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2020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河北(邯郸)、河南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18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年河北省保定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7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年河北省保定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年河北省邯郸一中、石家庄一中、张家口一中、保定一中、唐山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8年河北省唐山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8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这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育者和学子的谆谆教导。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学习知识要有宽度,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防止浅尝辄止。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当前,许多领域深入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芯片技术如何突破?东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这有赖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尽管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在古汉语中“知”与“识”相连又有别。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培养见识,离不开课堂,但也不能圈于课堂,教师既需要言传,更需要鼓励学生在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中去主动领悟与把握。

        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近代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改革开放初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对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不断锤炼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真本领,就一定能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强大的人才支撑。

(摘编自《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知识更新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学生首先要有独立的见解,卓越的见识,再不断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终能获得智慧。

C.培养学生的见识,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育引导,更需要学生勇于创新实践的主动性学习。

D.要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进而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青年人应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本文的论述中心。

B.文章第二段列举数据,意在说明“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人们需要不断学习。

C.文章第三段通过道理论证,对比论证,阐明学习知识注重宽度,更要重视深度。

D.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层层推进论述了青年人要增长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专业技术人士如果不能做到不断学习,创新,也终将会落伍被淘汰。

B.学生不能局限于“学好数理化”,还要不断打开视野,扩大知识的半径,重视深度钻研。

C.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摒弃僵化学习,注重慎思明辨。

D.用增长知识见识锤炼学生的真本领,就能培养更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既是一种“社会公害”,也可以成为丰富的再生资源,是“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办法。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有些人也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

(摘编自姜朝阳周育红(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

       初次到欧洲生活的人,往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垃圾分类问题,因为一觉醒来你就会面临家里垃圾怎么倒的现实问题。不少人因不懂这个“规矩”而被当地人“教育”。

       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教育宣传的引导。在欧洲,环保意识从幼儿园就抓起,在大众媒介和各种展览会上,推介垃圾分类是常见的主题。这些教育宣传的引导,为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而伴随着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形成,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会成为国民的一种自觉,提升国民环保意识,并进而影响社会教育理念。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06月09日)

材料三:

       当前,“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表示理解和支持,但还没有养成习惯,实际践行度普遍较低,立法强制施行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多渠道全覆盖宣传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准确地参与垃圾分类。同时,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摘编自《城市垃圾分类,一道难解的题》,2019年07月08日)

材料四:

       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再有五个月就要正式实施了,相关准备和配套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其中,有不少热点问题聚焦在商企经营单位如何执行《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上。禁止产销超薄塑料袋、限用一次性用品、不执行垃圾分类将受罚,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举措,是商企经营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因地制宜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必要保障。商企经营单位实行垃圾分类要主动用好市场机制,挖潜资源优势,创新绿色服务,在满足消费者供给需求同时;让垃圾减量,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企业实行垃圾分类要用好市场机制》,北京青年报》2019年12月0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让垃圾处理更科学更有效,可以减少垃圾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促进垃圾资源化,变废为宝。

B.在欧洲,垃圾分类往往成为人们自觉的习惯行为,垃圾分类提升了人们的环保理念,也影响了社会的教育理念。

C.在上海,社区建立居民垃圾分类档案,如果有人产生垃圾却未能将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有可能会被追责。

D.《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严格实施,促进了企业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效推动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渍漠,因此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比城市严重。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垃圾分类意识增强,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而产业链的形成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C.从材料四来看,商企经营单位应当强化环保意识,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从源头上实行垃圾减量,共同参与和推进垃圾治理工作。

D.以上四则材料谈到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政策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等内容,在谈到垃圾分类意识时,还介绍了欧洲的做法以资借鉴。

(3)当前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需要社会多方合力才能完成。请你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公众,企业和政府三方分别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3.(13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渐渐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下着雨的。不过大陆的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他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气空潭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里。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前尘隔海。听听那冷雨。

1974年春分之夜(有删减)

注:金门街与下文的厦门街都是台北的街道。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作者由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引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表达出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

B.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由“雨”联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第六自然段末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听雨的感受比作听到母亲哼唱催眠童谣,形象生动地表现雨声柔婉亲切。

D.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行文,从台北的春雨写到秋雨,创造了一个既朦胧又绚丽,既雄浑又旷远的独特意境。

(2)阅读全文,回答下面两问题。

文中划线句使用了叠词,请赏析其妙处。

写出《荷塘月色》中使用叠词的一个句子,结合内容理解、品味。

(3)结合全文,分析题目“听听那冷雨”的内涵及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4.(25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炮烙,旦夕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里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左忠毅公,名光斗,字遗直,明朝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受酷刑死在狱中。弘光时平反,谥号为忠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寺僧

叩:敲

B.闻左公炮烙

被:受

C.吾上恐朝廷

负:辜负

D.与先君子

善:交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家仆不得近一毫而莫取

B.旦夕若属皆为所虏

C.则席地倚墙顺流东也

D.乃奋臂指拨眦犹不能不之兴怀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B.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C.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D.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畿”在古代一般是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B.“厂狱”是明朝东厂的监狱,一般是由吏部掌管。

C.“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公文。

D.“漏”是古代用滴水以计时间的器具,名铜壶滴漏。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忠毅公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他偶遇年轻书生史法,阅读了史可法的文章,为其披衣掩门,并当即收为弟子。

B.左忠毅公刚强坚毅,忠心为国。在狱中受尽酷刑,对前来探监的史可法怒斥一番,并激励他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

C.史可法忠于职守、身先士卒。得益于老师的言传身教,每有警报,他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一连几个月不就寝。

D.史可法尊师重情、不忘师恩。他带兵期间,凡到桐城,必定亲自到左公府第,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

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5.(7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全诗作者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表达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痛苦,以及自己“复得返自然”的惬意欢欣。

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这是他最终辞官归田的主观原因。

C.“三十年”有人认为应是“十三年”,作者从做官到归隐共十三年,平实的叙述中暗含对官场的态度,颇有深意。

D.全诗语言委婉含蓄,作者极力描绘田园风光的宁静美好,表达自己置身农田劳动生活的真切体验及舒心愉悦的心情。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田园风光。

6.(6分)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      ”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写什么事物有一定的限制,以此反衬男子变化无常。

(2)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烘托箫声悲凉、幽怨的诗句是“      。”

(3)《雁门太守行》中,诗人借用典故写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动漫产业目前正处于从幼稚期向成长期转变的阶段,行业发展_____,它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暑期,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哪吒》)成为了全网吹爆的“国漫之光”。《哪吒》的成功,除了精良的制作,关键还是它将_____的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创造性改编,让观众喜欢上了这个画着“烟熏妆”的丑哪吒。

        其实,多年前,《花木兰》的故事早已被好莱坞改编加工成动画片,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由此可见,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是国产动漫_____的巨大素材库。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动漫人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能否蓬勃发展。

另外,《哪吒》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  )中国动漫或许可以不需要_____,而是面对中华历史文化资源,学会“拿来”,还要学会创造性转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甚嚣尘上  耳濡目染  取之无禁  另辟蹊径

B.风起云涌  耳熟能详  取之不尽  另起炉灶

C.甚嚣尘上  耳熟能详  取之无禁  另起炉灶

D.风起云涌  耳濡目染  取之不尽  另辟蹊径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动漫人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B.通过动漫人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C.动漫人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D.动漫人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能否蓬勃发展。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动漫不但要有孜孜不倦的创新性“再造”,而且要有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

B.中国动漫不但要有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而且要有孜孜不倦的创新性“再造”

C.中国动漫不但要有孜孜不倦的“再造创新性”,而且要对有原著的情怀式“守护”

D.中国动漫不是要有对原著的“守护”式情怀,而是要有孜孜不倦的创新性“再造”

8.(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成长,应该从不断走出舒适区开始。人在学本事、长见识的过程中,   。有的孩子没少做题,成绩却不见进步,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其实是在不断重复会做的题,在自己驾轻就熟的领域呆着,不愿意费劲解决难题。只有勇于走出舒适区,向艰难区循序渐进地进发,   。其实,舒适区像一个圆。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这个圆的圆周就越大;越畏手畏脚,不愿努力,   。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以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区就只有桶那么大。

9.(3分)请将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压缩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

       本报武汉10月19日电(记者刘项阳、李长云)今天,在武汉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迎来开幕后首个比赛日,截至20时30分,中国选手高歌猛进,共收获12金4银6铜,位列榜首。

       在男子25米手枪军事速射团体决赛中,八一射击队副队长兼教练金泳德领衔的中国队获得团体冠军,这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产生的首枚金牌,也吹响了中国代表团争金夺银的号角。随后,中国选手还拿下了空军五项、女子柔道等项目的冠军。

四、写作(60分)

10.(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是自身变得更好更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有时也是一瞬间的事:或是参悟了某种道理,或是理解了某种情感,抑或是明晰了方向,坚定了信念……这都让人铭记在心。

请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记述你的成长经历和感受,表达真情实感和生活体悟。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书写工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1.【解答】(1)B.根据原文第四段“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和“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中看出,选项“学生首先要有独立的见解,卓越的见识,再不断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终能获得智慧”顺序颠倒。

(2)C.文章第三段无对比论证,且从原文“学习知识要有宽度,同样需要有深度”看出,“宽度”和“深度”二者是并列关系,选项“更要”错误,原文为并列,非递进。

(3)C.从原文第四段“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和“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中看出,“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以且偏概全。

2.【解答】(1)D.“《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严格实施,促进了企业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效推动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说法错误。结合“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再有五个月就要正式实施了,相关准备和配套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可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还未正式实施。故选D。

(2)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渍漠,因此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比城市严重”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并没有对环境污染情况作说明。故选A。

(3)公众:提高环境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方法,积极行动。

企业: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政策,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主动用好市场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政府:借鉴优秀经验,加强宣传引领,指导分类方法;通过立法和执法进行规范和约束。

3.【解答】(1)D.“时间先后顺序行文”有误,作者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雨;“绚丽”、“雄浑旷远”意境有误,应为“朦胧沉郁的诗的意境”。

(2)“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从形态、气势、声响三个角度,写出了“雨”字生动形象的特点,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叠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美。

示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曲曲折折”强调了荷塘的曲折之美,“田田”写出了荷叶相连的样子。叠词既增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3)内涵:“冷”一方面突出了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故乡而产生的凄冷之情。(答“由雨联想到中华文化,字里行间也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追思与热爱”也可)

作用:“听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冷雨”营造了凄清凄迷的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4.【解答】(1)A.“叩”解释为“敲”有误,应解释为“问”。句子翻译为:左公向庙里的和尚问这个书生。

(2)A.均为副词,即使;

B.均为副词,将要;

C.均为连词,表修饰,不译;

D.介词,用/介词,因为。

(3)A.译文: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像金属响亮的声音。

(4)B.“是明朝东厂的监狱”有误。“厂狱”是由太监掌管的特务机关。

(5)A.“并当即收为弟子”分析有误,据原文“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可知,这里并未说到在阅读了史可法的文章时当即收他为弟子。

(6)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鑱,装作打扫粪便的人,把他领进监狱。

国家的事情败坏到这个地步,老夫是完了,你再轻视生命而不明救国大义,天下事靠谁来支撑呢!

 

参考译文:

     先父曾经说,同乡前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左公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外出,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到一座古庙。在厢房里见一个书生趴着桌子睡着了,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盖在书生身上,替他关好门。左公向庙里的和尚问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奇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签署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监狱的大门外边。可恶的太监防备看管的很严。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好久,听说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将要死了,史可法拿出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被感动了。一天,看守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用手拿着长镵,装做打扫垃圾的人,看守把史可法引进牢房。暗暗地指点左公呆的地方,左公却靠着墙坐在地上,脸和额头烫焦溃烂不能辨认,左边膝盖往下,筋骨全部脱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着左公膝盖就哭泣起来。左公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于是奋力举起胳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恼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可你来到我这里!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到坏人编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地上刑具,做出投打的样子。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小步紧走地出来。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讲述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的老师的肝肺、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

     崇祯末年,张献忠在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凭借凤阳、庐州道员的身份奉命防守御敌。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能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帐篷外边坐着。挑选了强健的士卒十人,命令二人蹲坐着用背靠着他,过了一更鼓就轮流替换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像金属响亮的声音。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说:”我上怕辜负朝廷,下怕愧对我的老师呀!”

      史可法指挥军队,往来于桐城,一定亲自拜访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并到厅堂上拜见左夫人。

      我本家的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他和先父很要好,说左公在监狱里对史可法讲的话,是亲耳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

5.【解答】(1)D.“委婉含蓄”有误,本诗语言风格质朴明白,“真切体验”诗中没有体现。

(2)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远近结合,境界开阔。动静结合:“方宅”“草屋”等均为静景,“狗吠”“鸡鸣”为动静,以动衬静,更显宁静祥和。白描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描写平淡质朴。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赏析: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6.【解答】故答案为: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重点字:隰)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嫠)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重点字:携)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7.【解答】(1)风起云涌: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甚嚣尘上: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取之不尽:形容很丰富,用不完。取之无禁:占有无人禁止。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或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新风格或另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

(2)原句的语病有三处,一是由于滥用介词造成整个句子主语残缺,删去“通过”,由此可以排除A、B;一是包含被包含关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属于文化资源,所以三者不能并列,由此可以排除D;一是两面对一面。前面是“有效开发”是一面而后面的“能否蓬勃发展”则是两面。一面和两面自然不能对起来,由此可以排除D.故选C。

(3)由后文“学会‘拿来’,还要学会创造性转化”可知,要先“守护”再“创造”,前后递进关系;其次,情怀式“守护”与创新性“再造”对应工整。故选C。

 

答案:

(1)B

(2)C

(3)C

8.

舒适有时候会是一种障碍;

才能真正长本事;

这个圆就小得可怜。

9.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首个比赛日中国队暂居奖牌榜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