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浙江、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与西方大片( bì)美的震撼特效,契合民族感情、彰显国家精神的内容,使得《流浪地球》的票房能在竞争激烈的春节( dàng)期中独占鳌头。

B.皎沽的月光爬上(liú)金宝顶,绵延的灯彩映出角楼的( guī)丽,绚烂的灯光秀把城楼照得璀璨﹣﹣历经沧桑的故宫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之中。

C.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luó)荦大端,从中汲取精(suí)并加以淬炼,一定能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丰厚底蕴和淋漓原气。

D.没有甄别地乱用、滥用网络词语,将造成语言系统( hūn)乱,妨碍交流;对网络词语嗤之以鼻,( bìng)弃不用,会削弱表达的时代性与鲜活味。

 

2.(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落后是挨打,发展却挨骂。这是一种怎样的“逻辑”?(甲)多年来,外部对中国的发展,关注与猜疑并存,误读和误导皆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从未消歇。虽然中国一再声称没有侵略称霸的基因,可融入世界的过程并不轻松。比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应顺理成章,实际上却一波三折,谈判一谈就是l5年。……(乙)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曾这样说,“我们应当从世界来看国家,不应当从国家来看世叠。这样能够扩大我们的视界,扩大我们的视野。”这就是说,应当学会用世界语言来讲述好中国故事。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我们有能力取得这样的成就,难道还讲述不好成就背后的故事?(丙)况且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贡献,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好故事的元素千千万万,好故事的题材络绎不绝!

(1)文段中加点的语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歇    B.顺理成章    C.况且    D.络绎不绝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己    C.丙

 

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旷日持久的“脱欧”行动使英围航空、餐饮、制造、运输等多行业受到冲击,加深了民众的焦虑感,多方压力让英国政府进退两难。

B.于教授擅写人物,她用诗意的文字、散文的笔法,将记忆中的人物与历史事件、眼前景物结合,创造出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C.房地产行业关涉社会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期望通过一个想法或意见的出台解决目前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不现实的。

D.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全面禁止还是合理引导,是刚性约束还是柔性管理,成为考验学校和教师的难题。

 

4.(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肥猪拱门”“龙风呈祥”等传统题材“遏冷”,   。新兴的剪纸艺术,增加了生肖题材,龙蛇马羊,年年更换,这种剪纸,让人感到  既亲切又应时。此外,   ,使其面貌一新。比如这几年兴起了国画、年画样式的剪纸,让人感觉熟悉又新颖。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任何实用的艺术,倘无需求便要消亡,   ,自然获得新的生命。

5.(6分)阅读下面几位高三学生的对话,完成各题。

       甲:我特别想读些经典著作,但现实是时间太紧,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一点都不过瘾。

       乙:看看杂志也挺好的,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读一篇可以,读两篇也可以,想停就停。多方便啊!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

       丙:我呢,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花费时间不多,效果比看杂志要好。

(1)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每点不超过4字)

(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80字。

二、现代文阅读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庙会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为最多,最长的如淮阳人祖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期限长迭一个月。较短的只有一天,一般的庙会在三天左右。另外,庙会的期限还表现在以著名历史人物、传说人物的生日、忌日为庙会高潮。夏收、秋收季节一艘来说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

(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一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

       材料三:

       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这种借神灵之力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中,往往开始都是銮驾仪仗、三班六房的书吏衙役,然后才是各种杂耍舞队。前面有铜锣开道,扮演者高举“回避”“肃静”大牌,还有旌旗伞盖,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在福建的神道出巡活动中,如果省城隍路遇瘟部尚书,城隍的神位要停在路边,尚书的神位则在路中央,代表城隍的香头要趋前三叩,表示接驾来迟,罪该万死,请求恕罪。代表尚书的香头则挺胸凸肚,抚慰告诫一番。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限制,人们扮演着现实生活中距离极为遥远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方符号系统”,而只是在“应用”,并不是在摧毁。正如克劳克所说,这些东西“有时允许被用来对文化的既定秩序进行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一既定秩序”。

(摘自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材料四:

       采自原始宗教的庙会的狂欢精神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经历了世俗化或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远古社会宰牲以谢神,变成庙会游神期间的大吃大喝,满足久违了的食欲需要;原始的歌舞仪式和群众狂欢,变成后代的各种集体娱乐形式,以满足压抑已久的。声色本能;伦理道德对男女、服饰、举止、交往的诸多限制,也在宗教信仰的借口下被冲破……可以说,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很大的理性意义。

(来源同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庙会狂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庙会的狂欢精神就是指在庙会中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

B.城隍庙会的狂欢活动既应用了“官方符号系统”,又突破该系统的等级限制。

C.经历了世俗化后,庙会狂欢开始发挥调节器的作片J,满足人们压抑已久的欲望。

D.庙会的狂欢精神经历了世俗化的转变,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会主要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举办,期限长短不一,高潮通常发生在著名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生日或忌日。

B.清末民初澄城县2月至4月高频率地举办庙会,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一直以来的对于耕

种的祈愿,或者说担忧。

C.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完全模仿现实巾地方官员的排场,是庙会活动对现实“官方符号系统”讽刺的一种表现。

D.人们在世俗化的庙会活动中大吃大喝、集体娱乐,借娱神的名义实现娱人的目的,使压抑已久的理性诉求得以满足。

(3)当今社会哪些活动具有庙会式狂欢精神?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7.(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路灯和我们的街

【土耳其】阿古兹•涅辛

 

       我们街上的邻居对于四年举行一次的参议员选举觉得很不理解,而且怨声载道。您别以为我们有自己的参议员,能替我们做主,哪有这样的好事?……也别以为我们能从自己街坊里选出一个参议员。那是白日做梦!参议员们根本不到我们这务街上来,要是真有一位信步走来了,那么他一定出不去。汽车从来不从我们这条街经过,电车不通,大车也不来,就连骡子也过不去。

       您可别一高兴就路过我们的街﹣﹣保管连您的怀表也会停住。一个文明人在这个大城市里见到这样的街道,他的大脑准会出现故障。

       可是我们却整天在这条骡子也过不去的街上来来往往。大姑娘们拖着木屐吧嗒吧嗒地走着,光脚丫的孩子们在噼啪噼啪地瞎闹。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就住在这条街上,能不走这条路吗?

       可是我们街上的居民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要管起国家大事来了!他们居然不满意四年选举一次!

“哎,你们都是什么人哪?你们知道什么是选举吗?你们懂得参议员是怎样的人吗?”我这样劝解他们、可是白费劲。他们哪能懂得这些?他们自作聪明,而且根本不想明白一点道理。这也难怪:他们每天来往的这条街道是连骡子也过不去的呢。

“那好吧,既然不赞成四年选举一次,那么八年选举一次怎么样?”我对他们说。

“不,选举次数要多些!”他们回答说。

“两年选举一次吗?”

“不,老兄!要每天晚上天一黑就来一次选举。”

“哎﹣﹣敢情是咱们的街坊都疯了。”我叹了一口气。

       我们这条街也真怪,每个居民都欠着一身债。这里房东在撵房客,那里的债主把门捶得震天响。门板上横七竖八地刻满了道道儿,因此送牛奶的,卖水的和面包铺掌柜的都没法再用小刀或铅笔在上面做记号了,小商贩在主顾家的门上用刀或铅笔画道,作为欠账未付之记号。我们天还没亮就起身,然后一直到中午都在为生活而奋斗:又是还债啦,又是收账啦,闹得不亦乐乎。从中午到第三次祷告,是母亲揍孩子的时间,过了这段时间直到天黑,就是弦子你打我、我打你的时问了。在一片搬嘴弄舌、说长道短的气氛中,夹杂着煎大葱的气味。在这个时候,妇女们也不忘彼此相骂。而从晚上一直到天亮,她们就一直和自己的男人吵架。

       据说咱们这个地球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这和我们有什么相干?我们街上的战争并没有停止。

       总之一句话:我们街上的居民被这些所有使人忧伤、悲伤、烦恼的事弄得疯疯癫癫了。

“我说各位街坊,像选举这样的大事能每夜来一次吗?”我想说服他们。

       不料问题根本不在这里。

       这里面另有文章。我们街角上有一座路灯。不瞒您说,这座路灯是有名无实的:它既没有玻璃,也没有灯罩,也没有灯头,一句话﹣﹣凡是路灯所应该有的一切玩意儿它一概没有,有的只是一根铁柱,可是我们已习惯叫它路灯了。

       我们街上的居民早就忘记了路灯应该照耀街道这样一条真理,这根铁柱子光秃秃地竖立在街角,就好像一种装饰品、可是它倒能使孩子们解闷开心。他们走在铁柱周围转来转去,一看见乌鸦落在铁柱顶上,就拿弹弓射它们、这座路灯是谁装的呢?是一位什么大慈善家?慈善团体吗?国家吗?政府吗?市政府吗?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装的?为了什么?管这些干什么,我们只听年逾古稀、行将就木的老年人说过。

       这座路灯只在当年雷莎德苏丹登位的时候亮过一次,后来公布宪法的时候,它还点过一两夜。至于它在共和国宣布成立的时候有没有点过,至今还是一份疑案。有的人说点过,有的人却说没点过,现在言归正传,且听我们的街坊对路灯和选举的关系如何解释。一位老大爷心直口快地说:“您记得不久以前的那次选举吗?在选举的那天,给咱们的路灯安上了灯罩、玻璃、灯头,当天晚上就点上了煤气。咱们这条街顿时热闹起来了!可是一过了那夜,直到如今,路灯都没有亮过。”

       感谢上帝,这下子我总算明白过来了。我懂得了我们这条街上的居民为什么希望每天晚上天一黑就进行选举﹣﹣因为一选举我们的路灯就亮。说实在的,我是同意他们的意见的。

(1)对每天选举参议员的提议,“我”的态度前后不一,为什么?

(2)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有人主张将小说标题改为“选举”,你是否同意?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本文叙述特色鲜明,试从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顺序等三方面加以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

8.(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送周御史序

归有光

 

       士之居官,非以卓爵禄、操利势、使人奔走承奉之为荣;惟其所至有惠泽及于人,使其民爱戴之如父母,令名垂于无穷,此其所以为荣也诗日:“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言君子能以道得民,民爱慕其德,咏歌其衣服容貌言语之美;其还归于周矣,而万民犹望之也,嘉靖乙卯,侍御余姚周公,被简命采按昊中。故事,御史巡行天下郡国,率一岁还报。公满岁且去,而吏民伏阙上书愿留者数千人。诏听复留。于是岁及三栽,始改命提学于南畿.盖巡按御史无再岁者,其奉特旨,自国初以来,如公等比,三四人而已。公在吴,每行县还,百姓扶老携幼,填溢街巷,使车不得行。嗟乎!仕而得民之爱慕如此,可以为荣矣。

       国家贡赋,仰给东南,异时承平无事,不幸遇水旱,有司犹不肯议蠲贷;而自顷岁岛夷为寇,兵兴,赋调滋繁矣。然盗瑜度大海,轻行内地,数千里间,剽掠一空。岁复大旱,民嗷嗷无经宿之储。当时议者犹以国计为辞,而海上用兵,所急者财贿,闻蠲赋之语,往往相顾而笑。公独慨然上奏,尽停苏、松岁入数百万,以死伤垂尽之民,而措之衽席之上。自寇之入人皆忧将之不选兵之不练赋调之不给而已若如议者拘挛之见非惟税无所出将尽驱东南之民以从贼。朝廷岂徒失数百万石之赋而已哉?

       昔人有言,古之大过人者,能于扰攘急迫之中,行宽大闲暇长久之政。此天下所以不测而大服也。使世之君子能持此说,荑狄之患,庶乎可免矣公为政宽大不扰,受命分阃,皆先进老臣,辄裁之以法;所调天下兵聚海上,狼、广、粤、荧之人,绎络城下,无不敛戢,民不知兵行之害。此皆卓然可称者公去昊之明年,士大夫多纪述之而河南布政使雍里顾公因民之志,作颂一首,以谓古诗三百篇作者皆不自为序,而有待于氏之徒,故属其序于鄙野之人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南畿:今南京。苏、松:今苏州市区和吴江区。分阃: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狼、广、粤、焚(b6):指古代不蒙礼乐教化的蛮族。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垂于无穷

令:让,使

B.被简命来吴中

按:巡视,巡查

C.以死伤尽之民

垂:接近

D.受命分阃,皆先进老臣

先进:前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还归于周矣

其还也

B.民嗷嗷无经宿

况草野无闻者欤

C.此天下所以不测大服也

侣鱼虾友麋鹿

D.而有待卜氏之徒

至激义理者不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御更为政宽大,任人唯贤,深得百姓爱戴:他每次巡行地方回来,都有百姓成群结队地围着向他请愿,以致街道拥堵,公乍难行。

B.面对遭受海盗、天灾的形势,议者犹墨守成规,唯独周御史敢于谏言,请求暂免赋税以安抚苏、松两地百姓,足见其为民担的品格。

C.文章开篇明确提出士大大做官应惠泽百姓,为下文叙述周御史的事迹张本;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体现了古文“序”的文体特点。

D.作者两次提到《诗经》:开头借《诗经》语句赞赏周御史“以道得民”,有君子之风;结尾引《诗经》体例,自然而巧妙地交待作序缘由。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寇之人人皆忧将之不选兵之不练赋调之不给而已若如议者拘挛之见非惟税无所出将尽驱东南之民以从贼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满岁且去,而吏民伏阙上书愿留者数千人。

当时议者犹以同计为辞,而海上用兵,所急者财贿,闻蠲赋之语,往往相顾而笑。

四、诗歌阅读

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江上早秋

【明】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

 

【注】此诗作于丙申年(公元1356年)。袁凯时年四十岁。朱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

(1)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悲”的具体内容。

(2)全诗是怎样一步步表达“悲”的情感的?试作赏析。

五、名著阅读

10.(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

(2)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

六、古诗文默写

11.(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仰之弥高,   。瞻之在前   。(《论语》)

(2)且臣少仕伪朝,   ;本图宦官达   。(李密《陈情表》)

(3)   ,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赤壁赋》)

(5)人人尽说江南好。   。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

七、作文

12.(6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功的成是成就自己。功是功德天下。﹣﹣马云

       不要追求去做一个成功者,而应追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爱因斯坦

       读了上述两句话,作为即将开启人生新旅程的高三学生,你有着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

 

2.

(1)D

(2)B

 

3.B。

 

4.

传统剪纸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求;

新兴剪纸还借用其他艺术形式;

若能顺势应变,与时俱进。

5.

(1)碎片化、功利性

(2)示例l:碎片化和功利性,使得学生阅读范围十分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影响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示例2:当下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明显的碎片化、应试化倾向,主要原因是学习时间紧和考试压力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语文老师很难奏效,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

二、现代文阅读

6.

(1)B

(2)D

(3)狂欢节、选秀节目、足球赛、“双十一”购物节等活动。

示例1:“双十一”购物节,人们疯狂购物,甚至透支消费,颠覆了传统“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消费理念。它又是调节器:较多的购物折扣,释放了平日被压抑的购物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物质需求。

示例2:当下,不少人热衷于“抖音”等短视频社交软件,这就具有狂欢精神:各种人、各种视频、各种评价充斥其间,似乎充满了非理性的“狂欢”;背后却潜涵着追求个性、自由、平等的理性目的。

7.

(1)开始我认为居民完全不懂政治,提议“每天选举参议员”非常荒唐。后来明白了只有参议员选举时路灯才会点亮的事实,才真正理解居民。

(2)描写环境:以时间为序,完整再现街坊们一天的生活,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贫穷、混乱和悲惨。照应情节:承接上文“这条街也真怪”“咱们的街坊都疯了”,为街坊们希望通过选举点亮路灯改善生活的内容作铺垫。突显主题:街上居民生活如此困顿、混乱,与前文关心参议员选举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3)不同意。“我们的街”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文章中心事件是围绕“路灯”展开的。“路灯”象征底层民众的政治诉求。“街”揭示底层民众生活的现实环境:混乱、拥挤、贫穷。题目新颖,有悬念,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意。“选举”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每天选举参议员”的提议,反映了底层人民恶劣的生存环境,及对改变现状的迫切需求;只有选举参议员才能点亮路灯,讽刺了选举制度的荒谬和社会的黑暗。

(4)叙述视角:小说选用了有限视角,让故事逐步展开,引发读者的探究兴趣。叙述人称:以大街居民的身份,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叙述,真实亲切,让读者有代入感。叙述顺序:主体部分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流畅自然;有关街道居民生活和路灯的内容,则采用补充叙述的方式,对前文进行交待,方便读者理解,并体现主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

8.【解答】(1)A.句意为:美好的声誉流传,没有穷尽。令,好的、美好的。选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2)b(A.其,代词,代君子。后句其,加强语气,还是。B.前句句意为:百姓嗷嗷待哺,没有度日的粮食储备。之,结构助词,的。后句句意为: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之,结构助词,的。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前句句意为:这就是社稷遭遇危机却能使百姓顺服的原因。而,连词,表转折,却。后句句意为:以鱼虾和麋鹿为朋友。而,连词,表并列,和。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前句句意为:但是卜氏这些人又等着。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后句句意为:至于那些被正义公理激愤的人当然不是这样。于,介词,被。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3)A.“都有百姓成群结队地围着向他请愿”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公在吴,每行县还,百姓扶老携幼,填溢街巷,使车不得行”可知,百姓是成群结队围着周御史,给他送行,而不是请愿。选项概括和赏析不正确。

(4)自寇之入/人皆忧将之不选/兵之不练/赋调之不给而已/若如议者拘挛之见/非惟税无所出/将尽驱东南之民以从贼

(5)您时间到了即将离去,可是几千个官吏和百姓跪在台阶上向天子上书希望您留任。

那时候议事的人还拿国家大计作为说辞,可是海上作战急需的就是财物,(他们)一听到减赋 的话,总是相互看着,暗自嘲笑。

四、诗歌阅读

9.

(1)身世之悲、失职之悲、战乱之悲;

(2)先写植物之景,触景生情,直接抒发身世之悲。

再借写鸟类,暗示自己不与谋利小人同流合污,以至像江鹳一样耿介坎坷、孤苦无依之悲。

最后总括秋色、战乱,又借用宋玉的典故,写出自己对于时局、仕途、岁月的无奈之悲,收束全诗。

 

译文:

满池的茨菰与蒲草已经倒下,菱花菱叶也已参差不齐。

就从眼前的景物来看自己的身世,只怪身世飘零蹉跎岁月。

野鸭找到食物争着远离,唯独江鹳为了躲避江风迟迟不归。

战争连年在今日与秋色相连,我的白发多过宋玉的悲伤。

五、名著阅读

10.

(1)言过其行,言行不一。

(2)孔子强调言行一致,反对言过其实,是正确的。对于“讷于言而敏于行”,有轻视语言表达的倾向。在今天“敏于行”固然重要,但“敏于言”也不可忽视。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说:“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六、古诗文默写

11.【解答】故答案为:

(1)钻之弥坚  忽焉在后。(重点字:弥)

(2)历职郎署    不矜名节。(重点字:矜)

(3)一夫当关。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羽化而登仙。(重点字:冯)

(5)游人只合江南老    画船听雨眠。(重点字: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