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海淀区高三期中议论文、记叙文标杆文

2019.11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及答案

议论文中敏感词太多,想要的可以留言私聊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记叙文标杆文

2019.11

一号文   一类中   47

一枚奖章的故事

下了车,她挎着个不能更不起眼的小黑包,立于千仞土黄色崖壁前。西北的风沙里,她花白的头发璀璨闪耀。

所长听闻她从北京又赶回了敦煌,早就在那儿等着她了。“樊老师,在新闻上早就看到您接受共和国勋章的报道了。您早先打电话来过问162号窟的工期进程,等您先休息下,我再拿报告给您看,差不多,不急。”

她点点头,挽着的包往身后一背,就道:“没事,边走边看,那幅‘反弹琵琶’我挂念一路了。”

那枚金光闪耀的共和国勋章此刻正静静地躺在她包里,似与什么工作记录本和必备小工具也无甚区别对待。

驱车赶往榆林窟的路上,她戴上老花镜早已熟悉过了一遍162号窟的状况,可推开六号大门的那一瞬,满壁尘土瓦砾纷纷飞舞如星尘般落下的场面正如几十年来每一次开始修复时都令她满心震撼。中间佛像背后的壁画稍一大力吹佛便会整块掉落,但这也难掩那壁上反弹琵琶的天女伎乐之美,铁锈红的飘带从她们腕底穿过,脚下所点之处花团锦簇,更遑论北壁普贤,南壁文殊坐骑周围一片花木繁荣之景。真美,真美啊,只叹这千载壁画无法被世人所见,全凭他们一组匠人“妙手回春”。

“老师,前两周这组窟刚清走了二十多吨的残片尘土和废骸,主壁还在修复,这边您不用忙,改天去市里好好和大家还有舟车劳顿的您庆个功,看看您电视上金色绚丽的勋章,您带来了没?还想着看一眼呢。”

樊锦诗老人看着这满壁壁画叹了口气。“我教你也没几年。年轻人干这行要耐得住寂寞,你看那满壁绶带鲜花在你手下重焕光彩,难道不比那金色坚硬的冷冰冰的勋章要好?何况咱这工作也不过很平凡,不过是在研究所里修文物,做好了,才能叫不平凡。”

她忽然觉得自己鼓囊囊的小包又轻了些。年轻和师傅学着摸索如何混泥巴材料时师傅说,修文物,这是有西西弗斯推石头的精神。这奖章于她而言,不过是漫漫上坡的一份甘霖、一声鼓励,一份平凡的慰藉。

就让勋章躺在研究所的玻璃展柜里金碧辉煌去吧。她想,还是这千仞黄土壁窟是她的心安之所,最终归宿。

评语:此文围绕樊锦诗获得国家勋章后赶回莫高窟继续严谨工作,对获奖淡然,对工作赤诚的故事刻画出一个扎根于大漠耐住寂寞,淡泊名利,一生奉献的文物工作者形象,以淡泊赤诚才能无悔奋斗诠释了勋章的内涵,立意高远,构思新颖,细节生动。但为了突显人物和主题刻意贬低主人公眼中勋章的价值稍有不妥,故在一类中,取上档47分

 

二号文   一类中   46

一枚奖章的故事

星汉西流,长夜未央。夜幕低垂,群星璀璨。

我端坐在“FAST”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值班室内,接收着来自无垠宇宙中每秒1PB的信息流。贵州一片漆黑的大山里,这头顶的星光如此的清澈明亮——照在了我胡须杂乱的颊上、整齐干净的桌上、墙上那枚金灿灿的奖章上。

那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颁给南仁东先生的共和国勋章。不,南先生说了,这是我们参与“FAST”工程的每一个人的。

循着遥远的星光,我的思绪回溯到了遥远的从前。

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花落南非。为了赶在世界电波太多纷杂前,南仁东先生决定将中国自己的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提上议程,也就是“FSAT”的前身。

开始没有国家支持,南先生带着我们一步步丈量着贵州大地。我们坐着绿皮火车翻山越岭,我们在奇山异水间辗转跋涉。我们用火眼金睛辨明最佳选址。更不必提艰难的科技攻关,激烈的拨款谈话,而这些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在南先生一个人的身上。

我眼睛模糊了,南先生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其实……我掏出手机,相册最顶上是那张他最满意的照片:即将完工的“FSAT”的钢架上,南先生戴着工作帽回头一瞥。他头发斑白,脸上沟壑丛生,身材瘦弱……其实,他也只是个普通人。可那深邃而坚毅的目光彷佛又向我诉说:平凡的人也会因奋斗而非凡,平凡的人也会因奋斗而伟大。

我又想起了当时最后一年的建设工作,各方专家都来帮忙,各路能手齐聚贵州。他们惊奇地发现,无论建筑学、地理学、力学、电子信息学,只要是有关的,南先生都知道,都了解。这让我对南先生的博学多识赞叹不已。

直到一天晚上的促膝长谈,先生苦笑地说:“我哪里是什么博学多识,我只是每天都逼迫自己学习更多罢了。别人我不放心,自己亲手把关才行。”我惊讶地合不拢嘴,刚刚喝下地二锅头彷佛在肚子里烧了起来。

是啊,南先生就是这么一个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普通人。我们大家也都是普通人。但就是这许多普通人的奋斗,才得到了这样的成果,换来了这一枚沉甸甸的奖章。

南先生总说这枚奖章是我们大家的,我们也却之不恭了。因为南先生除了这枚奖章,还有一枚奖章。

我抬头望向幽远的天空,在那里,一颗以南先生为名的星星将永恒地闪耀。

评语:该文围绕南仁东团队攻坚克难建造天眼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与开拓,建设与创造,极为鲜明地诠释了勋章的第一层内涵。其中,对南仁东先生博学多识的特写为勋章增添了第二层内涵。结尾处,以南仁东名字命名的星星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又注解了勋章的第三层内涵。群星璀璨的双关含义极大丰富了主题意蕴,惜乎对南仁东团队描写稍弱,对群星照扣不足。

 

三号文   一类中   45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钟姐这段时间着了魔,一心想着申请到那枚“劳动模范”的奖章。按理说,她向来踏实肯干,寡言少语,几次调职升迁的机会全让给了晚辈,争抢不是她的风格啊,兴许是共和国建国70周年更具有纪念意义吧。我叹气,低头又帮她改起那已经修编不知道多少遍的申请书来。

她每次找我都很不好意思,隆起的颧骨上的黄皱皮肤泛出点淡红,显得她黑眼圈更明显了,“那个……姑娘啊,我觉得咱这也就你有点文化……”手上的纸张被她汗水都浸软了,我连忙接过来,打断她努力模仿北京方言却掩盖不了的湖南乡音——还夹杂着点广东语调。“谢谢撒!”她见我同意,眼角立刻挤出点微笑的皱纹,“要不我帮你跑趟上海?”“算啦,连续加班都几趟了,您好好休息吧!”

每次别人但凡有点事,都请钟姐帮忙,她从不拒绝。明明她只跑广东北京这一条专线,却在她本应回家而仍然头戴三角帽,身着工作服的假期里,随火车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还有个事……”她又转过身来,局促得像个小姑娘,“你能不能跟部长再帮我写份申请,我给老郑跑乌鲁木齐那一趟……”

“为什么呀?”我多嘴问了句。

“……那趟路过衡阳。”

她脸上烧得更厉害了,好像有团高原红,但却咧开嘴笑得十分灿烂,露出并不齐整的牙齿——衡阳,是她的老家。

拿到奖章那天钟姐也笑的这般开心,她仔细端详那金灿灿红彤彤的样式,小心又将它放回了红绒的盒子里,拿丝巾裹了一层又一层,放进列车员必备的随身包裹中。

“各位乘客,您好,衡阳站即将抵达,请您做好下车准备——”清冷的提示音随着列车呼啸而被冲散,听说车刚开始准备减速时,钟姐已经紧紧把脸贴在了玻璃上,任凭怎样的颠簸,她如树木般坚直的一动不动,盯着远方雾气中渐渐清晰的站台,渐渐清晰的,站台上那小小的熟悉而陌生的身影,红绒盒子在她手中攥着。

“列车停靠时间只有四分钟,请远途的旅客不要下车走动。”钟姐随着拎行李的人流被挤下车门,她在脚踩在站台的一瞬间——听说已经停了热泪。“丁丁,丁丁!”旅客推搡着,她被挤来挤去,最终挤儿子身边已是大汗淋漓,也不顾脸上那粘稠的液体,紧紧贴在孩子稚嫩的脸上,小孩双眼清澈懵懂,我这才想起申请书那句,“11年没有回家过年……”同事提示音又响起,钟姐蓦地意识到什么,恋恋不舍放下丁丁,珍惜而忙乱地捧出那层层丝巾包裹着的礼盒。

“好沉啊……”小孩暖暖说,抬头母亲却已经站在车窗后,那炙热而爱惜的眼光,很快又被火车的呼啸声冲散了。

沉啊,当然沉,不问归途一心,耕耘十余载,那样得来的奖章怎能不沉重呢?

由z229列车员刘钟真实故事改编)

评语:该文围绕列车员钟姐主动申请劳动奖章以慰藉十一年来聚少离多的亲人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工作勤恳,替人着想,无私谦让的普通劳动者形象,难能可贵的是文章没有将劳模神化,而是以主动找人写获奖申请,第一次向组织提出更换路线以便在停站的几分钟见见久未谋面的儿子,交予奖章等事件还原普通人的情感,以小爱与大爱兼具的人物形象打动读者,紧紧扣住平凡中的不凡诠释奖章的分量。不足之处是诸如“向部长申请调换路线”等细节不合生活常理。

 

四号文   一类下   42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他举起手上的奖章,在工厂的大灯下仔细端详着。“老郭,你过来看看。”他叫我,“你看这个链子。这块,有点不平衡,可能得改下设计……”他叹了口气,“背面还有些小瑕疵,这里的花纹还不够细。”

“我这就去跟厂子那边说。”我从他手上接过奖章,最终还是说道:“说真的,老夏,你可是主设计师,还到厂子里来啊?联络的事,就不麻烦你来,应让我们专干联络的来干啊!你应多信息些。”

“嗨,这算啥呀!”他笑着挠挠头,“我精神着呢,跑一趟没啥事!再说了,不到现场,光看个照片,还真看不出来背面的问题。这一趟值了!”我还得回去改一下设计,就先走了!”

和他告了别,我也转身去找工厂说明情况。金灿灿的奖章在我手里晃荡,发出细碎的摩擦声,那正是共和国勋章。

说明完情况,我又看着厂子打了个样品,时间已是深夜。我就亲自把样品带给老夏。他走之前叮嘱我,希望今天能看到新样品,好做设计上的调整,于是我才叫工厂赶工到现在。

回到他的办公室,我注意门没锁,看来是还在。我敲门,推门进去,却看到老夏已在桌前睡着了,桌上摆着一摞修改案。我叹了口气,我和老夏算是旧相识了,依我的了解,他一定是回来后就不停修改,累坏了才睡着的。虽然很希望他好好休息,但他肯定会因此大发雷霆吧。

我苦笑一声,说:“醒醒了,老夏。”他抬起头,我把装着奖章的袋子放在桌上,“新样打到这么晚啊?辛苦辛苦。”他的眼睛亮起来,抄起一旁的修改稿,便拿起奖章比对起来。

“你才是。没拿到样章前做了这么多预案,才是辛苦你了。”我揉了揉眼睛,“我叮嘱过你注意休息。”

“抓紧时间。这可是共和国勋章,可得认真点儿!”他笑道,已完全懂困倦中恢复了。

我实在抵不住困倦,先行离开了,走之前,他还一张一张地看过修改稿,时不时拿起奖章,又放下,给稿子上添上几笔。他大概又要通宵了。

颁奖那天我在场,老夏坐在前一排的不远处,看着台上的人民英雄受勋,我又想起老夏。他的奋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感天动地的牺牲,也没能做出惊为天人的成就。他只是平凡地把一项一项任务完成,一丝不苟。他是老夏那几个通宵,平日的努力与奋斗,打给也是能去称道的故事。也许不仅老夏,也许我和我的下属,也许还有工厂的工人们,为了一枚枚奖章所奋斗的那些不平凡的日子,便是所谓一枚枚奖章的故事。

评语:该文以共和国勋章设计者老夏苦熬通宵、一丝不苟修改共和国勋章设计的故事表达对勋章获得者的尊重以及对平凡人物职业精神的赞美,共和国勋章打造过程“实线”清晰,老夏等人追求精益求精的无名勋章“虚线”暗隐,叙事视角巧妙,勋章意蕴丰富。如果能在行文中明确交代老夏精益求精的目的是呈现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功勋分量,虚实辉映,主题会更加深刻。

 

五号文   二类上   40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粉笔灰,细细扬扬地飘在满目阳光下,摩擦黑板的声音,是这个无声的课堂上唯一的奏曲,他拈着粉笔回头,时光回溯,他胸口别着的锈迹斑斑的奖章,在时针秒针的逆转间,褪去了锈迹,镀上了阳光般灿烂的金……

二十五岁那年,他踏进了这所学校,一所特殊的学校,他在这所学校里,遇到了一群特殊的孩子。

“校长,我能做到了!”他坚定有力的声音透过门板,在走廊间穿梭,最终在一间特殊的教室落定。伴着他推门而入,整齐坐在室内的孩子们站了起来,他们大张着嘴,一张一合,从喉咙里艰难地挤着干巴巴的声音:“老……师……好。”生涩的音尾传进他的耳中,他心中涌着异样的情感,他张开了嘴:“同学们快坐!我是……”扬在空中的手忽然停顿,他眼前依然站立的同学们让他突然意识到,他们是听不见的,即使戴上了助听器,他们依旧只能依稀听到一些尾音却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五腑杂陈,他拈起了粉笔,郑重地在黑板上留下了一句话,

“我是李育凡,一个平凡的教师。”

教学是辛苦的,更何况是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他收入不高,日子平淡如水,可当他拈起了粉笔的一瞬间,他绽放出了他所有的热情与活力。

“谢谢”“谢……额”“你”鸟在窗外奏着小曲,粉笔在黑板上舞动,踏着诵读的鼓点,他一遍一遍地大声重复着书本上的字,张大的口型,不断增大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将阳光裹挟进他闪着岁月灰白的发间,眼角促起了岁月的纹路,眼下松弛的缀上斑点、斑印的他,已教书四十余年了,他送走了一届届学生,每走一届,岁月都会在他额上刻了一笔,最深的一笔是在一个晴天。

风儿轻拂,挤进小小的教室里,想化为润喉的清水润润他日渐沙哑的嗓音,讲台下的他仍张着干裂布满唇纹的嘴,喉结在每一个发声下颤动,他吞咽唾沫的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他切实感受到来自喉咙干渴的索水声,但他一刻也不能听,他脑海中只有一个声音在回荡,“正确、连续地发音!不能停!不能停!”诵读发声不可间断,教室不能因为我的停止而停止,他抬起了坚定的眼眸,重新张开了嘴,声音伴着一口腥甜咳出,他蹙起了眉头,右手扶住讲台,左手不敢置信地托在喉咙上,“不能……停。”他的声音关进了救护车的车门礼,门外是满眼担忧的学生们……

“是这枚奖章的故事,不是我的奖章,而是颁给属于你们的奖章,属于努力克服困难的你们和同样工作在平凡职位上的每一个人。”粉笔字迹在黑板上整齐排列,讲台下是盈泪的同学们,失声的他笑了,轻轻抚上了这枚锈迹斑斑的奖章,对着同学们无声地说道:

“感谢每一个不平凡的自己。”

评语:此文的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一名教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特殊教育,教语言有障碍的孩子们说话。但“奖章”有双重含义,一层是授予这位老师的,奖励她在这个岗位上的真情付出;另一层是授予那些孩子们的,他们克服了巨大困难,挑战自我,终有所获。

 

六号文   二类中   38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黄沙弥漫,干燥的狂风,裹挟着滚滚热浪,翻涌在漠土无垠中,简单而整洁的小屋内,一枚难掩光辉的古铜奖章,静静悬挂在墙壁上。微微摇动着,似是声声浅语,点点微光闪烁着,面前的人,早已是难掩心中激动,那枚奖章,似乎正缓缓诉说着一个持续了不知多少年月的故事。

几十年前,她在征召下,毅然抛却眼前的一切,只身奔赴敦煌古窟,那个她自幼便魂牵梦萦的神秘天堂。尽管条件艰苦,身处她乡,这个来自大城市的女孩,任劳任怨,开始了她的梦想,敦煌,这个她未曾谋面的古老辉煌之地,从此续写了她们难割难舍的缘分。

她叫樊锦诗,她此时正静坐在人群中,摄像机的闪光似乎有些刺耳,她隐约听到有人正在问她,“您得到这枚奖章有什么感想吗?”那枚奖章,此时正悬在她的胸前。

她想起自己与敦煌的不解之缘,她仿佛看到了,自己正小心翼翼地带着些狂热的盯着古窟中金碧辉煌的壁画,她告诉自己,儿时的梦想,终于摆在眼前,她日复一日。灰土黄沙中留下了它日夜忙碌的身影,她沉醉在壁画中,倾尽自己的心血,修复那些在岁月的沉淀中,经历过无数磨难的文化瑰宝,她知道,自己在第一眼看到她们时,她的心早已被俘虏,她再也无法离开了,就这样,黄沙一日日的吹拂,少女斗志昂扬的心一天天强盛,她在敦煌接受着灵魂与精神的洗礼,陶醉在灿烂的敦煌文化中。她说自己就像敦煌的女儿一般,冥冥之中她已然与敦煌建立了不可明说的联系。

当她得知这些古老神圣的壁画尽管再加修缮也难免流逝磨灭,她愤然提起了十分精神,奔走四方,终于在坚持和无数次的努力下殚精竭虑,用自己的热爱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创立了敦煌数字图画馆,她编织了一份宏图,那些壁画中将永远留存是她一生的心血,以及付出,是她对中华文化无与伦比的爱,留香千年。

很多人称赞她是一位恪守的守护者,她却不然,她说她是敦煌的女儿,她把每一份血肉都融入了这里。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作者,一生为文化在奋斗而已。

凝视着眼前的奖章,她的心沉了下来,她笑了,那枚奖章是她一生的平凡付出,是那对这里刻骨铭心的爱,她将一直守护这里,用这枚奖章代表的一切,造就一片新的圣地。

她,樊锦诗,永远属于这里一枚奖章,镌刻着一份平凡工作者的不凡人生,悬挂在漠土黄沙中,永远凝视着岁月长河。

评语:文章“悬挂在墙壁上奖章”切入,对奖章的内涵有一定程度诠释:这一枚奖章是对那些如樊锦诗一样战胜无数困难无私地付出的平凡而又不凡的文化守护者的褒奖。语言富有抒情意味,故事有一定的设计感,文章概述性语言偏多,描写偏少,人物形象略显单薄,故事的吸引力有待加强。

 

 

 

七号文   二类中   37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那是一枚镶金镂花的奖章,金澄澄的光泽仿佛诉说着与共和国成长历程同样壮丽的事业与精神。它层层叠叠繁复的花纹下究竟代表了怎样的故事?这一枚的背后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他的双手播撒下生命的种子,从亩产500斤稻亩产1200斤。为进一步了解这伟大的奇迹背后的故事,我希望能采访走近袁隆平。

盛夏的酷暑笼罩着湖南的这座小城,氤氲水汽从地里升腾而上,驱车向郊外走,是一轮轮稻田的白色微芒在风中摇曳生姿。远处农舍星星点点,现代化的机车繁忙地游走田间。在一片稻田前,车就停下了,“这儿就是了。”驾车的农科所教师介绍道,我不敢相信,但又无法质疑——因为袁隆平就在不远处的稻草中忙碌着,黝黑而密布沟壑的一张脸令人印象深刻。“袁先生90岁了吧?还能下田研究吗?”“他不能远走,但是又一定要坚持,于是这不,给他家门口置了一块试验田。”

顺着小道走,两侧稻子渐渐成熟,颗粒饱满,令人很难相信曾经一穗只结一粒种子的岁月。袁隆平戴着草帽,“刚果布”的外号名不虚传。他热情地接待我们一行人,正如邻家老爷爷一般亲切,见同行者中有美国记者,他操着英语打招呼并畅言到:“我有一个梦想,世间这杂交水稻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个角落,美国泱泱大国,是稻子的产国,渴望你们也加入我们,用技术走向更远的地方。”美国记者点点头,深感赞同。

从袁隆平家出来,路遇一老农,年纪80上下。他握住我的手,说道:“当时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全家饿得快撑不住了,我们恳请过袁先生,亩产能否到打1000斤呢?没想到它令我们圆了梦,也真正活了过来。”

望着浩浩稻田,我想象着袁隆平走遍各省,与几十万水稻中,找到六株不育稻,日夜精心培育,直到万亩良田席卷全国。

这份功劳,出自平凡的行动,却体现了“大济天下”的伟大情怀。

评语:文章有一定的故事性,能一定程度上体现袁隆平奖章”“平凡的行动”“共济天下伟大情怀”内涵文章结构上有些“头重脚轻,且详略不够恰当,主要笔墨没能很好地集中突出题意内涵此外路遇一老农”的情节也略显突兀

 

八号文   二类下   33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共和国勋章,红色的国徽闪着对国家的热爱,金灿灿的棱角彰显着功绩的光辉。但遗憾的是,上台领取的并非本人。于敏老人在年初五去世,他最后也没有看到这凝聚着他几十年付出与功绩的奖章,是关于热爱、奉献,平凡与伟大。

于敏在那年刚刚进组,但完全不同的是,他没有留学过。相比较其他在国外了解核物理前沿的同事,他有的只是自己扎实的数理基础。勤能补拙,也能补漏,他想。不如别人的只是那就用努力补回来。每日简餐成了他的标准,木椅木桌成了他的卧室。为了读懂他国著作,他自学了英语俄语。在组内尤其平常不出众的他用自己超过他人的奋斗成为了课题组的组长。

那时核物理对于中国来说过于前沿,国家也并不十分重视,国家仅有一台每秒两千万次的计算机,于敏的课题组能够分配到的时间太过有限。

“这次的模型只运算完了撞击启始状态我们就被要求离线了。从这点结果我们什么数据都得不出来。”研究员汇报给于敏。的确,计算机使用问题困扰小组太久了,这么点使用时间根本不支持课题的进展。于敏一直有个大胆的想法,但因为过于冒险而从未提出,但这次他不得不决定了。

“从今天起,B模型的计算将重启,计算机轮不到我们用,我决定开始最平凡简单但繁琐的方式,手算。”于敏把任务布置下去了。他深知课题的关键与手算的冒险——一个方程解错,一位数算错,一个常量代错都会使这持续至少两周的工作付诸东流。他同每一位组员都用最详细的算法推动着工作的进行。而令人崩溃的是这近一个月的计算结果完全偏离了正常量级。没有愤怒,他沉静地布置下去了归零任务。

组员们也从未怠慢,用最仔细的态度计算每一步,不同的是,于敏在完成自己部分后,会把十人小组每一人的部分重复演算四遍。日夜电灯昏黄下他用抖动的笔杆写下一串串令人费解的公式。两个月了,每天三四小时的睡眠和需要靠背古诗才能入睡的精神疲态使他消瘦,脱发,苍白,而上交上去的那看似平凡的数据结果,写着“模型成立”,背后是他用对祖国的热爱与自己平凡的付出而塑造的不平凡奇迹的成果。

他从未渴求过一块奖章,在他心中,平凡但永不停止的奉献,对祖国深沉但从不宣泄的热爱,是他几十年自己颁给自己最珍重的奖章。

评语:文章概述了主人公于敏从刚进组到后来成为课题组组长以及带领全组成员攻克难关的经历内容,但对奖章的内涵解读模糊。此文章故事性较弱,概括叙述颇多,细节描写少,缺少感染力。

 

九号文   三类上   32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顶角起针,滴角落针,细线从轮廓的一边,直钩连到另一边,一只蝴蝶便已初具雏形,青蛙白墙,小溪绕树,在这座江南庭院中,姚建萍,在绣着手中最熟悉的苏绣,这是她要送给女儿的。

“妈,明天我生日,想出去玩,您带我去公园吧。”

“不了,兰兰,妈要带徒弟。”

“妈快过年了,我们去逛年货吧。”

“你今天练平针刺绣了吗?”

“妈……”

后来她再也没有听到过女儿邀请她参加她的人生节点,她万万没想到,她的女儿最终选择了去西方学习工艺美术,与传统技法相对立的西方艺术。那一刻,她知道她只能在探索苏绣之路上踽踽独行,而如今是否放弃母亲身份这个问题,似也不必纠结,她关上了庭院的大门,开始了三年的再次学习,只是这次她的老师是大自然,她的对手是自己。

湖光闪耀。鸟儿在枝头鸣叫。姚建萍坐在院中的亭子里,仔细端详着手中的图纸——《西出长安》,这幅图纸与从前她所掌握的苏绣大不相同,为了表现马奔跑时的灵动,她需要破除传统色彩的限制,使用更多丝线,她走到存放丝线的偏房,对照着图纸,在堆积如山的包裹中抽出一袋。那里整齐的存放着红棕色系的所有丝线,一捆捆的将丝线抽出,放到图纸前比对,精心挑选了四种色块为马头配色。她挑起一根红丝,左手轻捻,右手银针靠近,穿针引线,她突然停下了,犹豫的盯着手中的丝线。这丝虽然品质尚好,十分细腻,却仍达不到她所想要的标准。双手各捻丝线一头,指尖用力一弹,一根丝线瞬间劈成两半,再取一半,再劈丝,如此这样将一根丝劈成了64根,其细致程度,微风轻拂,丝线随风摆动,姚建萍看着手中的线,满意的笑了,她已完成了苏绣第一次迈步。穿针引线,她再次开始。

针一旦穿过绣布,便无法停止,姚建萍不知道自己,即将耗费多少个日月,但她此时已格外坚定,苏绣的传承不能断。

以针为笔,线作丹青,姚建萍拿着一根银针重复起落,没日没夜,马头绣好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她抬头起身用手轻轻抚摸,那极细腻的针脚是心中无比激动,色彩的融合与变化是从未如此流畅。

那幅《西出长安》,她绣了整整三年,开创了苏绣新的针法,融针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颁发了她一个奖章,她的成功将苏绣推到了新时代的发展道路。

评语:文章讲述了主人公为送女儿礼物、三年成就一幅苏绣作品的故事,描写比较充分,文笔也较为细腻,可见小作者记叙文功底良好;但是故事性稍显薄弱,且缺少与奖章内涵的关联,只在结尾处设计了获奖章的结局,未免有“贴标签”之嫌,故评为三类上。

 

十号文   三类中   28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共和国勋章的颁奖台上,黄旭华看着胸前金灿灿的奖状,流下了泪水,台下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笑了,眼中满是骄傲与欣慰。

黄旭华自幼学习成绩优异,立志要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一份贡献,在父母疼爱下,长大了他以第一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学习科技方面的专业,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各国关系紧张,有的国家已经公布具有核潜艇。核潜意味着海上的顶尖力量,这让中国十分紧张,为了让海上的力量不落后,中国调集了约30名顶尖人才,研发核潜艇,黄旭华被调去北京,为了保密工作。研究人员被派往各秘密基地,他甚至来不及向父母告别。

研究工作的起步阶段十分艰难,说来可笑又可悲的是,研究核潜艇的几十人竟没有一个见过核潜艇,他们依靠别人从美国带回来的玩具模型,才知道核潜艇的模样,又通过报纸上外国核潜艇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才有了图纸,制造核潜艇需要大量的计算,当时条件艰苦,不像国外有计算机计算器,有的只有一个算盘,有时候一个数据需要计算一个月,后来黄旭华谈到这儿不禁笑道:“这潜艇上有许多的关键数据都出自我这把算盘”。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黄旭华与其他研究人员奋斗了30年,在这期间黄旭华与家里的联系方式只能通过一个秘密邮箱的邮件往来,三十年间上百封信件,家人无数次询问黄秀华的工作与地点,为了国家的秘密,只得避而不谈。

随着试验成功,30年过去了,暮去朝来颜色改,黄旭华,由年轻小伙子步入了中年,回到家中得知父亲已故,而眼前的母亲已头发花白,他满眼泪水的站在母亲面前,面对亲人的指责,也只能解释说去做研究,母亲却安慰他说:“回来就好。”后来。中国公布已具有核潜艇,母亲拿着报纸将家人兄弟姐妹召集在一起说:“看来是我们错怪他了,他是为了国家的强大做贡献。”母亲将报纸传给面面相觑的众人,眼中满是骄傲与欣慰。

评语:此文取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的事迹,截取其学习时代、研究起步时期、30年间及成功之后几个节点,内涵基本合乎题意。但行文流于平铺直叙缺少描写遑论细节,给人感觉是罗列了几件事,不太像故事,故而评为三类中。

 

十一号文   三类下   26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金灿灿,闪着希望与荣耀的光,我出生了。

生而不凡,可能说的就是我吧,因为我天生就在世人渴望,崇敬的眼光下行走。我被陈列在玻璃柜中,象征着荣誉与优秀,我高傲极了,因为我是一枚奖章。

这天,我被装在丝绒的盒子里,被戴着白手套的人双手捧着。哦,我猜,我应该快要见到我的主人了,这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不禁一直在想,他会是什么领导?抑或是哪个部队的上将?还是……

我被请上了台,聚光灯照射着我,我爱这灯光,它会把我最得意的光泽让世人看见,台下掌声不断,我傲慢的审视着那些等待领奖的人。哦,我失望极了,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其貌不扬,平凡至极,没有闪光点,与生来自带光辉的我甚不相配,可我却无法改变命运,终究被戴在了新主人身上。

回到了新家,主人将我放在陈列柜中,爱抚的摸了摸我,那指尖传来的温度竟异常温暖。使我不自在的看向4周。我惊讶了,因为在这陈列柜中,竟有我这么多好兄弟——证书,奖杯,奖章,奖牌……数不胜数,我疑惑极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静静地看着,这个我眼里,平凡的人一天天的工作,从早到晚不曾停歇,我看到他眼中的疲惫和布满血球的红血丝,可他却少有休息的时候,我默默的看着他奋斗,起初我并不明白,他为何如此拼命,后来听我的兄弟们说,为国家,我更加惊讶,如此平凡之人能为国家献力?那一刻。我对主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原来他没日没夜的工作与辛劳,是为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从前我以为平凡之人只能平凡,现在我懂得了平凡也能造就伟大的精神。

我是一枚奖章,我的主人千千万,核物理家于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教育家于漪,我以他们为傲,他们以我为荣,奖章不是目的,工作不曾停止,他们在奋斗的路上,将人生的高歌,唱到嘹亮,为祖国尽心尽力的最后一刻,而我们将告诉世人,他们平凡却又不平凡。不要小看平凡之人,他们往往可以铸就伟大精神与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感谢这些平凡之人。

评语:作者以勋章视角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构思比较新颖。但文章大量篇幅用于描写“我”这枚勋章的感受及制作过程,缺少奖章内涵的体现,只在结尾交代“我”被授予于敏、袁隆平、于漪等,有喧宾夺主之嫌,评为三类下。

 

十二号文   三类下   26分

一枚奖章的故事

一枚奖章的背后,是几十年的努力奋斗,是一群人的共同成就,是背井离乡的隐姓埋名。我国的核物理学家于敏老先生于今年这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这里,请允许我来讲述这一枚奖章蕴含的汗与泪。

核物理学,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领域。于是他就被我们视为万里挑一的“天才”。然而,在一次采访中,于敏老先生却表示:“我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并不聪明。”在他的话语里,我看到了一个在课堂上皱着眉头,听取别人的讲案,手头的笔不时在纸面上迅速的滑动,在讲台上兴致勃勃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而激动的红光满面的于敏,在平日里一个人拿着手中的资料,一口气爬上景山的亭子,一学就是大半天的于敏,山下一城人,山上一个人,努力钻研,从不抬头的于敏。是的,也许如他所言,他并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人,但是他的努力奋斗一定是万里挑一的。

他还在采访中表示,“这些成就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是我们的团队共同完成的,我是代表他们领取的这枚勋章,我很惭愧。”从制作到组装到成功发射,一颗卫星含有几万人的汗水。在一次发射中,升入半空的卫星突然爆炸后坠地,地上的人们嚎啕大哭。后经查实,只是一根线没有接好。

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有一个平凡的家族,在谈到这里时,这位老人竟无语凝噎,以手拭泪。在高强度的作业下累倒后,才与妻子共度时光的于敏,对妻子怀有爱与愧。在步入中老年后,才在得知母亲重病后回东北见母亲最后一面的于敏,对于亲人又是怎样的心情?

他是平凡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