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海淀区一模议论文、记叙文标杆文

【海淀】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

    请根据上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②一百多年前,外国记者曾拍下国人呆滞木讷的影像;迈入新时代的当今中国,到处可见幸福开心的笑脸。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我发言人就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问题作出的回应,义正辞严,斩钉截铁;联合国休息室内,中东某国外交官在抗议侵略无效后,沉默不语,神情沮丧……正像歌中所唱:“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海淀区一模大作文①标杆文

 “化”之一术(一类上)

打开手机,各类公众号上都告诉你“化腐朽为神奇”,便真以为所谓的“腐朽”能化作“神奇”了。把卷纸筒做了笔筒,废纸剪剪做了手工艺品,自以为“腐朽”化为了“神奇”,实际不过是换了角度,转化思路。

常说,化什么为什么,前提是有资本、有条件,不然的话,怕只能化惊涛为骇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大的主观能动性也克服不了没有条件。我们常说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恰恰正是有条件,只是我们转化思路,就能化无为有。《流浪地球》中,人类看似没有条件了,但能源、空间站都是条件。所以能够做出牺牲,保全地球,所谓创造条件。“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看似没有条件了,但“邻之厚,君之薄”这就是条件——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嘛。所以,“化”之一字,前提是有什么,才能去“化”。不然,便无物可化,更别提化什么为什么了。

倘客观条件有了,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展现了,这时候“化”之一字的为例便体现出来了。如何化?往往是最困难的一步。我有笔、有纸,但能化笔纸为好文章吗?往往可能性不大。所以须得是“有志与力”“巧妇”才能更巧妙地化。这时候便体现了个人和集体的能力。“化”不是蛮干硬干——一刀下去骨头没断刀劈了,这显然不叫化。转化分解,逐个击破。古代文人往往有这个本领,因为话说得不好怕被砍头,所以先说“我好看呀,但人家都骗我”,再说“您好看呀,您强啊,所以被蒙蔽了”。拐弯抹角一通,大王没生气,话也说明白了。这叫“化”,叫“讽谏”。比起强硬的死谏这是更见效也更合乎逻辑的转化。一个道理,还是烛之武,几个道理往这儿一摆:越国鄙远,难;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郑能供其乏困;阙秦利晋——齐了,秦就退兵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齐了,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惊涛为细流,化腐朽为神奇。

化之一术,其实根本上是中国哲学留给后人的思想。《庄子》中大樗的化废为宝,《孙子兵法》里的化险为夷,都是一个道理,包括《庖丁解牛》用最小的损害做同样的事,以及《赤壁赋》中“物于我皆无尽也”。小至解牛,大至伦理精神、生命信仰,中华文明无一不体现一“化”字。其实质在于转化——不极端,不惊不躁,将条件转化为对自己有利,骨子里是君子人格。

化是策略,是手段,是术,而术之所为则为道,有道方不至于将化滥用、邪用。愿当代的年轻人,将化之一术,用于正道,用于大道。

点评:从“化”的“资本”到“化”的“主观能动性”,作者站得高,落在了实处,收束于哲学思考。文章思路清晰,行文有气势。非惯常议论文写作的形式,颇具杂文气象。此文也得益于命题里的“自定文体”。

 

化 解(一类中)

化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融通的力量,是化解,是一种化解之中的宽容,是一种化解之中的随和的人生境界。

这种化解之前,需先融通。将相间的矛盾化为友谊的玉帛,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化解之前的融通。烛之武智退秦师,正是他向秦王融通了两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化解了秦与郑之间的干戈,使“戍之,乃还”。若他不明白如何融通两者的关系,又怎能看到化解的支点呢?融通即是在诸多关系中寻找决定性的关系,以此来寻找一个可以化解的切入点,从而达到化解的目的。融通是化解的准备性工作。

化解之时,是宽容。依旧是矛盾的化解,当两车相蹭之时,是否一句“没事,走吧,别堵路”,便能化解两人互相推诿责任的矛盾?又是否能化解道路拥堵和停车解决事故的矛盾?答案不言而喻。当我们想要化解一事之时,其实本质上是宽容的体现,是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宽容,是不想造成更多麻烦与干戈的宽容。正是在处理争端时的宽容,是化解之时的决定性力量。

化解之后,是一种随和舒适的心情。化解为人们带来的是境界的提升。无论是帮别人以融通之心化解矛盾,抑或是自己以容人之量化解矛盾,最终都会形成一种沉静的成就感滋养你的心田,你会感觉化解真好,它让这个小区、这个社会又少了一种群众斗殴、法庭相见的凶气,使身边的环境又随和和谐了一些。这样,你享受了化解的成果,你就感受到了化解的魅力,会不断的想要再次创造这样的美好环境和心情,像滚雪球一样。这样不断的化解,享受化解成果,又去化解,在这个过程中,人生境界便会不断被淬炼提升,最终形成一种

“万事皆可化”的乐观心态。化解之后,是人生境界的提高。

然而,化解并不意味着忘却与消失。忘却与消失中暗含一种被时间洗涤的无奈,是一种最后不得不归于尘土的被动与不甘,是一种“那就这样吧”“好吧”的被矛盾折磨后的放弃与妥协。而化解不是这样,化解是“我们来说说这个问题”“我想说一下我的观点,你听听看可以嘛”的主动,是一种人们思想上的想开与豁然开朗,是一种真的认为“此事不足为我所扰”的乐观,是一种主动想开,体现一种处理矛盾时的思维力度。

化解,乃人生大智,愿你我共同欣赏这其中的魅力,学习这宽容的精神,从而使身边少一次争吵,少一次打架,少一次“法庭上见”。

如是化解,构建和谐社会。

点评:将“化”分为三个阶段,“融通”“宽容”“舒适”,阶段特点鲜明,对“化”的过程和特点阐述到位。“然而”段,辩证思考,使全文论证周密。整体而言论述充分,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

 

“化”在今天(一类中)

《流浪地球》中所体现出“化险为夷”的“化”之智慧,是长久以来便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了。古训教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际上,古者如此,今者亦然。在今天,掌握“化”的智慧,大有裨益。

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压力山大”的今天,“化”的智慧能带来许多便利。做数学题时,老师常讲“化简”——化繁为简可让我们更快完成工作。开展项目时,把工程化为小任务,逐个完成,这是“化整为零”。把繁杂的人物转化成公式一样的处理流程,“一条线”处理,这是问题的“合并简化”。“化”不只是转化任务,更是转化心志。现在的人,常面临来自工作、家庭、自身乃至社会的压力,而难以喘息,这时只有把压力转化为提升自己的动力,方能不被压垮。施一公大学时不幸丧父,但他没有沉湎于悲痛中,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刻苦钻研生命科学,最终成为大家。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情感、冲动,只有学会像施一公那样把不利转化为有利,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化”对于我们身处社会时,也很有意义。遇到有人需要时伸出援手,化滴水为江河之力,能化解一个人的难解之困难;发生冲突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融化人与人之间真心间的冰墙……

人、社会都能从“化”的智慧中得到好处,那国家呢?

答案是显然的。

世界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化、全球化愈演愈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化”的智慧至关重要。前些年,在“一带一路”的提出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提议,广受支持。这其中的思想,便是把孤立的、各自为自己谋利的多个国家,转化为协同合作的一个整体,是“化零为整”的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通过串联各国的利益,使大家为“人类”的利益奋斗,把“气候问题”等看似无法解决的大挑战转化为每个国家出谋划策的任务。可以看出,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必须通过对问题的转化、易化,把各国的利益从“歧化”变为“同化”,来使世界维持在稳定的发展中。

由此观之,熟练应用“化”的智慧,能把任何困难变简单。但是易化不是逃避,简化问题最终也要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抱着绕开问题的心理,则会弄巧成拙,化“神奇”为“腐朽”了。“化”的使用也需要深思熟虑,往好的方向化,才能尝到甜头。

所以,如果能绕开误区,善用“化”的智慧,便会发现:“化”至如今,益大矣!

点评:由个人而社会,而国家,不是硬扯到一起,而是用“化”的智慧构成逻辑关系。文章论证材料具体实在,与现实结合紧密,接地气,有说服力。

 

化 (记叙文,一类中)

贾老板遇上了个“钉子户”。

三个月前,贾老板看中了一块地,想买下来做个会馆。想想,皇城根脚下,坐在金碧辉煌的会馆里,喝喝茶,甭提多享受了。居民们都愿意搬走,可就遇上了一家——宁老,让老贾头疼不已。

贾老板决定亲自前往看看,他就不信,他这三寸不烂之舌还不能化宁老那颗硬石头为任他揉圆搓扁的面团!

刚进门,就看见宁老那侍候花草,院内一棵参天大树拔地而起,几乎遮住了整个院子,隐约可闻桂花香气。

“宁老……”挂着个赔笑的脸,贾老板刚开口,就看见宁老手中的花洒一歪,水流就朝他呲了过来,吓得他连忙一转身儿,才没让那水潲上他昂贵的西装。

“宁老……”惊魂未定下,贾老板再次开口,宁老像是觉得花粉有些刺鼻,转个脸来就给他来了个大喷嚏,唾沫星子结结实实溅了贾老板一脸。就当贾老板手忙脚乱找帕子的时候,就见宁老施施然返回了屋内,只留下了一句:“我有些累了,贾老板慢走不送啊。”气得贾老板直咬牙,却又无可奈何。

贾老板还是不死心,各类几天又提着个稻香村的礼盒去了,虽然宁老还是对他爱答不理,但贾老板还是隔几天就去,每次去都提着个稻香村礼盒,却又只字不提买房子的事,两人之间的惊涛仿佛被化为了细流,表面看起来相安无事,宁老也是不是能和贾老板搭上两句话,有时还能邀请他来一起喝两杯。

越是接触,贾老板就知道得越多:宁老一辈子都居住在这院里,也没有儿女,老伴也早就去了,宁老最宝贵院子里这棵桂花树,还是宁老爷爷小时候种下的;宁老平日里也不和什么人走动,就待在他院子里侍弄花草;宁老……贾老板满脑袋里全是宁老,他那颗在商场上浸淫已久的钢铁心肠似乎都化为了对这个老人的愧疚。

“小贾,咱俩来喝一杯!”这天贾老板刚进院,就能听见宁老的吆喝。“我今天弄到一坛花雕,咱俩来尝尝这好酒是啥滋味。”贾老板随手把礼盒放桌上,一边应和着好。酒过三巡,宁老已带上醉意,拍着贾老板的肩头说:“小贾,我这老头子就是倔,这地方住了一辈子,更别说还有这棵树,我是真舍不得啊。你不知道,到了秋天,桂花一开,该是有多香啊……”打了个酒嗝,宁老接着说:“你是个好孩子,没有逼着我强搬,而是不停地来看我,稻香村的点心真是甜到我心里去。是你这颗诚心,让我这倔脾气也化为了无奈啊……”

贾老板的眼睛中也带了些湿润,宁老的态度由硬化软,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由原来一开始想要盖会馆的决定,化为了想让老人开心的愿望。面对老人,他早已抛下了他作为商人利益至上的标准。

“宁老,您放心,您踏踏实实地住。这会馆,我不盖了!我也要和您一起守着这棵树,也守着您!”贾老板大声地说着,紧紧地握住了宁老的手,宁老笑了。

桂花树下,两个人相视而笑,相握的手见证了两人之间化干戈为玉帛的情谊。

点评:化商机为情谊,化固执为理解,对“化”的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事构思巧妙,明线与暗线交织,使情节波澜多姿。且描写有生活气,人物形象较丰满。

 

“化”的智慧(一类下)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懂得“化”的智慧。八卦中圆与方、柔与刚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都可以相互转化。现如今,在我们面临困境时,“化”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化”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将困境由拦路虎、绊脚石转化为自身的动力,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功业未成的无奈在下阙便化作“一樽还酹江月”的洒脱与旷达。面对困境及困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换个角度来看,便化为通往成功之路上必经的风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我们应该视困境为磨砺自身品质的契机,只有经历“岁寒”这样的困境,才能有如松柏般的意志。

“化”是换个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在困境中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孔明便是“化”这种智慧的代表人物。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体现的是他面对困境处乱不惊,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奇迹。现今,我们也学到了“化”的智慧。去年的男篮亚洲杯中,面对身高优势明显的伊朗队,中国队没有盲目地硬碰硬,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派上小个子阵容,最终以小球打法获胜,勇夺冠军。这背后体现的是化的智慧。因此,在困境中,不要一味硬闯,思考自己的优势,审时度势,用意想不到的方法也能打败困难。

“化”的智慧,穷其根本,就是变通的智慧。不过这种智慧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使自己战胜困难,脱离苦海;用得不好则会成为世故圆滑,以小伎俩蒙混过关的小人。近年,公司高层在自身出现经济危机时挪用公款的行径时有发生,这种耍小聪明度过难关的做法到最后惹来的便是牢狱之灾。因此,道德、伦理、法律是“化”智慧的底线。

“化”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在险与夷之间自由转化的智慧。“化”的智慧,在岌岌困境中给人动力,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角与方法看待,解决问题。我相信,只要拥有“化”的智慧,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点评:全文围绕“化的智慧”展开议论,提出了“化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化是换个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得出“化就是变通的智慧”的结论,思路清晰,分析符合题目。但层次间的逻辑性还须斟酌。

 

化腐朽为神奇(记叙文,一类下)

“你知道拉面店熬汤的废骨去哪了么”输入完视频标题,检查了一遍简介内容,点击上传按钮视频便逐渐上传至我的主页,往软椅上一瘫,不禁回想起这次有趣的探讨活动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智慧。

我刷着网友们给我的评论思考着下期视频的制作内容,身为一名“探索真相”类视频博主,我在某站上拥有众多粉丝,而我也会让他们在每期视频底下留言,看看他们想知道些什么。刷着刷着,一条评论吸引了我的目光——“upup,我特别好奇那些牛肉面熬完骨汤后,那些废骨去哪了,你能带我们探索真想么?”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我心想道。作为一个山西人,那绝对是一个顶尖的面食爱好者,平时拍摄剪辑忙,楼下的牛肉面店就是我常光顾的对象,跟老板也熟的不行,正好方便我拍摄,说罢着便开始写计划书,与老板沟通协商。

第二天,我便开始了拍摄,老板带我走进了后厨,恰巧有一锅废骨要处理,我便跟着倒废骨的小哥一同来倒后院,只见几个大蓝箱有序地排放在墙角处,每个箱子里倒满了骨头,“就这么摆着么?”我疑惑得问着小哥,小哥对我神秘一笑,“到晚上你知道了。”我持续盯着那几箱骨头的去向,终于临近午夜,一辆厢式货车开进后院,两个大汉将一箱箱废骨抬进了车里!我赶紧跟上说明来意,大汉爽朗地摸摸头,告诉我“可以”。

跟随大汉我们一同前往郊区的一座工厂,他们将箱子推入工厂中,操纵手将箱子举起,缓缓移到一个大机器旁,缓缓倒进机器打开的黑洞中,“那是什么?”我问大汉,大汉对我说,明天你就知道了。第二天,来到库房,只见原来大块的骨头已经变成了细沙及小碎块,工作人员将骨沙装箱向外运去,一小段路程过后,竟是一片大棚地,大汉笑着告诉我们,骨头已变成细沙,而它可以提供养料供种植使用,他们所作的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吧。

看着大棚里健康生长的植物们以及箱中的废骨沙,又联想在餐厅里看到的废骨,我不禁臣服于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智慧,真是化腐朽为神奇。

点评:此文通过故事演绎“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看似简单——不就是将煮面的废骨粉碎后二次利用吗?但在叙事过程中卖了几处关子:这是“探索真相”节目……小哥对我神秘一笑……倒进机器的黑洞中……健康生长的植物们,这是化废为宝,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

 

谈“化”(二类上)

阴阳相生,阴阳相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化”的智慧,实则表明矛盾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化”字,要善加使用,用好了可以化解矛盾,推动事物前进,是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然而,不明智的“化”,则会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曾经震惊全国的公交车坠江事件,查明真相前众说纷纭,可谁能想到其背后真相竟只是一位女乘客坐过站而与司机产生冲突呢?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小事如何激化至司机猛打方向盘,全车乘客葬身江中的惨案产生?这便是没有掌握“化”的智慧而进行了不明智的转化所致的。女乘客的过激行为,司机的愤怒反抗,固然有其自身原因,却更反映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曾经公交车斗殴事件屡见不鲜,但并未引起重视,只因没有酿成如此惨祸。在矛盾逐步被激化的过程中,如果曾有人因为斗殴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乘客能够预见被判刑的后果,她是否还会去殴打司机?因此要用好“化”的智慧,确实离不开国家的引导,教育与执行法律的规范、严格。

社会与历史中不乏巧妙利用“化”的智慧化解矛盾与难题的例子。春秋时期的烛之武通过对秦伯分析攻打郑国的利害,巧妙地打消了秦国攻打郑国的计划,使郑国免于战乱下的生灵涂炭。他所用到的“化”的智慧,是换位思考,从秦国利益的角度出发,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港珠澳大桥在建设时面临大大小小的施工难题,科研人员与建筑工程师凭借科学技术攻坚克难,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建成“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化”的智慧之所以能转化并化解矛盾,离不开个人的道德水平与科学素养,更要整个社会发挥作用,化不利为有利,缔造更好的未来。

点评:全文紧扣“化”这一核心概念,先从反面切入,即从不明智的“化”会激化矛盾入手,进而举例分析社会和历史中巧妙利用“化”的智慧可以化解矛盾和难题的道理,但后面的论述过于简略,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关联度还值得推敲。

 

“化”的智慧(二类中)

“变则通,通则达”,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

化,即为变化,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变通,是化惊涛为细流的机智,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奇迹。通过变化,我们才能在将困难险阻化解为通向成功的捷径,让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细水长流。

国难当头,郑国被秦和晋师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夜中访秦伯,向其分析了郑国灭亡对秦的利弊,让秦伯悦,与郑人盟的同时,也使晋军退兵,化干戈为玉帛,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促使人们在战争面前更希望通过策略,不费一兵一卒而实现和平共处,如今,我们也可以在面对困难的改变思路,运用智慧化解危险。

岷江水波涛汹涌,但通过都江堰后化成温顺的河流,灌溉农田,哺育了代代成都平原的人民,李冰父子分节改流,逐渐减弱降水的强大的冲击力,化惊涛为细流,将洪水化为己用,让岷江水滋润了万物,造福人类,人们运用“化”的智慧将山川险阻化为前进的动力,其背后映射的是对自然的崇敬。

张云雷是德云社的一名相声演员,他的艺术生涯曲折艰难,他曾因南京坠台时间被众人劝说告别演出,身上的病痛无时不刻地在折磨着他,但他没有放弃,积极地创作,坚持回归演出,张云雷,云层中的一道惊雷,他化生活中的磨难为提升自己的台阶,化乌云密布的苦难为自己雷声响起时的衬托。绝望之后,是光明灿烂的未来,他凭借扎实的功底及深受喜爱的台风一炮而红,成就了自己,也让相声这一语言艺术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

深挖“化”的背后,使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高深的智慧。“同道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我们拥有相似的目标,但具体情况不同,时代不同,让我们用变通的策略来化解通向成功道路上的困哪,变化着的,是策略;背后蕴含的是不变的初心。如今的时代,改革的号角吹响,我们也要用“化”的智慧化困难为成功,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

点评:本文以变化是通向成功的捷径为论点,利用作文材料的提示,从化干戈为玉帛、化波涛为细流、化磨难为成功三个角度,各举出一事例印证,最后一段总结出化的背后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符合题意,事例正确。但是文章结构缺乏联系,分析和认识不够深入。

 

论“化”(二类中下)

“化”,可以是变化,可以是转化,也可以是通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化”的变形随时可见,也提醒今人们应将“化”的理念融入现代化生活中。

变化,是民族发展的关键。中国导弹之父,火箭巨匠钱学森,在美留学后回国潜心研究,最终成功研制导弹,带领中国科技水平走向世界前沿。正是国人发现提升国力的重要性,希望寻求变化,才向外国输送留学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变化更是成为年度关键词,各个领域方面均有了不小的改变。可见,变化之于民族发展的关键。

转化,是民族发展的源泉。如果说变化是国家强大的必要过程,则转化即是国家变化的主要手段。从小事倒能看出转化的重要,某公司正处于江湖日下的衰败期,随时面临破产危险,一天集会时屋外飞进一群鸽子,员工想尽快赶跑鸽子,而老板突发奇想,打电话给动物保护协会吸引不少记者来报道,同时,这几天也报道公司的相关情况,终于将公司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老板机智地将一场闹剧转化为公司营销手段,不可谓不高明。类比到大国之间的交往,“小球转动大球”,不也是转化的成功案例吗?由此可见,转化可以成为民族发展的源泉。

通化,则是民族发展的技巧。早在秦朝时期,便有着通化的案例。道家和法家,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学派,却在当时融合成立了黄老学派,其原因正是道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中,“一”被认为是法家推崇的皇帝,于是二者才合作产生黄老派。正是法家将道家学说通化成自己的学说,才致使了二者的合作。在大国之间,通化也可被用来当作友好合作的手段,求同存异便是这样的道理。

“化”有着众多深刻的道理,值得后人学习。

点评:本文从“变化”“转化”“通化”三个角度,提出“化”与民族发展的关系。每一角度各用一事例印证,符合题意。但结构较为简单,段落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在对事例的分析中逻辑性不强,并未突出对民族发展的作用,且对“化”的分析不足。

 

拥有一种能力——化(三类上)

“化”是一种思维,可以让人拥有更加智慧的头脑,“化”是一种手段,可以改变事情发展的趋势,“化”是能量,可以激起无限的可能。

既然“化”,可以拥有这么多神奇的功能,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拥有“化”这个能力呢?

我认为,“化”实则就是改变,改变自己思维本有的一种固化模式,要刺激自己的思维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都知道“天眼”这项伟大的科学项目,这个项目造就震惊了全世界,在多个方面创造了世界领先,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正是这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尤其在此项目中钢索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思维,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诗词时,他并不一味保持一种风格,他在创作过程中苦思冥想,不断改变自己的翻译方式,从而在中国译上创造了奇迹。

当我们拥有“化”这个能力之后,我们不仅能让自己受益,更让社会得到发展,甚至可以改变人类的未来。

当一个人拥有多种思维时,便拥有解决一种问题有多种方法的能力,在上世纪,电学与磁学有所发展,但二者之间的联系未能建立,麦克斯韦通过不断的思考,一遍一遍的推理,甚至有些违背常理,但是它最终预言了电学与磁学之间的联系便是电磁波,对于推理的过程他用了将近十种的方法去思考,每种方法都使得思维更加开阔,而他也为物理学的进步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拥有“化”的能力让我们的国家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曾经的战乱时代中,青年们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很难有自己选择的机会,而当今社会,我们拥有无限的可能和机遇,这时我们便可以充分使用“化”,异想天开,大胆有所作为努力去创造新的事物、新的政策、给国家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化”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让我们都拥有“化”这个智慧,去创造不同的世界。

点评:让自己拥有“化”这种能力,立意是对的。但全文论述的主体部分——“天眼”研制成功、许渊冲翻译、麦克斯韦发展电磁学,基本上都没有围绕这个立意展开论证。文章与“化”的关联性甚小。论据较为充分,但论述太单薄,论述“改变”替代了论述“化”。倒数第二段论述当代青年的“化”,沾边儿。


我和我的祖国(一类上)

今天医院的腊梅树下没有了每日高歌的老人,那总是旁听的年轻人也没有来。(设置悬念,“没有”说明以前一直有,那为什么没有了呢?吸引阅读兴趣)

每年刚开春,那个穿着白大褂的老人总会走到腊梅树下,腊梅开放,那花瓣儿上总是残存年前的白雪,嫩黄的花瓣在枝头摇曳,芳香传了很远,每当这时,老人总爱抚摸着腊梅的枝干,唱着“我和我的祖国……”。

今年开春,老人也如往常一般来了,他没有穿白大褂,穿了一身蓝白相间的病号服,老人是肝癌晚期,没有几日活头了。他依然来到腊梅树下,看着只长在中国的腊梅,深情地摸着那沧桑的枝干回忆过去,情到深处不禁哼唱着“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有着一首赞歌”,一道声音加入,老人看了眼坐在远处的年轻病人,一同和他唱着,一曲完毕,老人走了过去,没想如今还有年轻人会唱这歌。

年轻人笑了,微闭着眼睛,像是在嗅着腊梅的芳香,他抚了下病号服,像是在触碰那误落身上的花瓣,“我可不是一般年轻人”,他缓缓站起身,伸着手臂探寻着前面的路,他睁开了无神的双眼,这个年轻人是个盲人,老人想。

“小伙子,你这怎么没人跟着?”,老人不禁问着这位满脸倔强地走向腊梅的年轻人。

   “我可以!”年轻人说话语气坚定,让他眼神中仿佛折射出自信的光芒,他就盯着那棵腊梅,像看到了久违的阳光。(这几段细节描写做得比较好,写记叙文必须有细节描写)

之后的每天老病号都和小病号都一起赏春,老人知道了年轻人的故事。

青年曾在外国求学,在外国,他因为是中国人被很多人轻视。“他们那鄙夷的目光让我下定决心要干出一份大事业,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最伟大的年轻人”,每讲到此时,双手总会紧握,他手上暴起的青筋,诉说了少年的决心。

之后少年没日没夜地钻研,因为意外失去了角膜,在国外没有人愿意为他捐赠,他在最绝望之时被大使馆接回了祖国。

“我的这项研究如果成功,中国在某某方面定会更进一步!”这便是支撑少年坚持下去的动力,因为他是祖国的孩子。

老人知道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老人满头银发,站在腊梅边看着那永不言败的腊梅凌寒独绽,伴着花香说:“你会看见的,记得我将无我,不负祖国。”(化用领导人的一句话,有创意。)

那个老人就是我。

我躺在手术室边的病床上,借着小小的窗看到了窗外绽放的腊梅,我曾经在国外当医生挣了很多钱,从未想过回国,因为我瞧不上落后的祖国。直到那个国家发生内战,在我被众人丢弃时,祖国带我回了家,我站在码头唱了一首陌生又熟悉的国歌后,便上了回国的船,那时我才知道我是祖国的孩子,他从未放弃任意一个赤子,我也会永远爱她。

之后我成为了自豪的中国医生,挽救了无数同胞,我和我的祖国永远不能分割。

昨晚我发病了,正站在死亡边缘,我最后看了一眼民族之花,这是我看到的最后一次。

回国不久我便签订了角膜捐赠书,我如今要帮年轻人恢复光明,他将带着我的眷恋回报祖国,他将去看看我还没看到过的大好河山,替我对大海喊:“我爱你中国!”。(对比的很巧妙,让主人公的形象发生变化。变化也是800字记叙文的必备要素)

归来勿忘化雨功(一类上)

前段时间,叙利亚外交官在联合国大会上抗议美国的侵略,而美国代表却在他的陈述之中率先离席。叙利亚外交官沉默了,那种无力的沉默让我们心痛。但就是在一百年前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顾维钧也曾这样无力的沉默,区区一百年的时间,有的中国人却遗忘了。

但是,若无大国崛起,焉有小民尊严?曾领导洋务运动的清末名臣迫于压力,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大呼“弱国无外交”,不久吐血身亡,留下洗不掉的卖国贼的恶名;建国之初我方参加万隆会议,西方记者明里使枪,暗中下绊,中方代表团竭尽心力才稳住大局……无数鲜活的例子摆在眼前,那些吐血身亡、黯然神伤、唇枪舌剑的先辈的身影都在真实的告诉我们——幅员辽阔的庞大的中国,若不能自健自强,只能沦为砧上鱼肉!

但见如今,我们的外交官能够不卑不亢,义正辞严,我们主导的“一带一路”计划贯通东西,也受到了第一个来自G7国家的认可和融入,我们的公民在境外也能受到祖国强有力的庇护。我们的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尊严,个人尊严才在世界上真正地立了起来。

好在,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仍然是主流,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建设的昔有程开甲,今有施一公;那位大言不惭的学者到港大开讲座,问在场学生对大陆的印象,有学生率先开唱《我和我的祖国》,顷刻台下凝聚成合唱大潮“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两岸三地,开国至今,我们的国民都知晓:只有祖国发展,我们才能追逐梦想,实现个人价值。

十年对峙时期,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道:“新的中国,就像依存于母腹,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孩。”而新时代的中国,就像一个成长起来载着梦想乘风破浪的少年,带着无数勇于追梦的我们前行。

“但少年乘风破浪,归来勿忘化雨功。”海水波涛,浪花朵朵,少年要长怀赤子之心,勿忘家国之梦。

邦民之道——谈国家的发展与个体的联系

国无民,不成邦。民无国,不立足。自古以来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军民舟水”还是孔子“以民为本,以邦为先”的理念,都体现了中国对个体与国家之间重要关系的观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想在国际中树立中国的名声,在国内建立安定和谐的社会,首要的便是处理好个体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我认为国家是个体的支撑,而个体能决定国家的方向,两者在发展中相辅相成,彼此联结。

国家是个体的依托与支撑,只有国家强大才会有个体的立足。百年前一系列的侵略和固步自封的政策,让中国的国民麻木而不知生死。无论是鲁迅所反映出的国民的麻木与呆滞还是外国记者曾拍下的影像,无一不在如今提醒着我们那样社会的可怕。而造成种种的原因是我国在经历了炮火的洗礼与屈辱的近代史后表现出的胆怯与懦弱。无国何谈家?倘若没有了国家这个强大的支撑,也就不会拥有个体的自信与坦荡。所幸,迈入新时代的中国意识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作用,于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到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成,中国这个沉睡了百年的巨人,终于在当今觉醒。在如今近几年的进程中,我们正在达成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在强大制度的国家保护下,社会中幸福开心的笑脸到处可见,而面临他国入侵与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我们个体能够自信的立于台前,义正言辞。可见国家的强大能深化个体的自信感,支撑起个体的信心与责任感。

个体决定国家发展方向,让祖国得以在发展中节节向上而不会迷失方向。在国家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强大到一定实力后,个体的创新与突破能让国家更上一层,无论是日夜奋战在高铁维修前线的科研人员,还是在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场的工人们,再到伏案台前不断研究的科学家们,这些点点滴滴奋战在前线的微小个体汇聚在一起,影响了国家。在首位华人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瞬间,在蛟龙号潜水器下水的瞬间,在嫦娥4号在月球背面着陆的瞬间,这些个体们的力量感动了中国,影响了中国,让国家的发展锦上添花,未来可期。

然而,国家与个体的强大,绝不意味着便可盲目膨胀侵略。自秦王朝挥金如土肆意扩张以来,不爱其民,最终只落得族灭的悲惨下场,如今的中国虽逐渐位于世界前列,但也绝不意味着可以盲目入侵力量薄弱的地方,中国不希望看到联合国休息室内任何外交官在抗议侵略无效后沮丧沉默的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侵略炮火中一路走来的中国,绝不会以强大为借口而侵略。

邦民之道,本是立国的根本。正如海与浪花,国家支撑起了个体,个体使国家锦上添花,只有把握好了国家与个体间的邦民之道,同时时刻提醒自我,不应盲目膨胀侵略,才可递三世可至万世,得以海清河晏,长久太平。

以浪激海,永怀赤子之心

   “我和我的祖国,如同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迈入新时代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享有发言权,正依赖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所以,作为祖国怀抱中的一朵浪花,我们应以浪激海,永怀赤子之心,促进祖国未来更加繁荣昌盛。

   随着时代的迅猛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当今中国正逐渐褪去鲁迅口中“无知的愚昧性”和北岛口中“审美的平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平台和机遇,祛昧后的我们,理应承担个人责任,为祖国的良性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个人力量虽小,但当所有人凝聚起民族向心力,就是与祖国大梦共澎湃。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股溪流,因为当他们连接在一起,就足以灌溉、滋润这一整片大陆。在校园明亮的灯光下,有莘莘学子诵经读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研究院、实验室中,有辛苦工作的科研人员为科技的进步添砖加瓦;甚至在无人问津远离喧嚣的小岛上,也有王继才夫妇坚持升国旗,用平凡的一生谱写出最华丽的篇章……我们应铭记,每个人七彩的梦都浮动着,为了祖国更好的明天。

    如今,国家富强了,一切事宜本着“始于人民,兴于人民,归于人民”的宗旨推行着。人民的利益和基本权利得到了最大化保障,这同样意味着每一个个体承担起使命和责任,永怀一颗赤子之心。

    这赤子之心,无需像军人一样“做刀尖上的舞者”。只要付诸行动于点滴之间,坚守初心,久久为功,便是最好的赐予。多少年来,漂洋过海的学子不忘学成归来,手工师傅谨记诚信原则,永葆匠心精神,政府干部切实落实每一条行政内容,为民请命……这背后,有过利益的诱惑,良知的考验,但他们一路走来,仍做到了披荆斩棘,坚守于自己的岗位上——“业无高卑志当坚”。

    我不禁想到了百年前的先生们,如若他们有幸一观当代中国的变化,是否感喟、欣喜一番呢?是否会对自己当年所奋臂疾呼、启迪民智的大爱而自豪呢?是否会觉得呐喊过后,响应者云集呢?

正如《我爱你,中国》的朗诵中那样,“当健康代替了疾苦,当笑脸代替了哭脸,当生之快乐代替了死之悲哀,我们的母亲,同世界上其它母亲一样,手牵着手,迎接光明的未来……”,愿每个中国人不忘民族魂,用个人努力奋楫时代洪流,以浪激海,共筑一片星空。

我的祖国和我

时代更迭,历史变迁,我在不断成长,而我的祖国也在不断发展。若将大海比作我的祖国,那么我就是浪花一朵,无怨无悔地随海奔涌。

祖国是推动一个人前行的依托和动力。作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一代青年,我亲历了我的祖国这十八年来的惊人成就。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我的祖国的发展带给我的普惠告诉我,我应当参与其中贡献一份力量。因此,祖国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成为我前行中的动力和精神与物质上的依托。

祖国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付出而变得更强大。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在外国眼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披荆斩棘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林鸣总工程师和夏荔父子领导下的大国工程让世界为之叹为观止;刘永坦院士和南仁东板凳甘做十年冷的毅力所研究出的雷达与“天眼”让世界为之一震。而我们正在成长的这一代人在未来也必将成就一番傲立于世界的丰功伟绩,让祖国因我们变得更加强盛。

我的祖国和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以我的祖国为骄傲和努力的目的,我的祖国为我提供了美好的生活和行走于世界的保障。外交部记者会上,我国发言人的回应义正言辞,斩钉截铁,因为他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而他也代表着自己的祖国,中东某外交官在抗议侵略无效后沮丧的神情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体现出祖国和我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家国难两顾。我以我的祖国为骄傲,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该如何成为祖国的骄傲?

我认为要不以困难为断点,不以成就为终点,发奋图强打造更完美的自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有奋进者,努力者才能与时代共进,而懈怠者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因此我们要砥砺前行,奋勇向前,早日成为祖国的骄傲。

习近平曾说过:“我们青年一代,既是逐梦的一代,更是圆梦的一代。”我将谨记于心。我的祖国已经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而这条路上,我必然不会缺席。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我们共成长共发展共富强!

 

13号文

与国共强

当年在繁华的商场面对着满目丰富的商品,或是在家中足不出户就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快递时,你是否想过这世上还有人因战火而流离失所,因贫穷而忍饥挨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我们的今天,是老一辈人所梦寐以求的明天,是落后国家还暂时得不到的明天。为什么我们能生活的如此幸福满足?是因为我们生在一个强大的国家。

十八世纪的中国可不是这样,当时清政府的麻木不仁,被鸦片毒害的半个中国,列强齐上的轮番侵略,一个富有的古老国度一点点衰弱下去。外国人叫我们东亚病夫,拍下我们呆滞木讷的影像。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有志之士们迅速崛起,他们负重前行,他们推翻了改革也救不了的清政府,然后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坚持下建立了如今的新中国。现在的中国发展繁荣,国际社会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中国在世界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从而在外交发言中斩钉截铁,中国公民在国外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而某些不太强大的中东小国,没有人会听取他的意见,甚至于国内安全都无法保障。

这反映出一个很残酷的道理: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保护自己的人民;而只有人民强大,国家才有希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如果没有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中国人如何才能从麻木中被唤醒?如果没有周总理的日夜不休,中国的外交怎会有如今的繁荣?如果没有无数有名无名人士一起共同为国奋斗,中国又怎么会像现在一样强大?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祖国的富强离不开我们。而我们的幸福生活也离不了祖国的依靠。

在富强国家中好好学习,将自身变得更强回报祖国并将其建设的更强大,与国共强,这大抵就是我们这些生长在新时代的有志青年所应追求的毕生目标吧!

 

14号文

  人民与国家不曾分离

人民与国家便如那浪花与海,因为大海的壮阔浪花才能欢腾,也是在那欢腾时浪花表达着对海的爱意。人民与国家不曾分离,是国家给人依靠,亦是人对国家的眷恋。

国家是人们依靠,只有国家的遮护人民才能幸福。一百年前,炮火连天的中国拍下的是国人木讷的脸。如今中国开放自由拍下的是国人开心的脸,国家是人民的依靠。因为改革开放,中国不断前进,它给予人民最安稳的依靠,所以共享经济顺势而生,青年人们追逐自己的梦想,大众创新创业,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拼敢干。老年人老有所依,孩子露出吸取知识的笑脸;环境保护深入人心,雾霾现象越来越好,这一切一切正是国家给予我们的,让我们能露出最幸福的笑脸。

人民对国是永不变的爱,为何我国发言人就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问题义正辞严,斩钉截铁?为何中东某国外交官在抗议侵略无效后默默无语?正是因为人民对国家那永不改变的爱。中国为何经历多般磨难仍立于东方?那是自古有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有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如今仍有千万中华儿女在世界各地维护中国尊严。这就是爱令一个国家伟大;波兰为何在灭国如此之久后又一次建起,不仅仅是因为肖邦音乐中的爱,不仅仅是居里夫人在科研时仍表达她的爱,是千千万万波兰人对祖国的爱,它传续了一代又一代,最终它令波兰又一次建立,它令一个国家伟大。

在一个动荡的国家,人民的眼中饱含着不安与痛楚,人民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保护他们,但是什么能让一个国家伟大?是人民,是人民的爱,这份爱让人民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国家,让千万人争当时代的弄潮儿,奉献自己的一生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让一个个科研工作争分夺秒,提高科技实力,是爱啊!让国家伟大,于是国家成为人民的依靠,让人民为之骄傲并更爱她。

人民与国家不曾分离,国家所给我们安稳是来自人民的爱又回报于人民,当我作为一朵浪花欢腾时感谢它并表达爱意时,也听到了它对我的感谢和爱意。

 

15号文

中国人,中国

“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歌中如是唱道,我们不可否认,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这般,国家人民紧紧依偎,互成底仓与支柱。

中国人之于中国,就是浪花之于海洋,一片赤诚。钱学森、邓稼先,哪一个不是留洋的浪花穿越浩瀚壮阔的太平洋毅然涌入祖国的海港。大洋西岸的这片海湾承载了太多的赤诚,让许多浪花落地生花。他们放弃了国外温暖清澈的良好“海域”,涌向尚未开发的华夏浅海,将自己的浪翻入华夏;而曾经被玷污的港澳啊,也在港澳人民强烈的回归祖国的情结下,迫使西方归还领导权,使其重新在五脏六腑流入华夏清流。无数的浪花急着向海涌去,正如无数的国人永远朝向东方。

大海容下了数不清的浪花,成为浪花永远的依托。这正是中国在无数国人心中的地位。近来热播的《战狼2》《红海行动》,哪一个不是中国对人民的强大保护?无数次的“也门撤侨”,无数次的“急待救援”,哪一次不是中国的专机、轮船率先到达?哪一次不是我们最熟悉面孔最早出现在各色人种群体中?中国,从未让中国人失望!大到国家国务院,小到政务微博,大使馆热线,中国,一直都在方方面面保护着每一个中国人,像大海一样,托起每一朵浪花。

细细品味,海与浪从不是割裂开来的,中国人和中国,借着自身的特点紧紧相依,像海与浪一样,同根同源,相伴共生。无数的浪花义无反顾奔向大海,无边的汪洋接下所有的浪花,我说不清这其中的科学规律。但我知道,无数国人和祖国之所以如海、浪一般,是内心充分涌动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说大不大,是每个国人与生俱来的人格;说小不小,这是中国“哀民生之多艰”的责任与意识。没有一个国人像中国人一样,永远永远眷恋祖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永远永远承担着爱民护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想来最近某国政府一言不合就停摆,弃人民于不顾,我不禁为那的国民感到惋惜,他们所生长的“热土”,从来都不能成为他们的依靠,何其可悲!

诚然,当下国人仍有出门在外的不文明行为给中国抹黑,也仍有国家在某些方面可能做得不太令所有人满意,以致仍有国人漂洋过海离开祖国,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就此对国家丧失信心,而是更应该将自己义无反顾地汇入祖国的波涛之中去,让中国的腾飞里有我们的身影,也让更多的游子直奔祖国。中国人从未对中国失去信心,即使是在曾经那一段被列强凌辱的黑暗时光里,也仍有仁人志士救国救亡图存;中国也从未让中国人失望,无数的天堑通途,无数的中国标准,无数的中国制造,让每个国人在拥有更多获得感的同时,更助长了“我与中国同在”的骄傲!

中国人,中国,如海与浪般生生不息,携手走过千山万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