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7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10分)
1.(6分)识记和理解,依据题干要求,填写正确内容。
(1)黄庭坚《登快阁》一诗的尾联是“万里归船弄长笛, ”。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最温暖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 ”。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 ”。
(4)周邦彦《苏幕遮》,描绘鸟儿生活的句子是“ , ”。
(5)苏轼《水调歌头》中有“此事古难全”一句,句中的“此事”指的是“ , 。”
(6)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表明对“贤”“不贤”态度的句子是“ , 。”
2.(2分)理解和应用。
新年第一天,小李向同学发送微信,最适合表达新春祝福的一项是( )
A.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E.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F.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2分)根据文意推断,填入画直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本报讯11月7日下午2点30,“她眼中的都市之美”﹣﹣第五届上海女记者摄影展开幕仪式将在东方明珠4.2米环廊举办。
此届摄影展为徐汇专场,展出的100幅作品选自今年举办的上海女记者摄影大赛的入围及获奖作品。摄影大赛的参赛者来自上海市各家平面、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大赛一共收到1235件作品。女新闻工作者们独具“汇”眼,将镜头对准了徐汇这一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中西文化交汇地。她们以女性的视角、发现的眼光,聚焦霓虹闪耀的楼宇商厦,活力四射的创业基地,深藏历史的经典建筑,气象一新的滨江大道,多姿多彩的街巷民宅,安静优美的社区绿地,以及怡然舒心的养老院,欢笑不断的幼儿园。 。
本届摄影展由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女记者工作委员会与中共徐汇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有限公司协办。
A.用她们的镜头勾勒出美丽徐汇、创新徐汇、幸福徐汇、文化徐汇的不同影像
B.用她们的镜头勾勒出创新徐汇、文化徐汇、美丽徐汇、幸福徐汇的不同影像
C.用她们的镜头勾勒出文化徐汇、幸福徐汇、创新徐汇、美丽徐汇的不同影像
D.用她们的镜头勾勒出幸福徐汇、美丽徐汇、文化徐汇、创新徐汇的不同影像
二、阅读70分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非叙事的、非再现性的。然而,还必须附加一个条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 历史有没有“本质化存在”?答案是“有”,否则便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不可知论。那么,谁掌握历史的“本质化存在”?基督教徒认为是“上帝之眼”,中国老百姓则认为是“老天爷”。“上帝之眼”也好,“老天爷”也好,这两种说法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即在已经逝去的时空里,存在着一个可能遥远而难以企及但确实存在的客观历史。历史一旦走过“彼在” 的客观时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就只能通过各种转述和记忆进行信息比对,而历史的完全信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同的转述和记忆中不断地“沙漏”,同时也不断地“捡漏”。因此,对于历史的认知,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后世之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尽可能地靠拢“彼在”,接近历史的真相。我的一个研究希腊艺术的朋友说,希腊语中“历史”一词的词根“historia”原义,就是“调查”“寻找”“研究”,它说明人类在早期对于历史真相及本原的认识就是清醒的。
②历史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这是新历史主义的一种观点。从逻辑上讲,不仅后世之人借由前世遗留的各种叙述文本进入已逝的历史,即便是当其世者,接触和把握的信息也是局部的和零碎的,也需要借由他人的叙述来了解现世的信息。那么,谁在叙述历史?谁在建构历史的不同文本?
③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类叙述者:一类是建立在历史自觉建构意识之上的撰史修志者,他们通过拥有的信息资源,撰写各种年鉴、年志、备忘录,我们通常所谓的“正史”便是指此一类;一类是以历史以及当下现实的事件、人物为原型素材进行文艺创作的文艺家。对于后者来说,叙述是一种主观创造性行为,叙述风格因为叙述主体的不同而差异性很大,不同的叙述风格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叙述主体对于信息的取舍剪裁尺度,完全取决于他的历史观。
④暂且不说民间修史和官方修史在视角、立场和趣味上的差异,即便同为官方修史者,即便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的“正史”,在信息取舍时同样存在很大的腾挪空间。
⑤司马迁和司马光出身不同、抱负不同、遭遇不同,修出来的史书,即便就同一个史实判断也有差别。同样是记述汉高祖刘邦在废不废太子刘盈一事上的态度变化,根据《史记• 留侯世家》,刘邦见到 “商山四皓”拥戴太子刘盈,深受触动,让人找来宠妃戚夫人,对其解释无法废太子的原因:“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呈,难动矣!”《史记》的这段话意在表明,“商山四皓”出场,促使刘邦知难而退,历史因此获得转机。描写或者传播特殊人物的特殊人格和特殊力量,《史记》的这种传奇性叙述,被司马迁之后的司马光否定了。官居宰相的司马光官场历练丰富,对于政治事件的判断更倾向于时势的计较和权衡,因此,《资治通鉴》对刘邦态度的改变提出了三个事实力量:首先是诸位权臣包括太子师傅孙叔通等人竭力反对易太子;其次太子生母吕氏家族势力强大;此外,众人也即民心都不看好刘邦打算改立的戚夫人的儿子为新太子。今天,一些历史学研究者认为司马光虽然距离事件原发时间较司马迁晚,但是他的这种解释应该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⑥司马迁和司马光基本上代表了两种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前者偏重于表达叙述主体对于历史发展逻辑的认知,不一定俱按史实,用时髦的话说,是着重历史的软文本的叙述;后者偏重于史实分析和阐述,偏重于对历史客观存在的陈述,着重历史的硬文本的叙述。不同的叙述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也形成不同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认知。两种风格各有千秋,从审美的角度或有优劣之别,从认知的角度则各有所长。真正聪明的历史研究者往往会将两者互鉴互文,从重合和落差处发现事实的真相和人心取向的雪泥鸿爪。
(1)对第①段中所阐述的“历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是文本的另一种形式。 B.历史有本质化存在的特性。
C.历史是确实存在的客观的。 D.历史原义与还原真相有关。
(2)对第②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确提出历史、文本、叙述三者的关系,建构了全文论述的基础。
B.承接上文对历史内涵理解,开启下文对文本叙述者及风格的论述。
C.强调当世者也需借助他人叙述了解现世信息,突出叙述者的重要。
D.段末两个问句,提出叙述者及叙述内容的不同,引发读者的思考。
(3)以第④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4)第⑤段列举“刘邦废太子”的相关内容,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历史学研究者所认为的司马光较司马迁对这一事件的解释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B.充分证明对同一史实也会因修史者出身、抱负和遭遇不同而给出不同判断的观点。
C.突出了司马光对司马迁运用《史记》传奇性叙述笔法解释无法废太子原因的否定。
D.通过两位史学家对这一事件产生原因的比较分析,使全文的论证富有层次的推进。
(5)依据第⑥段内容,分析以下两种文本不同的叙述风格。
文本一:卫青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为胡所败,亡七千骑;李广亦为胡所败。胡生得广,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上,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脱归。汉下敖、广吏,当斩,赎为庶人。
文本二: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河流带走与带不走的
①蝉鸣柳梢,一条清溪映月,时间似乎抹去了我的现在,我站在山神凹的河边,河里没有了清溪。我问柳树,你在守望什么?时间把你顽固地留守在这里,有秋的情绪,夏的纷乱。
②这条河叫蒲沟河,源头应该是山神凹的后沟。山大沟岔多,一条河大都以村庄的前后命名。山神凹流出去两条河,一条蒲沟河,一条枣林河,两河出山入十里河,一路欢腾流往沁水县的固县河,之后由端氏镇入沁河。我在很多年前和我的父亲去后山用筛子捞过虾,泉水里长大的虾实在是好吃,一铁锅河虾配山韭菜炒好端到院子里,嘴馋的人哪里等得及拿筷子。一河的泉水,在暧昧的夜色中,河流如同针线一样穿起了我童年的欢乐。
③十多年前我的小爷从山神凹进城来,背了一蛇皮袋子鸡粪,要我在阳台上种几花盆朝天辣椒。那一袋子鸡粪随小爷进得屋子里来时,臭也挤进来了。小爷进门第一句话说:蒲沟河细了,细得河道里长出了狗尿苔。吓我一跳。几辈人指望喝蒲沟河的水活命,水断了。小爷说,还好,凹里没人住了,我能活几年?就怕断了的河,把人脉断了。
④几年后小爷去世,一场雨过后,我看到院子里用了祖辈的水缸,聚集了雨水,秋风起时,还能泛起一轮一轮的涟漪,让我的心一下就起了难过。山神凹后来只剩下一户,我喊他叔。叔的一只眼睛瞎了。我回乡,坐在他对面的炕上。叔说:我一辈子没有求过你啥事,我这眼睛好好就疼,慢慢就肿了核桃大,生脓,脓把眼睛糊了。大夫说是眼癌。我怕是命死眼上了。我说:世上的癌,数眼癌好照,剜了它,有一只眼,你还怕世界装不到你心里?叔说:你说得好容易,我就是想求你保住我的眼,一只眼看路,挑水都磕磕绊绊,一桶水能撒半路。
⑤那时候山神凹没有水了,满河沟的水说没就没了。后来有了自来水,也是隔山引过来的。可惜这样的日子没有享受多少日子,叔就入土为安了。山神凹果然断了人脉。野草疯长着,窑顶子塌了窟窿,年轻的一代都迁走了,村庄就像遗失在身后的羊粪蛋,风景依旧,只是少了流动。我在冬日稍嫌和煦的阳光里,一窑一窑走进去,迎面的是灰塌塌的空。石板地,泥墙和老树,让我得以在一个午后穿过怀想,那时候的窑洞多么年轻。木头梁椽清晰地发出活动筋骨的声音,多么好的村庄,沉静细碎的阳光洒满了每一眼窑洞,多么不寻常啊,那热闹,那生,那死,那再也拽不回来的从前。
⑥时间悄然流逝,倏忽间,窑洞成了村庄的遗容。河流,糟糕的水已不知流向了何方?故去的人和事都远去了,远去在消失的时间中。我妒嫉这时间,把什么都贪走了,贪得山神凹成了荒山野沟。
⑦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乡村,童年也在乡村,一辈子乡村都会给人以饱满的形象。而乡村,任何一个催人落泪的故事,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了。河流带走了一切。只要怀念,我都会感觉山神凹人的眼睛在我的头顶上善意而持续地注视,河流带不走我的童年。在生命的轮回里,日与夜交替形成力量关系,我走着,很长一段时间我走出了山神凹人的视野,忘记了是山神凹的河流养育得我健壮。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无知觉地背叛一种美,没有故乡能有我现在吗?没有那一方水土养着,我能把幸福给到我所有的文字吗?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是,时间无法改变死亡。我们的生长拖着浓重的阴影,当它一再降临我身边的亲人时,我看到我亲人们的笑容淡淡的轻得像烟,我站在老窑的门槛上望他们,看他们犹如跌进一潭深水,慢慢地淹没了他们的笑容。我多么想找回炊烟似的人间烟火气,找回满山的羊群,找回阳光从窑顶滑落至门槛,并照亮一群觅食的鸡。我穿着紫红格格布衣裳,只回了一下头,我就已经找不到我的亲人。山神凹成为我生死不移的眷恋。
⑧没有比河流的消失更动人心魄。它的消失没有挣扎,没有难过。河流在人的眼皮底下,谁也记不得它的消失,只知道长流水变成了季节河,当雨水再一次从天空降落时,河流的季节没有了。蒲沟河是沁河一条细小的支流,小到没有任何意义。难过的只是它河岸上有情感的生灵。我在河沟里走,有蒲公英开着黄色的小花,有一丛一丛的鸡冠花,还有苦苦菜,一条壁虎从我的脚跟前穿过,我还看到一块河卵石上,一只蚂蚁举着一只蚊子,风刮过来,蚂蚁不动,风刮过去,它继续爬行。
⑨蒲沟河岸上的窑洞,柔软肥沃的土地上长出的耳朵,它在听见时间的叹息和自己内心的曾经热闹的同时,它还听见了热爱它的人在寂静的土地上对于生命的守护,对于时间的绝世应答,对于繁华的转瞬即逝。面对时间,我只能学圣者浩叹一声:逝者如斯夫,逝者如斯夫﹣﹣感通广宇,戳破时空的沉寂,我写下它曾经热闹的一页。
⑩人生的道路越走越远,终于明白了生活中某些东西更重要,首先肯定,它不是物质的。谁能阻挡美满家庭里生离死别有朝一日的到来呢?谁又能阻挡一条河流走远?既然不能,今世还有什么化不开的心结!
(1)紧扣第②段画线句,分析“暧昧”一词的含义及在语境中的表现力。
(2)赏析第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分析第⑨段抒情方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评析标题的艺术价值。
6.(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①
宋•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②
【注】①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当时著名的抗金人物,与作者关系密切。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蒋山:即钟山。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对本词核心意象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梅 B.杨柳 C.芳草 D.桃李
(2)对“探梅踏雪几何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词人再次与友人探梅踏雪难以确定日期。
B.突出“雪”和“梅”所象征的纯洁傲岸人格。
C.表明词人与友人具有一致的志向和美好追求。
D.抒发渴望与友人踏雪寻梅,共享友谊的真情。
(3)下阕画线句,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对此加以赏析。
7.(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刑贞至吴,吴人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当受魏封,吴王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吴王出都亭侯贞,贞入门,不下车。张昭谓贞曰:“夫礼无不敬,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刃故乎!”贞即遽下车。中郎将琅邪徐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放、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徒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②吴主遣中大夫南阳赵咨入谢。帝问曰:“吴主何待主也?”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对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帝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帝曰:“吴可征否?”对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帝曰:“吴难魏乎?”对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帝曰:“吴如大夫者几人?”对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资治通鉴•魏纪一》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谓其徒曰 ②吴主遣中大夫南阳赵咨入谢
③历史籍 ④小国有备御之固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贞入门,不下车 B.因涕泣横流
C.吴如大夫者几人 D.博览书传
(3)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
(4)刑贞说“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的原因是
(5)结合第②段的内容,简析赵咨的对答艺术。
8.(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名实篇
颜之推
①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个名於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於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祜,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於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②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於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平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尝於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③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晋明退叹曰:“果如所量。”
④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⑤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齎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於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1)第①段画浪线句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2)赏析第①段画直线句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3)对第②段中画线句“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有一件事伪装出现假,就要毁掉一百件事的真。
B.对好名声的贪求永远不满足,将会造成不好的结果。
C.由于一个人伪装,会导致一百个人效仿而失去忠诚。
D.自己美好的名声,可能丧失在不起眼的虚假小事中。
(4)联系全文,简析第⑤段的作用。
(5)概括本文的观点并对此作评价。
三、写作70分
9.(70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导演李安说:我拍电影,从来不愿意把它当工作一样,所以常常是挑战自己,找不熟悉的、心里底层最害怕、最不敢面对的一个题材,然后,像剥洋葱一样,又剥了一层皮,这层皮剥下,连我自己都不晓得有哪些内容,把它剖析出来,对观众是一种交代,对自己和世界也是一种探索。
2017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10分)
1.【解答】(1)此心吾与白鸥盟 (重点字:鸥)
(2)却话巴山夜雨时 (重点字:话)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点字:受)
(4)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重点字:檐)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重点字:圆)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贤、省).
2.C。
3.B。
二、阅读70分
4.【解答】(1)A 原文第一段为“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
(2)C “突出叙述者的重要”错,是突出“历史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的观点.
(3)本文是学术性议论文,语言严密.如第④段中关联词运用严谨,先用“暂且”撇开叙述主体的差异,再用两个“即便”强调修史者的身份及修史依据的客观,由整体到局部排除造成差异的各种可能性,然而结论用“同样”突出他们在信息取舍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4)B
(5)文本一:偏重史实分析与阐释,对李广逃归的过程交代得平实而简洁,读来更真实、更令人信服;对结局的表述也扼要明了,“当斩”一语表明该刑罚是按照律法而定,并非“吏”之刻意为难,陈述相对客观.
文本二:以“传奇性叙述”突出李广带伤制敌,射杀追骑的勇猛,反映出作者对李广能力的欣赏,以及对其折辱于刀笔吏的不平愤懑,个别细节如驰马逃回时还一直“抱儿”数十里,不影响开弓射箭等,固然能展现其武勇,但未必符合史实.
5.
(1)(3分)“暧昧”原指态度、用意的含糊,不明白,这里形容夜色朦胧,既是展现童年所见夜色的幽美,又是描绘出时断时续的回忆感受,而且依稀浮现童年的美好.运用拟人手法,自然景色中注入了浓浓的人物感受;增添了童年诗意的美好,与当下现实情况构成反差,引人思考.(或者“暧昧”理解为昏暗幽深,衬托出乡村的宁静,也体现了作者生命成长过程中灰暗的基调以及生命的底色.言之成理即可.)
(2)(4分)描绘断了人脉的山神凹的破败,渲染出颓废的氛围;和煦阳光与灰塌塌的空震撼人心,以乐景衬托出故乡衰败的哀伤;回想并描写年轻的窑洞及美丽的村庄,在对比中突出时间带走一切的伤感;与上文照应,为下文关于时间的思考作铺垫;寓情于景为人物的刻画、主题的突现勾画了底色,使文章更富有情味.
(3)(3分)直接和间接抒情相结合;先用拟人的手法,借“窑洞”的倾听,间接抒发作者对繁华、时间及生命的无奈、应答和坚守的复杂感情;接着用“浩叹”一词,直接抒发作者对时间无情流失、对曾经热闹的伤感和怀想;两种抒情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
(4)(6分)标题中“河流”是陈述的对象,以此为载体叙述了故乡的河流从清澈到干涸的故事;“带走与带不走的”是陈述的内容,这一名词性的短语,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河流“带走”了美景和亲人,“带不走”美好的童年、对亲人和故乡的眷恋以及生命进程中体验到的再渺小的个体也有对生命的守护;同时河流巧妙喻指时间,它的流失带来人事沧桑,作者把抽象的人事变化寓于形象的描绘之中,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带走”与“带不走”构成强烈的对比,引发深邃的思考,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6分)
6.【解答】(1)A结合“日暮天寒”的气候和“探梅踏雪”的行为
(2)A“几何时”是“曾几何时”的意思,是对过去的回忆,而不是“难以确定日期”.
7.【解答】(1)①随从;译文:对随从说. ②致谢;译文:吴王派中大夫南阳人赵咨入朝致谢.③披阅;译文:披阅史籍.④险阻;译文:小国则有防备抵御的险阻地势.
(2)D(或者A)下车:古今同义,走下车子;B涕泣:古义指眼泪,今义指哭泣,流泪;C大夫:古义指古代官名,今义指医生;D博览:古今同义,广泛阅读.故选D(或者A).
(3)从古至今,尚未听说过九州伯这一称号.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项羽封给的汉王,这应该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又能损害什么呢!
(4)大臣们有为国效死的决心、胆识和气魄.
(5)针锋相对,语气坚定;列举事实,有理有据;如魏帝问吴国“主”“状”“学”“征”“难”“大夫”怎样时,赵咨一一列出事实,全面反映吴主的治国策略、吴国与魏抗衡的力量;多用短语构成排比,对答如流,斩钉截铁,充满自信和自豪,在气势上战胜对方,赢得了对方的尊重.
参考译文:
邢贞抵吴,吴的大臣认为孙权应自称上将军、九州伯,而不应接受曹魏的封号.吴王孙权说:“从古至今,尚未听说过九州伯这一称号.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项羽封给的汉王,这应该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又能损害什么呢!”于是孙权决定接受曹魏的封号.吴王至都城的亭舍等侯邢贞,邢贞进门不下车.张昭对邢贞说:“没有不恭敬的礼节,也没有不被实行的法令.而客下敢于妄自尊大,是不是以为江南人少力弱,边一寸兵刃都没有!”邢贞当即迅速下车.中郎将琅邪人徐盛愤怒地看着其他将领说:“我们不能拼出性命为国家兼并许都、洛阳,吞并巴、蜀,却使君王与邢贞结盟,难道不感到羞辱吗?”说着便泪流满面.邢贞听到这些话,对随从说:“吴国有这样的将相,不会甘心久居人下的.”
吴王派中大夫南阳人赵咨入朝致谢.文帝问他:“吴王是什么样的君主?”赵咨回答:“是个聪明、仁厚、智慧、有雄才谋略的君主.”文帝问何以见得,赵咨对他说:“从平民百姓中选拔鲁肃,委以重任,可说是聪;从行伍中提升吕蒙,任为统帅,应该说是明;俘获于禁而不加害,是他的仁厚;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他的智慧;仅占据荆、扬、交三州之地,却对天下虎视耽耽,是他的雄才;屈尊而向陛下称臣,这是他的谋略.”文帝又问:“吴王很有学问吗?”赵咨说:“吴王有战船万艘,军队百万,任用贤能,志在治理天下,闲暇时则博览经典,披阅史籍,吸收书中的精华奇纱这处,而不仿效愚腐书生的作法,只在书中寻章摘句做文章.”文帝问:“吴可以征服吗?”赵咨回答说:“大国有征讨小国的军队,小国则有充分的防备.”文帝接着问:“吴把魏看成是祸难吗?”赵咨对答说:“吴有大军百万,有长江和汉水护城,还有什么祸难!”文帝问:“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几人?”赵咨回答道:“特别聪明通达的人,有八、九十位;像我这样的人,车载斗量,数不胜数.”
8.
(1)(3分)用容貌很丑却要求镜子里现出美丽影子的不可能,比喻不修身却想在世上传好名声的不可能,形象的论证了抽象的名实关系,突出了名为表、实为里的依存关系.
(2)(3分)作者以整齐和谐的句式论述“忘名”“立名”“窃名”三种人对“名”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爱憎情感鲜明的蕴含其中;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并构成排比,在并举中增强了内在的逻辑力量;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气势充沛.
(3)(2分)C
(4)(2分)从全文看,首段提出观点,第⑤段列举的邺下少年随着职位由县令到别驾的变化,从“立名”最终滑向“窃名”的过程,功亏一篑,这与第②段到第④段的事例形成互补,丰富了论述的角度,展现了各种窃名行为不同程度的危害,使论证更加全面.
(5)(3分)名实相依,表现于平时的行动里,巧于作伪还不如拙而诚实.这一观点所表现的人们对名声的追求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也需要较高的道德修养;但是个人名声与平时的行动不吻合,甚至通过伪装来窃取好名声是错误的做法,应该批判,这在当下同样具有现实的警醒意义.
参考译文
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行技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却想在世上流传美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却要求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
我见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于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得不仔细罢了.一旦观察得真切,那种巧于作伪就还不如拙笨而诚实,(否则)接着招来的羞辱也够大的.伯石的推让卿位,王莽的辞谢政权,在当时,自以为既巧又密;可是被后人记载下来,留传万世,就叫人看了毛竖骨寒了.近来有个大贵人,以孝著称,先后居丧,哀痛伤身过度,也足以超过一般人了.可他曾在茅屋之中,还用巴豆涂脸,(有意)使脸上成疮,来显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但这种做作不能蒙过身旁童仆的眼睛,反而使外边人说他在服丧期间的居所饮食都在伪装.因为一件伪装的事情毁掉了百件真实的事情,这就是贪求虚名的欲望无休止的缘故.
有一个士族,读的书不过二三百卷,天资笨拙,可家世殷实富裕,他向来矜持,多用牛酒珍宝玩好来结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对牛酒珍宝玩好感兴趣的,一个个接着吹捧他,使朝廷也以为他有文采才华,曾经派他出境访问.东莱王韩晋明深爱文学,对他的作品发生怀疑,怀疑大多数的作品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构思的,于是就设宴叙谈,当面讨论测试.当时整天欢乐和谐,诗人满座,属音赋韵,提笔作诗,这个士族仓促间就写成,可全然没有先前的风格韵味.好在客人们各自在沉思吟味,没有发觉.韩晋明宴会后叹息道:“果真像我所估量的那样.”
修改子弟的文章,来抬高声价,是一大坏事.一则不能经常如此,终究要透露出真情来;二则正在学习的子弟有了依赖,更加不肯专心努力.
邺下有个少年,出任襄国县令,能勤勉.公事经手,常加抚恤,来谋求声誉.每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有时还拿出梨枣糕饼,人人赠别,说:“上边有命令要麻烦你们,我感情上实在不忍;路上饥渴,送这些以思念.”民众对他称赞,不绝于口.等到迁任泗州别驾官时,这种费用一天天增多,不可能经常办到.可见一有虚假,就到处难以相继,原先的功绩也随之而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