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名校协作体(G12)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2月份)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名校协作体(G12)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2月份)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议论文坛蜚短流长,我们商量什么理想值得期待,我们臧否(pǐ)人物、解析现象、辩论立场,我们时而微言大义,时而聒(guō)噪无聊,也常常言不及义。
B.淙淙(cóng)流水旁有一块岩石,三个人坐了下来。一个人仰望天,一个人俯瞰地,我看一株树,矮礅礅的,树叶油亮蓊(wěng)郁,挤成一团浓郁的深绿。
C.《古剑奇谭》《琅琊榜》等影视作品深受青睐,一时间同类型作品蜂拥而至,投资商一哄而上,然而这类作品中的问题也亟(qì)待反思和解决
D.金庸小说的魅力,不只在于豪气干云的英雄和心灵创(chuàng)伤的故事,还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痴绝、于威严肃穆的权威面前嘻笑怒骂的脊梁和不恋嗟(jiē)来之食的尊严。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
2.(5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最近,大众传播领域的学术语言越来越像在恶搞:一会儿有人吆喝“孔子是丧家之犬”,一会儿有人叫喊“李白是古惑仔”;左边的场子在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右边的场子在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一个劣质学术“秀场”,正在商品展销会的角落里悄悄地拉开了灰色的序幕,试图与吴宗宪、小S争风吃醋,一较高下。
……
既不能感受斗室里枯燥和寂寞的乐趣,又缺乏对学术语言自身应有的热衷和信念,更没有找到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有效途径或话语方式,于是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去卖狗皮膏药,还制造了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乙】这种思维放弃学术话语的理性原则,将它翻译成最时髦、最热门的“无厘头”语言,甚至不惜娱乐化,(大话、恶搞、骇人听闻的新名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公众对话。【丙】对此,公众惊诧不已﹣﹣这就是学术?怎么越看越像初次登场的娱乐小明星滑稽、拘谨的业余表演?这种拙劣的方式,是学术思维中的小媳妇心态的表现:在强大的娱乐话语这个“婆婆”面前哆哆嗦嗦,并以模仿“婆婆”为荣。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幕
B.争风吃醋
C.卖狗皮膏药
D.拘谨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三、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最早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并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英国对中国的投资不仅没有因为“英国脱欧”而减少,相反在过去两年里不断增加。
B.有专家指出,从表面上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斗争起因是手机、游戏,其实,这场战斗更深层的原因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家长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C.专家分析,过去40年来,中国的知识投入和技术积累正在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未来40年中国有望在世界知识竞争力乃至亚太地区版图上占据越来越显著的位置。
D.为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专家建议:保证每晚9到11个小时的不间断睡眠,每日娱乐性质的屏幕使用时间控制在两小时以内,每天累计运动时间至少一小时以上。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9分)
4.(3分)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写出深刻的人生哲理。(20字以内)
5.(6分)下面文段存在多处逻辑错误,请仿照①的模式指出并说明另两处错误。
咸菜是白菜、萝卜等蔬菜经过食盐等调味料腌渍后,可长期保存的发酵食品。发酵后,蔬菜的营养发生一些变化:其一是生成了能降低血压的氨基丁酸,其二是清肠效果更为显著。所以我们应从网到在家制作咸菜的帖子,按其方法多多自制咸菜。不过,咸菜的盐含量大,吃它将使盐的摄入量超标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①前后内容不致,“其二是清肠效果更为显著”不是营养的变化。
②
③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6.(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摘自2018年5月28日《新京拟》)
材料二:
在人口红利条件下,劳动要素接近于无限供给,劳幼力成本较低,资本会获得超额收益,这样以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为自然选择。这种模式支撑了我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而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劳动力成为稀缺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易地获得超额回报,以高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经济减速在所难免。但如果应对得当,人口红利消失后,增长的动力来源反而会变得更加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会进一步增强。这是因为,人口红利条件下的经济增长较多地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快,但非均衡特征突出,持续性较差:而人口红利消失后,经济增长会转变为多要素均衡驱动,可持续性增强。
(摘自201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我国劳动力构成己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主要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已经被高中和大学毕业生为主的供给结构所取代。近几年每年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大约1600万,其中大学毕业生超过700万,占比4左右;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600万﹣700万,占比40%左右;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只有不足300万,占比不到20%.如果说过去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劳动力供给带来的是人口数量红利,能更多地推动经济增长“量”的扩张,那么,现在的劳动力供给构成带来的则是人力资本红利将更多地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无论从产值还是从就业来看,服务业都已成为最大经济部门,服务业发展需要更多依赖高素质劳动力,而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正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相适应此外,红利消失所带来的要素禀赋条件的变化,还会促进全社会史加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在人口红利条件下,劳动力无限供给使得劳动者工资水平难以提高,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向资本倾斜。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尽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改变,必然推动工资水平提高,从而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加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口利消失后,老百姓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会进一步增加,经济增长会更多地惠及民生。
(摘自201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对国家而言,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供给倒结构性改革,而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一劳动力的素质结
构及配置尤为复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名高级技工需要三年五载,练就一名大国工可能
需要二三十年一涵养人力资源需要时间,须有前瞻意识,科学研判布局。对这一代青少年整体上该有怎
样的培养规划,对10年后那一茬又该作何打算?如何优化当下各个年龄段、各层次“劳动力”的就业安排
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必须体现在国家层面的“人力
资源规划”中,体现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协同发力。
(摘自2017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中“人口红利”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口红利条件下,劳动要素接近于无限供给,劳动力成本较低,资本会获得超额收益,这样以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为优先选择。
B.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后的劳动力供给构成带来的则是人力资本红利,将更多地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
C.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劳动力成为稀缺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将无法获得超额回报,以高投资驱效益提高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经济减速在所难。
D.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尽合理的原因主要是在人口红利条件下劳动力无限供给使得劳动者工资水平难以提高,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向资本倾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严峻,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略有起伏,但整体趋势持续恶化,老龄人口则呈现几乎直线式上升发展趋势。
B.人口红利条件下的经济增长较多地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快,但非均衡特征突出,持续性差。
C.服务业发展更多依赖高素质劳动力,目前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相适应续性较差。
D.在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前,劳动力的素质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它的结构及配置最为复杂。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口红利消失”也不必太悲观的理由。
7.(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粽子里的乡愁
琦 君
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那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粽子香了。
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的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有一回,一个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有刪改)
(1)理解文中划践句的含义。
①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②我没这个福份。
(2)题目“粽子里的乡愁”中的“乡愁”具体包含哪些情感?
(3)倒数第二段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小女孩”的悲悯情怀的?请赏析。
(4)这文主要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叙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请你结合原文,谈谈这样叙事的好处。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8.(20分)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治服
【清】李渔
古云:“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俗云:“三代为宦,着衣吃饭。”古语今词,不谋而合,可见衣食二事之难也。饮食载于他卷,兹不具论,请言被服一事。寒贱之家,自羞褴褛,动以无钱置服为词,谓一朝发迹,男可翩翩裘马,妇则楚楚衣裳。孰知衣衫之附于人身,亦犹人身之附于其地。人与地习,久始相安,以极奢极美之服,而骤加俭朴之躯,则衣衫亦类生人,常有不服水土之患。宽者似窄,短者疑长,手欲出而袖使之藏,项宜伸而领为之曲,物不随人指使,遂如桎梏其身。“沐猴而冠”为人指笑者,非沐猴不可着冠,以其着之不惯,头与冠不相称也。此犹粗浅之论,未及精微。“衣以章身”,请晰其解。章者,著也,非文采彰明之谓也。身非形体之身,乃智愚贤不肖之实备于躬,犹“富润屋,德润身”之身也。同一衣也,富者服之章其富,贫者服之益章其贫;贵者服之章其贵,贱者服之益章其贱。有德有行之贤者,与无品无才之不肖者,其为章身也亦然。设有一大富长者于此,衣百结之衣,履踵决之履,一种丰腴气象,自能跃出衣履之外,不问而知为长者。是敝服垢衣,亦能章人之富,况罗绮而文绣者乎?丐夫菜佣窃得美服而被焉,往往因之得祸,以服能章贫,不必定为短褐,有时亦在长裾耳。“富润屋,德润身”之解,亦复如是。富人所处之屋,不必尽为画栋雕梁,即居茅舍数椽,而过其门、入其室者,常见荜门圭窦之间,自有一种旺气,所谓“润”也。公卿将相之后子孙式微所居门第未尝稍改而经其地者觉有冷气侵入此家门枯槁之过润之无其人也。从来读《大学》者,未得其解,释以雕镂粉藻之义。果如其言,则富人舍其旧居,另觅新居而加以雕镂粉藻;则有德之人亦将弃其旧身,另易新身而后谓之心广体胖乎?甚矣,读书之难,而章句训诂之学非易事也。予尝以此论见之说部,今复叙入闲情。噫,此等诠解,岂好闲情、作小说者所者道哉?偶寄云尔。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兹不具论 具:详细
B.动以无钱置服洞 置:贸置
C.履踵决之履 决:裂开
D.是敝服垢衣 敝:破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衣衫之附于人身 不知东方之既白
B.手欲出而袖使之藏 毕礼而归之
C.请晰其解 吾其还也
D.释以雕镂粉藻 仆以口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用古语俗谚,意在表明服饰想要达到与人相宜的效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相互磨合、相互适应,是一个世代层积的结果。
B.作者认为,人应该指使物,而不是物束缚人。寒贱的人,一朝发迹,急于脱下褴楼之衫,穿上极奢。
C.“衣以章身”的“身”,既是形体的身,又是聪慧、愚蠢、贤良、不肖等综合内容的载体,穿着者锦缎罗绮,却愈显其拙,起到反效果。
D.衣服应该与人的年龄、性别、气质、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等表面的或内在的显现因素相称,才能达到体和品性制约着整体形象的境界。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卿将相之后子孙式薇所居门第未尝稍改而经其地者觉有冷气侵入凡家门枯槁之过润之无其人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沐猴而冠”为人指笑者,非猴不可着冠,以其着之不惯,头与冠不相称也。
②丐夫菜佣窃得美服而被焉,往往因之得祸,以服能章贫,不必定为短褐,有时亦在长裾耳。
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小题。
鹧鸪天
【宋】贺铸
重过闾门①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闾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晒干。此二句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中“薤上露,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1)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一首 词,抒发了词人 的情感。(2分)
(2)这首词情深意切、哀婉动人,这效果是怎样产生的?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6分)
10.(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材料二: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污,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1)“割鸡焉用牛刀”在材料一中的含义是 。
(2)材料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教育观念?就此阐明你的理由。
四、古诗文默写.(6分)
11.(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论语》)
(2)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王勃《滕王阁序》)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江花朝秋月夜, (白居易《琵琶行》)
(4)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5)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 。(韦庄《菩萨蛮》)
四、作文(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规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一直墨守成规,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有人说: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
有人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比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名校协作体(G12)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A。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
2.(1)A。
(2)B。
三、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
3.B。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9分)
4.
眼界和格局决定了人的发展。
5
②内容不一致,“按其方法多多自制咸菜”与自己家中无直接关联。
③逻辑混乱,“吃它将使盐的摄入量超标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整个句子杂糅。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6.【解答】(1)B
(2)D.“它的结构及配置最为复杂”错,根据材料四首句是“尤为复杂”,被改为“最为复杂”。
(3)①经济增长模式改进为多要素均衡驱动。②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 ③老百姓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会进一步增加。 ④促进国家科学研判,“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多方位协同发展。
7.
(1)①这句话用了略带夸张的比喻,说明了母亲的话在我心里引起了深深的震撼,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惜福、关心不幸者,母亲的话改变了“我”对乞丐的看法。
②我不能过和你一样幸福的生活(或:我不可能像你说的那样,和你一起生活,一起玩耍、学习。),可见乞丐小女孩早早地经过世态炎凉,过早地看透了世事的辛酸。
(2)对家乡过端午节包粽子(灰汤粽)、送粽子习俗的怀念;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对善良的母亲的怀念;现在身处异乡,无从体味家乡情味的失落(惆怅);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感慨;
(3)运用排比手法,强调女孩留在自己心中的印象之深刻;剖析女孩心理,尝试去理解她、接近她的心灵;设想她的现状,表明作者一直牵挂着她,未曾忘怀;体现出深深的悲悯之情;
(4)①孩子的视角来看,故乡的记忆是单纯而快乐的,如母亲手包的粽子、端午节施舍给乞丐们粽子的善心,都体现出一种简单纯净的美好;②用孩子的眼睛来透视世间的辛酸悲苦和不公平,能带给人更大震撼,如说“我没这个福分”的小女孩,让作者一直难以忘怀,凭借善良之心也无法让所有人获得周全,透露出失意与惆怅之情;③通过孩子时期的“我”与如今的“我”视角的变换,更有力地表现文章主旨,使“乡愁”的内涵更丰富,更令人惆怅。
(答案仅供参考)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8.【解答】(1)B(A.译:这里就不具体说明了;B.置办,译:动辄就以没钱买衣服为说辞;C.译:穿着露出脚跟的鞋子;D.译:这是因为肮脏破烂的衣服。)
(2)A.均为主谓之间取独,助词不译,译:衣衫依附于人;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泛白;(B.连词,但,译:手想要伸出但衣袖将它遮住;连词,表顺承,译:举行仪式后送他回国;C.代词,它的,译:请让我解析它的含义;副词,还是,译:我们还是回去吧;D.介词,用;译:另外换新居,再加上用雕镂粉饰;连词,因为,译:我因为说过的话。)
(3)C.“既是形体的身”错,原文“身非形体之身”,不是指形体。
(4)公卿将相之后/子孙式微/所居门第未尝稍改/而经其地者/觉有冷气侵入/凡家门枯槁之过/润之无其人也
(5)①“沐猴而冠”被人耻笑哦,不是猴子不能戴帽子,而是因为猴子戴帽子不习惯,头与帽子不相称。
②乞丐和种菜的佣人偷来华美衣服穿在身上,往往会因此遭遇灾祸,因为衣服能显示出其贫穷,不必一定是粗布短衣,有时穿长袍也能显示。
9.
(1)悼亡;对故去妻子深切思念;
(2)①比喻;用“梧桐半死”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失去妻子之后的孤苦凄冷之状,加以“头白”,更可见凄苦之情;
②用典,用“薤上露”的典故哀叹妻子生命短暂,表达哀戚之情;
③细节描写(对比映衬),最后两句以回想中妻子挑灯夜补衣的情景反衬眼下“空床卧听雨”的凄凉,既写出妻子的贤惠与夫妻二人的恩爱,更反衬出丧偶后词人的落寞孤独;
④反问;“同来何事不同归”与“谁复挑灯夜补衣”两次反诘,将妻子去世后诗人的怀念与悲痛之情表现得更为深切动人。
译文: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10.
(1)用礼乐之道治理武城县。
(2)大材不能小用,言传不如身教。于孔子学生而言,有大才却治理小小的武城县;于孔子而言,孔子不想说话,就和天道一样,不曾说什么,自然规律不变,孔子认为学生可以受自己影响,有所领悟。
白话译文:
材料一:孔子来到(弟子言偃正在治理着的)武城这个地方,听到了音乐歌曲的声音,孔子微微地笑着说:“宰鸡哪里有必要使用宰牛的刀呢?”
材料二: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四、古诗文默写.(6分)
11.【解答】故答案为: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重点字:弘)
(2)穷岛屿之萦回、即冈峦之体势(重点字:萦)
(3)杜鹃啼血猿哀鸣、往往取酒还独倾(重点字:哀)
(4)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重点字:噎、霭)
(5)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重点字: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