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广东省广州外国语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广东省广州外国语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即使是娱乐,“粉”什么也很重要

 

    时下,粉丝文化是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所谓粉丝,又叫追星族,就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也有可能是物),产生了非比寻常的认同之感与钦慕之情。这种对优秀人物或事物的钦慕与追随,说起来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古已有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据载唐朝还有一个荆州人叫葛青,仰慕白居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竟至于在自己身上刺满了白居易的诗歌,拢共刺了30多首﹣﹣想一想都怪吓人。诸如此类的粉丝行为,历史上真是绵绵不绝,但是到了今天,已不再是“不绝”那么简单了,而是发展成了一股潮流,人多势众。

    数量上的扩充只在其次,更重要的变化在于角色转换。粉丝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仰慕者与追随者了,而开始变成明星的制造者与推动者,粉丝们的行动越来越展示出组织性与策略性。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一夜之间爆红的邮筒,只因某位明星偶然间与它合了一张影,随后大批的粉丝蜂拥而来,夜以继日地自觉排队,只为了也跟那无辜的邮筒合一张影。这是无聊吗?是空虚吗?恐怕都不是。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粉丝们正是要以这种吸引社会关注度的方式告诉更多的人:这位明星是非常优秀的,值得我们仿效他。在造星过程中,粉丝们享受的是自己的审美趣味能够成为流行的那种满足感。

    粉丝文化让年轻一代的蓬勃生机与巨大诉求呈现在了社会面前,同时也暴露了芜杂与浅近的特点,像现在荧屏上流行的小鲜肉、中性美,就常常引来社会的质疑与诟病。但是年轻粉丝们积极的参与意识、表达审美风格的强烈诉求,以及强大的行动力与高度的组织性,却让人无法等闲视之。粉丝文化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无处不投射时代的时刻变化的影响,也让人难以对之骤下判断。毕竟,任何的文化形态都会经历一个由感性而理性、由芜杂而精致的发展过程,任何的文化形态又都要能够包容或者说直面代代年轻人标新立异的冲动与诉求。文化是最不怕交融的东西,交融反而会让文化变得更加茂盛与强健,这是粉丝文化值得我们重视的一大原因。

    但是,时下的粉丝文化背后,又往往闪动着资本的影子。资本力量的介入,常使粉丝行为不再那么简单与纯粹,有时候表面上的自发自为,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营销,这就让人觉得粉丝文化变了味。而且,表达审美诉求虽是无害的,但若像一些铁杆粉丝天天追着明星跑那样沉溺其中,贻误正业,就是得不偿失了。尽管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尽管职业上没有尊卑之分,但是在精神文化的领域,又确实有高下之别。既然粉丝的主体是年轻人,那么在选择文化偶像的时候,选谁不选谁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种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今后人生的文化品位与取向。所以,在这个所谓的“娱乐时代”里,真心希望粉丝们多“粉”一些娱乐之外的更有底蕴的人与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粉丝,简而言之,就是追星族,就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人或物因认同与钦慕而成为他(它)的支持者。

B.粉丝,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古已有之,文章以唐朝人葛青仰慕白居易为例,说明粉丝文化由来已久。

C.在古代,粉丝大多是个体行为,经过漫长的努力,现在,粉丝不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股潮流,人多势众。

D.现在的粉丝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追星,而且造星;粉丝们的行动不再是个体行为,而是有组织有策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批的粉丝夜以继日的排队和邮筒合影,文章列举此例,意在说明粉丝们的这种行为蕴含了他们的价值判断,而非无聊空虚之举。

B.粉丝们追星或造星,一是为了提高民众对明星的关注度,二是粉丝们也很享受追星或者造星中自己的审美趣味能够成为流行的那种满足感。

C.年青一代具有蓬勃生机与巨大诉求,粉丝文化暴露了他们的芜杂与浅近,例如那些被社会质疑与诟病的流行于荧屏的小鲜肉和中性美。

D.年轻的粉丝们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审美风格的表达诉求,由于年轻,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这让人对粉丝文化一时难以做出价值判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任何文化的形态都会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芜杂到精致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交融,变得更加茂盛与强健。

B.资本力量的介入,常使时下的粉丝行为失去了昔日的那份简单与纯粹,他们的行为看似自发,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营销。

C.文章在论证追星要有度,不能沉溺于追星而贻误正业,追星原本无害,沉溺其中就得不偿失的观点时,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D.偶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粉丝们一旦选择文化偶像失当,其文化品位与取向可能会大受影响,所以“粉”什么很重要。

2.(12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

    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伤痕的问题。这些作品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作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

    杨庆祥: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新伤痕文学”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但如果“新伤痕文学”止步于余华的《第七天》,它可能也会变成一个短命的文学现象。《第七天》的内在书写模式非常接近于当年旧伤痕文学的模式。其实在我看来,应该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必然就会很短命,也不能够提供更多的意义和路径。

    凤凰文化:你提到“新伤痕文学”不仅仅是发现和揭露,对这个时代也是有照亮和疗愈作用的。这个“疗愈”怎么体现?

    杨庆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在社会转型的撞击过程当中积累了太多负面的情感性的东西。个人跟世界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而我们又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对这些东西进行整合和改造,这就导致有很多人会盲目地去追求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对于真正的现代人来说,其实更需要一种理性的途径。

    风凰文化:“疗愈”就是表达出这种感情吗?

    杨庆祥:不仅仅是表达,而是通过一个“语言化”的过程将这种情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书写可以把这种社会的创伤表达出来,个人的创伤和社会的创伤是互为一体的。这种创伤表达出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问题的根源所在。

    凤凰文化:那么就你的观察,哪些作家或者哪些作品是让人满意的,能够担当起“新伤痕文学”的疗愈作用的?

    杨庆祥:有很多人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地写,但完美的作品目前可能还不存在。我觉得更年轻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方向是对的,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对话的视角,没有简单地将伤痕“他者化”。

    老一代的作家容易把伤痕轻易地归结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新伤痕”不是,更年轻的作家们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问题。每个人只可能从自我出发然后抵达他者、疗愈他者。首先要反思和批判自己,然后重建自我这个现代概念的主体性。比如张悦然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茧》作了一些尝试。

(摘编自“凤凰网”,有删改)

 

(1)对访谈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庆祥认为,“50后”到“00后”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表达诉求,这是“新伤痕文学”出现的重要原因。

B.由于写作上太着力于具体事件,不能上升到哲学和美学高度,旧伤痕文学因缺乏文学价值而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

C.“新伤痕文学”对时代具有疗愈作用,可以通过书写创伤使现代人以理性的途径去对待自己在时代中遇到的问题。

D.年轻作家在写作新伤痕文学”作品时采用了对话的视角,先反思和批判自己,重建自我主体性,再达到疗愈他者的目的。

(2)下面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记者在对“新伤痕文学”提问时,一方面与本国文学中相似类型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另一方面也对其现实价值进行了追问。

B.杨庆样认为余华的作品《第七天》在内在写作模式上仍未摆脱旧伤痕文学的影响,因而不能属于“新伤痕文学”。

C.杨庆祥认为“新伤痕文学”通过“语言化”的过程书写负面情感,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可以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

D.杨庆祥认为。虽然完美的“新伤痕文学”作品还未出现,但还是有青年作家作了好的尝试,譬如张悦然的作品《茧》。

E.杨庆祥认为老一代作家在创作上容易将作品中的“伤痕”简单地“他者化”,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不足。

(3)杨庆祥为什么说“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请根据访谈材料加以探析。

3.(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阳光路十七号

王虹莲

    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活他们。

    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

    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何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觉得不苦。

    于是她的想像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有水仙花吗?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

    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

    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了疯了。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

    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

    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最后,她握住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

     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写她“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原本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惦念。

B.小说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C.女主人公勤劳质朴,看重爱情,她独自在家劳作,并赡养老人;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还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

D.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2)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请探究文章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19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元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安南,以言辞平息战事,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但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

C.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5.(11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E.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6.(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代人只

是一味哀叹而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每个部门、每一个人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是要坚决摈弃的。

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染秋霜,但是我们都因为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而倍感自豪。

法国大昆虫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型、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听了对方的说法,周志豪非常激动,高声争辩说:“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杯弓蛇影,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今年过年,有两则新闻引发了颇多关注,而且具有共性。其一是宁波动物园男子逃票误入虎山不幸丧命,与此类似的是去年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女子下车被老虎咬的事件不幸发生。

B.有些炎症,西药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

C.“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

D.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如果用语不妥帖,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导致费解甚至误解。

9.(3分)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是文学也好,哲学也好,政治经济学也好, ______有水滴石穿百折不挠的精神, ______有所收益,否则, _____你“读书破万卷”, _____涉猎无限广,充其量  _____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


A

不管

都要

就能

如果

那么

B

不仅

只要

就能

如果

那么

C

不仅

只要

才能

尽管

也不过

D

不管

都要

才能

尽管

也不过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

    在东非大陆上,动物和植物都在努力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只不过,现代城市同这片土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人类用围栏铁丝网把自己同荒野隔绝开来,仿佛是把荒野装进了笼子。可是,我们反过来看,   。那些徜徉于围栏边的动物仿佛就在观察我们人类的行为。我们以为动物是这里的展品,殊不知,   

11.(5分)分析下面表格的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年  龄

美   国

中   国

9~24个月

自己扔尿布

认  字

2~3岁

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

背唐诗

3~6岁

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

各种艺术能力培训

6~12岁

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做作业,艺术培训

13岁以上

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做作业,艺术培训

(1)美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2)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3)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曾经,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书法更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在今天,无论是研墨润笔,或者拿硬笔书写,在很多时候都已经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键盘上敲打、在手机上按压,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失写症”成为了“键盘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解答】(1)C、原文第一段说“诸如此类的粉丝行为,历史上真是绵绵不绝”,即粉丝行为一直没断过,不能说“经过漫长的努力”.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2)D、“由于年轻,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属于强加因果关系,原文第三段表述为“任何的文化形态都会经历一个由感性而理性、由芜杂而精致的发展过程,任何的文化形态又都要能够包容或者说直面代代年轻人标新立异的冲动与诉求”.故选D.

(3)C、“既摆事实,又讲道理”错误,文章在论证选项所说的观点时没有摆事实.

2.【解答】(1)B.“旧伤痕文学因缺乏文学价值而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错误,旧伤痕文学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的原因不只是缺乏文学价值,也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原文为“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

(2)B.由原文“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可知,《第七天》“不能属于‘新伤痕文学’”理解错误。C.“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理解错误,原文说“书写可以把这种社会的创伤表达出来,个人的创伤和社会的创伤是互为一体的”,并不是说“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

(3)不同年代的人都在面临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创伤或阵痛,已经有大量作品涉及伤痕问题;目前文化界还没有对这种创作倾向作出准确的判断;“新伤痕文学”的书写有助于发现问题根源,对时代起照亮和疗愈作用;年轻作家已经在“新伤痕文学”的创作方向上作了积极尝试,更值得我们重视。

3.【解答】解析:

(1)D、错误;本文的主题不是批判社会,而是赞美他们的人性之美;如丈夫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妻子不让妻子担心,妻子发现丈夫的谎言后并未揭穿,而是用委婉的方式让丈夫回家,表明他们生活虽然艰难,却充满关爱与温馨;

(2)本义:“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址,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1分)

结构:是小说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2分)

内容:“阳光路十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预示着他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2分)

(3)那里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这让她心酸;

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那里描绘得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得非常惬意,这让她感到幸福,因为她借此发现了丈夫的体贴与真爱;

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找丈夫而发现了真相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解答】(1)D  译文:立即回到驿馆.不久,该国又打开云会门请梁曾进去,梁曾又坚持不进,后来才从阳明门迎诏进城.梁曾要求陈日燇亲自出来迎诏,讲明元朝重右的礼节.用书信的形式和陈日燇多次交流,详细地宣布天子的威德,劝告他们的国君入朝.

(2)D  “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3)A  “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错,安南国入朝请罪的人物错误,原文为“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应该是“陶子奇等”.

(4)边鄙:边疆地区;岁:每年;赋:征收;苦:感到困苦、痛苦.译文:南阳在宋末属边疆地区,桑柘树尚未长成,而每年(这时候就)要征收蚕丝,百姓为此感到很困苦.

莫:通“暮”,夜晚;鞫:审问;是:认为正确;著:写.译文:(他)上奏请求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酷刑,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就)写成法令.

 

参考译文: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因考核及格而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任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第二年被授予南阳府知府.南阳在宋末属边疆地区,桑柘树尚未长成,而每年(这时候就)要征收蚕丝,百姓为此感到很困苦.梁曾请求折算成布匹来交纳,百姓认为这样很方便.三十年正月梁曾到达安南.其国都有三座门,中间的叫阳明门,左边的叫日新门,右边的叫云会门.陪臣在郊外迎接梁曾等人,将从进日新门进入.梁曾特别生气地说:“奉皇帝命令而来,不从中门进入,这是我有辱君命.”立即回到驿馆.不久,该国又打开云会门请梁曾进去,梁曾又坚持不进,后来才从阳明门迎诏进城.梁曾要求陈日燇亲自出来迎诏,讲明元朝重右的礼节.用书信的形式和陈日燇多次交流,详细地宣布天子的威德,劝告他们的国君入朝.世子陈日燇深为感动佩服.三月,让安南国相陶子奇等随梁曾到朝廷请罪.并献上万寿颂、金册表章、土产,还拿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送给梁曾作为礼物,梁曾拒不接受,将原物交还陶子奇.八月回京师入宫见帝,献上与陈日燇往来议事的记载.皇帝非常高兴,解下自己的衣服赐给他,右丞相阿里认为这样不对,皇帝生气地说:“梁曾两次出使外国,用言辞平息了战争,你怎么敢这样呢?”有人进谗言说梁曾接受安南贿赂,皇帝用这件事来询问梁曾,曾回答说:“安南把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赠送给我,我没接受,还给陶子奇了.”他于是乘驿站的车马赶回淮安上任.他到任后在淮安兴办学校,整肃风俗,河南行省有疑难的事,都委托曾商议.大德元年,(梁曾)被授予杭州路总管,(他)上奏请求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酷刑,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写成法令.四年,母亲去世,归家守孝.在这之前,守孝的制度没有施行,他上奏按礼实施守孝制度.七年授潭州路总管,因服丧期未满没赴任.不久召回京师,因为母亲灵柩尚未下葬而推辞,扶灵柩北上.四年因病辞官归乡,皇帝下令赏赐药物,慰问关怀很周到.延祐元年,回至汴梁,因病不再复职,居住在淮南,闭门不与宾客交往,每天以读书史为乐.至治二年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5.【解答】(1)D 项,上片、下片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E 项,“直白浅显”不妥,词作语言形象哀婉.

(2)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 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6.【解答】故答案为: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重点字:陟)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蝣)

(3)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C。

8.D。

9.D。

10.

人类亦是如此  真正被装进笼子的却是我们人类人类才是这里的展品(答对一句2分)

11

(1)从小就参与家务劳动或者从小就培养生活自理能力.(1分,意思对即可)

(2)更专注于学业和各种艺术培训,基本上不需要做家务.(1分,意思对即可)

(3)(示例)认可美国的教育方式,因为美国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一个人学会生存的基础,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独立性和责任心.(3分,言之成理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