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7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2)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用心一也。(《 •劝学》)
(3)杜牧《过华清宫》诗中讽刺统治者穷奢极欲、滥用民力的一联是“ , ”。
2.(2分)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含义接近的一项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3分)证婚人在婚礼上要表达对新郎新娘同心永结的祝愿,下列现代诗中最适合引用的一项是( )
A.那河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被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C.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D.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二、阅读70分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财经界的热词。这个词在经济学界却不陌生,它背后是一个影响巨大的经济学派﹣﹣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注明的拉弗曲线(见图)就是来自这个学派。供给学派是1980年代市场化潮流的理论基础,里根经济政策依据的就是拉弗曲线。
②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是供给学派的鼻祖。大名鼎鼎的萨伊定律这么说:供给创造需求。比照今天流行的各色谬论,萨伊定律具备了真理的简洁特点。萨伊定律是19世纪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思想,真是那时几代人的幸运。
③供给创造需求是指,一项商品生产出来,与人交换,这使生产者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人们总是拥有无穷的欲望,欲望却不都是需求。只有提高生产水平,创造和他人交换的价值,才算是具有消费能力。这个道理很简单,穷人消费面包不是宝马,这是由他的支付能力决定;太空旅行无法成为大众消费品,这受限于人类整体的经济水平。
④人类经济活动不是为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而是为了消费。为提高消费水平,唯一出路是提高生产力。从个人看如此,国家社会的繁荣也循此道。唯有节制当下欲望,努力发展生产,经济才能发展,发展能力才能增强。农民不将粮食挥霍一空,他储存种子,将多余粮食用于交换,换取金钱,购买生产资料;猎人不将猎物一吃而空,最好驯养储存,用它作交易,换取工具改进的资本。持家有道者绝不鼓励挥霍,而是将目光放得长远,蛋孵鸡,鸡换羊,牛羊成群无穷尽也。在此过程消费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生产发展的自然结果,却不说明消费拉动生产发展。这里面的逻辑关系需要理清楚。
⑤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横空出世。凯恩斯奉行需求决定论,他批评萨伊定律,他说商品生产出来之后,人们并不总是对它有需求,怎么能叫“生产创造需求”?请注意,凯恩斯歪曲了萨伊定律的含义。他说需求往往不足,很多东西生产出来后,人们并不会购买。但是垃圾产品无人购买,这不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吗?这需要企业家做出调整,否则长期将会破产。
⑥凯恩斯认为,人们不愿意消费,生产势必陷入停滞;生产一旦停滞,就业不保。消费力又是来源于就业,怎么能让企业破产呢?消费不足是最大祸根,保护就业成了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前者需要时时刺激,以免生产陷入停滞;后者需要刻意保护,以免消费力减弱。政府组织工人挖沟再没意义,凯恩斯也认为也有其价值:工人挖沟可保证就业,刺激消费,让经济运转起来。做无用之功却能拉动经济增长,凯恩斯经济学真是好神奇啊。
⑦凯恩斯经济学流变数十年,最初样子早已面目全非,但他对消费的重视却被继承下来。 这里面很大程度是短视和直觉的后果。支持者认为,消费一开动,大家全部有生意做。如果不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其实他们错了。人们欲望无穷,消费只是生产的自然结果,根本无须考虑,更不需要刺激。当消费不足,问题出在生产出现错误。要提高生活水平而大肆消费,就像为家族兴旺而挥霍无度,短期光鲜,长期看完全是南辕北辙。
⑧供给学派重视发展生产,消费学派主张刺激消费,由于知识立场的分歧,他们提出的政策主张完全对立。供给学派主张给企业减税,恢复企业活力;消费学派主张众多掏腰包,必要时政府帮忙消费。供给学派反对通货膨胀,认为那样是稀释纸币,不利于储蓄;消费学派则一再鼓励央行放水,恨不能将利息降至负数。中国人素以高储蓄闻名,在前者眼中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在后者眼中却是阻力。很多供给学派的学者主张回归金本位,用黄金锚定政府发钞数量。对此,消费学派深恶痛绝,用通货紧缩理论以作攻击。
⑨经济发展应重视生产还是消费,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很简单。可惜,经济学是一门被罹误太深的学科。各种谬种流传,数理计算和模型构建纷沓选出,宏观经济变成一门水晶球算命似的学问。希望未来的经济学主流回归正常,人们能用朴素正确的道理想问题。
(1)概括第①段的段意。
(2)第③段和第⑤段的加点词“需求”含有有什么不同?
(3)第④段用农民储存种子、猎人驯养储存猎物的例子,意在表明 。
(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拉弗曲线图象生动直观地描述税率和税收的关系。
B.第③段“穷人消费面包而不是宝马”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第⑧段比较了供给学派和消费学派的差异,褒贬十分鲜明。
D.第⑨段划线句比喻经济学已成为重在预测经济趋势的学问。
(5)根据文章推断,作者可能反对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和产业优化重组。
B.出台“高福利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
C.降低企业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D.防范金融风险,防止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6)根据文章,概括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发展。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的茶园 甫跃辉
①不记得第一次随奶奶进茶园是几岁了,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印象中的茶园恒久地保持着一个样子: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茶园是分为两片的,一片靠西,一垄一垄种着规整伏顺的茶树,稳稳地立在天底下,如一颗一颗蓬松懵懂的大脑袋。茶树下的土常常是新翻的,难得见到杂草。很明显,这样的茶园也是有主人的,自然不能由着我和奶奶去采。我们能去的茶园,是靠东那边的。钻进一片低矮的小松林,荡开一张又一张迎面而来的蜘蛛网,眼前忽地开阔了,展现在眼前的,便是我和奶奶要去的茶园了。
②回想起来,大概也不过几十上百株茶树。高的高低的低,有的羸弱,有的丰赡,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张牙舞爪。总之,是浸有一株体态丰满珠圆玉润的。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它们被种茶的人遗忘了,或者说是放弃了。它们也就此得了大自在,自在生长,也自在死去。确实有些已经死去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兀自挺立着,任由四围的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点恣肆快意。又何止这一角,放眼望去,整片茶园都被葳蕤的野草灌木野蛮生长挤满了。它们挤挤挨挨,在耀眼的春日阳光下,发出嗡嗡嗡的墨绿声音。而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默然,肃立。﹣﹣这一切,不过是现在的我翻检记忆时的想象罢了。小时候是不会去揣想植物有没有各自的精神的。只要一进入那片茶园,我便胡乱跑开了﹣﹣偶尔,也帮着奶奶摘些茶叶,不过摘得两捧,就撂挑子不干了。如今想来,那便是我的百草园啊,我可以尽情去搅扰那杂草,去攀折那灌木,去看一朵一朵的野花,有不起眼的鼠曲草,也有夺目的茶花。
③那时还不知道茶花和茶树的异同,只是盯了茶花看,纳闷着怎么这么大的花呢,怎么这么厚实的叶子呢?想从上面摘下嫩茶叶来,却遍寻不着。再去茶树上找花,也能找到,可远没这么扎眼,细弱的枝条上一个一个小小的绿蒂花苞,那绽开来了的,是小朵小朵白萼黄蕊,蜜蜂嗡嗡嘤嘤地悬浮在花蕊之上,欲停不停,欲飞不飞。凑近了,嗅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是那艳丽的茶花所没有的,摘了放到嘴里咀嚼,涩中回甜,清新悠远。
④奶奶摘够了茶叶,或者把这一片茶园都摘秃了,我们才重新钻出小树林。回到家后还有很多活要干。奶奶先是找出一个大的簸箕,把背篓里的茶叶倒出来,翻晒一下,清理掉不小心混进里面的杂物;然后把茶叶下到大铁锅里,那铁锅直径将近一米,茶叶绿蓬蓬地堆了大半锅;接着,烧上火,烘焙。这是个慢活儿,急不来的。也不记得需要多久,那小山似的茶叶才软塌了下去,烟气袅袅,茶香四溢。烘焙好的茶叶再次回到簸箕上,奶奶蹲下身,将滚热的茶叶一遍一遍在手下揉搓。我摸过,那时的茶叶又湿又烫,不知道奶奶怎么能禁得住;这一切工序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奶奶把揉搓好的茶叶匀匀地散开在簸箕上,端到太阳底下晾晒。奶奶有一双“解放脚”①,走起路来并不是很方便的,人又很矮小,两手伸展开端了那直径远超一米的铺满新茶的簸箕,她便踮着脚,身子吃力地朝后拗着。
⑤过不了多少日子,新茶晒干了,留下一部分给家里,剩余的,都由奶奶背到街市上去卖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奶奶到街上卖过茶叶,卖过麻绳,大概还卖过些别的什么小零碎。可我一次都没跟她去过。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我全然不知道。
⑥黄昏里,奶奶回来了,背篓里多少会有些吃的,有时是几个橘子,有时是几根香蕉。
⑦考上复旦那年,家里为我上学的费用东拼西凑,谁也没想过要和奶奶说说这事。一天下午,奶奶把我叫到跟前,翻开一层一层衣襟,翻出一个敝旧的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袋子用细麻绳绑缚得严严实实的。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
⑧“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我怎么能要呢?我推脱着,说家里的钱够了。
⑨“那不一样,这是奶奶的心意。你不要嫌少,奶奶卖茶叶和麻绳攒下的。你拿着!”
⑩可是,我怎么能要呢?
⑪终究,我没要奶奶的钱,她仰起头,一双遮了厚厚阴翳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低垂了头,一再跟她说,家里的钱够用的,够用的。
⑫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多岁的奶奶是再也不能上山摘茶了。我忽然意识到,奶奶似乎根本就是不喝茶的啊。而我呢,也再喝不到奶奶做的茶了。
⑬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大概全然忘记深山里那片茶园了吧?更不会记得,她曾经在那片茶园的其中一株茶树下的奇遇﹣﹣
⑭那是暮春时节,奶奶看见一株高大蓬勃的茶树,走近了去,摘那满树鲜嫩的芽儿。似有窸窸窣窣的声响,再听,又什么声息都没有。三五分钟后,忽然,茶树根下呼隆几声,窜出个东西来,咯咯几声,扑棱翅膀,逆着阳光飞远了。“是一只老野鸡啊,尾巴那么长﹣﹣”奶奶朝我比划。讲述这些时,奶奶已经回到家里了,她没能带回野鸡,却带回了九颗蛋。浅蓝色的九颗,攥在手里,似乎可以感知到蛋壳里跳动着生命。我的失落和兴奋是可想而知的。失落的是,没抓住那只野鸡;兴奋的是有这九颗蛋,不也等于有了野鸡么?吊诡的是,二十多年后,我竟然无论如何想不起来,是怎么处理那九颗蛋的了。是给炖了,还是交由家里的老母鸡孵了?我既想不起野鸡蛋的味道,也想不起孵出的小野鸡。
⑮记忆在无可挽回地远离,正如故乡在无可挽回地远离。那储存于一片茶叶上的味觉依恋,竟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怎能不叫人嗟之叹之。
【注】①解放脚:旧时缠过是后来又放开了的脚。
(1)对第①﹣③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说茶园“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荒僻荒凉”是指茶园无人照看管理,“生机盎然”是指茶园花木繁茂。
B.第②段提到死去的茶树时说“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点得恣肆快意”,不见晦暗,充满乐观的色彩。
C.第②段描写茶树,“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默然,肃立”,实际上是以树喻人,象征奶奶勤劳、慈爱的人格精神。
D.第③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描写茶树上的花,时隔多年依然历历在目,足见是作者记忆中的珍藏。
(2)赏析第④段画线句中“踮”和“拗”字的表达效果。
(3)分析第⑦﹣⑪段奶奶和“我”的心理。
(4)第⑬﹣⑮段有什么作用?
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回车驾言迈①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②。
【注】①回车驾言迈:转过车头,驱车远行。②荣名:美好的名声。
(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诗。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忽悠”“茫茫”等叠词渲染出苍凉凄清的氛围。
B.“四顾”二句运用比拟手法,意在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C.“盛衰”二句前后存在因果关系,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D.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不事雕琢,情景交融,富于哲理。
(3)结合作品内容评价诗中表现的人生态度。
7.(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武帝末,巫蛊事①起,吉以故廷尉诏治蛊狱。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古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置闲燥处。吉治巫蛊事,连岁不决。武帝疾,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上谴使者分条中都官②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到狱,吉闭门拒使者不内,曰:“皇曾孙在。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狱系者独赖吉得生。后昭帝崩,无嗣,大将军霍光尊立皇曾孙,是为宣帝。吉为人深厚,不伐善。上大贤之。
②后五岁,吉为丞相。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③,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好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狠,以吉知大体。
(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巫蛊事:巫蛊是一种加害仇敌的巫术。汉武帝万年因蛊惑之事而怀疑卫太子刘据,后者被迫起兵,后被镇压自杀。②分条中都官:分别通知京师各官府。③殿最:官吏政绩的考核等第。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吉以故廷尉诏治蛊狱②吉闭门拒使者不内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诏狱系者亡轻重
A.死亡 B.逃亡 C.损失 D.无论
②吉为人深厚,不伐善
A.进攻 B.损害 C.夸耀 D.除去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吉以故廷尉诏治蛊狱 |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B.民斗相杀伤 | 及时相谴归 |
C.恐有所伤害也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D.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4)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吉见而怜之。
②穰还,以闻,因劾奏吉。
(5)根据第①段,丙吉“闭门拒使者”的原因是
A.丙吉治理巫蛊案无果,担心被治罪。
B.丙吉惧怕因庇护皇曾孙而被指谋反。
C.丙吉认为皇曾孙无罪应保护其安全。
D.丙吉认为狱中所有人都无被杀之理。
(6)概括宣帝以及掾史对丙吉的看法及其依据。
8.(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芝阁记 王安石
①祥符时,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其大吏,则天子赐书以宠嘉之,小吏若民,辄锡金帛。方是时,希世有力之大臣,穷搜而远采,山农野老,攀缘狙杙,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绝,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间,盖几于尽矣。
②至今上即位,谦让不德。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于是神奇之产,销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间,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况于行先王之治哉?
③太丘陈君学文而好奇。芝生于庭,能识其为芝,惜其可献而莫售也,故阁于其居之东偏,掇取而藏之。盖其好奇如此。噫!芝一也,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于凡民,夫岂不以时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者,何以异哉?此予之所以叹也。
(1)祥符年间,芝“几于尽”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3)下列对陈君建阁藏芝的原因的推测,合理的一项是
A.不满皇帝迷信祥瑞粉饰太平。
B.进献朝廷颂扬今上谦让有德。
C.为芝草不遇于时而感到惋惜。
D.先居为奇货再伺机高价出售。
(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应以士人际遇的贵贱来区分是否有道。
B.作者把士人不应为贵贱所役使作为文章的主旨。
C.作者为士人的际遇为何有贵贱之分而感到困惑。
D.作者认为士人和芝草贵贱有别的原因是一样的。
(5)清人沈德潜评价《芝阁记》“用意多在题外”。请对此加以赏析。
三、写作70分
9.(70分)根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锤子的打击造就了宝剑的锋芒,而溪水的欢歌却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2017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10分)
1.【解答】故答案为:
(1)幽咽泉流冰下难 (重点字:难)
(2)下饮黄泉 荀子(重点字:泉)
(3)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重点字:荔)
2.B。
3.B。
二、阅读70分
4.
(1)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它的影响巨大。
(2)第3段的“需求”指的是消费能力,第5段的“需求”指的是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3)只有提高生产力,才能提高消费水平。
(4)D
(5)B
(6)19世纪萨伊古典经济学,供给创造需求:1930年代凯恩斯的需求理论:需求决定供给;1970年代供给学派:需求适应供给。
5.【解答】(1)C.概括不全面,还应该有奶奶的顽强精神。
(2)奶奶过去缠过足,因此会“踮”着脚;奶奶人又矮小,端簸箕会吃力地向后“拗”着。作者用这样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奶奶劳作的辛苦,也表达了自己对奶奶的爱和思念。
(3)奶奶不喝茶,采茶原本就不完全是为了自己。作者考取大学,奶奶从内心里感到高兴,能够用自己辛劳所得给作者一点自助,也是奶奶的心愿,而作者的拒绝令奶奶倍感失落。奶奶赚钱不易,作者不忍接受奶奶的钱财,但拒绝又会令奶奶感到失落,作者内心不安。祖孙两人心情虽有不同,但都出自对对方深情的爱。
(4)最后三段表明,我们不但会遗忘,连记忆也并不可靠,记忆中夹杂了大量的想象。作者在时间上远离了童年,在空间上远离了故乡,但希望在心理上永远和奶奶在一起。最后三段实际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珍惜亲情,珍惜美好的往昔。作者以此三段结束全文,深化主旨。
6.【解答】(1)古体诗。
(2)B.“意在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错,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但着一“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感觉衰飒如秋,暗示韶华易逝、人生无常,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
(3)作者认为时光易逝,人生短促,所以要抓紧时机立身建业;生命虽然会终结,但美好的名声却能留存于世。作者的人生态度看似消极颓废,但最终还是肯定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译文:
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遥远的路途跋涉难以到达。
一路上四野广大而无边际,春风吹生了枯萎的野草。
眼前一切都是陌生无故物,像草之荣生,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
百草和人生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相同,既然如此处生立业就必须即时把握。
人不如金石般的坚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长寿也有尽期,岂能长久下去。
生命很快而急遽的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保得声名与荣禄。
7.
(1)①案件;②通“纳”,接纳;
(2)①D ②C;
(3)C;
(4)①当时,宣帝出生几个月,因为皇曾孙的身份受卫太子一事的牵连而被治罪关押,丙吉见了很同情他;
②郭穰回宫后,把这件事禀告皇帝(使皇帝听闻这件事),于是(趁机)上奏弹劾丙吉;
(5)C;
(6)丙吉不夸耀曾救过宣帝的功劳,这使宣帝认为丙吉贤明;
丙吉为相后,出巡路上只关心时气失节,不关心群斗死伤事件,(明白为官职分所在)这使掾史认为丙吉识大体。
译文:
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武帝末年,一种加害仇敌的巫术兴起,吉凭借以前廷尉的身份被朝廷下诏整治巫蛊的案件。当时,宣帝刚生下几个月,因为皇曾孙的身份而被卫太子用巫蛊害人的事连累判罪关押,丙吉见到了,十分怜悯他,心里又知道太子的事并没有实际证据,更是为曾孙的无辜感到深重的哀怜。于是选了谨慎宽厚的女子,让她保护抚养曾孙,将他放置在安闲干燥的地方。丙吉治理巫蛊害人案件,连续几年没有结果。武帝生病,望气者说长安的监牢里有天子气,于是皇帝派遣使者分别通知京师各官府,下诏监牢内关押的犯人无论罪行轻重,一切都杀了。内谒者令郭穰晚上到监牢来,丙吉关上门拒绝使者不让他进去,说:“皇曾孙在牢中,别的人无辜而死尚且不行,更何况皇帝的亲曾孙!”郭穰在门前守到天亮,也不能进门。郭穰回去,把这件事报告给武帝,趁机弹劾丙吉。武帝也清醒过来,说:“这是上天让他这样做的啊!”于是赦免天下,在监牢中被关押的人唯独凭借着丙吉而能够活下来。后来昭帝加班呢过,没有后嗣,大将军霍光尊立皇曾孙,这就是宣帝。丙吉做人深沉厚道,从不夸耀自己的好处。皇帝十分称赞他的贤能。
后来过了五年,丙吉作了丞相,曾经出城,在清理道路时遇到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经过那里却不过问。有部下独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丙吉向前走,遇到人驱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让车队停下,让骑马的官吏询问:“赶牛走了几里路了?”部下独自认为丙吉在这两件事上前后处理的不合适。有人因这事讥笑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互相杀伤了,应当禁止防备追赶捉拿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职权范围。在岁末报告施行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所以这不是我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的。正值春天还不应该太热,担心牛在近处走却因为中暑的缘故喘气,这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因此调查这事。”部下才佩服。认为丙吉顾全大局。
8.
(1)宋真宗祥符年间,朝野以灵芝为祥瑞,一时上至大吏下至小民穷搜远采,致使九州四海之间,灵芝几乎穷尽。
(2)第②段写宋仁不信祥瑞、天下人不识灵芝,与第①段写真宗迷信祥瑞形成对比,有力论证了君王因一时好恶而改变天下风俗的观点,同时为第③段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做了铺垫。
(3)C
(4)D
(5)作者通过叙写灵芝在真宗、仁宗两朝天差地别的处境,以小见大(托物言志),阐明了士人的命运如同灵芝、荣辱贵贱都取决于时运的人生哲理,意在题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易于读者理解。
译文:
大中祥符年间,真宗皇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以此文饰天下太平,全国各地有上万人拿着灵芝来朝廷报告。其中的高级官吏,天子便赏赐书籍以示恩宠,嘉奖他们;低级官吏和普通百姓,便赏给金银布帛。当时,迎合世俗、掌握权力的大臣,派人到远方去采摘,尽力搜寻;山区农民、乡间老农攀援山上的树桩,登上高不可测的山崖,下到山涧峡谷深处。崩裂的山峰,断裂的地层,偏僻荒凉遥远隐蔽的地方,人迹罕至之处,往往都搜寻遍了。这样,九州四海所产的灵芝,几乎都被采摘尽了。
到了当今皇上登上帝位,为人谦虚,不以德行自居,从大臣以下不敢再提封禅这件事了。皇帝命令有关官员:凡是奉献吉祥之物来报告的,一律不要接纳。于是一切神异珍奇之物,都被丢弃隐没在蒿莱野菜、树丛杂草之中,如今山区农民、乡下老农不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吉祥物了。由此可知,皇帝一时的喜好或厌恶,能够影响天下形成风气,何况是推行古代圣王的政令与教化呢?
太邱人陈君,学习文章又爱搜寻珍奇之物。灵芝在他的庭院长出来,他能认出这是灵芝。因惋惜灵芝可以献上朝廷但朝廷不接受,于是在他住宅的东边建起一座楼阁,把采摘到的灵芝收藏起来。他喜爱珍奇之物到这样的地步。唉,灵芝本来是一样的,但有的被天子所珍贵,有的被士人所珍贵,而有的却被普通百姓轻视辱没。这难道不是因为时运不同吗?具有道德修养的士人,固然不会将心思用在尊贵卑贱方面,但是最终还有尊贵和卑贱的差别,这同灵芝的遭遇有什么区别呢?这正是我要感叹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