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分)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谭鑫培的唱腔,其感情上的描绘,尺寸上的操持,长短腔的安排,都是章法分明, 。《空城计》散板前六向用腔简捷,到第七句腔调迂回曲折,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有时 ,耐人寻味;有时浓墨一挥,气象万千。听之似乎无板眼之拘;细拍之则 ,意到神随,美不胜收。
A.秋毫无犯 淡妆浓抹 丝丝入扣
B.秋毫无犯 轻描淡写 环环相扣
C.有条不紊 轻描淡写 丝丝入扣
D.有条不紊 淡妆浓抹 环环相扣
2.(3分)下列对联中歌咏的人物依次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①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 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②一画本天开,破上古洪荒草昧,无须绳更结; 六书随世换,供后人摹写英雄,未免笔难投。
③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只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A.周瑜 周文王 史可法
B.诸葛亮 仓颉 史可法
C.周瑜 仓颉 文天祥
D.诸葛亮 周文王 文天祥
3.(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品文是散文之一种。“小品”这个名词,晋代就有了,指的是佛经的简本。 , , , , , 。这就和晚明公安、竟陵的小品大不相同了。
①现代小品文又和晚明小品文不同
②直到晚明时代,才有所谓小品文
③还强调要用平易的语言,讲出高深的道理
④它受西洋随笔的影响很深,往往有幽默感
⑤宇宙之大,苍绳之微,无一不可以写
⑥既强调要写出作者的个性,又强调要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A.②①④⑥⑤③B.②④③①⑤⑥C.④②①⑥⑤③D.④③②①⑥⑤
4.(3分)下面这段话中,画线语句表达都得体的一组是( )
先生乃三湘大儒,得知我祖籍湘潭,常①叨陪末座,相谈甚欢。我毕业后,特地前往②拜见周先生,并③惠赠先生命我画的斗方小品。一日午后,先生翩然④莅临寒斋,品茗小坐。我适有对联新裱,遂张挂素壁,谨求⑤雅教。先生凝视良久,未发一言。我正待⑥移席请益,先生颔首微笑,端茶闻香,低首品茗。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二、文言文阅读
5.(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晟,高密人。笃学善文辞,尤工诗。少举进士,如洛阳。时进士类修边幅,尚名检。晟豪举跌宕,不蹈绳。墨。,遂弃去,渡河,客赵、魏间。
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革雅知晟,辟为判官,迁著作佐郎。天成中,复为朱守殷判官。守殷伏诛,晟亡命至正阳,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渡淮至寿春,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晟佯喑不对。授馆累日,忽谒汉淮南王安庙。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送诣金陵。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晟口吃,造。次。不能道寒暄,坐定,辩论风生,上下今古,听者忘倦。烈祖酷爱之,使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秘计。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
元宗立,累迁左仆射,与冯延巳并相。每鄙延,侮诮之,卒先罢。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分兵破滁州,擒皇甫晖,江左大震。以晟为司空,使周奉表,请得内附。晟见延巳曰:“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负先帝也。”既行,中夜叹息,语其副礼部尚书王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耳。”已而周人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赡。仁赡望见晟,戎服拜城上,晟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周主诘之,晟曰:“升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崇质归而留晟。
会暑雨班师,晟从至大梁,馆都亭驿。遇朝会,使班东省官,后每召见,必饮以醇酒,问江南事,晟但言:“寡君实无二心。”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全陵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遣蜡丸书招重进。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晟正色请死无挠辞。又问江南虚实,终不肯对。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饮之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请自尽。”晟神色怡然,整衣索笏,东南望而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报。”遂自尽。元宗闻之流涕,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文忠,厚恤其家。
(选自陈鳣《续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蹈绳墨 | 绳墨:法度 |
B.造次不能道寒暄 | 造次:仓促 |
C.会暑雨班师 | 班师:出征 |
D.倡言重进反 | 倡言:扬言 |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晟擅长写诗,曾到洛阳应试进士,因与洛阳士子们注重仪表、崇尚名声的风气不合,后放弃功名,北游赵、魏。
B.孙晟装哑不愿为刘金所用,被送到金陵后,他起草的教令合乎烈祖心意,因而参与了烈祖受禅称帝之事。
C.元宗即位后,孙晟升作左仆射,并和冯延巳同处相位,但他鄙薄冯延巳的为人,轻侮嘲弄他,最终被罢相。
D.孙晟受命前往寿州劝降时,身着戎服坐在楼车上,对着城上守将行拜礼。周主恼恨他没有完成任务,于是将他扣留。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②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负先帝也。
③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
(4)孙晟谥号“文忠”,“忠”体现在文中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述。
三、古诗词鉴赏
6.(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
谢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词句“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表达效果。
四、名句名篇默写
7.(8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2)乘骐骥以驰骋兮, 。(屈原《离骚》)
(3)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4)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人非生而知之者, 。(韩愈《师说》)
(6) ,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7)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 。(《论语•学而》)
(8)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五、现代文阅读(一)
8.(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孩子们
李娟
一个年轻的母亲拖着自己满脸鼻涕的小孩子到我们店里,说要买玩具,这使我们非常惊奇。在山里呆久了,几乎都忘记了世上还有“玩具”这个东西。
我们这里小孩的玩具一般是空酒瓶子。更多的小孩子是空着手跑来跑去地玩。
还有的小孩子进森林拾柴禾玩,有的放羊玩,有的挑水玩。总之,在我看来,他们的游戏和劳动好像没什么区别,但还是玩得那么高兴。我把我们有限的商品浏览了一遍,最后向这个母亲推荐浇花用的喷水壶。
从此,我们天天都可以看见她的小孩用那壶在自家毡房子门ロ的草地上浇水,浇完一壶后,再歪歪扭扭跑到河边,很努力地满满灌一壶,再跑回家津津有味地接着洒。
最有趣的情景是孩子们集体去拾柴禾。一个人推一个独轮车﹣﹣基本构造是两个木头交叉着绑在一个勉强能够滚动的圆东西上面。通常每推动二十米,那个圆东西就会掉下来一次。
这些孩子一边卖力地干活,一边卖力地修车,一个个汗流浃背的,深为劳动所陶醉。
他们一整天拾回来的柴禾足够晚餐用的了。如果不够用,家长们就顺手把那个独轮车也填炉子里烧。
我们这里的所有孩子都会弹电子琴,他们好像天生对音阶高低的细微变化敏感异常,刚刚听完一首歌,顺手就可以在琴上完整的敲出来。然后保准会被大人逮个正着:“满手都是泥巴,竟敢摸琴!”
而阿依邓不一样,她是一个文静的、神情轻松的女孩子,在所有孩子里年龄最大,都已经上初中了。大人们都很喜欢她,唤她名字的时候,都是很心疼地唤着:“阿依邓?在吗?”
阿依邓很勤快懂事,家里的大大小小的家务活全是她一个人拿下的。她揉面粉的架势特别地道,站在巨大的面盆旁边,小小的身子浑身都鼓动着力量似的,每揉一下,身子就涌动一次。
所有的孩子也都喜欢她,并且很听她的话。常常看到他们围着她,津津有味地听她说着什么,估计是在听她讲故事。他们坐在碧绿的草坡上,花朵怒放一般簇在一起,远远地只让人感觉到入迷的宁静。
对了,要说的是阿依邓弹电子琴的事。总是在黄昏的时候,吃过晚饭了,但又不想去上床睡觉。这时琴声就传过来了。
在寂静深远的沙依横布拉克,有音乐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呀!
阿依邓手指头细细长长,虽然很粗糙,生着很硬的茧子,但却是那么灵活优雅。而我总是觉得,她弹琴的时候,仍然有着揉面粉的架势。
我见过更多的小孩是那种看起来很没意思的小孩。能够蹲在一个地方半天都不动;或者从河这边跑到河那边,再从河那边跑回来,然后再跑过去﹣﹣不知道这样跑来跑去到底有什么好玩的。
孩子的心离我们多远呀!当他们喃喃自语地在草丛里寻找什么东西,当他们把一颗完全能够一口就吞下的糖分成无数次耐心地吮完,当他们相互有条有理地谈论着在我们听来乱七八糟的话题……小孩子的幸福多么宽广呀!他们有那么娇嫩,永远一副需要保护的模样,小手软乎乎的,小胳膊捏一捏就碎了似的,那么的脆弱……但他们的想象却那么强大,仿佛他们全都是在依赖这种想象﹣﹣是吸吮这想象的丰盈汁水而成长的。会有孩子突然对我说:“羊肚子里的虫子一飞,羊也就飞了。”或者很认真地问我:“河还回不回来了?”让我想半天也不知该怎么接这话茬子。
最后说说我们后面那顶毡房子里住着的卡万家的小儿子。秋天牧业转场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居然背着干粮,手持小柳枝,徒步四十多公里,独自一个人赶着三头牛,沿着一般没人会走的森林边上的路,走出深山,把牛送回到山下的家里。
居然让孩子干这样的活!那他父母干什么去了?他的父母当然更忙,得忙着搬家,搬家自然会比赶牛的活劳动量更大。
不管怎么说,更多的让我吃惊的事物,到头来也都想得通的。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历经千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这其中生长的孩子们,也是自然的。
(节选自《这世间所有的白》)
[注]沙依横布拉克,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
(1)简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2)简要概括阿依邓的形象特征。
(3)请探究本文的丰富意蕴。
六、现代文阅读(二)
9.(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下的经济世界出现了两个严重的错位:一个是家庭和外部社会的错位,即外部社会继续狂热生产和家庭内部物质产品严重过剩之间的失衡;一个是家庭和物质产品的错位,即家庭由物质产品的主人转变成仆人的颠倒。历史和逻辑都告诉我们,扭曲终究是要归位的。终于,“断舍离”爆发。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本是解决自己居家问题的。不买进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手里没用的东西,让家的空间宽敞起来。不曾料及的是,一个让家庭成员获取舒适感的举动,赢得的不只是大的居住空间,还有内心的自由自在,因为从此不用再对过多的物质产品牵肠挂肚、劳心费神。更不曾料及的是,山下英子不止一个,而是成千上万,聚合起来就是一个时代。要知道,那些“断舍离”的东西,曾经满足过无数山下英子的欲望,转眼便无情地来缚了她们的心灵。心无自由,便无舒适,更谈不到幸福。山下英子们痛下决心“断舍离”,理所当然。
这个由日本家庭妇女启动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经济生活模式的巨大革命,它预示着人类从物质产品拥有的“极度偏好”转向“适度”;这也是一次人类经济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一味扩张生产的高速增长将被平衡生产的适度增长所代替;这更是一种人类理解自由和幸福真义的启蒙,拒绝物质产品对人的奴役,回归自由自在的状态将主导人类精神生活。
相应地,“断舍离”也预示了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到来。这场革命的表现形式,是纠正过往经济学畸重的“生产理论”或“供给学说”,真正从供给与需求相互制约的视角,理解经济现实,总结经济运行,提炼经济逻辑,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这场革命的深层本质,则是围绕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人,实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生产之事”到“生活之人”的转变,推动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从服务各种经济体向服务人类的自由和幸福靠拢,开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 一般宏观逻辑的探索。
“断舍离”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山下英子微观的鲜活生活故事,聚合出了千万个山下英子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宏观经济大局,那么,从真实的经济生活里,去发现“断舍离”类的小事,理解并分析其中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成分,以及这种成分可能的广泛代表性,进而预测“小事”合为“大势”的走向,就是未来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内在要求。这就是“解剖麻雀”而认知全体麻雀,甚至于认知同种鸟类的方法,以及“由小见大”或“见微知著”的类比逻辑演进方法。
这种方法与以往经济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真实的经济生活是经济学的起点;经济生活的历史演进轨迹,同时就是经济学的逻辑发展路线。换言之,经济学的方法,与其说是经济学家头脑里的思维构建,不如说,是经济学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发现和总结更为贴切。
作为带有划时代特征的经济现象,“断舍离”类的经济生活故事,迟早会成为经济学家们言说的话题;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也必将为经济学家所热衷探讨。然而,及早地在这类经济生活现象里,去发现共性,总结规律,提炼逻辑,构建全新的经济学学说,比起那不得不说时的“事后诸葛亮”理论,更有益于我们认识改造这个世界,造福于人类。
(选自《断舍离和经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断舍离”的爆发原因在于经济世界中的两个错位,其中家庭和社会的错位即社会生产和家庭需求的失衡。
B.“断舍离”最初只是山下英子改变日常生活习惯的个体事件,却发展成了带有划时代特征的经济现象。
C.“断舍离”预示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改变,将从以往的研究具体细微事实转向而今的探索一般宏观逻辑。
D.“断舍离”虽然只是一个微观的经济生活案例,却能让我们见微知著,认识宏观经济大局,预测大势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遭遇居家困扰的不只是山下英子,还有成千上万的家庭主妇,正是她们主导了这场经济学的巨大革命。
B.从对物质产品的“极度偏好”到“断舍离”,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幸福的时代解读与以往有所不同。
C.人类经济发展的目标一度定位为扩张生产的高速增长,这与以往经济学偏重“生产理论”是分不开的。
D.经济学家应敏锐地观察经济生活现象,及时总结经济发展规律,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3)“断舍离”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七、现代文阅读(三)
10.(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屠岸先生访谈录
斯日(文中简称“斯”)
屠岸(文中简称“屠”)
(一)
斯:屠岸先生您好!您的自传《生正逢时》,从标题看包含了时代的意义,您能谈谈国家和时代对您一生的影响吗?
屠:这个书名是从吴祖光那里来的。他 50 年代被打成“右派”,有人对他说“生不逢时”。他拿起笔来写了“生正逢时”,表示抗议。我借用这句话,但跟他的还不一样。
斯:您正好相反,无论时代如何,个人还是接受这个时代,一生跟着时代的步伐的。
屠:对。我生下来,正是国内军阀混战,中学以后,就逢抗日战争,全民抵抗日本侵略。抗战胜利后,又逢国共内战。为了解共产党,我专门去苏北解放区,我会写歌词,愿意参加文工团。但是当时的领导建议我到国统区工作,于是我回到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我们搞了一个刊物叫《时代学生》,公开发行,是共产党领导的,我也写稿。
斯:用手中的笔投入到国家与时代的命运中,正是您这本自传突出的特色。
屠:对,《生正逢时》讲述的是我生下来所逢的各种历史事件,记录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
斯:在自传中您回忆了很多朋友和熟悉的文人,出版后有没有人向您提出过什么意见?
屠:没有。我也没有预先去征求他们的意见,说我这样写对不对,我是根据我的感觉、我所经历的跟他们的交往,然后以客观的笔调来写。事前没有给他们看,事后他们也没有提出意见。
(二)
斯:作为诗人,您对诗的自传特征怎么看?
屠:诗歌有两种,一种叫抒情诗,一种叫叙事诗。抒情诗都带有自传的性质。最典型的是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屈原从自叙身世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抒发了自己的美政理想以及爱国热情。后来,中国历代的一些著名诗人,比如陶渊明,他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写他自己的感情,带有自传性质。杜甫的诗《月夜》有很明显的自传性质,因为那个时候他被困在长安,他的妻儿在鄜州。国外诗歌也是这样的。华兹华斯的《露西抒情诗》,写的就是他初恋的少女露西,露西早夭,整个五首诗都写对露西的怀念之情。
斯:您自己的诗歌也有自传的特色吗?
屠:我的诗也都是写自己的感情。我有一首叙事诗《荏苒姑娘》,荏苒是一个有病的女孩子,她翻译了英国 19 世纪诗人斯蒂文森的诗歌《一个孩子的诗园》。这个诗我早就翻译过。她来信征求我的意见,我送了她一本我的诗集,让她参考。后来这个女孩子去世了。
斯:您这首诗讲述的是这个姑娘的事情,也是一个传记的形式,属于他传了。
屠:有点像。诗言志,诗缘情,表达的都是自我的感情。
(三)
斯:您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是中国第一个全译本。您翻译诗歌有什么原则?
屠:有一个名词叫做“客体感受力”,这是济慈的美学概念。他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应该放弃自我的定式思维,将主体的自我和客体的对象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够写出好诗来。我觉得在翻译方面也一样适用。
斯:没有主体了,不同翻译者的不同风格将怎么体现呢?
屠:翻译作品首先是作者的风格,同时必然带有译者的风格,同一首诗,不同的译者翻译出来是不一样的。比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殷夫翻译的,很经典。
斯:近年来,翻译界出现一种声音,说经典需要新译。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屠:经典重译是对的。并不是每一次重译都超过前译,但是总体来讲应该是进步的。鲁迅有一篇文章叫《非有复译不可》,就是提倡重译。
斯:您 1936 年创作第一首诗,至今仍然笔耕不辍,这在当代中国诗人中为数不多。您如何看待诗歌的创新问题?
屠:无论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诗歌都要面临创新的问题。《离骚》当然好,是经典之作,但是中国只有一个屈原不行,还得有其他的诗人。有时创新在水平上不一定超过前面,但是毕竟跟前面的不一样了;时代在前进,新的诗歌也随之产生。不过也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有人认为只要是创新的就是好的,就提出颠覆英雄、颠覆崇高甚至颠覆语言的歪主意来。
(节选自《传记文学 2018 年第 2 期)
(1)下列对《生正逢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名借用了吴祖光的话,但意思不一样,吴祖光表达的是对别人说法的抗议,屠岸表达的是对时代的接受。
B.抗战胜利后,屠岸到苏北解放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文工团,并为《时代学生》撰稿,积极宣传党的主张。
C.全书讲述的是屠岸一生所遭遇的各种历史事件,以他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记录国家的命运、个人的感受。
D.自传里提到了很多朋友和文人,但没有人对此书提出意见,作者比较客观地叙述了存在和发生过的事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从自叙身世写起,抒发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表达自己的美政理想,带有屈原的自传性质。
B.杜甫被困长安,因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于是以《月夜》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有自传性质。
C.华兹华斯初恋的少女露西年轻的时候去世了,《露西抒情诗》是诗人抒发对露西的怀念之情的诗作。
D.屠岸的诗歌《荏苒姑娘》是为了纪念一个因病去世的女孩子,讲述的是这个姑娘的事情,属于他传。
(3)在诗歌翻译方面,屠岸有怎样的主张?请概括回答。
八、作文
11.(60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有人说,寻常巷陌亦风景。发现风景,欣赏风景,关乎阅历,关乎眼界,关乎胸襟。
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C。
2B。
3.A。
4.C。
二、文言文阅读
5.【解答】(1)C.班师:不应译作“出征”,而应译作“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或“出征军队胜利归来”;整句译为:刚好暑天大雨,出征的军队归来;
(2)D.“孙晟受命前往寿州劝降时,身着戎服坐在楼车上,对着城上守将行拜礼”错误;原文“已而周人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赡。仁赡望见晟,戎服拜城上”,是刘仁瞻穿着军服在城上向城下的孙晟行拜礼;
(3)①(孙晟)每次入宫进见,没一会儿就出来,尤其注意谨慎隐秘,旁人不能看出他们亲近;
②这次出行应当委托您,然而我要是推辞(的话),这就是辜负了先帝;
③李重进把金陵的蜡丸密信呈上给元宗,(元宗看到)信里有很多诱人叛变的话,因此发怒。
(4)①与烈祖谋划受禅称帝之事小心谨慎;
②为了不辜负先帝,奉表出使后周以请求归附,却不愿丢失一寸土地;
③招降刘仁瞻却叮嘱他要牢记国恩,不可叛变;
④始终不透露江南虚实。
三、古诗词鉴赏
6
(1)垂钓时,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对秋日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后写渔翁垂钓的成果的展示,写垂钓的欣喜之情。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后二句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末二句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2)句意是:渔翁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这里运用了夸张和视听结合的手法,以声衬静,写出笛声的优美,山谷的幽静,描写渔翁的悠闲自得,抒发隐逸之乐。
四、名句名篇默写
7.【解答】故答案为: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重点字:摇)
(2)来吾道夫先路(重点字:道)
(3)则素湍绿潭(重点字:湍)
(4)艰难苦恨繁霜鬓(重点字:鬓)
(5)孰能无惑(重点字:惑)
(6)浩荡离愁白日斜(重点字:浩)
(7)过则勿惮改(重点字:惮)
(8)操千曲而后晓声(重点字:晓)
五、现代文阅读(一)
8.【解答】1.(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为下文叙述孩子们的玩乐做铺垫;(3)首尾呼应,总领全文。
2.(1)文静,并且神态轻松;(2)在所有孩子中年龄最大,已经上初中了;(3)勤快懂事,浑身都是劲;(4)讲故事动听有趣;(5)钢琴弹得好听优美。
3.(1)对孩子们的爱和疼惜;(2)对古老,历经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赞美;(3)对生活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的赞美;(4)孩子们的坚强、纯洁、温柔、安静,还有易于满足,易于幸福﹣﹣这也是自然的。
六、现代文阅读(二)
9.【解答】(1)C.选项是对第四段的考查。文中第四段提到“断舍离”开启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一半宏观逻辑的探索,意思是指研究雪经济学要能从小事件中预测大势走向,而不说是以往研究的是小事,现在要研究宏观。
(2)A.“正是她们主导了这场经济学的巨大革命”错,原文第三段为“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经济生活模式的巨大革命”。
(3)从真实的经济生活里,发现“断舍离”类的小事,理解并分析其中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成分,以及这种成分可能的广泛代表性,进而预测“小事”合为“大势”的走向。
七、现代文阅读(三)
10.
(1)B
(2)D
(3)他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应该放弃自我的定式思维,将主体的自我和客体的对象融为一体;经典重译是对的。并不是一次重译都超过直译,但是总体来讲应该是进步的;鼓励诗歌创新,时代在前进,新的诗歌也随之产生。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提出颠覆英雄、颠覆崇高甚至颠覆语言的歪主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