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北京二模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18各区二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西城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搬 家

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那时我正在青海参加一个笔会,向主办方请了假便奔向火车站。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是多余的,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好像小官庄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

认识李城时,我刚开始写小说,妻子去世不久,而我也刚刚退休,为了排遣悲伤和寂寞,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最朴素确切的名字,比如,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叫做王彩虹,她们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至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做李城。

所以,当见到一个瘦精精的他时,我忍不住吃了一惊,而后又笑起来。我说,你叫李城?! 你确定你叫李城?

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他正在我的小屋里,和一个工人要将一摞书抬出去,清晨通透而明亮的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这个画面很多年后我都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

他们是搬家公司的, 爱心搬家公司。

这之后,又让他帮我做过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移动一下柜子,比如换一个灯泡,甚至是一颗螺丝松了,我都会给他打电话。李城很乐意,有时晚上来,有时第二天清早。自行车的铃铛在楼下先摁出两声,便噌噌跑上来。每次我会塞给他一些酬劳,他拒绝,只有我说“不收下次就不找你了”,他才会无奈收下,并总以老家的粮食蔬菜作为感谢。有一个傍晚,我去厨房倒水,转身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金黄色的点,打开灯,原来是一朵菜花。那是李城一个礼拜前送来的,我没有吃完,蔫了,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我蹲在墙角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命的顽强绽放使我泪水潸然

李城很喜欢在干完活后倚在门框上问我小说的事。

你写过多少个李城?

李城多大年纪了?

怎么给他取李城这个名字?

可以不把他写死吗?

这篇还有多少字结尾?

这些问题是不必回答的, 很多时候他只是自言自语,之后总是告诉我小说里的李城跟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或者说,这也许就是他的未来呢。

后来,搬家公司倒闭,他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对于这个工作,他很满意,住工棚,可以省下住铁皮屋的租金。

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如果不知道年龄,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

李城说他这些天都在最高的地方干活,风吹得人摇摇晃晃。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城干活的场景,还有他的工友们,像蜘蛛侠似的攀援在高楼的四壁,他们吊着安全带,戴着安全帽,用混凝土一点点地将楼房喂大。楼长高了,结实了,漂亮了,他们也离开了,城里的人蜂拥而至,他们不会想起这座楼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只会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

当我用“摇摇晃晃”这个词语描述李城时,我也曾想过, 李城某一天会不会像一片树叶那样摇摇晃晃飘落下来。不过,我的想法并非完全准确,但相似的是,李城的确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了。我没有在现场,所以不能准确描述那一时刻。李城形容自己就像小鸟那样飞了起来,他并没有感到害怕,只是十分想念老家年迈的父母,还有他的傻姐姐。

那些他曾经搬运过的脚手架,救了他一命。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干体力活了,只能休息。李城躺在工棚的钢丝床上,似乎很平静,把我带给他的小说读了又读, 甚至还给我打过几次电话,问我正在写的小说里的李城是什么样儿的呢。

两个月后,李城有了新工作,在一家化工厂做门卫,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恐怕连这样的“门卫”都干不了了。没到年底,他回到了小官庄。

按照李城说的路线——下车后沿着一条石子路向西,过一个小桥,再沿着大堤向前走一段路,便是小官庄了。那片他描述过很多次的梨园,应该就在大堤下,还有桃园,柿子园,还有落满松针的松树。然而,这些,我都没看到,大堤上没有树,草皮之下的沙土已经裸露出来,一辆拖拉机正在挖土。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地里的庄稼毫无生机。不少树木被砍伐掉了,树桩还是新的,村庄裸露出来,显得胆怯而瘦弱。

我顿时明白李城向我描述的小官庄, 应该是它曾经的样子,是李城记忆里的模样。

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

我无法将眼前这个人和那个骑自行车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仿佛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还记得那个人总是春风拂面,一脸笑容,他的声音清脆而干净,他喜欢帮我搬书,总是从高高的人字梯上噌地跳下来;他还和我争论小说里的人物,不能接受我将他们写成懦夫;还有,他的乐观让我从丧妻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

那天的阳光很好,一直照到李城床边。屋外特别安静,阳光一点点地移动,爬向我们的身体,仿佛从没感受过的轻柔与温暖。它一点点地攀登上来,向李城的身上移过去,阳光普照着,从不会对谁吝啬。

我记不请自己后来是怎么离开这间屋子,离开小官庄的,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李城说,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我点头,身体向他倾斜,以便能听清他断断续续的声音。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

                                                 (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风和日丽:平静温暖,不忧不惧   B. 鸡零狗碎:形容事情零碎细小

C. 潸然:流泪的样子               D. 攀登:抓住某物向上爬

20.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即使没有地址和坐车路线,“我”也自信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侧面体现“我”对李城感情深厚。

B.城里的人们热衷于买房炒房,没有人会注意到建造楼房的李城和他的工友们,表达了作者对城里人深深的批判。

C.当我真的来到小官庄时,目力所及的景象与李城跟我描述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不禁引人深思形成反差的原因。

D.小说聚焦普通农民工的生活,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自有一份感人至深的力量。

21. 文中三次写到李城的“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每一次的用意。(6分)

 

 

 

22.结尾为什么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4分)

 

 

23.题目中的“搬家”,在文中有那些表现?以此为标题,有何妙处?(6分)

 

 

24. 小说中的李城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我们所读的名著作品中也有许多身份普通、着墨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的的小人物,下列作品中的小人物与其事迹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焦大,是《红楼梦》中宁国府的老仆,曾有恩于贾府。他对宁国公后代骄奢淫欲的生活深恶痛绝,有一次醉酒后大骂他们一场。

B.杨马兵,是《边城》中爷爷的朋友。爷爷死后,他义务担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并向翠翠交代了一些翠翠之前不明白的事情。

C.金波,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朋友,他爱上美丽的藏族姑娘,并最终决定抛弃一切,前往青海追寻当年的美好的爱情。

D.小萝卜头,是《红岩》中年龄最小的犯人,经常帮助大人做传递情报的秘密工作,遇害时不满9岁,但已在监狱中关了约八年。

 

 

19.(3分)D    20.(3分)B

21.(6分)【答案示例】①第一次见到“瘦精精的他”时,李城虽然瘦,却充满活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②第二次“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间接写出他工作的勤奋辛劳;③第三次“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一笔写出李城深受病痛折磨的情形,令人同情哀伤。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点2分。

22.(4分)【答案示例】①先是遭遇摔伤,后又得上重病,面对李城的坎坷命运,无力相助,我深感悲伤;②能帮助李城完成他最后的心愿,在小说中让他拥有美好未来,又是我可以努力实现的,因此无比轻松。

【评分参考】两个要点,每点2分。

23.(6分)【答案示例】表现:①“我”因为搬家而认识了李城;②李城离开萧条的家乡到城里打工,最终又不得不回到家乡,在城乡之间迁移;③李城从搬家公司的“铁皮屋”到建筑工地的工棚,到化工厂的传达室,每一次搬家都意味着新的打工经历;④李城希望我将他搬进小说里,以小说里的美好未来抵抗现实的残酷人生。

妙处:①明确“搬家”这一线索,使结构更加清晰;②由实及虚,有找寻人生归宿的意味,强化主旨。

【评分参考】“表现”4分,四个要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妙处”2分,两个要点,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24.(3分)C

【海淀二模】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4题。

桃花流水鳜鱼肥

擦黑,儿子回来了,脚步把村前的小路踩得啪啪响,震得路边的桃花落了一地。狗,跟着就狂吠起来。    老铁倚墙而坐,眯着眼,瞅着渐行渐近的儿子,不起身,也不吭声。儿子自是瞧见了爹,忙放轻脚步,来到老铁面前,立住。    儿子掏出烟,递给老铁一支。夕阳的余晖像被顽皮的孩子涂抹上锅烟,黑麻麻的。(A)老铁看不清烟盒上的字,正犹豫着,儿子说话了:“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    老铁这才笑一下,接了。儿子紧绷绷的脸上也绽开些笑容。    “知道村里的狗为啥咬你不?”抽口烟,老铁问。    这个,儿子确实没想到。按理,他是经常回来的,这狗不应该吠他才对。可今儿个怪了。    “因为你不合群,你的心没跟这儿接地气。”老铁乜斜一眼儿子身上的衣服,儿子心里“咯噔”一下。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难道我就不能穿好衣服?”儿子有点不服气。    “当然可以,可要看在啥场合。你回到自己的窝,这种打扮,狗就觉得你变了,能不咬你?”    儿子不屑地哼了一声。    “不信,把这套衣服换上,再走出去试试。”老铁指指墙角,那里有一堆渔具,渔具上面放了一套普通的农家衣裤。    儿子极不情愿地脱下西装。“你火急火燎让我回来,不是为了让我穿这套衣服吧?”    “当然不是。走,跟我捕鱼去。三月桃花开,鳜鱼肥着哪,谁不馋呢。”儿子心里又是“咯噔”一下,乖乖跟着老铁往村外走。    你还别说,这次狗见了他们,没一个龇牙咧嘴的。    路上,有村民打招呼:“王书记,去哪儿?”儿子习惯性张开嘴,想答,却发觉自己错了。老铁说:“走走,去河边抓点鳜鱼。”    村民笑:“你还缺鳜鱼吃,言一声,都往你家送。”    老铁说:“不了不了,自己捕的,那才香。”    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    走到河边,天已完全黑透,只有两根烟头忽明忽暗。    这条小河从山崖子里流出来,水清藻绿,是村里的命脉。老铁退休后,不愿待在城里,回老家义务当起了这条小河的巡逻员。他不许别人砍,更不许别人电(药)鱼。有人偷偷做了,他就追到人家屋里去,坐那里不走。直到那人拍着胸脯保证下不为例,他才离开。遇到特别有困难的家庭,他走时,会悄悄放下一些钱。    渐渐地,这条小河日益丰腴起来。    儿子少年时期,多次跟老铁来捕过鱼。他最吃的就是鳜鱼,那肉细嫩鲜美,脆香可口,素有“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之说。也因此,儿子对捕鱼这套程序了然于胸。    他们找了个小汊沟,开始挖窝。窝子挖得越深,留下来的鱼将越多。老铁操走锹,儿子说:“我来吧。”    老铁想了想,说:“也好,这大黑天的,你一个人干活,我帮你瞅着,也省得跑偏了路数。”    儿子咂咂嘴,觉得老铁话里有话。于是,赶紧换个话题:“爹,你知道不,我今晚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呢!”    “知道。”    知道?儿子心里一惊,不再言语了,把浑身的力气全使在锹上。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手掌上也磨出两个水泡。不过,儿子不敢吭声。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    窝子挖好了,星星也撒满天空。儿子看看手机,已快十点了。儿子有些焦急。老铁说:“干什么事非要等到这个时候?今晚就陪我抓一夜的鱼。”    【甲】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老铁在汊沟上游放水,儿子便拿起兜兜网扎在窝子后面,这样可把往下游逃窜的鱼挡回窝子里。    做好这一切,父子俩边休息边聊天。再过两三个小时,等露水全下来,鱼儿抢食吃,就可收网了。    老铁说:“你跟我说说话。”    儿子说:“说啥呢?”    老铁说:“说啥都可以。”    儿子像哑巴一样,好半天都没吭声。    老铁说:“要不,我给你唱个歌?”    儿子扑哧笑了:“你给我唱歌?”    老铁说:“对啊,就是你小时候,我教你的。来,我唱,你也跟着唱。”也不管儿子同不同意,老铁就唱了: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短,问郎长,问郎此去何时返……    老铁唱着唱着,儿子就接上了。【乙】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鸣虫叫,草木散香。露水下来了,好大。    父子俩起网,从窝子里打捞起一兜篓鱼。有鲢子、鲫鱼、白条、草棍,最多的是鳜鱼。老铁看看鱼。这个,小了,放吧。那个,正长呢,也放了。    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提起兜兜网,走到河边,全放了。    老铁像孩子一样呵呵大笑。    趁老铁不注意,儿子掏出手机发出一条信息:今晚活动取消,今后这样的活动也不许再搞。    发完,儿子陪着老铁一起笑。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老铁说:“走吧,回家。再不回,它们就会跑来接我了。”                                                       (取材于肖建国同名小说)

19.下列对句中画线词语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

    儿子强调烟是自己买的,让父亲放心地抽。

  B.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儿子刻意打扮自己,说明非常重视晚上的活动。

  C.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

    父亲的话戳中了要害,令儿子心虚、紧张。

  D.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

    说明老铁对辛苦劳累的儿子非常关心。

20.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为题,既点明了时令,又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

B.小说写父亲退休后义务巡逻小河,也写儿子将捕获的鱼放生,深化了保护环境的主题。

C.文中插叙老铁退休后的生活,对塑造老铁这一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凸显了人物特质。

D.文中两次使用拟声词“咯噔”,形象地写出儿子面对父亲的提醒时内心产生了触动。

21.从文中看,“老铁”这个称谓有哪些内涵?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22.小说结尾部分写“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请说说“儿子”明白了什么。(5分)

 

 

 

23.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从【甲】【乙】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5分)

【甲】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儿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乙】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呜虫叫,草木散香。

 

 

24.作家给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往往蕴含深意,如本文中的“老铁”。下列对作品人物命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贾府四姐妹名字中的“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预示了人物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B.《药》取“华”“夏”两姓,意在体现“华夏”本为一家,却陷入了“吃”与“被吃”的

  悲剧之中,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C.《孔乙己》中“孑L乙己”这个绰号是人们从描红纸上截来给孔乙己的,表现了众人对他的 嘲弄,蕴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D.《平凡的世界》里的“王满银”和“孙兰香”,他们的名字寄寓了百姓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也鲜明地体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19.(3分)D20.(3分)B

21.(4分)答案要点:是非面前立场分明、铁面无私,如坚决不允许儿子走上歪路

行动方面冷静稳健,如不急不躁地引导、教育儿子改正错误

意志方面坚定执着,如坚持让村民保证不电鱼和药鱼才离开【评分标准】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22.(5分)参考答案:儿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不是真的让他出来捕鱼,而是让他因捕鱼错过“晚上的活动”(2分),教导他为官(1分)要“接地气”、不能做错事(不“跑偏路数”)(2分)。

23.(5分)答案示例:【甲】两处运用比喻(1分),形象写出父亲心明眼亮、看问题敏锐(1分),以及儿子内心的灰暗(1分)被父亲发现时其紧张、畏惧的心理(1分),突出了父亲明察秋毫、是非分明的形象特点(或“为后文儿子改正错误埋下伏笔”)(1分)。

【乙】用词简约、优美(1分),形象写出周围环境的自然清新(1分),渲染出父子歌唱时和谐美好的气氛(2分),为后文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教育,最终改正错误做铺垫(1分)。

【评分标准】“乙”句使用的手法有“顶针、夸张、情景交融”等。意思对即可。

24(3分)D

【东城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冬天和春天

老何和那个八岁的小孩子成了一对儿好朋友。

  小孩子背个鼓囊囊的大书包,每天下午五点多钟,都要从这里路过,瞅上老何几眼就匆匆走开了。老何觉得这孩子有意思,这天,他站在路边,两手背在身后,问他,嘿,小家伙,你哪村的呀?小男孩停下来,漆黑的眼珠子忽悠转一下,反问老何,先说你是哪村的吧?老何就故意逗他,我问你哩!

你先说,你是大人!

好,我是这村的,你哩?

你说这村的,我怎么没见过?小孩子将一根手指抵住嘴唇,目光盯在老何脸上,盯得很深。老何笑着反问小孩子,说你吧,你哪村的?小孩子说,俺也是这村的!老何又故意沉起脸,说,哦,那你放学为嘛不回家呀,跑这么远?

那孩子嘴角绽出一缕浅笑,踮起脚,伸手朝西一指,说,喏,那是俺家养鸡场。

老何朝西边眺望。目光所及,横几排低矮的屋舍,旁边戳几间红砖房,都隐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如今许多人家就在自家大田里建养殖场,养鸡养鸭,养猪,也有盖家具厂、板材厂的,一家子就吃住在厂里。老何喜欢傍晚来村西遛弯,就因为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

自从和小孩子相识后,老何早上也来村西遛弯了。他对老伴说,村西真是个好地方,对了,还有一个小孩子哩,他每天上学都从那儿过,嘿,像咱小孙子。老伴笑话他是想孙子想疯了,见到小孩子就说像你孙子!老何撇撇嘴,想说什么,又把嘴紧紧抿住了。

一个小孩子怎么对他有这么大吸引力呢?老何似明白,又不明白。

晚上,老何接到了儿子进生的电话。天凉快啦,想接他和老伴去城里住几天。

他和老伴非常高兴,比什么都高兴。

没过几天,老何和老伴就从城里回来了。

一进屋门,老何一甩手,就将那只鼓囊囊的大皮包扔到了沙发上。真不该去!他发狠地说着,一歪屁股坐在另一只沙发上。呸,咱贱——

老伴倚住床沿儿,两手按住胸口张大嘴喘粗气。从村北的公路上走回来,她有些累了。你,你值当发那么大火呀?咱就,就当没这个儿子!又说,都是进生做不了大梅的主儿呗!

纯粹一个窝囊废!老何狠狠地骂,又深深地吐出一口气,鼻头涨红得像酒糟鼻子。

老伴说,也怪你呗。老何问怎么怪我?老伴说,也许人家大梅不是故意的。老何想不到老伴替儿媳开脱,说,怎么不是故意呢?是呀,怎么就不是故意?大梅明知道他每天早晨起来要上厕所,可她偏要抢先儿,而且进去老半天不出来。连着好几天都这样,还不是故意?

看着太阳西沉,老何背着手,又溜溜达达来到村西。

那个孩子又朝他走来。

哈,放学啦!他笑呵呵地朝他招招手。

小孩子问老何,爷爷,城里好不好呀?老何点点头,说好,城里非常好!忽然,孩子仰起头,眨眨眼睛,说爷爷,我要去城里上学呀!

老何一怔,随即就点点头,说,哎呀,好,好哇,城里好。然而,他看到孩子眼里的光又马上熄了,低下头喃喃道,我,我妈和我爸离婚了。我妈要去城里做生意,我们就不回来啦。

老何呆在那儿,怎么回事呀,才十来天。他想问孩子,但又止住了。他不想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再说,还用他问呀?村里哪年没有几个离婚的。原因嘛,都大同小异。就扯起脸肌故意笑笑,说,那爷爷再进城的时候,咱们还能见面,是吧?

小孩子一下高兴起来,拉住老何的手,说,爷爷,那我和妈妈一定去看你。又问老何,爷爷,你什么时候去城里?

冬天吧,冬天!老何脱口而出,另一双黑亮的眼睛又开始在他脑海里晃动,像从前小河里的小蝌蚪,又像天上的小星星。他的心又被这双眼睛搅乱了。

爷爷,我问你,为嘛要有冬天和春天呢?小孩子忽然向他提出个问题。

老何没有正面回答,一双大手,将孩子的脑袋几乎整个盖住了,抚摸着说,爷爷先给你打个比方吧。四季就像人,春天就是小孩子,就像你。夏天呢,就是青年人,就像你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秋天就像你爸爸妈妈——

孩子觉得有趣,咧开嘴呵呵地笑起来,又问,爷爷,你还没说呢,冬天是什么?

冬天嘛,冬天就是老年人。就像我!老何伸出一根指头,指指自己肥大的鼻头。

孩子晃着脑袋笑,这次是咯咯的大笑,早忘记老何其实还没回答他的问题,大声嚷道,哎呀,冬天就是老爷爷,老爷爷就是冬天。再往后呢,再往后是什么?

再往后又是春天,又是小孩子!老何伸手在空中画个大圆圈,最后手指落在了孩子的鼻尖上,你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你!

哎呀,我明白啦,冬天就是迎接我们小孩子的,是不是呀爷爷?为了这个发现,孩子高兴地拍起小巴掌,鼓囊囊的书包也跟着乱晃。

没错,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春天就是小孩子!

回到家,老何凑近老伴,眯起一只眼问,老婆子,我来考你,冬天是什么呀?

老伴没好气地翻他一眼说,冬天就是冬天呗。哼,吃饱撑的,问这个!

老何哈哈地笑了,用手一指老伴,嘿,错了吧?冬天就是你和我,就是咱俩,老头老太太!

老伴倒觉得有趣了,眨巴眨巴眼睛,问他,春天呢,你说春天是什么?

唔,春天就是春天呗。

老伴嗔道,哼,死老头子!春天到底是个什么?

老何两只大手用力一拍,笑得更响了,但没有回答老伴,故意卖关子,说,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

哼,你个死老头子!老伴不明白老何为什么这么开心,和上午哪像一个人?也不再关心春天是什么,认为老何逗她玩呢。然而,脑子里却跳出一双眼睛,那眼睛像天上亮晶晶的星星,又似从前小河里游动的小蝌蚪。耳边呢,也响起那个稚嫩的声音,奶奶,奶奶——

她的心就颤动了一下。于是打定主意,冬天还要和老何去城里住几天,不光是为了看小孙子,她要让大梅轻松几天。两口子都上班,平时忙得要命,她帮他们收拾收拾家务,做做饭,当然,还要给儿子多带点西瓜酱。

  (取材于康志刚同名小说)

1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老何的询问,小孩儿的反问表明他对陌生人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B.小说倒叙老何在城里“一天也待不下去”的情节,交待了儿媳是故意跟老何作对。

C.老何和老伴儿都理解了冬天和春天的含义,就开春进城看望儿子一家达成共识。

D.文中两次提及像“小蝌蚪”“星星”的眼睛,表现了两位老人对孙子的思念和疼爱。

20. 下列对这篇小说语言风格表述最准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亲切                  B.朴素洗练

C.幽默诙谐                  D.丰腴冷峻

21.分析文中画线语段的作用。(4分)

 

 

22.作品中小孩提及父母离婚,老何有所触动。这一情节能否删去?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4分)

 

 

23.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老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2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小说展示了农村留守老人孤独的生存境况;有人认为小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两种不同生活观念的冲突……你同意哪种说法或者你有其他的看法吗?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

19.(3分)D

20.(3分)A

21.(4分)

答案要点:

(1)描写了乡村清静的自然环境;

(2)暗示了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

(3)表现了老何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4)表现老何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为后文埋下伏笔。

(一点1分)

22.(4分)

答案示例:

不能删。这个情节反映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表现老何对小孩的同情,展现老何的善良;暗示出后文老何的想法会发生转变。

(如果答可以删,言之成理即可。)

23.(4分)

答案要点:

(1)善良、有同情心;

(2)喜爱乡村生活,对城市生活不适应;

(3)急躁、执拗;

(4)有较强的传统观念。

(一点1分)

24.(6分)

结合作品情节、人物等解说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丰台二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

工地上的泥人达

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四堵干砖一摆就是墙,篷布捂在墙上,房子就有了。房里的地上铺上两层三层的青砖,铺盖骨碌碌一展,床也有了。这样的“床”上,一溜排睡十几个工人,只是,王达的宿舍跟别人的不同,床上、墙脚摆放了好多的泥人。宿舍门口的地上,也摆放了几个泥人。仔细看去,眉眼不是像宿舍里的张三,就是像李四,都是王达捏的。

王达会捏泥人,工友们都唤他“泥人达”。

有一天,王达捏了一个女人,大嘴,小眼,塌鼻子,笑模呵呵的。他说是他老婆。老赵说。你老婆长得可真耐看。老赵喜欢看书,经常从工地旁边一个废品收购站找书看,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有时人们爱听他说,有时,也笑他酸腐。听老赵说王达老婆耐看,旁边的人跟着哄笑,笑得王达不好意思,①只嘿嘿笑着,也不恼,缠着老赵要看老着老婆的相片,要给老赵捏个“老婆”,说你老婆肯定好看,捏一个看看。

老赵缠不过,就把手机里的老婆相片给王达看,叫他看准,说你可别捏顺手了,给我老婆也捏个塌鼻子。

王达看着老赵老婆的相片,不说话,卷起袖筒,一团黄泥在他糙黑的大手里慢慢揉捏着,一会儿工夫,就捏出个大模样了。他端详着面前的泥人,近着看一会儿,站远了看一会儿,然后,这儿加一点泥,那儿又削去一块,等到鼻子眼睛捏出来,披肩长发捏出来,老赵老婆的泥人像就立在王达的手上了。他把泥人捧给老赵看时,老赵的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

一旁的人早已啧啧称赞开了。有人问老赵,你老婆有这么好看吗? 有人说,不愧为泥人达啊,老赵不理他们,把泥人捧在手上看了又看,突然就猛地给了王达一拳,你这家伙,跟我老婆在一起过过吧,捏得这么像。

大家哈哈大笑。

王达奓着俩手的泥巴,②也嘿嘿笑。

夜里,工友们都睡了,王达还在门口捏泥人。【甲】月光洒在工地上,洒在那一滩的黄泥上,洒在他黝黑的背上,罩了一层薄的淡的纱衣般,也细腻,也温柔。王达把塌鼻子老婆的泥人托在手心,看着,他觉得老婆也在看他,蔑缝般的细眼里满是柔情,嘟着的大嘴迎向他……这个丑女人啊,你怎么就早早地走了不管我了呢。王达把嘴凑了上去。他眼里含着泪,轻轻地亲吻了一下“老婆”,然后,把“老婆”放到身边,抓起一团黄泥,又捏起了泥人。

工友们有的让他捏自己的老婆,有的让他捏孩子。他们,都想家了,想亲人了。他们说,放个泥人在眼前,比看相片好。

后来,也不知是谁先发现的,王达给工友们捏的泥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张光洁的脸。高小亮脸上有几粒青春痘,他给高小亮捏的泥人,脸也是光洁的。他说,光光的,多好。大家都知道他的心结,不说是,也不说不是。是不能说啊。王达的脸疙疙瘩瘩的,被烫伤过。【乙】那年,在焦化厂上班,王达跌进了凝水池,全身烫得没有一处好皮肤。也是那次事故,他老婆受了惊吓,没有多长时间,就死了。

食堂里的彩仙也叫王达捏个泥人,不是她的丈夫。她丈夫死了。彩仙说,捏我儿子吧。她儿子在另一个城里上大学。王达跟她要相片,她说没有。她说,我儿子长得可排场了,高大,帅气,就是头发留得太长,额头上的刘海都要遮住眼睛了,让剪不剪,说是时尚,时尚就是头发把眼睛遮住啊王师傅?

王达嘿嘿笑,不吭声,三捏两捏的,就捏出一个泥人来,让彩仙看像不像? 彩仙捧着泥人就乐了,太像了,难怪人都叫你泥人达。

王达说,儿子像妈,看见你,就知道你儿子肯定好看。

彩仙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可没我儿子好看。她手抚着泥人,叹着气,一年没见面了。一到假期,他就出去打工说要挣生活费。这么好的孩子生在我跟前,苦了他了。

王达安慰彩仙,说年轻人,就该吃点苦。想想,说得好像也不对,赶紧又说,现在像你孩子这么懂事又能吃苦的少。

彩仙笑笑,下巴点着王达手边的泥人,她都没了好几年了,你也该找个女人了,有个女人,家才像个家。

王达用泥手指着自己的脸说,我这样子,哪个愿意?

怎么会呢? 你又没说喜欢啥样的。

王达看着彩仙,像你这样的就好,就怕我配不上人家。彩仙轻轻地说,过日子是过人过心哩,又不是过样子。王达眼里湿润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王达的床铺边多了一个泥人,短头发,大眼睛,笑模呵呵的样子。人们都说这个泥人的眉眼看着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谁呢?彩仙啊。

确实是彩仙。

人们找王达时,就看见王达从食堂里出来了,不知吃了什么好吃的,很开心的样子。

(取材于袁省梅同名小说)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酸腐:迂腐                     B.端详:仔细地看

C.不愧:当之无愧                 D.排场:铺张而奢侈

2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人公是进城农民工“泥人达”,写他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美好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小说开头叙写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为主人公出场提供背景,交代人物身份,表明小说是写普通人的生活。

C.小说中的彩仙与“泥人达”有类似的婚姻悲剧,她的孩子懂事,但在外求学打工,难得见面,内心较为孤独。

D.小说详略得当、剪裁得体,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视角客观,全文以王达人生经历的先后为序,脉络清晰。

22.文中多次写到王达“嘿嘿笑”。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文中①②两处王达“嘿嘿笑”的不同心理。(4分)

 

23.请简要赏析文中【甲】处的画线句(4分)

 

24.小说中画波浪线的【乙】处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 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4分)

 

25.概括王达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D(排场,体面。) (2分)

21.D(“以王达人生经历的先后为序”不准确。) (3分)

22.答案要点:①“嘿嘿笑”表现出王达听到老赵夸赞自己老婆“耐看”后的羞涩和愉悦;  (2分)②“黑嘿笑”表现出王达被工友打趣后的尴尬及被老赵夸赞后的自信。(2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3.答案示例: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手法,(1分)凸显了月光淡薄、细腻、柔和的特点,(1分)营造了静谧的意境,(1分)烘托了王达此时思念亡妻的内心孤独。(1分)(4分。意思对即可。)24.答案要点:插叙。(1分)叙述了王达的人生灾难,交代了王达脸疙疙瘩瘩和妻子死亡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1分)暗示了王达“捏泥人”时无一例外捏光洁的脸和捏亡妻以寄思念的深层原因,丰满了王达的人物形象。(2分)(4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25.答案要点: (1)脸容受损,疙疙瘩瘩。(2)会捏泥人,技艺高超。(3)深爱妻子,感情细腻,内心孤独。(4)敦厚和善,乐于助人。

(6分。形象概括准确,3分,答出3点给满分;结合内容简析,3分。)

 

【朝阳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卷星辰

①杜甫,我的河南乡亲,中国古代诗圣,“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拟国度的首脑”(鲍勃·迪伦)。

②杜甫往往被冠以“现实主义诗人”名号。“现实主义”,应该是一种对现实不回避的态度,而非一种艺术风格。我赞同布罗茨基的一句话:“不能在‘诗歌’这个词前面加上形容词。”同样,不能在诗人前面加上形容词,如“先锋”“后现代” “民间”等等。诗歌、诗人本身已自足而广大,要么是一首诗、一个诗人,要么什么都不是。一切现实主义,都是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使杜甫不瞒不骗,真与自然;超现实主义使他能将平庸、残酷的现实,坚持下去。

③我喜欢河南诗人罗羽的现实主义之作《祖国诗》:“鹌鹑是你的祖国,夜莺的咳嗽不是你的祖国/鲁山牛腿山羊是你的祖国……”尽管他被称为一个先锋主义诗人。先锋,不是某类写作风格的专利,而应是所有诗人、作家都应具备的精神。尤奈斯库说:“先锋就是自由。”就是思想自由、表达自由。任何一个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发现和表达都应独一无二,尽管困难,只有一少部分杰出诗人才能做到,也不应放弃对于这“困难”“独一无二”的认知和追求。杜甫就是唐代的先锋诗人,他能与古人窠臼为敌,与时风流弊为敌。现实的,必须是先锋的——都需要“为敌”的勇气和才力。

④读杜甫,强烈感到,伟大诗歌的本质就是悲歌,痛彻肺腑。伟大诗人的命运或许只能是悲剧,“慷慨有余哀”。青年时期,杜甫写出《望岳》,像李白;中年、晚年,因时代巨变而诗风巨变,写出《登高》《登岳阳楼》,与登泰山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已,充满“悲”“病”字眼。生活愈破败,其诗愈雄奇、苍凉、辽阔。杜甫不再像李白,而成为杜甫自己——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⑤杜甫启示我们,写什么不是问题,怎样写也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一个诗人能否诚实面对自我和世界,这是最基本的写作准则和诗学伦理。杜甫感时——感应一个时代的冲击;忧国——忧虑一个具体而非抽象的国度,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这国度的肌肉、血脉、神经和呼吸。像杜甫一样承受了、担当了、克服了自己的命运,一个诗人才有存在的价值,并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度、一个时代的徽记。

⑥杜甫之后,热衷于应制诗、酬唱诗的诗人多矣,撒娇、献媚、谋利,诗歌气象趋于软弱、阴柔、陈俗。像杜甫一样切肤感受着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等别离之痛并哭泣的诗人,稀近于无。市场经济时代,诗人们所面对的个人或公共的疑难,为写作带来复杂性和难度,也可能使写作者丧失表达的勇气、辨别力、底线。趋利、避义、罔顾左右而言他的写作

⑦当我揣着信封里的小规模润笔而为高档楼盘写广告诗,或伪造一点泪水写所谓“底层诗歌”的时候,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差异巨大,如同云朵与泥巴。像杜甫那样写作,我们就不敢在汶川大地震面前、温州动车追尾事件面前轻浮、草率地抒情,就耻于化装舞会式、市场营销式的游戏和表达。

⑧青年时代喜欢李白,中年以后,觉杜甫更亲。杜甫之所以逐渐被后世认可并尊称为诗圣,不仅仅在于他情怀中的仁慈、广大,也在于他诗的驳杂、多元。“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这样恣肆、霸气、脱口而出的句子,像那个总在痛哭流涕的杜甫写的吗?的确是他写的。集嶙峋与柔软、秋兴与春愁、沉痛与轻快、放歌与烂醉、展示与讲述于一身,一个诗人才可能伟大。伟大的诗人像山川,峰岭变幻、一言难尽。

⑨2012年,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我与众多诗人赴河南祭拜。杜甫出生地——郑州郊区巩县依山而凿的一间窑洞,木门紧闭,门前有杜甫童年打枣的雕塑。杜甫墓:庞大土丘混同于山坡,衰草绵延,如白发瑟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融入故乡山坡的一个诗人的巨大白头,依旧忧思难眠。

⑩以杜甫为镜,一个人、尤其是中年人,其写作应能够与内心及周遭广大苍凉的秋意,保持呼应,发生关系。是时候了,与无边落木一同萧萧而下,尽管夏日曾经盛大。

⑪五十三岁那年,杜甫在长江上写下《旅夜书怀》,有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前一句是空间,后一句是时间。空间、时间在两个维度上展开和奔流,并定格于六年后长沙到岳阳的一艘破船上。

⑫我也正渐渐接近他晚年的光景和心境,像他一样处于远离中原的异乡。不同的是:他漂泊在江上,把越江而去的一只沙鸥看成未来的自己;我漂泊在城市,把城市的云烟看成梦乡的地图。他在痛苦,我在痛快——所以我将很快就在人间、纸上消失,而他负责继续承受人间和纸上的疼痛、苦难。

                                                 (取材于汗漫《一卷星辰》)

19.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迥然不同    无所不在    大行其道

B. 无所不在    迥然不同    大行其道

C. 迥然不同    大行其道    无所不在

D. 大行其道    无所不在    迥然不同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超现实主义使杜甫将平庸、残酷的现实坚持下去。

B. 作者认为时代巨变使中晚年杜甫诗风巨变,风格沉郁顿挫。

C. 杜甫诚实面对自我和世界的写作态度使我们不敢草率抒情。

D. 第⑨段划线句用比喻手法表现出杜甫墓地无人祭拜的荒凉。

21. 作者为什么认为杜甫既是现实主义诗人,又是先锋主义诗人,请简要回答。

22. 请简要概括第⑧段的内容,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23. 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划线句的含义。

24. 一部名著在表达上都有其“独一无二”之处,下列对相关作品这一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第五回以独特的判词形式暗示了诸多人物命运。

B. 《孔乙己》是《呐喊》中唯一一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

C. 《边城》的语言质朴、有诗意,带有浓郁的湘西方言特色。

D. 《老人与海》体现了独特的“电报体”风格,简短、精练。

【答案】19. A    20. D    

21. ① 对现实不回避,不瞒不骗,真实与自然。②对现实生活的发现和表达都独一无二。(思想自由、表达自由)③能与古人窠臼为敌。④有勇气与时风流弊为敌。   

22. 第⑧段写了杜甫诗歌风格的驳杂、多元,这是杜甫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使文章不再局限于介绍杜甫的仁慈和广大,更加丰满了杜甫的诗圣形象,丰富了读者对杜甫的认知,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赞叹之情。   

23. 作者和杜甫都处于晚年漂泊的境况, 他在痛苦指的是杜甫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为国家而忧叹;我在痛快指的是我局限于个人主义,在眼前的安逸和小利中获得满足;因此,我的这种个人主义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不具备永恒性,而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则将永远地流传下去,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精神的敬佩。   24. B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大行其道: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一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甲处,“与登泰山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已”,表示比较;乙处,修饰“冲击”;丙处,结合“趋利、避义、罔顾左右而言他的写作”分析可知,形容写作方式,综合A项正确。

2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结合文本内容“融入故乡山坡的一个诗人的巨大白头,依旧忧思难眠”分析,“无人祭拜的荒凉”错误。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