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各地高考真题古诗阅读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

 

(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选C。“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意思是: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仿佛容纳在一扇窗中,包含了万里的山山水水,视野宽广。“一窗间”是此时作者面对画作欣赏领略佳作的夸张说法,近距离观看画作而非选项中远距离欣赏。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                                                                                                     

                                                                                                       

                                                                                                       

【解析】“有什么含意”考查学生在对全诗理解的基础上,对尾联做出正确的理解分析。“有什么样的评价”考查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此中有佳句”,“此”代指许道宁的画作及画作中的山水等景物,“有佳句”则是对画作的整体艺术造诣进行了极高的评价。吟断:吟尽。断,尽。“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山水本来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物,山水寄寓着极为丰富的意蕴,这和观画者的夸赞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极高。

答案:含意: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评价: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选D。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                                                                                                     

                                                                                                       

【解析】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纶”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归来,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的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三)(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说心情。

【解析】选B。“白水光参差”的“参差”在这里是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并非田埂“时隐时现”。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分)

答: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检索号12

 

(四)(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注意组织答案的规范性。要点:分析出对比的双方;赏析出效果。

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答:                                                                                                     

                                                                                                       

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词语注释】

1.学:仿效。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精卫:鸟名。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

2.偿冤:报仇。

3.寸诚:寸心,决心。

4.心望:希望。

5.渺渺:渺茫,毫无可能。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见:看见。

6.区区:小小的。命已轻:性命轻微。

7.造次:荒唐可笑。

8.专精:精诚专一。

9.计:考虑。休无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10.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列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

11.不著:没有记载。雠(chóu):同“仇”。

【诗歌赏析】

  全诗十二句,前六句写景状物,后六句议理抒情。

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前四句,从正面破题。虽未直接点破“精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两句描写了精卫填海的失败。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搭配,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后六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两句,是全诗主旨。从七、八两句起,作者开始抒发议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人皆讥造次”,大致是指文人学士在对待精卫填海这件事上,纷纷祖述陶渊明的“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的无为、无奈的观点。“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他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全诗以理入诗,具有滔滔不绝的雄辩力,作者着力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更具积极意义。此诗完全跳出试律窠臼,多称之。但关键在于作者当时不是进士身份,无汲汲于等第之心,故能格高品逸,写得气势磅礴,雄浑严整,而其情哀切动人,是韩愈心志之自然吐露。

 

(五)(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过”后面“龙武李将军书斋”,再联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可知,应为“拜访、造访”。联系杜甫“朱门酒肉臭”,再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朱门”一词体现李将军的地位。

答案:造访 朱门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的鉴赏,答题时注意题干要求“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包括动作、语言、神态的正面刻画,也有环境、人物的侧面烘托。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六)(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解析】选B。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                                                                                                     

                                                                                                       

【解析】“山色远寂寞”写远处群山,苍茫遥远,笼罩在夕阳余晖之中,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江水满溢,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                                                                                                     

                                                                                                       

【解析】“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绮丽”“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苦”字道尽诗人飘零他乡的哀痛;“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七)(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察、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作者以桃花、李花来对比衬托墨梅,并不是说墨梅图中就描绘了桃花、李花。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解析】选A。B项,第一首诗第三、四句,说的是无论现实中还是水墨画中的桃李都比不上梅花高雅,并没有讽刺现实中颠倒黑白的人,因此属于过度解读。C项,借公主的梅花妆来体现画作之美,但富贵气质是公主身份带来的,与梅花无关。D项,相似点在于重神而不重外形,无法体现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前后无关。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                                                                                                     

                                                                                                       

【解析】本题考查指向两首诗的理解与对比,题干包含两问:认识和侧重点。其一“清姝”二字表现了作者对墨梅画的喜爱,其四“意足”二字表明了作者的审美倾向。两首诗,其一侧重赞叹墨梅的清姝气质,其四侧重赞美画家技艺之高超。

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诗意助读】

其一:一个女人长丑了,画得再巧妙些也不能将其丑除掉,可是画家笔下的水墨梅,虽然不红不白,其风韵却显得分外秀美。在画家笔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论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

  其四:梅花能让寿阳公主更加娇美,而画家用巧夺天工之笔,把梅花的美丽姿容再现出来。画家如同是相马名手九方皋,重其神似意足,而不拘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同。

长按二维码关注

转发也是一种支持

在看也是一种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