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人当大官会是什么样?——上官仪杜审言宋之问贺知章

张继彦 彦师语文课堂 2022-05-09


本文提到的诗人多数现在名气不大,但在对唐诗普及的道路上他们做出的贡献不容小觑。


一、上官仪


现在我们几乎都不知道有个诗体叫“上官体”了,就记得有个女人,叫上官婉儿(这个也没听过?历史书不看,古装剧也不看?不学无术!)。

每个成功女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男人,站在上官婉儿背后的男人就是她爷爷上官仪。上官仪官位最高的时候是宰相(唐朝的宰相是个宰相班子,不是一个说了算)。史书记载李世民写完文章都找他润笔,办个宴会都找他过来写诗助兴(住宿伙食车费,都省了)。在市中心的中心活动,这比北京二环有套房牛多了啊!


各位肉食者一看上官仪写诗是这个待遇,都去模仿。那上官体到底长什么样?别着急,让你看看: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首诗如果没有注解,让人去看的话,多数人觉得后两联伤感(坏学生都开始拿这个去找老师问鉴赏了)。事实上这诗是上官仪当宰相时在等待皇帝召见的洛堤(洛阳皇城外百官候朝处)写的显摆的诗(估计皇帝找他也不是什么正经事)!由此可见知人论诗的重要性。


再看看上官体,体制要求其实是词对要求,讲究“六对”,具体说就是:一是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二是同类对,如花叶对草芽;三是连珠对,如萧萧对赫赫;四是双声对,如黄槐对绿柳;五是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除此之外还有“八对”也大抵类此(我们现在初级写诗遵循的就是这个)。


说完了结构,我们说说内容。多数上官体内容是:奉和(万岁好)、应制(盛大宴会、早朝)、咏物(御赐东西真是好)为主。

初唐四杰加上陈子昂都反对比他们能大几十岁的上官仪写诗主张,或许跟个人际遇有关吧!上官仪位高权不重,自然没什么痛哭流涕的事,就连最后被武则天处死也是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在这种家教影响下,上官婉儿也是写的一首太平诗。唐高宗发个朋友圈微博什么的,就让上官婉儿代笔。


二、文章四友




初唐时候的团队组合除了初唐四杰这种仕途不顺的组合,也有仕途顺畅到不像话的组合。那就是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崔融、苏味道。


四人平均官职能到四品肉食者,上限是李峤三次当宰相(不要惊讶,上面解释过宰相是套班子。李峤是吏部尚书管肉食者升迁,可想有多少人抱他大腿夸他文章好),下限是杜审言五品著书郎(管祭祀、碑文、祝文。不写好话给老天,想被雷劈吗?)


我们该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看待杜审言的职位。因为在如果自己是三品及以上的肉食者,那么你的儿子可以从正八品干起,再往下的待遇就递减。五品的杜审言给儿子蒙不了太多荫,给孙子杜甫就更蒙不了什么了。职位低、亲近群众,让杜甫的诗独树一帜,假如杜甫当个大肉食者,或许就没有诗圣了,我们就不用背那么多诗了(知道为什么悲痛了吧?)。

我们该以漫不经心的态度看待态度看待苏味道这个正四品侍郎(管审查肉食者),他的后裔是三苏(文常考点,苏洵、苏轼、苏辙)。


我们以漠然置之的态度看待李峤和崔融。这俩都没啥有名后代,都曾投靠过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兄弟(介于有学生看这篇文我就不解释这俩人是谁了,感兴趣的自行百度),被贬也都跟皇帝交替有关。


纵观文章四友,模仿上官体的诗考的概率奇低。考他们我估计也就考他们各自失落时的诗。

饯骆四二首    李峤

平生何以乐,斗酒夜相逢。 

曲中惊别绪,醉里失愁容。 

星月悬秋汉,风霜入曙钟。 

明日临沟水,青山几万重。



这是李峤还是小官的时候送别骆宾王的诗(唐朝称呼人习惯性的称呼在家里的排行,不一定非得是亲生的兄弟排在一起,堂兄弟也可以。比方白居易被称白二十二),肉食者气息还不浓。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这是四友的好友沈佺期(诗风、职位都和四友相似,就不单讲了)送给同样被贬的杜审言的诗。最后一句看出他们的追求,其实还是当大肉食者。这无可厚非,我不像有的人评价说诗人渴望着复原职就是有点谄媚了,因为假如诗人没有复原职这些人就爱说怀才不遇了。诗人如何做才算好?


三、宋之问

初唐诗人我们讲了这么多,除了王勃早死以外,别的诗人生平都和武则天有关联,多数都是被贬的。宋之问与他们不同,656年出生的宋之问是要追求624年出生的武则天。


宋之问出名是在武则天宴游洛阳时,一时兴起让群臣让文武百官写诗battle,最后宋之问写的“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力压群臣,用武则天的年号“周”捧了她,武则天一高兴把刚赏赐给东方虬的锦袍(相当于科比签名的球衣吧)要回来给了宋之问。宋之问觉得这是武则天含蓄爱他的表现(含蓄到武则天都没发现),写诗表白武则天(幼儿园同学表白大四学姐?):


明河篇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表白是有结果的,武则天回绝他的话很有新意,不是现在女生拒绝人的“你是一个好人,可是。。。。。”。武则天的回答是:“你有口臭,算了吧!”

皇上你要相信我爱你的心啊!


宋之问没有灰心丧气,转而写诗取悦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兄弟,以谋求上升。也曾获得升职过,不过后来武则天、张氏兄弟倒台,唐中宗当皇帝,把他贬去当参军(讲了这么多诗人,被贬多数是去当参谋)。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但这不妨碍宋之问想继续荣升,偷偷回京(按律当斩),好友张仲之收留了他,没想到转脸他就向皇帝告密,害的张仲之全家被杀。然后他复职继续当京肉食者夸皇帝(他爱过的武则天死了都没事,夸新皇帝)。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背叛了爱情,还背叛了友情。


四、张九龄贺知章


宰相的人品就靠咱俩了


与上述诗人不同,张九龄贺知章都是被重用的宰相。


唐玄宗时,一次李隆基喊大臣以“治国强bing”为题目写诗,张说写“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张嘉贞写“山川看似阵,草木想为兵”。张九龄写的是“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能打赢肯定是本事,能让群众安居乐业更是本事)。


写诗对张九龄来说这不算什么本事,会算命才是本事,在他死前向李隆基指出“安禄山这小子是个混蛋,不sha了他恐怕以后成祸患”,李隆基没听,之后那个后悔啊!一度李隆基选大臣的标准是问被举荐的人“风度能若九龄乎?”


张九龄以诗文多(《全唐诗》有三卷是他的,还好多数是应制诗不考)、谋事深、清廉著称。只是流传的诗多数伤感。

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有人评论重在思念,也有评论重在盼望重逢。你怎么看?)


贺知章与张九龄不同,更多的时候贺知章表现的像个老顽童。


八十多岁已是三品大员太子少傅的贺知章看着三十多岁无guan无职李白的作品,惊呼李白“谪仙人”,直接找家酒楼请喝酒,席间不断夸赞李白的作品。喝完酒坏事了,贺知章发现没带钱,那会不能刷卡,也不能微信支付。怎么办?


贺知章没有去记账,而是随手解下自己所配的金龟抵账。按说贺知章在当地的影响力不至于直接签单走不了人,估计唐朝不流行记账。这行为也影响之后的李白,酒钱不够了就当衣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在之后影响了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随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可见当个诗人你酒量得好,还不能带太多钱,要不然怎么快意洒“脱”啊?


贺知章不仅跟小四十多岁李白,聊的到一起,就是跟小六十多岁的孩童也能聊到一起。著名的《回乡偶书》中,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三品官回老家居然不找车开道,也没随从保镖,轻装简从的跟路边小孩闲扯。这才是体察百姓啊!不是雇一帮人,去吃个庆丰包子。


写诗三卷抑郁的张九龄活了62岁,保持童心写诗19首的贺知章活到了85岁,这事告诉我们的是:少写点诗吧!费脑细胞多了不长寿。


五、总结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丛论》里谈到为什么要读诗?


“读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无穷的安慰。我哭,诗中已先代我哭了。我笑,诗中已先代我笑了。有些境,根本非我所能有,但诗中有,读到他的诗,我心就如跑进另一境界去。”

为什么口口相传的故事,多是惩恶扬善?为什么耳熟能详的古诗,多是悲不自胜?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内心啊!奉和应制的情景我们多数人哪能接触的到?


但是,初唐宫廷应制唱和活动的盛行,从积极意义角度上讲,对普及诗歌以及作诗技巧的提高上还是有推动作用的。皇族里有人能喜欢诗,常组织诗人们宴游比赋,总不是件坏事,也有助於领导能多有些文化。就象现在某人演讲时不时引用孔子的话,然后中高考就多了传统知识。

初唐诗人本章就算讲完了,接下来开始讲盛唐诗人:


身在内地,诗写远方——王昌龄





本期彩蛋:

1,《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