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2018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6分)

1.(6分)按要求填空。

(1)疏影横斜水清浅,   。(北宋•林逋《山园小梅》)

(2)   ,寂寞沙洲冷。(北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出自白居易《涧底松》;而早在汉代,左思《咏史》就以“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他对金、张豪门是这样评价的:“   ,   。”

(4)《蒹葭》中被今人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   ,   ”。

二、按要求选择。(4分)

2.(2分)证婚人在婚礼上要表达对新郎新娘同心永结的祝愿,下列现代诗中最适合引用的一项是(  )

A.那河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被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C.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D.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3分)假如你父亲因故无法参加家长会,他发给你班主任潘老师短信,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潘老师,今天我工作繁忙,无法拨冗参加家长会,敬请谅解。

B.潘老师,因我晚上加班,不能光临今天的家长会,非常抱歉。

C.潘老师,因贵体小恙,不能参加今晚的家长会,谨此奉告。

D.潘老师,我出差在外地,无法参加今晚的家长会,深表歉意。

三、阅读。

4.(1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的“诗史”传统

 

①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以至于凡是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作品几乎都被视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而其价值不证自明。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也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诸如作者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而罔顾诗人dàn精竭虑地在格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但与普通读者喜欢在作品中搜索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不同,目光如炬的批评家往往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

②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在诗歌阅读中另辟通往历史的蹊径,并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诗史互证”﹣﹣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清初以来,著名学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事件的看法,从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至今仍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

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以诗为史”的阅读传统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生硬的拼凑,或以纪史功能作为诗歌的主要价值,或将诗歌中的比兴、美刺牵强附会于上层社会中重大、秘密的政治事件,更有甚者,将“诗史”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强加于古人甚至于今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上,只要诗中出现与时事交涉者,即可誉其为“诗史”。这一阅读方法的làn用非但不能为现有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反而遮蔽了诗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

④实际上,“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历史上仅有宋末、明末清初两个时代的诗歌作品被当时或后世较多地尊称为“诗史”,这两个时代都存在史官缺席、史料贫乏的问题,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诗人可随时随地利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载所思所感,所以,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然而,对宋元以来的绝大多数时代而言,公私的历史记载均十分丰富。相对于整体的历史记载(上至帝王的起居录、实录,下至民间的野史、笔记)而言,片段的、经验性的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或许个别杰出的诗人的触角涉及到历史记载所忽略的地方,但这也是因为创作观念的转变,使得诗人乐意记载和描述某些重大或特殊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诗歌的纪事功能更是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⑤这么说,自然不是一笔抹杀诗歌的记录功能。诗歌本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重要思考结晶,但凡人生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自然均有所涉及。记载历史,本是诗歌众多功能中的一项。诗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历史的阅读。今日来看,“以诗为史”的阅读,可以让诗歌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物质史、情感史、性别史、医疗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上述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如下认识之上:_____________最后方可曲径通幽,由诗歌的微妙门径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

(选自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有删改)

 

(1)给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dàn精竭虑   làn用   

(2)第①段中“几乎”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是   。

(3)第④段写宋末、明末清初的诗歌作品的用意是   。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充分了解诗歌的体制和美学,掌握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

②而非用来简单证明历史的文献材料

③才不至于对诗歌的意义及某些历史信息误判

④充分明白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⑤熟悉同一时代诗歌文本的趋同与差异

A.①⑤③④②B.④②①⑤③C.④③①②⑤D.①③④②⑤

(5)下列对“诗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史”是指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

B.“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只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C.“诗史”是部分具有记载历史功能的诗歌作品。

D.“诗史”是古典诗歌“以史为诗”的创作传统。

(6)作者对“诗史互证”这一阅读方法持什么态度?请简要阐释。

5.(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远去的砖瓦窑

陈荣力

 

①江南的田野和村庄,绿树葳蕤,河湾交叉,一片鱼肥稻香里,那黑油油的土地更是插一根筷子也能吐叶发芽。然而也因为肥沃加上人口稠密,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最珍贵的资源。因此若非有空旷的湖泊、水塘,废弃的小丘、土包,一般的村庄难得有制砖、烧瓦的砖瓦窑,砖瓦产品的紧张也向是乡间的一大难题。或许是凭借了勾连官河的交通便捷,或许更是倚仗了河湾处一大片水浸低洼田的天生资源,小时候与我家一河之隔的江桥村,稀罕地有一座砖瓦窑。很少有人能说得清砖瓦窑的年岁,但砖瓦窑石砌窑身罅缝中摇曳的小树、细藤以及窑顶茂密的棘藜、野草,却无声地言说着砖瓦窑经历的风雨和沧桑。

②砖瓦窑的忙碌和热闹是从秋收以后开始的。那时候搅拌泥坯的搅拌机终日嗡嗡地响着,村里的男劳力、女小工像辛勤的蜜蜂在窑场上进进出出,他们或拉泥或制坯或脱模,忙碌而不失秩序,疲惫中显着亢奋。砖瓦窑真正激动人心的场景是装窑后的点火时刻。那时候窑门已经封死,柴火全部填充,那张暗黑的八仙桌也已摆放在被里三层、外三层村民围着的窑门口。八仙桌上点燃着大红的蜡烛、黄色清香,摆放着煮熟的猪头、鸡鸭和鱼肉,当一拜天地、二拜四方、三拜窑神的仪式一结束,随着窑头师傅“点火”一声吼,早站在窑身四周点火孔旁的男劳力,争先恐后将点燃的火炬向点火孔中掷去。刹那间,一条灼热的火龙便在窑身里窜滚、翻卷起来。自此,那白天洇漫成淡淡云衣的袅袅白烟和夜晚映红一角天空的灿灿火星,成为田畴和河湾边一年四季最让人憧憬的风景,在无数村民的眼中、心头飘拂、盘桓。

③作为田野和村庄里最高的建筑,不乏新奇和神秘的砖瓦窑是小时候最充满乐趣的地方。放学后分成国、共二军爬砖瓦窑“攻守山头”,偷窑场里的泥坯搓泥蛋、掼“烂泥炮”;夏秋季节从窑场的断砖乱瓦堆中抓蟋蟀,冬天猫在暖暖的窑洞里偷偷学抽烟……如此的动作和场景,差不多是住在砖瓦窑附近孩子共同的记忆。与这记忆相伴的还有颇为和善的邵瘸子。邵瘸子原是江桥村的泥水匠,一次给外村人造房子时不小心跌下来落下了残疾,村里因此让他干了相对轻松的管砖瓦窑的活。邵瘸子基本不骂去砖瓦窑玩的孩子,即使我们有时玩得出格,他也只是好言好语相劝。

④大约在邵瘸子管窑后的四五年,分田到户开始了,原是江桥村集体财产的砖瓦窑转给了邵瘸子一家承包。也算是邵瘸子运气,分田到户后农户们渐渐富起来,造房的数量急剧增加,邵瘸子的砖瓦窑不但秋冬两季红红火火,连春夏时节都不得清闲,那些从四邻八乡赶来买砖瓦的农船,经常挤满了整个河湾。虽然生意一直那么红火,但邵瘸子的砖瓦产品质量依然过硬,价格也不“敲竹杠”,遇到一时凑不齐砖瓦钱的造房人家,他也从不急赤白脸地去催债,不久前江桥村造水泥路,邵瘸子还捐了十几万元。听了这样的评说,遥望河对岸空旷的田畴河湾边,那白天袅袅白烟依然洇漫成淡淡云衣、夜晚灿灿火星继续映红一角天空的砖瓦窑      ,我总有一丝莫名的感动。

⑤再次关注邵瘸子是两年前的事,缘于媒体上一条触目惊心的新闻,报道了邵瘸子一家三口驾车撞树自杀的消息。原来,因损坏耕地和污染环境,邵瘸子的砖瓦窑早在十余年前就被拆除了,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邵瘸子先后到外乡投资办过轮窑厂、轧石场等企业。不知是办厂的失利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前几年他竟悄悄干上了高息集资的营生。最终同所有高息集资者的归宿如出一辙,当脆弱的资金链断裂之后,面对几千万的欠债,邵瘸子和老婆女儿一起走上了绝路。

⑥大约在那场车祸过去的半年后,我又去了一趟已十几年没回去的江桥村一带。江桥村及附近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江桥村村口那空旷的田畴和河湾更被众多高低参差、样式不一的房屋、厂房所取代。

⑦回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我的眼前老浮现从前熟悉的砖瓦窑的画面,想到了邵瘸子和那些乡民们。很难知晓众多笃信靠双手吃饭、凭勤劳致富的人们,是如何受虚幻利益的诱惑纷纷不计后果对邵瘸子的集资活动趋之若鹜的。每个人的情形不同,原因或许多种多样,但我想土地的渐渐远离或失去,也是一个原因。如果说以砖瓦窑为印记的那个时代为我们所熟稔、感觉踏实的话,那么已悄然转型的这个没有了砖瓦窑、渐渐远离土地的时代,无疑有很多东西让我们陌生和恓惶。

⑧啊,远去的砖瓦窑……

(选自2014﹣09﹣23《文汇报》有删改)

 

(1)请赏析第①节中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第②和④中的划线句都写到了白天的袅袅炊烟和夜晚的灿灿星火,作用分别是什么?

(3)下列对题目“远去的砖瓦窑”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远去的砖瓦窑”中寄托有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B.“远去”的含义是我渐渐远离家乡,远离家乡的砖瓦窑。

C.“砖瓦窑”是行文的线索,串起我对家乡人、事的思考。

D.“远去的砖瓦窑”给人以时间推移感,留下思维的空间。

(4)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第⑦段中“很多东西”的内涵。

(5)请搜集文中信息,介绍“邵瘸子”其人。

(6)联系全文,请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对结尾进行赏析。

6.(8分)(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诗押韵的字有几个?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5     B.4     C.3     D.2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声衬静,渲染山村的萧索冷落。

B.三四句写景有声有色,营造了幽深险僻的境界。

C.五六句转写夜景,以点燃的熊熊烽火表明这一地区不平安。

D.全诗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谋篇布局。

(3)本诗通过景物的变化来表现诗人心理的变化,请就此加以赏析。

7.(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②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细疏其能   

②抚军亦厚赉成   

③民日贴妇卖儿   

④信夫   

(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奉行者即为定例/早缫而绪

B.岂意其至此哉/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C.宰以卓异闻/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D.每闻琴瑟之声/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3)与例句“益奇之”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名我固当

B.其莳也若子

C.成以其小,劣之

D.以夭梅病梅为业

(4)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5)本文作者寓讽刺于叙事之中,常常不露声色,令人玩味不已。请结合所选第①段文字对此加以赏析。

8.(10分)(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   (明)曹学侄

①作文游山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但数别人财宝而已,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

②记游如作画,画家必须摹古,间复出己意着色生采,自然飞动。及乎对镜盘礴,往往难之。乃以为画不必似,盖远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则碍理,两为入耳。法既不伤,于境复肖,又何以似为病也?

③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记》。余读之,初若不汲汲于游者。或为岚翠招之,或为友朋动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顶者再。惟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故其为记,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与夫年月里数之所役使。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嘻笑戏谑,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此所谓合作也。传《诗》之《葛覃》曰:“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为是诗者,咏歌其所有事,而又及其所闻见,言其乐从事于此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是宜记。

【注】①故实:即典故。②盘礴:指意欲全神贯注于绘画。③岚翠:山气呈现的翠绿。④奏通“凑”,会合。⑤合作:合于法度之作。

(1)第①段中作者提到了游记写作的两种常见表现,请概括。

①   ;②   。

(2)分析第②段谈绘画之理的作用。

(3)对“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受拘束却缺少韵律,与宽泛却不确切,祸害是一致的。

B.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C.受束缚又缺少韵律,与空泛又不真切,危害是相同的。

D.受拘束且缺少韵味,与宽泛且不确切,担忧是一致的。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洪汝含《鼓山游记》写作特点的评价。

四、写作。(70分)

9.(70分)人们做事时,往往首先想到找人帮忙。而求人做事失利时,便会说:求人不如求己。然后自己开始奋斗,最终获得成功。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要写成诗歌;(3)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6分)

1.【解答】故答案为:

(1)暗香浮动月黄昏(重点字:浮)

(2)拣尽寒枝不肯栖(重点字:拣)

(3)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重点字:藉)

(4)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重点字:伊)

二、按要求选择。(4分)

2.【解答】A.“夕阳中的新娘”是用来比喻河边金柳的美丽,对象错误。

B.爱情不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在于彼此心心相印。正确。

C.“冷漠凄清又惆怅”,不符合场景喜庆的要求。

D.“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符合对新人祝福的要求。

故选:B。

3.【解答】A、拨冗,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敬辞,不用于自己。

B、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敬辞,不用于自己。

C、贵体,用于说别人的身体,敬辞,不用于自己,谨此奉告,语气强硬,使用不当。

D、“我出差在外地,无法参加今晚的家长会,深表歉意”交代理由,语气委婉,有礼貌,正确,

 

故选:D。

三、阅读。

4.(1)殚、滥

(2)“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不是所有的都被视为伟大的,使表达准确严密。去掉后,与事实不符。

(3)用例证法证明诗歌的确可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但适用范围极其有限,不可随意运用。

(4)B。

(5)C。

(6)作者肯定“诗史互证”的阅读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适应性。因为诗歌具有记录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历史的阅读,可以在政治史、文化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批评盲目追捧这种阅读方法。倡导真正从诗歌的体制、美学、语言文字的运用等角度阅读诗歌。

5.

(1)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突出了江南一带的土地异常肥沃珍贵,又为下文砖瓦窑的繁荣和百姓依赖砖瓦窑生存作铺垫。

(2)第二段以袅袅白烟和灿灿星火渲染了砖瓦窑的忙碌和热闹气氛,同时象征着砖瓦窑的生意红火,乡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充满希望。第四段借袅袅白烟和灿灿星火形象生动、极富画面感地为肯定邵瘸子货真价实的经营和助人为乐的行为营造了氛围。

(3)B;

(4)对物质金钱的渴望;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手段;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虚假的泛滥等等。

(5)邵瘸子原是江桥村的泥水匠;因给人造房不小心跌落落下残疾,获得管砖窑的工作,在分田到户的年代里他幸运地承包了砖瓦窑;为人和善,做事有良心;邵瘸子高息集资,先后到外乡投资办过轮窑厂、轧石场等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邵瘸子和老婆女儿一起走上了绝路。

(6)

形式上:点题,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为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内容上:仅一句话又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感叹砖瓦窑的远去也带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也表达了对让人感觉踏实的那个时代的不舍;曾经熟悉的砖瓦窑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依赖砖瓦窑为生的乡民变得有点陌生,让人恓惶。

6.

(1)C

(2)C

(3)从景物描写来看,开始是“寒水”,中间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最后是桑柘、烟火;诗人的心理随着景物的变换和渐近山庄而变化,由寒而暖、由惶恐而欣慰。

 

译文:

       几里远就能听到凄寒的水声,山区人家居住分散没有近邻。

       怪禽从旷野上传来声声鸣叫,昏惨的落日惊恐过路的行人。

       一弯新月未得照彻漫漫长夜,边关的烽火并没有越过三秦。

       远处几棵萧条的桑柘树外面,袅袅炊烟渐觉与人相近相亲。

7.

(1)①陈述②赏赐③抵押④确实

(2)D

(3)C

(4)只有成名这人因为胥吏侵耗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洋洋。

(5)这段话貌似平正的叙述,实则进行辛辣的讽刺。“抚军”身为一省的民政军政最高长官,不关心国计民生,却一心拍马,细写《促织疏》,这本身就是极大的讽刺。表面在写官中“试”虫之优劣,实则揭露了包含天子在内统治者的腐朽荒淫。皇帝赏赐的不是有治国安邦之功的文臣武将,而是投其所好满足享乐欲的佞幸小人。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作者完全把抚军当成一个有良心的人,“抚军不忘所自”,心眼不错,真是明褒暗贬。那个一心“欲媚上官”,戏害百姓的县宰,最后竟以治理才能优异而享有好名声,黑白颠倒到滑稽的地步。

 

参考译文: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8.

(1)①铺叙行程日期;②堆砌文献典故。

(2)以绘画只会模拟古画不会描画眼前真实的景致,与游记写作中常见现象作类比,批评只会堆砌典故、交代日程而不会抒写眼前之景、真切游情的写作方法,为下文肯定洪汝含游记创作作铺垫。

(3)B

(4)随兴所至,情景相合。

 

参考译文:

    写文章游山散文最难。还未下笔时,搜寻史传方志,铺叙游程行期,洋洋洒洒,堆叠满纸典故,只不过是清点别人的财宝罢了,与当时的游览之情毫不相关。即使换成写别处游也可以,换成写别人游也可以。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写游记好比作画,画家一定是临摹古人的画作,偶尔之中又能体现自己的心思上添彩,使整幅画自然活泼、气韵生动。等到他面对眼前景色全力作画,往往感到困难了。于是认为作画不一定要相似,因为景物位置远近、树木石头运笔向背,太相似就违犯画理,两者不能同时纳入画中罢了。既不损害画理,所画景色又与眼前景物相似。又为何以相似作为画画的弊病呢?

   我的朋友洪汝含作《鼓山游记》。我读这篇文章,一开始好像对游山并不热切。有时被山岚翠峰招引,有时受朋友鼓动,有时从山崖返回。有时两次髓顶。只是由着自己的兴致走到各处,达到游兴与景色相合的境界。所以他所写的游记,不被史传方志与典故所束缚,也不被游山日程与行程里数所限制。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嬉戏玩笑,都能写成文章。以如意的笔法,胜过难以画得相似的画匠;这就是所谓的合于法度之作。嗨!汝含的游山,可以说是快乐的了,这应该值得写下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