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浙江、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18学年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联考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8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高三(上)语文试卷

2019学年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徜徉在这风光秀美的两岸景观带,抬头看去,到处是蓊蓊郁郁的现代园(yóu),小径遍布其中,还有若有若无的雾气氤(yūn),仿佛进入了一处人间胜境。

B.“见字如面”这个节目没有绚烂的舞台背景,没有身世(xuān)赫的嘉宾,节目只关注文字本身,努力挖掘其背后的情感和故事,给观众一种(xù)暖的安慰。

C.在这部新上映的电影中,她的演技获得了高度评价,尤其是在面对敌人咄(duó)逼人地盘问时,她在下意识脚步趔(qie),展现了年青演员的深厚表演功底。

D.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获得了大家的啧(zé)称赞,这精神是一种积(chǔ)着的震撼力量,是一种与世俗暄嚣的声音截然相反的人生内涵,值得所有人学习。

二、解答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闽南人一步步构建起精神和生命的框架。(甲)就像一棵树、一条河、一座山枝枝蔓蔓,起起伏伏,慢慢生成,呈现此状,而非彼状,定是漫长的时光和数不清的事物共同成就的。生命的过程饱含着某种嘱托,闽南人带着虔诚的信仰坦然接纳时空,不与无常对抗,从而孕育出深广的慈心佛性,让生活既充满俗世的欢愉,又超越了生活的表象。

       (乙)在闽南,每家每户最华彩粲然的地方,即:供奉佛像、神龛祖宗灵位的厅堂。条件稍好的人家则会辟出一间静室当佛堂。小时候,我们同宗几户人家聚居于一座古大厝,泼猴般顽劣的我们从祖厝厅堂前过,却不敢造次,必得屏息敛声,步若轻云。村庄里上了年纪的老阿婆大都长年吃斋礼佛,大抵是尝遍一生的甘苦后终于与命运和解,通过倾尽所有的供奉把有生之年的悲怆交由菩萨去摆平,从而获得一种坦然。(丙)他们的日常生活,难道不是自然地带着宗教的虔诚?山风鼓荡,海涛涨涌,琴瑟和鸣,皆若妙法禅音,渗入百姓生活的细节里。不动声色的阳光,气定神闲的晚风,都是法器,都是梵语。尘世的好不在发达荣耀,而在于草木的枯荣和时序的更迭里,在于人与万物无可名状的保特与投契。

(1)文段中的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纳

B.屏息敛声

C.气定神闲

D.在于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三、选择题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份典籍的发现,说明了任何文化都有根,根脉里都藏着人类为生活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起源,都是人类珍贵的遗产。

B.源于大自然馈赠的黄酒,记录着金戈铁马的风云岁月,激发了文人雅士的豪放激情,见证过大国外交的高光时刻,滋润着百姓惬意的市井生活。

C.顺丰集团宣布,今年将努力把集团“中国速度”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海外,通过进一步增加直送专机、加开大量海外仓,服务遍布全球的消费者。

D.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发现,大量食用腌渍类肉类会增加人类患某种癌症的风险,相反,多吃水果、蔬菜和新鲜肉制品对身体颇有益。

四、阅读理解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时间望着我》《路人甲或小说家》《虚构家族》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敏二十余年来非虚构作品的首次完整结集,据悉,这三册非虚构文本均由鲁敏个人亲自编选,从“我读”“我写”到“我说”,揭示了一个“70后”代表作家的文化滋养和创作经验。《路人甲或小说家》这本集子收录了她与何平的对谈。在何平看来,鲁敏是“70后”这个年龄段里最具潜力的作家之一。“就像跑马拉松,   ,她在‘70后’作家里入场不早,但她的短篇很快就引起了很大反响,到了近几年,她的长篇《六人晚餐》《奔月》都成为这个群体里特别优秀的作品。”鲁敏曾说:“这些年来,总在小说里替我那些虚拟人物诉说,诉说别人的世界、别人的空间、别人的时间。   ,交待我写作20多年来在各个方面的所思所想,所得到的,所失去的,我觉得它也许会对一部分人有一定的阅读意义吧。即使沙哑,也是真嗓子。”这些所思所想,被鲁敏放在了随笔集《时间望着我》里。罗拉拉评价说,“我是记者,采访过很多人,不少人会要求把采访里有伤体面的内容删掉。鲁敏在这本随笔集里有着非凡的勇气,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可能都遇到过窘迫的事,但恰恰是那些事给了我们非常深刻的记忆,就是痛和甜夹杂在一起的记忆。所以,   ,我非常感动。”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


2000

2006

2010

2011

2012

2013

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

7.7

52.3

165.3

185.8

213

232.3

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

6.5

35

135.8

210.2

246.4

270.3

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为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伙伴关系。

(1)依据材料,可得出哪几个结论?(只写2条即可)

(2)结合材料数据与所得结论,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评论性文字。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据最新消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获奖。这几部作品都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书写对象囊括古今,既有民间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有知识分子在象牙塔内外的众生相。

       每届茅盾文学奖公布前后,都会引起文学圈内外的一阵喧哗,媒体与出版圈也做足了准备,舆论场上各种争鸣之声也随之兴起。众所周知,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设立的文学奖项,旨在鼓励中国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获奖者基本都会被纳入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行列,获奖作品也会进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序列,并经过传媒出版的作用,这些作家作品会被更多文学圈之外的人所熟知。事实上,在纯文学不断被唱衰的现实形势下,很少有茅盾文学奖这样的“文坛大事”能引起外界的关注,这也赋予它更多非纯文学层面的意味。

(摘自《凤凰新闻》)

       材料二:茅盾文学奖作家分布地图

 

(近几年茅奖作家分布图,出自张石欣《谁动了茅盾文学奖的蛋糕》)

       材料三:对于茅盾文学奖存在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不少读者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商业介入文学并对文学构成负面影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此影响背后隐含的不安是,谁关心评奖?谁关心作品?

       近年来评奖前后出现的波澜、责难和遗憾,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作品之外,种种因素令每次评选结果都摆脱不了人为活动的痕迹,这也使得茅盾文学奖的公正性受到挑战。而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奖”,却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诺贝尔文学奖”有严格公开的评选程序和提名、筛选过程。通常每年推荐候选人有1000﹣2000人,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评选工作,不能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人们对茅盾文学奖的期待同样如此,那就是公正透明,坚守文学精神,承载文化使命,而非一味“平衡”,考虑各种因素,各种关系,让一些平庸之作顶着“茅盾文学奖”的桂冠,如此用不了几届,“茅盾文学奖”的精神价值和品牌价值都将受到损毁。

(摘自《新时代文学的出路》)

       材料四:从文学史的脉络看,上世纪80年代中短篇小说成就突出,但长篇小说的大规模崛起,还要等到90年代后。虽然不少作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放弃了对革命叙事的追求,但宏大叙事成为90年代不少作家坚持的路径,这可能并不是所谓“去政治化的政治”层面上的考虑,而是文学发展内部规律演进的结果。经过80年代各种文学实验后,短促的文本叙事已经无法承担更多深入的书写,莫言、贾平凹、余华等作家都在90年代后呈现出“长篇现实主义转向”的特征,《生死疲劳》《废都》《许三观卖血记》等一大批经典作品诞生。因此,即便排除官方话语对文学形式的引导,由这一批占据纯文学话语权的经典作家形成的书写路径﹣﹣现实主义与时代性、史诗性也成为茅奖的评选标准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茅奖的作品及其评选机制,正是在上述官方引导与经典作家作品的影响下,不断模仿与创新的结果。法国思想家布迪厄曾用“场域”的理论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事实上,在中国当代的文化场域上,资本与权力扮演的角色同样关键。评出茅奖作品,既是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也是文学场域中各种话语权相互博弈的过程。评奖的过程,不只是一个纯文学意味上的活动,也是一个“文化政治学意义上的实践”,通过对茅奖作品的征集、确立、发布以及之后的研究、争鸣,官方的文学机构对文学场域发挥着了解、调控的作用,而普通读者的态度,也会被当成某种舆论态势,其中混杂的知识界内外的立场,往往也会被当成一种可以分析的文化现象。

(摘自王潇祥《冷眼看文学奖》)

(1)下列不属于“茅盾文学奖”揭晓后引起喧哗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一些平庸作品的获奖,冲淡了奖项本身的公正性和原则性。

B.商业运作模式介入,使得奖项设立本身的初衷受到了影响。

C.塑造各种现实主义人物,诠释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

D.占据话语权的经典作家形成的书写路径成为奖项评选标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文学奖的设立,秉承了茅盾先生鼓励中国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遗愿,但在评选过程中,不乏各种外部因素的介入,赋予其不少非纯文学层面的意味。

B.从近年茅奖获奖情况看,获奖作家不少出自江浙沪等沿海省份,中部省份主要集中在陕豫川等,广袤的西北部省份几近空白,体现了地域差异的不平衡。

C.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一般被认定为当代著名作家,那些获奖作品,经过官方引导与传媒出版的作用,很快为大众耳熟能详,进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序列。

D.茅奖作品评选,既有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也有文学场域中各种话语权的相互博弈,这种现象,可以用法国思想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来解释。

(3)根据上述材料,提炼出让茅盾文学奖保持生命力的措施。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安乐居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不卖米饭炒菜,主食是包子、花卷。每天卖得不少,一半是附近的居民买回去的。这家饭馆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喝一毛三的是一个层次,喝二锅头的是一个层次,喝红粮大曲、华灯大曲乃至衡水老白干的是一个层次,喝八大名酒是高层次,喝茅台的是最高层次。安乐居的“酒座”大都是属于一毛三层次,即最低层次的。他们有时也喝二锅头,但对二锅头颇有意见,觉得还不如一毛三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他们有人甚至觉得大曲的味道不能容忍。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不住地抽关东烟。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谁都认得:这是老吕的。白铜锅儿,白铜嘴儿,紫铜杆儿。他抽烟也抽得慢条斯理的,从不大口猛吸。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子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亲眼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老吕在小红门一家木材厂下夜看门。他在木材厂喂了一条狗。他每天来喝酒,都带了一个塑料口袋,安乐居的顾客有吃剩的包子皮,碎骨头,他都捡起来,给狗带去。

比老吕稍晚进店的是老聂。老聂总是坐在老吕的对面。老聂有个小毛病,说话爱眨巴眼。凡是说话爱眨眼的人,脾气都比较急。他喝酒也快,不像老吕一口一口地抿。老聂每次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有人强往他酒碗里倒一点,他拿起酒碗就倒在地下。他来了,搁了一个小提包,转身骑车就去“奔”酒菜去了。他“奔”来的酒菜大都是羊肝、沙肝。这是为他的猫“奔”的,﹣﹣他当然也吃点。他喂着一只小猫。“这猫可仁义!我一回去,它就在你身上蹭﹣﹣蹭!”他爱吃豆制品。熏干、鸡腿、麻辣丝……小葱下来的时候,他常常用铝饭盒装来一些小葱拌豆腐。有一回他装来整整两饭盒腌香椿。“来吧!”他招呼全店酒友。“你哪来这么多香椿?﹣﹣这得不少钱!”﹣﹣“没花钱!乡下的亲家带来的。我们家没人爱吃。”于是酒友们一人抓了一撮。剩下的,他都给了老吕。“吃完了,给我把饭盒带来!”一口把余酒喝净,退了杯,“回见!”出门上车,吱溜﹣﹣没影儿了。

上海老头来了。上海老头久住北京,但是口音未变。他的话很特别,在地道的上海话里往往掺杂一些北京语汇:“没门儿!”、“敢情!”甚至用一些北京的歇后语:“那末好!武大郎盘杠子﹣﹣上下够不着!”他把这些北京语汇、歇后语一律上海话化了,北京字眼,上海语音,挺绝。上海老头家里挺不错,但是他爱在外面逛,在小酒馆喝酒。

“外面吃酒,﹣﹣香!”他从提包里摸出一个小饭盒,里面有一双截短了的筷子、多半块熏鱼、几只油爆虾、两块豆腐干。要了一两酒,用手纸擦擦筷子,吸了一口酒。

“您大概又是在别处已经喝了吧?”“啊!我们吃酒格人,好比天上飞格一只鸟(读如“屌”),格小酒馆,好比地上一棵树。鸟飞在天上,看到树,总要落一落格。”这只鸟喝完酒,收好筷子,盖好小饭盒,拎起提包,要飞了:“晏歇会!﹣﹣明儿见!”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乐”,一边吃喝起来。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这是老王的口头语。凡是他不以为然的事,就说“这是什么买卖”!

现在,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那儿变成了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有删改)

(1)结合文本,简述“安乐居”的内涵。

(2)品味第段中上海人所用比喻的妙处。

(3)联系文本,分析第段文字在文中作用。

(4)联系全文,探究《安乐居》人物群象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意蕴。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平仲文集序

明•刘基

       文以理为主,而气以摅之。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理无所驾。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是故,先王以诗观民风,而知其国之兴废,岂苟然哉!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

唐虞三代之文,诚于中而形为言,不矫揉以为工,不虚声而强聒也。故理明而气昌,其辞,想其人,盖莫非圣贤之徒,知德闻道者也,而况又经孔子之删定乎?

       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于是仪、秦、鞅、斯县河之口,至此几杜。是故,贾疏、董策、韦传之诗,皆妥帖不诡,语不惊人,而意自至,由其理明,而气足以摅之也。

       周之下,享国延祚汉为最久,盖可识矣。武帝英雄之才,气盖宇宙,而司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之,以启其夜郎笻筰、通天桂舘、泰山梁甫之役,秦始皇帝无异。致劝持斧之使,封富民之侯,下轮台之诏,然后仅克有终。文不主理之害,一至于斯,不亦甚哉!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扬子云用是见知成帝。然而汉家朴厚之尚已成,其根未尝拔也。往复开陈,周旋辨析,诚意恳至,理明辞达,气畅而舒。非汲汲以鸿生硕儒争名当代者所能及也,岂非习尚有源而得之于自然乎?呜呼!此西汉之文所以为盛,国祚绝而复续,如元气之不坏,而乾坤不死也。后之人论不及此,而以相如、子云为称首,不亦悲哉!东汉班孟坚之外,虽无超世之文,要亦不改故尚,故亦不失西京旧物,下逮魏晋,降及于隋,驳杂不一,而其大概惟日趋于绮靡而已。

       继汉而有九有,享国延祚最久者,唐也。故其诗文有陈子昂,而继以李、杜,有韩退之,而和以柳,于是唐不让汉,则此数公之力也。继唐者宋,而有欧、苏、曾、王出焉。其文与诗,追汉唐矣。而周程张氏之徒,又大阐明道理,于是高者上窥三代,而汉唐若有歉焉。

       是故,气昌而国昌,由文以见之也。今我国家之兴,土宇之大,上汉唐与宋,而尽有元之幅员,夫何高文宏辞未之多见?良田混一之未远也。

       金华苏平仲起国子学录,以其所为诗文示予,予得以谛观之,见其辞达而义粹,识不凡而意不诡,盖明于理而昌于气者也。与之游,知其勤而敏,不自足其所已能。且年方将而未艾也,知其他日必以文名于盛代,耀于前而光后也。故为之叙,而举昔人之大以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辞,想其人

玩:品味、研究

B.而司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

侈:奢侈、侈靡

C.上汉唐与宋

轶:超越、超过

D.而举昔人之大以

期:期待、期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理无所驾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知德闻道者也

君畏匿之

C.秦始皇帝无异

万化冥合

D.耀于前而光后也

不能容远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说“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则理无所驾”,说明理、气不可偏废,而“气”则是“理”能否完美表达的关键所在。

B.刘基认为“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一方面“文之盛衰”取决于“时之泰否”,另一方面“时之泰否”可由“文之盛衰”见之。

C.刘基反对“矫揉以为工,虚声而强聒”的绮靡之风,提倡“简直”的文风,并认为这种文风只留存到西汉,自东汉始则日趋绮靡。

D.刘基提出“理气说”,主要是针对明初“高文宏辞”不多见的现状而发的,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

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扬子云用是见知成帝。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送人

贾岛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1)从抒情角度看,   诗句有别于其它三个诗句,属于   

(2)苏轼曾用“瘦”来评价贾岛诗歌,“瘦”指孤峭瘦硬,即贾岛作诗,诗句刻意求工,诗情基调凄苦,诗风清奇悲凄。请结合本诗,谈谈其“瘦”的体现。

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克己复礼》)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荀子•子道》)

(1)从上述材料可知,就伦理角度而言,孝弟的内涵是   ;就哲学思想层面而言,孝弟则是   

(2)结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的忠孝观。

11.(6分)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论语》)

(2)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3)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氓》)

(4)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王勃《滕王阁序》)

(5)重湖叠巘清嘉。      。(柳永《望海潮》)

四、作文(60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说,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还有人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解答】A.“园囿”中的“囿”应读作“yòu”;

B.全部正确;

C.“咄咄”中的“咄”应读作“duō”,“年青”中“青”应改为“轻”;

D.“积贮”中的“贮”应读作“zhù”,“暄嚣”中“暄”应改为“喧”。

故选:B。

二、解答题

2.【解答】(1)

A.“接纳”的意思是接受、收纳,与“时空”搭配不当;

B.“屏息敛声”的意思是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不符合语境,语境里没有畏惧的意思;

C.“气定神闲”的意思是心情平和、平静,不能修饰“晚风”;

D.正确。

故选D。

(2)B.乙句“即:供奉佛像、神龛祖宗灵位的厅堂”,“即”的后面不应该用冒号,它和冒号重复了。

故选B。

 

答案:

(1)D

(2)B

三、选择题

3.【解答】A.搭配不当,主语应该是“典籍”,“这份典籍的发现”改成“发现的这份典籍”;“都是人类珍贵的遗产”缺主语,在前面添加“这些精神印迹”;

B.正确;

C.成分残缺,“通过”缺宾语中心语,在“海外仓”后加上“的方式”;

D.句式杂糅,“根据……发现”杂糅,应删去“根据”或“发现”;

故选:B。

四、阅读理解

4.

鲁敏不是起跑时跑得最快的作家;

但我也悄悄地(默默地)说了很多我自己的话;

当一个作家真的有勇气把“不体面”写出来(或“当鲁敏把自己尴尬的事写出来”)。

5.

(1)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中国对中亚贸易在逐年增长中由顺差变为逆差。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2)观点例举:中国应该加大开放国门的力度。 合作才能共赢。大力探究新型国家间合作发展模式。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6.【解答】(1)C.“塑造各种现实主义人物,诠释当代文学初步经典化的轨迹”错误,选项强调的是作品塑造的人物,以及诠释的内容,题干是引起喧哗的原因,“喧哗”的意思是声音大而杂乱,这里是说对“茅盾文学奖”揭晓后的各种不太好的评论,因此选项与题干不相符合。

(2)C.“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一般被认定为当代著名作家,那些获奖作品,经过官方引导与传媒出版的作用,很快为大众耳熟能详,进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序列”错误,把未然的说成已然的,原文“旨在鼓励中国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获奖者基本都会被纳入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行列,获奖作品也会进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序列,并经过传媒出版的作用,这些作家作品会被更多文学圈之外的人所熟知。事实上,在纯文学不断被唱衰的现实形势下,很少有茅盾文学奖这样的‘文坛大事’能引起外界关注,这也赋予它更多非纯文学层面的意味”,没有官方的引导。

(3)严守公正透明的评选机制,公开评选程序与提名、筛选过程;以纯文学为考量,坚守文学精神,承载文化使命;以作品优劣为评判标准,尽力抵挡商业化的影响,摆脱政府的介入,不搞平衡;尊重文学发展自身规律,坚持“宏大叙事”的创作路径;倾听评后的争鸣与研究,包括普通读者的意见。

7.

(1)是小饭馆,它亲民。主营包子、花卷,便于附近居民购买。是小酒铺,它接地气。专营一毛三分一两的酒,其“酒座”也大都是属于一毛三层次,所供菜品也属低档次。是“安乐居”,它和谐。安乐居中主客相处融洽,酒客之间彼此熟知,是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的象征,正如酒店名字,只有安于世俗才能乐在其中。是“小北京”,它典范。它是老北京底层茶坊酒铺的范儿,更是老北京文化的载体与缩影。

(2)用鸟比喻酒客,用树作比酒肆,用鸟与树的关系比喻酒客与酒肆的关系,形象贴切,新颖别致;写出了上海人对喝酒这一事情的喜爱,哪怕是喝过了,看到酒,还想喝;也表现出上海人对安乐居的依赖,他这只“鸟”,离不开安乐居这棵“树”。

(3)描写了穿着时髦、打扮新潮的几个青年,表现了他们和此处环境的大不相称;刻画了这几个青年在安乐居狼吞虎咽的吃饭情形,那么快,那么浪费,表现了他们与安乐居老主顾的格格不入。为故事结尾安乐居在商品化时代大潮中的消亡,变成贸易中心埋下伏笔,使得情节前后相关联。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像安乐居这样的小酒馆,随着时代的前进,它们变得和时代脱节,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它们的消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牺牲品。

(4)《安乐居》中写了在安乐居里的形形色色的“酒客”,人物一个接一个的登场,没有人是安乐居里的中心人物,人人又都是安乐居里的重要人物,在他们身上透射出浓郁的文化意蕴。首先体现为人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一致﹣﹣讲礼。他们虽社会地位低微,却几乎都于平凡中具有一种古仁人君子的风度。如几个酒客听了老吕讲屠老头之子无理打伤饭馆服务员,儿子被抓、老头赔偿医药费的事后,老聂听了,说“该”;老王则说“这是什么买卖”,而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三个人的反应都简单,然而有正气,一个“该”字,表达了鲜明的是非感,“这是什么买卖”则包含了更大的义愤和不平,而“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在罪有应得的表面隐寓着对屠老头这类人“秉性难移”的不齿。其次,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爱﹣﹣重义。这里的酒友之间,和和乐乐,他们终年生活于一种和乐安宁之中,酒友之间,相亲相爱,一点腌香椿也要分给大家尝尝鲜。再次,体现为人物内在的自我约束﹣﹣自重。每个人喝酒的时间、座位、姿势都保持不变,他们养成了习惯,天天如此。这种有序,靠的是酒客之间的自我规范;在安乐居喝酒的,也都很有节制,很少有人喝过量的,而且喝得很斯文。再次,体现为人物内心的一种自适﹣﹣自爱。安乐居里的几位酒客,论社会地位,生活条件,都属于下层。喝的是一毛三一两的最低层次的酒,而且觉得喝起来“顺”,下酒菜里兔头就算理想之物,但他们精神上都很满足,怡然自乐,无所营求。有人感慨兔头涨价,老吕说“有兔头就不错”,豁达、随和、易于满足的心理,一览无遗。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8.【解答】(1)B.“侈”是动词,解释成助推、推动、推波助澜。译文:司马相如又以华丽铺排的文章推波助澜。

(2)C(A.连词,那么、就/连词,表转折,却。B.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转折,却、但是。C.两个都是介词,和、跟、同。D.介词,引出对象,到、对/介词,表被动。)

(3)C.“并认为这种文风只留存到西汉,自东汉始则日趋绮靡”错误,原文“下逮魏晋,降及于隋,驳杂不一,而其大概惟日趋于绮靡而已”,意思是往下到了魏晋,再延续到隋,文坛杂乱不一,但是大体情况只有日趋于绮靡罢了。

(4)汉朝兴起,文风一扫周末以来文章的弊病而返回朴素。刘邦的《大风歌》,气势雄伟,不事修饰,文风习俗改变的转机,实际上由此开始。而汉高祖、文帝诏告天下的文书,都用简明质直言辞。

最终划分为: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

(5)文和诗一起在人心中产生,体裁、格式虽然不一样,但它们的构思、规矩本来也没有差别。

司马相如死后,人们还推崇他,所以扬雄因此被成帝欣赏。

 

参考译文:

      文章以理为主体,而以文气舒展之。理不明,是虚空的文章;气不足,那么理不能驾驭其文。文章的盛衰,确实关系到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所以先王凭诗来观察民风,从而了解国家的兴衰,难道是随意这样做吗!文和诗一起在人心中产生,体裁、格式虽然不一样,但它们的构思、规矩本来也没有差别。

      唐虞三代的文章,都是发自于内心而表现为言辞,不以矫揉造作来修饰,不虚张声势而强词夺理,所以理明而气畅。品味其文辞,想象其为人,大体上没有不是圣贤之徒,明白道德且懂得事理,何况他们的文章又经过孔子的删改而确定的呢!

      汉朝兴起,文风一扫周末以来文章的弊病而返回朴素。刘邦的《大风歌》,气势雄伟,不事修饰,文风习俗改变的转机,实际上由此开始。而汉高祖、文帝诏告天下的文书,都用简明质直言辞。于是像张仪、苏秦、商鞅、李斯一样口若悬河的辩论家,到此几乎绝迹。因此贾谊的奏疏、董仲舒的策论、韦傅的诗歌,都是言辞妥贴平直,语不惊人,文意自然而至,这是由于他们的文章理明而气足以舒展啊。

       周朝以后,帝王在位的年数,汉朝最长久,应该由此可知。汉武帝英武雄状的才干,气盖宇宙,而司马相如又以华丽铺排的文章推波助澜,以助他征讨夜郎、筇筰,修建通天台、桂馆,封禅泰山、梁甫等等征战、封禅之事,与秦始皇无异,到了重用执法之官,封赏富民之侯来安天下,颁布轮台之诏以自省,然后才得一个好结果。文不主理的害处,到了这样的地步,不也是很严重吗!司马相如死后,人们还推崇他,所以扬雄因此被成帝欣赏。但是汉代文坛的朴厚风尚已经出现,它的根还没有被拔除。他们的文章反复陈述,辨析周密,诚意恳切,理明辞达,文气畅达而舒展,不是急切以大学问家争名当代者所能比的。这难道不是文风有渊源而得之于自然吗?啊!这就是西汉之文所以盛,国运绝而复续,就像元气不坏而乾坤不死。后来的人见识不到这点,反而推崇司马相如、扬雄,不也是很可悲的吗!东汉班孟坚之外,尽管没有出众的文章,只是由于没有改变传统的风尚,所以也不失西京旧物。往下到了魏晋,再延续到隋,文坛杂乱不一,但是大体情况只有日趋于绮靡罢了。

       继汉以后又历九朝,其中享受国运最久的是唐朝。所以其诗文有陈子昂,而继有李白、甫,有韩愈,又以柳宗元与之相应和,由此唐不比汉逊色,就是这几位先生的功劳。继承唐的是宋,又有欧阳修、苏氏父子、曾巩、王安石出现。他们的文与诗比得上汉、唐啊,而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他们,又大力阐明理学道理,由此成就高的达到了夏商周三代的水平,而汉、唐的成就好像有点比不上呢。

      所以说文气顺畅国运也昌盛,由文章可以看得出。如今我们的国力强盛,土地面积之大,上超汉、唐与宋,而占有元朝的全部区城,为什么高文宏辞还没有大量出现?这是由于统一还不久。

      金华苏平仲被任命为国子学录,把他所写的诗文给我看,我得以认真读一番,发现他的文章辞达而义精,见识不凡而文意通畅,是由于明白事理并且文气畅达。与他交游,知道他勤奋又思维敏捷,不因自己有所成就而自我满足。而且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知道他日后必定会以文章闻名于盛世,影响当代而且光照后人。因此写了这篇序文,而且列举前人的成就作为对苏平仲的期待。

9.

(1)日短天寒愁送客    直抒胸臆

(2)首先,该诗诗句精炼,言语简朴醇厚。本诗所写内容虽是送别这么一件简单的事,但贾岛通过“走马”“上”等动作的描写,以及送别路上所见:溪边的落花与冬雪,友人此去前途迢迢,就勾画出送别的场景,尤其是把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牵挂表达得一览无遗。其次,该诗诗情多凄苦情味。诗人刻意选取的那些意象,如“落花”“积雪”“楚山”等,寥寥数语,就渲染了一种凄苦的气氛。“平明”写出了离别的仓促,友人离去的迫切;在“落花”“积雪”的场景里,友人所去的又是迢迢千里的“楚山”,路途险阻,留下的我则是孤单寂寞,无论所去还是所留,均是倍感凄凉。再次,该诗诗风清奇悲凄。本诗诗句,朴实无华,所用之词,质朴动人,给人一种清新而奇妙感觉,如“走马”“日短天寒”等,那么平淡,但又情深意切;由于诗人选取那些意涵凄苦的意象,表达离情别绪,两者结合,构成了“清奇悲凄”诗风。

 

译文:

      天色刚明,我们骑马送你到村口桥头。大雪连下几日积雪未消,枝头的梅花花瓣随风飘落,随着水流而去。冬日昼短夜长,天寒地冻。在这黎明时分你离去,心中万般不舍啊。那绵延无际的楚山,想着路途遥远,沿途险阻,不得不为你担心。

 

赏析:

       前两句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渲染离别悲凉伤感的氛围。诗人在清晨中送别友人,倍感凄凉,对友人流露出关切,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天气寒冷,积雪未消,这首诗意境悲凉雄壮,情真意切,质朴动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三句点出离别之愁,直抒胸臆。第四句,借楚山无限,路途迢递,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担心。

        这首诗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稍事营造天高路远的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万里辽阔的深远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

10.

(1)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为仁之本。

(2)孝是忠的前提,在家孝顺的人,也一定对君主忠诚,不会作乱。不能一味愚孝和愚忠,要能进诤言。表现了孔子的忠孝观是有原则的,符合中庸之道。

 

参考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有了四个诤谏之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11.【解答】故答案为:

(1)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重点字:乡)

(2)廊腰缦回    钩心斗角     (重点字:钩)

(3)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重点字:陨)

(4)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重点字:籍)

(5)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