏正性名词,作“在”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当向导的和尚告退时,指点说雁湖在西面中部的一山峰上,还需要翻越三道尖山。我听从向导的话,等到翻越过一座尖山,路已绝断;再越过一座尖山,一看所要登临的山顶,已经在天的中间。
(3)D.“辨析《志》书正误质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于文无据,文中引用“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只是说明雁荡的位置。
(4)①捉:握;始:才。句子翻译为:于是每人手握一根拐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地走了数里路,才到达高峰之巅。
②径:直径;中:符合,适合;老柯:老的枝条。句子翻译为:竹林中新长的竹条,大的径围可达一寸,比较柔软,不适合做手杖,而老的竹条已经砍伐殆尽了!
译文:
十四日,天忽然间晴朗起来,于是强请清隐和尚的徒弟做向导。清隐说,雁湖中长满了草,已变成荒芜之田,白白地到此,再没有其他可去之处,但可以送我到峰顶。我想,只要到达峰顶,便可得以游览雁湖;于是每人手握一根拐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地走了数里路,才到达高峰之巅。四下一望,白云弥漫,一片白色平铺山峰下面。各座山峰就像云海中的朵朵鲜花,仅露出一点峰顶,阳光辉映在峰顶之上,这景致就好像盛冰的玉壶、清净洁白的瑶台神仙世界一般,让人不能辨别哪是云海、哪是山川陆地。然而,那云海中的玉环山有如轻微的一抹飘带,似乎可以俯身去拾起来。向北远望,山坳中岩壁削立,里面石笋茂盛繁密,参差不一。三面有布满绿树的山崖环绕,景致更比灵岩寺优美。但山谷幽深而境地非常陡险,只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无法辨别出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遥望四周,峰峦累累,低伏的有如小土堆,只有东面的山峰昂然独自向上高耸,最东边的常云峰,还能够与之相当。
当向导的和尚告退时,指点说雁湖在西面中部的一山峰上,还需要翻越三道尖山。我听从向导的话,等到翻越过一座尖山,路已绝断;再越过一座尖山,一看所要登临的山顶,已经在天的中间。自己想,《大明一统志》说:“雁荡在山顶,龙湫瀑布的流水,就是从雁荡而来。”现在山的地势逐渐下降,而上龙湫的山涧,却是从东面的高峰发脉,距离这里已隔开两道山谷。于是改变行走路线向东走,望着东面诸峰中的高峻山峰趋赴。莲舟和尚感到疲劳,不能跟上我。由原路向下走,我与两个奴仆向东越过两座山岭,人迹完全消失了;接着,前面的山越来越高,山脊越来越狭窄,两边相夹的岩壁直立,使人感到像在刀背上行走。而且石片的棱角、锋芒非常突出,每越过一道山脊,即遇到一座陡峭的山峰,都是从如刀剑般锋利的石片的缝隙中攀援而上。就像这样攀越了多次,但见所经境地难以容足,又怎么能容纳下一个湖泊呢?接着就是高峰的尽头处,一座石壁如刀劈一般陡峭,我一向惧怕石片锋利逼人,而到这里已经是没有锋利的石片可以放置脚了!在山崖上踌躇再三,不敢再由原来的小道返回。俯瞰南面的岩壁上有一石级,于是叫奴仆们脱下四条裹脚布接成布绳,从悬崖上悬空垂下,先让一奴仆顺布缒下去,我第二个跟从他缒下,想着可以找到攀援的路。等下到石级处,仅仅能容纳脚,再没有多余的地方。遥望岩壁下面,非常陡峭,深有百丈,想要设法再攀援上去,而上面的岩石嵌在空中三丈多高的地方,不能飞越登高上去。手拉布绳试着往上攀登,布绳被凸突的锋利石头所紧勒,忽然中断。重新把布绳续接好使它悬空,竭尽全力挽布绳腾空跳跃,得以再次攀登到上面的岩石上。脱离险境,回到云静庵时,太阳已渐渐西坠。主人及奴仆们的衣服和鞋子全都弄得破敝不堪,寻觅雁湖的兴致大为减退。于是,告别清隐师徒下山,再次到龙湫瀑布。而溪水积攒了雨水后,怒涛奔腾,倾泻而下,态势变幻极大,瀑布如喷雪,声大如雷轰鸣,水势比昨天增大一倍。一直坐到天黑才出山门,南行四里路,宿歇于能仁寺。
十五日,在能仁寺后寻觅到方竹好几把,竹细如树枝;竹林中新长的竹条,大的径围可达一寸,比较柔软,不适合做手杖,而老的竹条已经砍伐殆尽了!于是,从岔道度过四十九盘岭,一路顺着东海边向南行,翻越窑岙岭,往乐清县而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满分9分)
5.
(1)B
(2)①突出对橘柚的深情赞颂;②传递出思乡不得归,内心的强烈愤懑;③表达人生惆怅,被贬斥的悲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满分13分)
6.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重点字:辩)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重点字:茕)
(3)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重点字:卧)
一、语言文字运用(满分20分)
7.(1)C。
(2)D。
(3)B。
8.
低调是自我保护。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太过高调,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低调意味着谦虚、稳重,低调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的忍让,不是与世无争,低调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伐之道。低调的人往往谦虚不浮夸,做事踏实有内涵。
9.
2016﹣2020五年间,全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稳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300亿美元,而年增长率在2017年达到85%的最高点后则呈逐年下降趋势,预计2020年将下降至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