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19东城高三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3题。

(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1】,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2】;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3】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4】;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取材于《礼记》)

注释:【1】齐难(zhāi  nǎn):庄重恭敬的意思。【2】和:舒适。【3】沮:恐吓。【4】干橹:盾牌。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1】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1】埃墨:灰尘、尘土。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其死以有待也            爱:吝惜

B.儒有委之以货财            委:推托

C.子贡以所赍货              赍:携带

D.穷改节乎                  节:操守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怀忠信以待举              B. 其自立有如此者

夫夷以近                     其孰能讥之乎

C. 子贡以所饭告孔子          D. 吾之信回也

向之所欣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夙夜强学以待问

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

B. 淹之以乐好

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

C. 告籴于野人

告诉村民哪里可以买到米

D. 岂或启佑我哉

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

11. 材料(一)中谈到儒者“言必先信”,下列语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3分)

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论语•公冶长》

D.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论语•阳货》

 

12.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②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13. 根据材料(二),完成①②题。(共8分)

①材料(二)结尾“二三子由此乃服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依据原文简要说明理由。(3分)

②材料(二)中有“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的语句,从儒者人格的角度简要评析孔子的上述行为。(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8.(3分)B

9.(3分)C

10.(3分)C

11.(3分)C

12.(4分)①即使(国家)有残暴的统治,(也)不改变自己(坚守)的。

②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每句2分)

13.(共8分)

①(3分)答案要点:

“之”课指代孔子,也可指代颜回,也可指代孔子的探问方法。(如有其它理解,符合文意即可)

理由:根据文意,自圆其说即可。

②(5分)答案示例:

       孔子困于陈、蔡,绝粮七日。面临如此困厄的局面,他仍然讲诵不辍,弦歌不衰。孔子的行为正体现了儒者所特有的立身准则:“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在众人威逼、武力恐吓、死亡威胁、残暴统治等困厄情况下,他也不会改变操守。这就是儒者应有的人格。

(孔子的行为,2分;结合“材料一”相关语句评析,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鲁哀公命令(人)铺设席位,向孔子询问,说:“冒昧地问(您),儒者的德行有(哪些)。”孔子回答道:“儒者有(如)筵席上的珍宝来等待(诸侯)聘用,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怀藏忠诚和诚信来等待被举荐,努力去做来等待被采用。儒者立身处世(就)像这样。儒者有庄重敬畏的行为,他们坐下站起(都很)恭敬;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行为一定公正不偏;在道路上不争走平路的好处,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和凉快的舒适;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保养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儒者(在修养方面的)准备(就)像这样。把货物钱财交付给儒者,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他)见到利益不会放弃自己的道义;用众人胁迫他,用武器恐吓他,面对死亡(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儒者独特的志向和操守(就)像这样。儒者有把忠信作为盔甲,把礼义作为盾牌(的情况);尊奉仁义做事,怀有道义交往;即使(国家)有残暴的统治,儒者(也)不会改变自己(坚守)的。”

(二)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去向楚昭王行拜谢之礼,途中路过陈国、蔡国。陈国、蔡国的大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位圣贤,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果被楚国聘用,那(我们)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就派兵阻拦孔子。孔子不能前行,断粮七天,没有和外面联系的方法,(连)野菜汤都不够,跟随的人都生病(了)。孔子更加情绪激昂地讲解诗篇,依琴瑟而歌咏不停。

子贡偷偷地冲出包围逃出去,用携带的财物向农夫请求买些粮食,得到一石米。颜回在破败的屋子里生火煮饭,有灰尘落(在)饭中,颜回拿起弄脏的饭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地看见了,(心里)不高兴,认为颜回偷吃。

(子贡)进屋询问孔子:“仁人廉士,处在困境(的时候)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如果改变节操怎么称得上仁人廉士呢?”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偷吃的事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也)不因(此)怀疑(他),他那样做或许一定有原因吧?你留下,我要问问他。”

(孔子把)颜回叫过来说:“前几天我梦见祖先,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拿进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落(在)饭中,(我)想要放在那儿(不管),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就可惜了。我就吃了它,(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对呀,我也(会)吃掉它。”

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因此就叹服他。

 

2019西城高三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7分)

【甲】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作弟子育。幼时,

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之。羽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又耻削发,因亡去,匿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无何,亦遁去。古语云洁其行而秽其迹者,其羽之谓乎?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或交游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

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于虎狼不避也。扁舟往来山寺,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

野中,诵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鬻茶家因羽形为瓷陶,神祀之。人买茶与器之足多者,赠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茶毕,命奴子与钱。羽羞之,更著《毁茶论》。

    【乙】夫茶,始为“荼”,其属槚、蔎、茗、荈杂糅,囊括实繁。至陆羽公,始独简南

国嘉木之曰茶者论之,崇其康药之效,净化之用,怡养之功,和平之德,专其名而定其义,著《茶经》,备述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饮、七事、八出、九略,且图谱之。书同形,事同旨,民皆曰茶,凡浙闽湘鄂滇黔所辖尤兴焉,于是茶道流布而茶艺张扬也。由是,以茶为生者众。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由是观之,创此自然之道,文明之说,费倡广光大之心血,居未可磨灭之功者,非茶圣莫属也!

史载茶圣陆公,婴而见弃江干,瑟瑟就毙。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又占《易》,得彖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使姓陆,名羽,字鸿渐也。赞曰:“本乃凡贱,实为天骄;胎胞所生,竟同仙降。一羽之轻,百姓珍重;一叶之微,万寿其昌!”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                危:端正

B.又耻削发,因亡去,匿为                优:优秀

C.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          裴回:通“徘徊”

D.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诸寺                腹:怀揣,抱着

9.下列语句括号中补充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貌寝,(虽)口吃而辩           B.婴而见弃(于)江干,瑟瑟就毙

C.翼覆之,(然)长鸣若晓人者     D.又占(以)《易》,得彖辞曰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古语云洁其行而秽其迹者,其羽之谓乎

古话说有人号称品性高洁,可表现却很糟糕,一定就是指陆羽这种人的。

B.与人期,虽阻于虎狼不避也

(他)若跟人有约定,即使被再大的困难或危险阻挠,也会坚持前往。

C.鬻茶家因羽形为瓷陶,神祀之

卖茶的商家按照陆羽的相貌制作成陶瓷人偶,像神灵一般供奉祭祀他。

D.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

现在写“茶”字,呈现的是“上面草字头,下面木字底,人在草木之间”的形态。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甲侧重于写陆羽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文段乙则侧重于写他在事业上的主要贡献。

B.甲乙两段文字对陆羽姓名出处的表述大体一致,但对具体命名人的表述有所不同。

C.陆羽耻于削发,又不愿接受伶师一职,故几次逃离,最终专于读书、交流与著述。

D.陆羽孤傲,陪饮李季卿,不仅没有接受李的赏钱,还写了《毁茶论》来宣泄不快。

12.请根据甲、乙两则文字,概述陆羽为什么会被奉为“茶仙”或“茶圣”。(5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部分断句。(5分)

安得友赁寓京师,偶通名刺。所求长吏令其制雄赋,为京中纨绔恶少者寿。友固厌其恶少,以此复嫌其长吏,于是弃而去之或问曰盍少贬其身哉友曰瑰然一面未敢厚也彤乎寸心安能玷乎口腹投靠者可脱售心寄生于篱下则斩斩不可也。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8.(3分)【答案】B(优:古代宫廷滑稽谈笑与表演者)

9.(3分)【答案】C(此处主语是“鸿雁”,上下句为顺接关系,“然”字表转折,故错)

10.(3分)【答案】A(“号称”于原文无据,又略有贬义倾向;“其羽之谓乎”是揣测疑问句,正确译法为:“恐怕是说陆羽这种人的吧?”)

11.(3分)【答案】D(“不仅没有接受李的赏钱”一说,于原文无据)

12.(5分)【答案示例】

1著《茶经》,总结茶道茶艺。2推广茶文化。3推动了茶叶种植。4促进了茶叶经济发展。5爱茶而不求名利。

【评分标准】共5分,一点一分。

13.(5分)【答案】

安得友赁寓京师,偶通名刺。所求长吏令其制雄赋,为京中纨绔恶少者寿。友固厌其恶少,以此复嫌其长吏,于是弃而去之∕或问曰∕盍少贬其身哉∕友曰瑰然一面未敢厚也彤乎寸心安能玷乎口腹投靠者可脱售心寄生于篱下则斩斩不可也

【评分要求】满分5分,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

【文段甲】

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小时候,(偶然)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不识字)不能阅读,却端坐着学小孩子念念有词的样子,禅师抓住他,让他割草。当他背诵经书的时候,糊里糊涂好像有所丢失一样,过了一天还是无法记住,禅师鞭打他,陆羽感叹说:“时间流逝了,怎么还是不会写呢!”伤心不已。等到长大后,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器。”他才用陆羽做自己的姓名。(后来)他耻于当和尚,就逃离寺庙,躲进了一个说唱搞笑的优伶班子,还撰写了几千字的诙谐文稿。天宝年间,官府任命他为优伶的老师,没办法,又跑了。古话说,有人品性高洁,可行为表现却很糟糕,恐怕是讲陆羽这种人的吧?

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上修建了房子,闭门读书。有时也与闻名的僧人或隐士往来,

成天宴饮,交谈学问。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他)若跟人有约定,即使被再大的困难或危险阻挠,也会坚持前往。他常常驾着小舟在在山寺间来往,敲打着林间树木,戏耍着河中清流。有时独行在旷野之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

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天下人由此渐渐懂得喝茶了。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当有人买茶和茶具多的时候,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喜欢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陆羽身穿农夫衣裳,拎着茶具,进到衙门去侍茶。喝完茶,李季卿吩咐家奴给陆羽赏钱。陆羽认为这于自己是一种羞辱,写了一篇《毁茶论》(宣泄不快)。

【文段乙】

茶,当初叫做“荼”。它的品类包括槚、蔎、茗、荈等,混杂而繁多。到陆羽先生,才单单选了一种叫“茶”的南方美树进行研究。他推崇茶叶有助健康的效果、净化肺腑的作用,滋养容颜的功能,平静身心的美德,确定茶的专有名称,概括茶的定义,撰写成一部《茶经》,全面介绍了茶叶文化的起源、用具、炮制、器物、冲泡、品尝、生产、流通、简史等九个方面的知识,并且绘成图画,系统地加以说明。(这样)文字书写相同了,事务意义统一了,老百姓也都称之为“茶”了,尤以浙江、福建、湖南、湖北、云南、贵州所属地区为胜,于是茶道茶艺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流传,大力发扬。从这开始,以种茶、卖茶为生的人越来越多了。现在写“茶”字,呈现的是上面草字头,下面木字底,人在草木之间的形态。(试想,)草木的叶芽在春天苏醒,美得如诗如画,农人在其中忙着采摘,有动有静,天人合一,如此巨大的生活意义寄寓在一片新生绿色,采摘秀美的芽尖正合于天下人品饮,此中妙处真是说不尽啊!由此看来,创立茶道这等取源于自然的文明学说,耗费提倡推广、发扬光大的心血,理当占有不可磨灭功劳的人,一定是茶圣陆羽了!

历史记载,茶圣陆羽在婴儿时就被抛弃在江岸边上,浑身发抖,眼看快死。这时一群大雁为他栖落地下,用宽展的翅膀遮着他,发出长鸣,仿佛要告诉附近的人(这里有个婴儿)。智积方丈听到叫声,就前去拾起这个孩子,把他揣在怀里带回寺庙,每天喂些米浆茶水,终于让孩子活了下来。(老方丈)又根据《易经》占卜,得到一句卦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大雁栖落陆地,它的一根小小羽毛也是可以当作赠礼的)。”于是让这孩子姓陆,名羽,字鸿渐。有人写了一首诗评赞道:“陆羽啊,出生平凡低贱,实为天之骄子;母亲生而不养的弃儿,成人后竟然如同神仙下凡一般可敬。茶叶啊,一片羽毛那样轻微,却深得百姓万民的珍爱;一片细小的叶芽儿,却能助益人们万寿无疆!”

 

【断句译文】

安得友租住在京城,偶尔向某权贵递上名帖。可这位长官让他写一篇大赋,给京城里一个品行恶劣的无赖少爷庆贺生日。安得友本就讨厌那恶少,因此又不喜欢那个官员了,于是转身离去(不再有所求)。有人(劝他)说:“为何不稍稍降低一下你的姿态呢?”安得友说:“(我)干净光鲜的容颜,不敢厚着脸皮求人;(我)红彤彤的一颗心,怎么能受玷污呢!为了填饱肚子,有所投靠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出卖良心而在人家屋檐下当寄生虫,那就断断不成!”

 

2019海淀高三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杂说

欧阳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日“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视天与月星行度    行:运行

  B.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    抑:抑制

  C.其精气不夺于物    夺;改变

  D.其动而不劳      劳:疲倦

 

8.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故    B.亦    C.以    D.然

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而惑者:“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

 

 

 

 

10.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这里“精气”的含义。(4分)

 

 

 

 

11.请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5分)

 

 

 

 

12.作者说“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料, 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6分)

链接材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春秋-曾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7.(3分)B

8.(2分)D

9.(3分)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10.(4分)精气是指人不为利益、欲望等外物所改变的品格(人格、操守等)(2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利国利民的担当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

11.(5分)作者从“日月天星”各自一刻不停的运转(1分),担负平衡四季、生长万物的重任(1分),悟得人之君子应学而不止(自强不息、死而后已)(1分),以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2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评分要点:结合恰当的名言警句或链接材料(1分),解说君子所担重任的内容(2分),谈自己对“君子之任”的意义、价值等的理解、思考(3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夏天的六月,暑雨过后, 我(欧阳子为作者自称)坐在树间,仰望天空与月亮、星星的运行,看到有星星陨落。夜已深,露水滴落,听到草丛间蚯蚓鸣叫之声更加急促了。耳闻目睹这一切,我的内心有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杂说》。

蚯蚓吃泥土、喝泉水,它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容易满足。然而它们(仍会)把头探出穴外鸣叫,像在悲号又像在呼唤,似在长啸又似在歌唱,(难道)它们也有欲求吗?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或是为自己鄙陋的生命感到痛苦而悲叹自己的不幸呢?再或是喜欢自己的声音而得意地鸣叫给同伴听呢?又或是它因节气的变化而气血运动,既不明白自己为何而鸣又不能停止鸣叫呢?它为什么会如此聒噪不止啊! 我对此深有感触。

流星陨落到地上,腥臭粗糙的殒石,变成了丑陋的石头。它们在天上灿然闪耀时能得到万物的景仰,是因为精气凝聚在身的缘故;等到它们跌落到地上,连破砖碎瓦都不如。人死后,骨肉发臭腐烂,成为蝼蚁的食物而已。人比万物高贵的地方,也是在于精气。他们的精气若不被外物改变,便会积聚于内成为思想,表现于外成就功业,写在纸上成为文章,灿然光耀于百世之前而又能受到百世之后人们的仰慕,不像星星的精气会随着它们的陨落而消亡。这岂不是很可贵吗?但是若活着的时候被利益、欲望冲昏了头脑、耗尽了心血,死后便同样会发臭腐烂而被丢弃。然而糊涂的人说:“)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我对此深有感触。

天从东向西运行,日、月、五星都从西向东运行。太阳一年转一圈。月亮比太阳快,一月转一圈。天又比月亮快,一天转一圈。星星有慢有快,有逆行的有顺行的。这四者,各自运行自己的而似并无商量,它们运转而不疲倦,运行而不停止,自古而今,一刻不曾停息。这是为什么呢?这四者,相互依赖而形成昼夜、四季、寒暑。(如果)停息一刻,则四季不能平衡,万物不能生长,所以它们的责任重大。人群之中有君子,他们肩负的责任也是很重的。(要)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所以(君子)说“自强不息”,又说“死而后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啊。既然如此,那么君子的学习,难道可以有一天懈怠吗?我对此深有感触。

 

2019朝阳高三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宽己,而以义设人,逆其理,鲜不乱矣。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为仁。

仁者,爱人也。昔者晋灵公杀庖厨以善饮食,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不爱,奚足谓仁?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春秋》弗美。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早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至明矣。是以知明先,而仁厚远。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

义者,非谓正人,谓正我也。虽有乱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谓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之贼,非不能正人也,而《春秋》弗与,不得为义者,以其身不正也。潞子【1】之于诸侯,无所能正,《春秋》谓之有义,以其身正也。故曰: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

                  。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君子求仁义之别,然后辨乎内外之分。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此之谓也。故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是故以自治之法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法自治,是为礼不敬也。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仁义之处可无论乎?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

(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

注释:【1】潞子:小部落的首领。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以义设人                     设:陷害

  B.然而不得为淑人者               淑:善良

  C.则《春秋》弗美                 美:称赞

  D.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             萌:萌芽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所以治人与我者              B. 乃往救之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乃不知有汉

   C. 其至明矣                    D.  莫之亡而自亡也

      至若春和景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逆其理,鲜不乱矣

    违背了这个道理,少有不混乱的

B.以暗于人我之分

       以致于隐藏起别人和自我的分歧

C.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

     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

D.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

   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

11.下列补写在文中波浪线处的句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曰:以仁安人

B.此则人与我也

C.是义与仁殊

D.故曰:义,我也

1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

②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

13.下面语段中,孝文皇帝的行为是如何体现仁义的?请结合本文的“仁义观”,简要分析。(6分)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身衣弋绨【1】,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和亲后,匈奴背约入盗,帝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

(取材于《汉书·文帝纪》)

注释:【1】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8.(3分)A

9.(3分)D(代词。A.表方式、方法;表原因。B.副词,才;副词,竟然。C.副词,极;连词,至于)

10.(3分)B(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

11.(3分)C

12.(6分)①《春秋》指责居上位者的过错,怜惜下层百姓的疾苦。

②用全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标准)要求别人,叫做糊涂。

【评分标准】“”“过”“”“责”“备”各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孝文皇帝在位多年,没有扩建宫苑、增添起居用度,穿着简朴,这是严格要求自己,体现了义的原则即端正自己,不在端正别人;匈奴违约来犯,孝文皇帝因怕扰乱百姓而不发兵攻打,这是关爱百姓,体现了文中仁的原则即爱他人,不在爱自己。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方面内容得3分,其中对行为解释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义要求别人,违背了这个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大多常常混乱,是因为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则,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

仁,就是爱别人。从前,晋灵公杀厨子来改善饮食,并非不厚爱自己,这样却不能算是善良的人,是因为(他)不爱别人。不爱(人),哪里值得称为仁呢?敌人已经来攻打了,才去救他,那么《春秋》就不赞美(这种做法)。(敌人)没到(的时候),预先防备,(《春秋》)就赞美他,赞美他能事先预防祸害。在(祸害产生)之前就先预防,那么祸害就无从产生,天下就没有祸害了。观察事物的发展,事先发现它的苗头,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这)是《春秋》的思想。这(智慧)极高明啊。所以智慧高明能预先(知道事物的发展),仁爱就能更深远。所以称王的人仁爱惠及四方夷狄,称霸的人仁爱惠及诸侯,能安定(国家)的人仁爱惠及本国,使(国家)危急的人(只)爱身旁的人,使(国家)灭亡的人(只)爱自己。(只爱)自己的人,即使处在天子、诸侯的位置,(也只不过)是独夫罢了,没有臣民让他差遣。像这样的人,没有人灭亡他,他自己(也会)灭亡。所以说:仁是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这就是仁的法则。

义,不是端正别人,而是端正自己。即使是乱世中的邪曲不正的君主,没有人不想端正别人。哪里算是义呢?从前,楚灵王讨伐陈国、蔡国的叛贼,不是不能端正别人,但是《春秋》并不赞许,不能称他为义,是因为他自身不端正。潞子对于诸侯,不能端正什么,《春秋》(却)称他有义,是因为他自身端正。所以说:义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这就是义的法则。

这就是义和仁的不同。爱用在别人(身上),叫做仁;义(用在)自己(身上),叫做义。君子寻求仁和义的区别,这之后辨明对自己与对别人的区别。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依据礼的规矩(行事)来求得幸福;对待别人,扩大恩施、广布恩惠,用宽容的原则来容纳众人。《春秋》指责居上位者的过错,怜惜下层百姓的疾苦。用仁(的法则)对待别人,用义(的法则)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过错)严厉(地责备)而轻微地责备别人(的过失),说的就是这个。所以对自己要求严格,叫做宽厚;对别人要求严格,叫做刻薄。用全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标准)要求别人,叫做糊涂。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居上位却不宽容;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执行礼制不恭敬。居上位不宽容,就损害了宽厚(的德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执行礼制不恭敬,就损害了品行,百姓就不会尊重。(百姓)不亲近就不会相信(他),(百姓)不尊重就不会敬畏(他)。仁义的分别可以不思考吗?即使有天下最好的食物,不咀嚼,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圣人最高明的道理,不思考,就不知道它的意义。

 

2019丰台高三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1)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1],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2]。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3]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4]。官职亦然。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1】胥:从。【2】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3】士:事。【4】容:指天子圣德。

(2)随[1]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 [2]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

注释:【1】随:国名。【2】斗榖於菟:人名。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恃与国,幸名利      与:结交           B.人佚亦佚      佚:安逸

C.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周密           D.以为天下      以为:认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边竟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随之见伐            哀吾生之须臾

C.宋其亡乎            其皆出于此乎

D.会于薄以释之        而君幸于赵王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12.依据短文(1)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2)“楚人许之”的意图。(5分)

13.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1],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请结合短文(1)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6分)

注释:【1】如其仁:就是仁。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8.(3分)D【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此来治理】

9.(3分)D【在 / 表被动,被】

10.(3分)B【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

11.(4分)

答案示例:

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评分标准:每翻译对一句得2分,意思符合即可】

12.(5分)答案示例:

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评分标准:点明意图2分,说出推断的理由2分,语言表达1分;意思符合即可】

13.(6分)答案示例:

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评分标准:点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2分,分析出两者的相通或相通的思想观念3分,语言表达1分;意思符合即可】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大凡国家之间有三种控制关系,或控制他国,或被他国控制,或不能控制他国也不被他国控制。怎么知道是这样子呢?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国家人口众多、兵力强盛,却不凭借本国的实力去(故意)制造危难、引发祸乱;一旦天下发生大的事变,喜欢让自己的国家跟随他国之后(行事而不当头领)。这样的国家,必然能够控制他国。有的国家德义不尊盛,却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人口不多、兵力不强盛,却喜欢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危难祸乱的制造者;依仗同盟,心存侥幸,措取名利。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他国前进,本国也前进,他国后退,本国也后退;他国劳作,本国也劳作,他国安逸,本国也安逸;前进、后退、劳作、安逸,与他国相从。这样的国家,不能控制他国,他国也不能控制自己。

非常喜欢一个人,也不能随便给他利益;非常憎恨一个人,也不能无故加害于他。所以古代圣王处事贵在得当,贵在周密。所谓周密,就是话不轻易说出口,情不贸然形于色,就像是龙和蛇,一天之内有五次变化,让人无从猜透。所以,古代先王不夸大其词,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古代圣王不结成同党,不缔结联盟。同党总会分解,联盟总会断绝,所以关系亲密不在于结党、联盟。古代圣王也不用财货进行邦交、不用割让土地以示交好来治理天下。天下各国的格局虽不可改变,但可以用威势武力来统治驾驭。

符合天时,符合正义,这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以此来承继天子的圣德。官吏处理事情也应该这样。符合天时,是说得到天的帮助,符合正义,是说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把天与人的力量都掌握了。

古代圣王是不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的,这样边境就会安定。边境安定,邻国相处就能和睦。邻国相处和睦,做起事情来就会适宜得当。

随国率领汉水以东的诸侯国背叛楚国。冬,楚国的斗榖於菟率领军队攻打随国,取得胜利并与随国签订合约后班师回国。君子说:“随国被讨伐,是自己不自量力啊。度量自己的力量后再行动,它的过失就少了。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诗》里说‘哪里是不早点赶路,我是怕路上露水太多。’”

宋襄公准备会合诸侯。臧文仲听到后说道:“以自己的欲望去服从别人,可以;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愿,则很少能成功。”

鲁僖公二十一年春,宋国人和诸侯举行鹿上之盟,要求归附楚国的诸侯敬奉自己为盟主,楚人答应了。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灾祸啊。宋恐怕会亡国!如果战败了而不灭亡,那是幸运了。”

秋,诸侯和宋襄公在盂会盟。子鱼说:“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在这次盟会上,楚国抓住宋襄公并攻打宋国。

冬,诸侯在薄地相会,(楚国)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结啊,还不足以惩罚国君。”

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停止了战争,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管仲辅相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

2019石景山高三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

(1)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意气衰,身病甚。今吾欲具圭璧牺牲,令祝宗【1】荐之乎上帝宗庙,意者祀可以干福乎?”

晏子对日:“婴闻之,古者先君之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乎神。节宫室,不敢大斩伐,以无逼山林;节饮食,无多畋渔,以无逼川泽;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今君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大宫室,多斩伐,以逼山林;羡饮食,多畋渔,以逼川泽。是以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司过【2】荐罪,而祝宗祈福,意者逆乎!”

公曰:“寡人非夫子无所闻此,请革心易行。”于是废公阜之游,止海食之献;斩伐者以时,畋渔者有数;居处饮食,节之勿羡;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1】祝宗:掌管祭祀祝祷的官员。【2】司过:古代官名,掌纠正过失。

(2)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1】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

(取材于《管子•禁藏》)。

注释:【1】众人:这里是指一般的君主。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意者祀可以干福乎            干:求取

   B. 羡饮食                      羡:羡慕

   C. 用必赡                      赡:充足

   D. 游虞足以发欢欣              虞:通“娱”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古者先君干福也          能移无益

B.行必顺神                  意者逆

C.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         寡人非夫子无所闻此    

D.斩伐者以时                  宫室足以避燥湿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

因此神灵和民众都很顺从,而山川收回了财富

B.而党必多、交必亲矣

这样盟国就必定多,邦交就必定亲睦了

C.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

即使没有灾祸,幸福却也不会来到

D.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

    因此君主首先要看到违反常理者的下场并引以为戒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②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谈到“福”,请概述晏子与管子祸福观的异同。(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共4分)

13.《论语》记录了多则关于“礼”的言论,比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礼”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述。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8.B    9.C    10.A   

11.参考答案:

①因此邻国对齐国有所顾忌,百姓都来亲附,直到晏子死后齐国才衰败下去。(2分)

②幸福不主动选择人家,灾祸也不主动找寻某一个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分)

12.答案要点:

相同:

施政者求福的关键在于自身的行为,要节制欲望,省察过错;否则可能招来祸患。

不同:

晏子还强调求福在于敬畏神灵与百姓,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管子主要强调君主要严格修身以致福,即要俭约恭敬,多借鉴他人经验教训,勤于自省。(6分)

13.答案要点:

    “礼”的本质是“仁”;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仁爱,徒有奢华形式,“礼”就失去了意义。(4分)

【附:文言文译文】  

  (1)齐景公问晏子:“寡人精神元气衰弱,身体的疾病也很严重。现在我想备办美玉礼器和牛羊祭品,让祝官宗官把这些敬献给上帝和祖宗神灵,我想通过祭祀可以求福吧?”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古代先君要求福,政治必定符合民心,行为必定顺从神的意志。修建宫室有节制,不敢大肆砍伐树木,以便不侵害山林资源;饮食有节制,没有过多地狩猎捕鱼,以便不侵害山川湖泽的野生资源;祝官宗官祭祀祈祷时,只是请罪而不敢有所要求。因此神灵和民众都很顺从,而山川也献财造福。如今您的政治违背了民心,而行为违背了神的意志。大建宫室,过多砍伐,于是侵害了山林资源;饮食奢侈,过多渔猎,于是侵害了山川湖泽的野生资源。因此民众和神灵都怨恨,而山川也收回了财富。司过官在列举罪过,而祝官宗官却在求福,我想这是互相违背的吧!”

景公说:“寡人要是没有先生您就听不到这样的话,请让我改变想法和行为。”于是打消了去公阜游玩的念头,不再让人进献海鲜食品;砍伐树木按照时令进行,狩猎捕鱼有限定的次数;住房饮食,有节制而不奢侈;祝官宗官祭祀祈祷,只请罪而不敢有所要求。因此邻国有所顾忌,百姓都来亲附,直到晏子死后齐国才衰败下去。

(2)因此,圣明君主管理国事,能够节制宫廷、减少车马来充实储藏,这样国家就必定富裕,君主的地位就必定尊贵。能节省衣服,抛开玩乐之物来发展农业,这样国家的财用必定富足,君主也必定安全。能去除无益的事情、无效的支出,用礼品来开展外交活动,这样盟国就必定多,邦交就必定亲睦了。一般君主,多迷惑于物质享受而费力劳心,国家因此弄得困顿不堪,财用不足,严重的可能因此亡国,轻一些的可能因此危害自身。因此要立足于适中,生活给养要有节制:宫室要以能避免燥热或潮湿为满足,饮食应以能调和血气为满足,衣服应以能适应冷热为满足,礼仪应以能分别尊贵和卑贱为满足,娱乐应以能欢快高兴为满足。不花于事无补的功夫,不做没有好处的事情。所以克制自身,奉行适中,节俭谨慎,即使没有福分,灾祸却也不会临头;骄傲奢侈,背离法度,违反常理,即使没有灾祸,幸福却也不会来到。因此君主首先要看到违反常理者的下场并引以为戒,其次要看到没有坚持做到适中者的不良后果并进行自我检查。所以说,荣誉不会凭空出现,祸患不会偶然产生,幸福不主动选择人家,灾祸也不主动找寻某一个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能对所闻所见加以考察,事情就必定清楚了。

2019昌平高三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正义之立,在国为法制,在军为纪律。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

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卫、霍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

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夫士有死将之恩,有死将之令。知死恩而不知死令,常至于骄;知死令而不知死恩,常至于怨。善于将者,使有以死吾之恩,又有以死吾之令,可百战而百胜也。虽然,死恩者私也,死令者职也。士未有以致其私,而有以致其职者,可战也。盖私者在士,而职者在将。在士者难恃,在将者可必故也。

夫部曲行阵、屯营顿舍,与夫昼夜之警严、符籍之管摄,皆所谓军之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故以守则整而不犯,以战则肃而用命。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 

注释:①败衄: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②不偶:这里指命运不好。

(取材于《李广论》)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治国而缓法制者亡            缓:延迟

B. 然吾必督之使循者            循:遵守

C. 在士者难恃                  恃:依靠

D. 虽百夫之率                  率:通“帅”,主将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在国为法制                 B. 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    

乐为之死敌                    可百战而百胜也                

C.无尺寸之功取封爵          D. 今广治军

  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           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私者在士             为私情(作战),(主动权掌握)在士兵手中

B.故以守则整而不犯       所以用(它)防守就能军容严整而不可侵犯

C.以便其私而专为恩       以便他私自对士兵单独施加恩惠

D.然敌卒犯之             但是敌人突然袭击他们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

②夫士有死将之恩,有死将之令。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对有军功之人厚于封赏,自卫、霍开始,因军功封候的人很多。

B.李广才能出众且性格宽仁,其手下有很多将士均因其让功而受赏封侯。

C.时人多认为李广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本文作者却并不认同此看法。

D.士兵们爱戴李广,也愿意拼死作战,因李广对他们宽容和缓、不严苛。

13.作者认为为将者爱护士兵固然可贵,但更应该强调军纪。请根据文章最后两段说明作者更强调军纪的理由。(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8.(3分)A (缓:使……宽松)

9.(3分)D(A动词,是;介词,替  B连词,表因果;连词,表承接 C连词,来;介词,凭借 D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3分)C(以便使士卒的个人私愿得到满足,擅自施以恩惠)

11.(5分)

①然而我一定要强迫他们遵守法制的原因,是(希望)用这种方式使百姓整齐划一。

②士兵有的为(报答)将领的恩德而死,有的为(遵守)将领的命令而死。

(第①句3分,第②句2分。第①句“然”“就”“齐”“所以”判断句为赋分要点,第②句“死”“将”“恩”“令”为赋分要点)

12.(3分)B

13.(6分)①士兵如果只是因为出于报答将帅的恩德拼死做战,常常会发展到骄横的地步,主动权如果掌握在他们手中,在战场上是难以依靠的。②将帅只有用职责军令来督促士兵,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主动权只有掌握在将帅手中,才能有获胜的把握。③用军纪约束军队,才能使队伍严整,服从命令。遇到突发情况才能有战斗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公理的确立,对国家来说就是法制,对军队来说就是纪律。治理国家而使法制松弛的,国家就会灭亡;治理军队而使纪律废弛的,打仗就会失败。法制并不是人情所安于(遵守)的,然而我一定要强迫(他们)遵守法制的原因,是(希望)用这种方式使百姓整齐划一;纪律并不是士兵内心所乐(于执行)的,然而我一定要督促士兵奉守,是(希望)用这种方式使三军将士得到整饬。

过去,李广身为将军,他的才能出众,气概超群,汉代守边的将领没有比他更强的。(他)率领军队屯兵边境四十余年,凭借将军的身份远出边塞,一年接着一年,经历的大小战斗有七十多次。当时,汉武帝对于立功者的赏赐十分丰厚,从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征时起,(由于)杀敌立功而被封侯的有数十、上百人。李广手下的将士也有不少人被封侯,而李广总是由于打了败仗而被处罚,没有建立尺寸之功来取得封侯的爵赏,最后因违犯军令而自杀,以抵挡幕府的责难。当时和后世的士人,无不惋惜他的才能,而深切地悲伤他多舛的命运。

我曾认真探究过这件事,凭李广本人的才能,而最后竟落了个这样的结局,是由于他统率军队不用纪律,这就是他功勋爵赏都不能得到,而又最终陷于绝境的原因。

士兵有的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而死,有的为(遵守)将领的命令而死。士兵只知道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拼死(作战)而不知道(遵守)将领的命令拼死(作战)的,常常会发展到骄横;士卒只知道(遵守)将领的命令拼死(作战)而不知道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去拼死(战斗)的,常常会产生怨恨。善于统率士兵的将领,既能使士兵为了(报答)自己的恩德而效命致死,又能使士兵为了(执行)军令而效命致死,就可以百战百胜了。不过,为恩德而死只是出于私情,为(执行)命令而死却是出于职责。士卒不是为了私情,而是出于职守,这样的军队是可以打仗的。为私情(作战),(主动权掌握)在士兵手中;用职责军令(督促士兵作战),(主动权操纵)在将帅手中。(主动权掌握)在士兵手中,那是难以依靠的;(主动权操纵)在将帅手中,就必定能够取胜。

部队的编制、队形、驻扎宿营以及昼夜的警戒、符节号令、兵籍的管理等等,都是所说的军纪。即使是仅仅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领,也不能有一天废弛军纪,而放松对号令的申明和军纪的约束。所以用(它)防守时就能军容严整而不可侵犯,用(它)进攻时就能严正(以待)服从命令(而拼死作战)。现在李广治理军队,只是想使士卒人人都能安乐而舒适。至于部队的编制、屯住、戒严、管理等等,都一切废弛、简略,以便使士卒的个人私愿得到满足,擅自施以恩惠,所说的军队的纪律,是从来就没有用过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对士兵宽容和缓、不苛求,士兵都爱戴他,乐于(在他手下当兵),程不识却说:“士卒虽然安逸,乐于为他拼死作战,但是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无法禁止(不听从命令的行为)。”这就是他只顾用恩德(笼络士卒)而不用军纪(约束士兵),而战功最终也必定难立的原因。

长按二维码关注获取更多语文知识

转发也是一种支持

在看也是一种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