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年的觉醒——苏洵

张继彦 彦师语文课堂 2022-05-09


唐朝的长安有多么繁华?一首《正月十五夜》就能窥见一斑。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味道,与崔融、李峤、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友谊的小船在杜审言孙子杜甫成名的时候就翻了。其他三位的后代终唐一朝再也没有产生过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老杜家最后还出了杜牧来拉仇恨。

 

老苏家厚积薄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1057年,一下推出了三人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这篇我们先看一看三人组中作为父亲的苏洵事迹。

 

一、纨绔早年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父亲苏序算是个小地主,幼年时外号“五柳先生”,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乐善好施,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

 

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苏澹英年早逝;苏涣考中进士,在外当官;苏洵年少时候既没有家庭压力,也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家里孩子多,就比较好。各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活法去生活,不像现在,就一个孩子,不论爱好与否都得上名校,找好工作,当社畜。老人需要赡养,哥哥在外当官,理论上照顾家庭的重任落在苏洵身上。但是苏序老当益壮、家里土地还有大哥苏澹看管、苏涣俸禄补贴家用还有余,年轻的苏洵放飞自我,学习李白、杜甫去游历。

 

到法定成年年龄的时候就和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也18岁)。当年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没考中,苏洵也不伤心。结了婚也不消停,终日游玩,也不治学。苏序介于自己当年的事,也不好说苏洵什么。

 

苏洵的长女一岁左右夭折,1029苏洵痛心去寺院给自己求子,当年长子景先出生。1032年母亲去世,1034年幼女“八娘”出生(苏小妹原型),1035年,哥哥苏澹去世。家庭的变故让苏洵感到人世的无常。

 

何以长生?立德立功立言。

 

苏洵,自我审视。不像自己爸爸乐善好施,立德有困难;不像自己哥哥苏涣,年少时魁梧有力,当过盗贼(老苏家干啥的都有),狂放任性,自己立功困难;好在自己聪明,学文章比较快,第一次科举没中完全是自己不想考。好好学一下,下次科举不成问题考不好的你是不是也爱这么安慰自己?),考场不是童话,认真学了一年的苏洵还是落榜了。

 

看看那些没有自己聪明,却考中的人,在家的苏洵烧掉了自己的旧作,开始勤奋学习。

 

 

这时期的苏洵,写诗内容主旨,除了各地见闻,就是亲人离世的痛苦。

 

客来未到何从见,昨夜数声高出云。

应是仙君老僮仆,当时掌客意犹勤。

 

闻道精阳令,当时此学仙。

……

舟中望山上,唯见柏森然。

 

老人凋丧悲宗党,寒月凄凉葬旧林。

白发已知邻里暮,伤怀难尽子孙心。

  

二、中年觉醒

把自己都学瘦了

 

27岁的苏洵得到妻子的支持,程氏负责管理家事和生孩子。苏洵好好学习。1036年苏轼出生,1038景先去世,1039年苏辙出生。俗话说:功夫总负有心人。几年后苏洵应试仍因写文章不符合考官要求而落第

 

这次落榜与前两次不同。之前落榜后,苏洵还有再来一次的想法,这次是彻底不想再考了。注意,苏洵只是不想再考试了,不是不再学习。事实上,苏洵获得的成就,跟他的科举关系不大,唐宋八大家中,他是唯一一个不是进士的,同时也是为官最小的。

 

中年的苏洵了解到到自己不是应试声律记问之学的材料把自己的目标进行了转移:第一、通过自由的阅读、写作,成为一个真正的学问家;第二、精心培养两个儿子。苏洵抛开功利目的真正开始阅读《论语》、《孟子》以及韩愈等人的文章时。读得久了,写文章《颜书四十韵》《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有了圣人著作的精粹之处。另外还做了云游给自己家人做家谱的事,活动经费找二哥报销。

 

假装苏小妹也在学


觉醒后苏洵闭门不出读书七八年,悉心教导两个儿子。在苏洵的指导下,苏轼兄弟从小便练习写作。苏轼十来岁时,苏洵曾叫他作《夏侯太初论》。苏轼竟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峰虿”这样的警句。意思是说,一个勇敢的人,有勇气摔碎价值连城的美玉,却可能被瓦盆的破裂声吓一大跳;能敢于和猛虎搏击,却可能在野蜂毒蝎面前惨然失色。说明人们能够过得去大风大浪,却可能在小阴沟里翻船。(苏洵考场翻船,苏轼官场翻船

 

教学这几年苏洵并没有和官场断了联系,对于做官之人,偶尔有送别之作:

 

税茶虽冗繁,渐喜官资美。

……

但恐茶事多,乱子《易》中意。

茶《易》两无妨,知君足才思。

 

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

十年尝作犍为令,

四脉尝闻愍俗诗。

共叹才高堪御史,

果能忠谏致戎麾。

吾老尚喜事,羡君方少年。有如伏枥马,看彼始及鞍。……

未尝见大物,不识天地宽。今君吾乡秀,固已见西川。

衷心的祝福,或许是在为自己铺路,也有可能在给儿子铺路。

 

三、携子考试

 

求学、教学期间,苏洵的文章《衡论》、《权书》、《几策得到益州知州张方平的认可。张方平属于庆历新政成员,通过个人关系,把文章给了欧阳修,欧阳修大为赞赏,也向皇帝举荐。奈何,天高皇帝远,没有面试,皇帝也不能瞎提拔。

 

张方平见上级迟迟不作答复,就对苏洵说:“远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1056年苏洵父子三人至成都与张方平告别。第二年,苏轼二十一岁,苏辙才十八岁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大获成功,又参加制科考试,更获成功。

 

苏洵对两个儿子以一举成功,而自己却曾是科场的败将,大有感触:“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再之后苏洵有名了,当上却是一些无所作为的县级秘书。更多的时间苏洵还是在写作,一直到终年58岁的时候还在写《易传》,并留下遗嘱让苏轼完成。

 

洵并非不想当官,只是他洞察到了朝廷内部的一些弊政和矛盾,看朝廷黑暗不堪,官吏兴风作浪

 

写作的诗文之中,不乏求仕的: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感慨怀才不遇

 

死生寿夭固无定,我岂以此辄怨人。

 

翁今与世两何与,无事纷纷惊牧竖。

改颜易服与世同,无使市人知有翁。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

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

 

晚年的自我安慰,告慰自己,志可以在青山之间

 

整体看苏洵写文章的能力毋庸置疑(《谏论》《心术》虽然没当文臣武将,但是怎么当文臣武将说得很清楚),但对宋诗,他的最大贡献就是苏轼。中年的觉醒(扣题成功)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苏轼。他儿子,写诗写词都有开创之风。请看下篇:

 

《且把贬谪当饭吃——苏轼》




本期彩蛋:

这三苏像的设计师极具抽象派风格,让你根本看不出谁是爸爸,谁是儿子。爷仨,弄得跟哥仨似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