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湖州市9+1高中联盟长兴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湖州市9+1高中联盟长兴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

1.(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mú)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诫符号﹣﹣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B.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踏来的时代,我们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chì),还是用理智稳健的心态去审视?

C.《流浪地球》上映10天的累计票房已经突破29亿元,并且后势依然强劲(jìn)。除了票房大热,该片口碑也是一路向好,各种盛誉不断涌向影片及其主创团队。

D.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bīn)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古今往来,描写爱情的读物,车载斗量,恒河沙数.然经历史筛选,能摆到书架上的却万不及一。在精神产品的监督岗哨被拆除后,王实甫的《西厢记》重又光灿于世,可资一读的金人董解元的《诸宫调》也随之出版,甚至连昔年被士林所不耻、明人李日华所编的“南西厢”也搭车兜售。[乙]有了比较便有了鉴别,在众多的“西厢”中,独“王西厢”乃旷世一绝唱,“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是真正的花间美人。

       今人出游,往往会被古时文人用美的魔杖点化出的诗意诱惑。[丙]也许年轻时读“王西厢”曾产生过心灵的震撼,那“绝唱”的发祥地普救寺,早已成为我精神故乡中的一株菩提树。

(1)文段中加点词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恒河沙数

B.甚至

C.不耻

D.发祥地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化创作者,应该多提供一些有经典魅力的、有穿透时光能力的、能够对人的思想和灵魂产生重要作用的作品,而不应只提供那些“爆米花”性质的作品。

B.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的“先占”原则。

C.近年来,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地区经济增长开始出现明显分化。亚洲经济在保持总体增长的强劲态势下,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

D.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25亿,占比83.1%。

4.(3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出租车上安装车载货架,售卖零食饮料,既可方便乘客,又可增加司机收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B.我这次考得不错,所以殷切期望那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C.发言嘉宾谦虚地说:“这个问题我没有深入思考过,只能谈一点粗浅的想法,以便抛砖引玉,请专家指正。”

D.我报“社会深度”栏目将长期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参与。

5.(3分)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两种东西容易让人沉醉:__________.有两种东西容易把人束缚:__________.有两种东西容易让人觉醒:__________.有两种东西容易让人改变:_________.人的本能,总是追逐离开我们的东西,同时却逃避追逐我们的东西。(  )

A.一是真理,二是苦痛;一是物质,二是爱情;一是酒精,二是名声;一是时间,二是苦难

B.一是酒精,二是名声;一是物质,二是爱情;一是真理,二是苦痛;一是时间,二是苦难

C.一是物质,二是爱情;一是时间,二是苦难;一是谎言,二是欲望;一是酒精,二是名声

D.一是时间,二是苦难;一是酒精,二是名声;一是物质,二是爱情;一是真理;而是苦痛

 

6.(4分)欣赏王祖和的漫画《“好消息”》,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说说它的寓意。

(1)内容:

  

(2)寓意: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7.(1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文献查阅和逻辑推理方面已经超越人类,正在取而代之。根据国际知名的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企业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到2018年,20%的商业内容将由机器自动产生,将有超过300万人处于“机器人老板”的领导之下。

       机器人甚至已经具备了文字创作能力。日本去年举行了一次小说比赛,机器人创作的小说与人类创作的小说一起通过了评委的初选。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已经正式出版。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智能媒体,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自从大众传媒问世以来,人类的信息分发模式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专业编辑﹣社交传播﹣算法推送。“智媒”时代,算法盛行。这意味着,人们以后接触到的信息,将越来越多地由“智能机器人”制作,而以往不可或缺的“人工编辑”角色,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人工智能作用于媒体,意味着媒体从“众媒”走向“智媒”。这将是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转变。过去,传播载体的变化决定了传播形态的变化。未来,进入“智媒”时代,不仅传播载体会发生变化,万物互联,万物皆媒;更重要的是,传播主体也会发生变化,由人主导传播变为人在智能机器的辅助下进行传播,并且有可能变为智能机器人取代人主导传播。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重新塑造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的关系,带来新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产品形态,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

       因此,走向“智媒”的过程中,首先是掉队的风险。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能够占据媒介载体的制高点。在互联网技术上的后发晚至,已经给传统媒体留下了深刻教训。但是,与“智媒”时代相比,那只是步行与马车的差距。一旦在“智媒”时代掉队,那就可能是马车与飞机的差距。技术门槛提高引发的“本领恐慌”,也增加了编辑记者的“掉队”风险。在一个人工智能辅助甚至主导传播的编辑部,编辑记者的日常责任和地位都可能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更为特殊的技能要求。面对剧变,他们是否会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引发“文化休克”?

       其次是偏见的风险。“智媒”和人一样,也会具有“偏见”。当下,社交媒体平台的圈子化社区,以及依托算法生产的“个性化定制日报”,让网络成为了我们的“回音壁”,形成“信息茧房”,特定价值取向的内容,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流动,你看到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和感兴趣的。这很容易固化原有认知,放大信息偏差,加速意见分化。“智媒”的出现,会不会强化这种算法的偏见?

       再次是伦理的风险。“媒介即人的延伸”,从理论上说,人工智能不仅助力新闻生产的高效和精准,也可以提升人性化的用户体验。但不应忘记,新闻也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人在价值判断和伦理审视方面的作用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过度依赖“智能”,可能导致情感温度的缺失,伦理把关的缺位。更不容忽视的是,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甚至突破“机器人三原则”,控制并危害人类,那就可能产生信息安全灾难。

       未来难以预知,科技发明创造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确定性。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变化本身。人工智能必将改变世界,但是不会改变媒体的基本逻辑,即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

(出自谢国明《人工智能:媒体的机遇与风险》,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智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智媒”时代里,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将越来越多地由“智能机器人”制作完成,而以往不可或缺的“人工编辑”角色,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B.人工智能作用于媒体,作为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转变,意味着媒体从“众媒”走向了“智媒”;“智媒”即智能媒体,是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媒体新态势。

C.未来的“智媒”时代,不仅传播载体会发生变化,万物皆联,万物皆媒;甚至连传播主体也会发生变化,由人主导传播变为由人工智能辅助甚至可能主导传播。

D.“智媒”会强化算法偏见,更容易使特定价值取向的内容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流动,从而固化原有认知,放大信息偏差,加速意见分化。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人工智能将重新塑造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的关系,带来新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产品形态,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

B.社交媒体平台的圈子化社区,以及依托算法生产的“个性化定制日报”,让网络成为了我们的“回音壁”,你看到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和感兴趣的。

C.大众传媒问世以来,人类的信息分发模式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专业编辑﹣社交传播﹣算法推送;当下已经属于算法推送了。

D.近年来,人工智能不仅在文献查阅和逻辑推理方面已经超越人类,正在取而代之;而且文字创作能力也开始超越了人类。

(3)面对“智媒”化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8.(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

    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

    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大约三米多长……

    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了。

    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

    放到坐椅中的过道里?更不可能。

    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

    总之这是千古之谜。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然后……让我晾衣服……

    她骄傲地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

    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

    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之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事物。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

    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

﹣﹣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

    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那是2003年左右,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工资六百块,两百块钱交房租费,两百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剩下两百块钱是生活费。也就是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我妈第一次来阿勒泰时,一进到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间的30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15瓦的。

    第二件事是帮我灭蟑螂。

    那时我不敢杀生,后果便是整幢楼的邻居都跟着遭殃。

    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黑压压的蟑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

    接下来的行程内容是逛街。

    乡下人难得进一次城,她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

    菜哪儿没卖的?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蕴县的便宜。

    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

    天寒地冻的,她担心中途倒车的时候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

    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

    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地分了我一支。

    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

    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迄今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

    那时,我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深刻涌上心头。

    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

    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

    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

    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

    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

    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我好恨它的平凡。

    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

    但终于没有。

(1)简析文中画线句“像是被各种包劫持的人”的表达效果。

(2)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文字包含多次转折的意味。请对此进行分析。

(3)文章结尾“但终于没有”独立成章,请分析其作用。

(4)“到来”和“离别”一详一略,请对此赏析。

三、古诗文阅读(共39分)

9.(1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地当西湖之西

当:在

B.乘高而望之

乘:趁着

C.而不克以为泉

克:能够

D.自天竺谢讲事

谢:辞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B.纳光景而涵烟霏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C.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

以先国家之仇而后私仇也

D.龙井其尤者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游龙井,作者并不限于描绘美景,借元静法师之口评议其品德:像西湖一样立场坚定,像钱塘江一样威武不屈。

B.作者认为泉水是山川精气所发,钱塘一带的美景为绚丽多姿的西湖、汹涌澎湃的钱塘江潮所诱所迫,故而不能产生泉水。

C.作者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送他到风篁岭上并嘱咐他为龙井写些文字,作者有所触动写了此文。

D.文章中人们对龙井是神灵之口有所怀疑,后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名闻天下。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菱 芡 荷 花 之 所 附 丽 龟 鱼 鸟 虫 之 所 依 凭 漫 衍 而 不 迫 纡 徐 以 成 文 阴 晴 之 中 各 有 奇 态 而 不 可 以 言 尽 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译文:   

②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译文:   

10.(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信州作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①幽禽:词中指杜鹃。缘底事:为什么

(1)古人写诗作词重炼字,“残僧”的“残”写出了僧人的;“野”写出了寺庙的。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11.(6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③义理身心所自有,失而不知所以复之。富贵身外之物,求之惟恐不得。纵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朱子语类•卷十三》)

(1)材料①体现了孔子   (限4个字)的人生态度。

(2)《朱子语类》与孔子在主张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2.(8分)(四)古诗文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择4小题)

(1)   ,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青山隔送行,   ,   。(王实甫《长亭送别》)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论语》)

(5)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   ,   。”(《论语》)

四、作文(共60分)

13.(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习近平:“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加里宁:“青年人的特点在于他们抱有做理想事业的宏大志愿。”

       李大钊:“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综合上述材料,对此你有何思考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②文体可以写记叙文或议论文;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

1.D。

 

2.

(1)C

(2)B

 

3.A。

4.C。

5.B。

 

6.(1)画面中间是一张“庆祝‘六一’,停课一天”通知,其中落款是“某某补习班”;在通知周围是一群欢呼雀跃的儿童和两只振翅高飞的小鸟。

(2)漫画揭露了当下社会中儿童课外补习负担过重的教育现状,“好消息”的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扼制儿童的苦涩、悲哀,呼吁人们回归理性教育,还儿童以正常的童年。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7.

(1)C

(2)B

(3)①努力研发新技术,掌握新本领,防止掉队;②打破偏见,不拘泥于原有认知,消除“信息茧房”;③不过度依赖“智能”,严格恪守“机器人三原则”,保证信息安全;④重视人在价值判断和伦理审视方面的作用,坚持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

8.

(1)采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说妈妈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辛劳形象,反说是被各种包劫持。形象生动地表现妈妈来看望我时负重劳顿的形象,村托出妈妈深沉朴实的母爱,与后文我的疏忽草率形成对比。

(2)转折一:母亲带来时候艰辛,但是搬家刚我却毫不怜惜地把两根木头送了人。

转折二:我打算辞职离开时,早已忘记了那两根木头,母亲却念念不忘。

转折三:母亲虽然很不开心,但只是伤感木头的难得,不责怪我的寡情。

转折四:母亲只是念叨木头的珍贵,却不谈自己送木头的一路艰辛。

行文不断转折,将往事不断穿插叙述,将我的冷漠和母亲的慈爱形成多次对比,表现出母亲不计回报关心子女的慈祥善良的形象,也蕴含了我的愧疚和自责之情。

(3)①语言精练,暗含褒贬,韵味深长,耐人回味。②语言节奏和内容上均和倒数第二段形成转折。语言节奏的变化使文章中我想再送一次母亲却没有行动的想法和行为进一步形成强烈的对比,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强烈地表达出我作为子女对母亲的知恩不报的愧疚和悔恨之情。③这样的故事结局令人遗憾,也更催人自省,唤起了读者的感动和反思。树欲静而风不止,父母的爱不会停息,子女却回报挺少,令人唏嘘。

(4)一详:写母亲到来时,板尽铺陈,写母亲带的东西多,写母亲长途劳顿的艰辛,写母亲做的家务多,写母亲对我的照顾和帮助风风火火无微不至,在记叙描写中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深沉、细腻、无怨无悔的关爱。

一略:写我送别母亲的流程化、形式化,写我无话可说的尴尬。表现出我对母爱受之无愧而对报答却疏于表达的冷漠、惫懒。通过一详一略形成对比,鲜明生动地表达上我作为子女,顿悟到母亲爱子女的伟大无私和子女报答母亲的迟钝疏忽。表现了作者的反思,也引发了读者共鸣。

三、古诗文阅读(共39分)

9.【解答】(1)B.乘,不应译作“趁着”,而应译作“登上”,译文:登上高出向远处看;

(2)A.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C.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

D.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3)D.“后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名闻天下”错误;原文是“有大鱼泉中跃出”,并未见到真正的龙。“龙井之名于是闻名天下”原文是“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是说名声比以前更大,并非此时才开始著名;

(4)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

(5)①祷:祈祷;辄:灵验,应验;之:代词,这里;

整句译为:(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

②去:距离;有事于钱塘:状语后置,于钱塘有事;游客之将至寿圣者:定语后置,将至寿圣之游客;

整句译为:寿圣院距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

译文:

      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吴国赤乌(三国孙权的年号)年间,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这祷告就总会应验,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实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缓缓地形成一片片水波纹,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能够产生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两次,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所以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钱塘江和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美丽,来分散(弱化)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弱化)它的灵气。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寿圣院距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要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要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此在当时更加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

10.答案:

(1)“残”写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野”则点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

(2)下阕词情景交融,摇曳多姿。先以哀景写哀情,以幽禽的苦啼甚至悲啼来衬托词人被贬谪之后的悲苦内心。又用月斜西院、幽禽悲鸣营造出了野寺深夜寂寥凄清的意境,突出了词人居于是的孤寂。结尾处以乐写哀,无限好的青山,是乐景,但不在故园,耳边更有杜鹃的“不如归”,由此流露出了词人内心对宦海谪居的厌倦以及对故园的思归之情。

 

译文:

被贬来到江城买不起房屋,只能与仅存的几个和尚在野外的寺庙里相依。在松林捣药竹林中挂放长衣,来到水源穷尽处,坐而远眺白云涌起时。

一只幽栖的鸟儿为什么在我这醉汉耳边苦苦悲啼?月向院西斜移而鸟鸣之声更悲切。青山虽然无限好,但杜鹃鸟还是说“不如归去”。

11.

(1)安贫乐道(“重义轻利”酌情考虑)

(2)孔子并不排斥富贵的追求,认为这是人的本能欲望,但又认为获取富贵要有正当的方式方法,要遵循“仁义”的原则,否则就不取。《朱子语类》认为富贵是身外之物,且于身心毫无益处,故而不可求也不该求。

 

译文:

①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②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

③义理是身心自然就拥有的,失去却不知道怎么重新取得。富贵是身外之物,却惟恐求之而不能得到。总是得到它,对于身心也没有丝毫好处,何况根本不能够也不必得到它!

12.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重点字:蚩)

(2)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重点字:常)

(3)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重点字:蔽)

(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重点字:寡)

(5)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重点字:裘、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