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学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20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20年上海市青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20年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5分)按要求填空。

(1)   ,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3)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几句,从对方着笔,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采用同样手法的句子是“         。”

二、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分)

2.(2分)中学生李明给《爱语文》杂志投稿并给编辑写一封信,下列各句放在信中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  )

A.今向你刊投稿,寄去作品一篇,敬请指正。

B.今向你刊投稿,奉上新作一篇,敬请拜读。

C.今向贵刊投稿,寄去佳作一篇,敬请拜读。

D.今向贵刊投稿,奉上拙作一篇,敬请指正。

3.(3分)下列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任何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及其改革,           

还需要考察政策及改革的实际执行情况

而不可有所偏废或顾此失彼

不仅要考虑到政策设计的初衷

必须同时将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纳入评估框架

因此,在评估政策效果时

A.③④②①⑤B.②⑤①③④C.③①⑤④②D.④③①⑤②

三、阅读理解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殷 实

现代社会是否是一个排斥诗意的社会不得而知,但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的取缔已经是事实。如此的话,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个人”“私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这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离开人的尺度,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就会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导致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精神的东西不能继续拓展和变化,主观性的内容不见发育成长,对“人”的认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帮助,“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百年间,新诗人们扔掉了旧式枷锁,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由于上述的未完成状态或曰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体面可言的。在许多场合,包括在诗歌朗诵会上,他们往往一个个衣冠不整,言谈粗俗,喜欢以流行文化中的“雅痞”装扮亮相。而今天的中国诗歌内容,部分是虚饰浮夸和假正经的,大多数则油腔滑调、玩世不恭,再就是沉迷于另一种形式的雕虫小技﹣﹣在毫无语感和句法的情况下搬弄文字游戏。今天的诗歌精神苍白不振,情感粗鄙萎靡,与我们固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是严重脱节的。但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这种脱节,并不仅仅因为内部原因,我们还应看到来自外部的影响,或者说是来自西方的伤害。近现代西方文化中的历史主义和虚无主义,可以说几乎在同时作用于中国的思想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现代性问题,皆由近代以来的历史危情所催迫,所以可能从来都不存在单纯的文化或诗歌艺术现代化问题。与历史命运、民族解放事业等内容绑定的文化与艺术精神是什么?无论革除腐朽教义、灌注理性文明,还是培育国民精神,与此类任务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或作品,都必定是功利主义的。功利主义的艺术并非一无可取,从歌咏情志、塑造伦理、教化人文、愉悦心灵这些古老的审美特性来看,差不多所有的艺术也都是功利主义的。关键在于,“功利”的价值诉求何在?当我们的文明被外力所摧毁,我们的民族面临存亡危机时,革命家和艺术家们不约而同,都从域外寻求真理,企望用启蒙运动以来的近代西方价值为中国“换血”,以图与列强比肩。这样的现代化之梦,这样的现代化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代性悖论,让我们的思想文化精英们常常陷于要以自我否定来建立文化自信的焦虑和矛盾之中。

意图现代化的中国新诗,并非一场形式革命、文体革命,而在于诗歌对“人”的时时处处的觉察与发现,在于对健康的现代自由人格的追寻塑造,在于对真实地与民族历史命运同步时所感受到的苦难与欣悦的诚挚表达。遗憾的是,有此追求的中国诗人只是凤毛麟角。

由于“现代”是一个与“进步”相联系的词,又是一个与诸多西方“标准”相联系的词,所以,汉语诗歌的现代化过程,一开始就充满了歧义和悖谬。现实功利层面的“进步”诉求,对不断更新技艺的西方偶像们的追赶,使中国的新诗人们劳碌异常却几无收获。而北岛等人的早期诗作,是因人性觉醒而触动了人们的心弦,而非对现实功利的追求。

还是那句话,离开了人的尺度,离开了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确认,离开了对意义的甄别和呈现,语言必然是空无一物的,对“现代化”的追逐也就容易沦为词语的空转。因此,新诗仍必须从我们今天的汉语实际出发,必须学会诚实地“说话”,也必须遵从严格的句法原则和虔敬的修辞伦理,彻底清除荒诞轻浮或暴力化的语词,警惕新的野蛮和蒙昧,回归温柔敦厚。更重要的是,也要努力摆脱对域外形式、域外思想模式的百年模仿期、崇拜期,学会从历史传统、从民间语文中汲取活力。惟其如此,“进步”才能实现,“标准”也才会达致。

(有删改)

(1)第段加点词“陷阱”在文中具体是指   

(2)下列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画线句是作者对中国新诗发展的总体概括。

B.语感上“新”诗人与“旧”枷锁形成反差。

C.“破衣烂衫”一词映射出了新诗的思想意识。

D.这几句话指出新诗并不“新”,且荒芜僵化。

(3)第段中描写了新诗人们在诗歌朗诵会上的表现,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4)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取缔诗歌荣誉、诗人地位,可见这是个排斥诗意的社会。

B.新诗沦为载道工具或成为新的文化僵尸往往是因为缺少精神要素。

C.从古老的审美特性来看,《寿阳曲•远浦帆归》是没有功利主义的。

D.只要遵从严格的句法原则和虔敬的修辞伦理,就能写出好的新诗。

(5)本文在行文的过程中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进行评析。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三月的乌镇

禾  源

三月,在家乡是个潮湿的时节,山野遇潮,小草含露,树叶新萌,展露着新生的气象。村子遇潮,磨石路边爬上青苔,老屋壁板出现霉斑,有着一股腐去的气息。三月的乌镇会是怎样?她可是镶在江南水乡名片中的乌镇。

三月的乌镇,是种一觉初醒梦境犹在的状态。和煦的阳光照得乌镇温馨如室,老屋、水街、小舟、柳树……享受着这一温情。树不想动,水不想流,老屋的门不想打开,还有许多的许多都想静静地躺在这个大温床上,把三月温存。

然而春风总爱撩拔春芽,哪怕很轻很轻,所触之处便有痒痒的感觉。柳条儿轻摆,柳絮轻盈,若有若无地飘扬;舟橹轻摇,桨儿轻划,水街有了荡漾的涟漪。醒来的柳条、醒来的水街先把老屋摇醒,老屋再把熟睡的人唤醒,刚醒来的一切回味着睡时的梦,把梦呓复述在三月的阳光下和春风中。情景里我如入梦境,小桥、流水、磨石、街弄,这一切我都似曾相识,一拔拔的人流我也似曾相识。我向街边小店哼着小调拉麦芽糖的伙计打招呼,向卖花纸伞的姑娘打招呼,向挂满纸扇的店里老板打招呼,还向……可还没等到他们回应,自己则随人流匆匆而逝,只有梦境才是这样,一定是梦里江南,梦里的乌镇。

小舟在水街徜徉,人流在石街流动,三月的乌镇,就在这些律动里传递着古老回音,振动着当下游人踩出的节奏。老街两边的木板楼,以千百年来民房的高度相挨相对,谁也不敢突兀高起,我知道这是民风俚俗所至,在天地间,上苍所赐的福份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每家每户一样平均,敬畏天地一样情怀,天机地福同等享受。他们的门户有大有小,有尊有卑,有贵有贱。那些成为陈列馆的都是大户人家,那些贴着春联和婚联的都是些小户人家。看着陈列馆件件古物,参观的人流一浪接一浪,再看墨香犹在春联与婚联,我感受到自古荣耀,光照千秋。自古百姓生生不息,似乎让人明白了热闹与平静凭什么相守的哲理,体会着世事无常中的有常与和谐。

我深深地作揖,别过沈雁冰的故居,许多的历史回响一直萦绕,矛盾,茅盾,多好的笔名,传承与变革就在矛盾中进行。从《幻灭》至《动摇》直到《追求》,轨迹深深的三部曲,是在无常世界中一个有思想的作家轨迹,矛盾永久存在的矛盾,茅盾永远光耀的茅盾。有人说“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或许吧,耸立在历史的隧道里每个标识,它的立定,一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就如这乌镇的木屋,几百年烟熏,重重地染下了铁质一样的岁月。当年门前纳凉的阿爷,把酒话桑麻的场景挥之不去,阿婆秉灯养蚕的背景深印沉壁。年年三月风,吹来的是记忆,是重读。看,那些二十出头小女生们戴着青花头巾,楚楚动人,多看几眼,仿佛见到当年浣纱的阿妹,白居易的诗句在心中默诵:“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十足江南味的阿妹!三月的乌镇,就是这样处处让人追古抚今,暗发着幽古思今的情怀。

邂逅永远与美妙同行,三月的江南处处美妙,再有邂逅确实能让美妙生花,让人陶然其中。只要有纯洁浪漫的情怀,就会有美丽的邂逅。曾经,我游周庄正值世界选美颁奖活动在那举行,便有了与许多美人邂逅的机缘。这次到乌镇一样也有,有的喊叔叔帮我拍张照,有的叫大哥帮个忙,不管她来自何方,不管她姓氏与职业,瞬息之间照相机留下她们的靓影,我留下美好的记忆。

当我走进乌镇染坊的展馆里,激动着染布如瀑的情景,那垂天而挂晾晒的青花布随风起波,想象中,这是从大地流向天空的碧波,这是一截无根的青色瀑布,许多美人走进那竖直的碧波中,摆着万千姿态,进进出出,如同仙子出隐瀑中,足以叫人留连忘返。就在这时,一位姑娘笑盈盈走来,亲切地一声大哥,才让我清醒,我接过她递来的相机,她展风情,我找聚焦,拍下了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正值一阵风起,青花布一波接一波直向天上流去,她扯上一缕,此时定格,画面中她如立波中随波升腾,她激动得一定要请我美食乌镇的“东波肉”,我没接受,她不谦让,这个美丽的邂逅在美好的AA制中分别。

时光短暂,美好短暂。与三月乌镇别过,那清澈的碧波、新芽的芳香、青色的瀑布、美丽的邂逅……都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长久的记忆,成为许多人的记忆,也会成为历史的记忆。

(文章有删改)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的部分。

(2)简析第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写三月的乌镇,构思独特,试对其进行分析。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6.(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秋风二首(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各项中,最适合本诗归入的一项是   

A.感时怀人

B.山水田园

C.怀古讽今

D.羁旅情怀

(2)下列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A.温婉自然

B.清新细腻

C.沉郁顿挫

D.豪放悲慨

(3)你认为本诗的哪一联抒发感情最浓?请对其进行赏析。

7.(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郭衍,字彦文,自云太原介休人也。衍少骁武,善骑射。周陈王纯引为左右,累迁大都督。时齐氏未平,衍奉诏于天水募人,以镇东境,得乐徙千余家。每有寇至,辄率所领御之,一岁数告捷,颇为齐人所惮,王益亲任之。

征为开漕渠大监,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北,东至于潼关,漕运四百馀里。关内赖之,名之曰富民渠。五年,授瀛州刺史。遇秋霖大水,其属县多漂没,民皆上高树,依大冢。衍亲备船栰,并赍粮拯救之,民多获济。衍先开仓赈恤,后始闻奏。上大善之。

十年,从晋王广出镇扬州。遇江表构逆,命衍为总管,领精锐万人先屯京口。于贵洲南与贼战败之大获舟楫粮储以充军实。

晋王有夺宗之谋,托衍心腹,遣宇文述以情告之,因召衍,阴共计议。又恐人疑无故来往,托以衍妻患瘿,王妃萧氏有术能疗之。以状奏高祖,高祖听衍共妻向江都,往来无度。衍又诈称桂州俚反,王乃奏衍行兵讨之。由是大修甲仗,阴养士卒。衍能揣上意,阿谀顺旨。帝每谓人曰“唯有郭衍,心与朕同。”又尝劝帝取乐,五日一视事,无得效高祖空自劬劳。帝从之,益称其孝顺。

史臣曰:“郭衍无所是非,不能轻重,默默苟容,偷安高位,甘素餐之责,受彼己之讥。此固君子所不为,亦丘明之深耻也。”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六》)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徙千余家   

奏高祖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周陈王纯为左右   

A.荐举

B.引导

C.征辟

D.吸引

高祖衍共妻向江都   

A.听信

B.听闻

 C.任凭

 D.觉察

(3)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每有寇至,辄率所领御之,一岁数告捷,颇为齐人所惮,王益亲任之。

(4)用“/”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

于贵洲南与贼战败之大获舟楫粮储以充军实

(5)第②④段分别提到“上大善之”“益称其孝顺”,但其原因的性质有所不同,请分析其不同之处。

(6)你是否认同第段对郭衍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8.(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赠严生策勋序

谢振定

严生为余典试江南所得士,性醇悫□苦志于学,屡上春官不得意,辛酉下第后愿留都门,励业图再举。

既而念母綦切,常中夜不能寐。旦来告予曰:“钟铭归矣。钟铭之从事于学也,皆吾母冯孺人教也。钟铭八岁而孤,吾母年方二十有九,尽鬻嫁时衣饰,为钟铭择师而授之读。钟铭性最鲁,每塾归,吾母秉灯待,责复诵昼所受书,不成诵则立加鞭挞无少恕,已且涕泪交横曰:‘汝父以苦学遘疾,未遂志而殁。吾愿汝成汝父之志也。今胡乃若是!’及钟铭学为文时,归呈课艺,母视师所抹勒过甚,挞如前。是以钟铭少时望寝门则栗栗而惧,迄今思之,则依依有余慕也。今吾母年七十有六矣,往时官吏为请旌,母不许。钟铭未获寸进以奉母欢,又远离膝下,其何以自慊?兹归计决矣。”

余闻之,肃然曰:“贤哉母也!所谓慈母而兼严父之事者也。而生之性情真挚,抑又足尚焉。”古人得禄以养亲,则捧檄而色喜,生之留,为其母也。然古人不以三公易一日之养,则生之归,亦为其母也。生其无失乎赤子之心者耶!是心也,扩而充之,其用沛然。计更阅数年,例得为令,为令者有父母斯民之责,推此心而善用之,勿姑息以养慝,勿闻誉而自喜,以此列名循良,于太孺人苦心劝学之意,其庶可无负。生其益务汲古深思,以裕临民致用之资。即以尽菽水承欢之分,区区一第,乌足以溷其胸耶?

生行矣,吾无以张之,遂次其语以赠别。归时称觥萱堂,持此颂太孺人前,其庶几欣然眉翥,谓荣于绰楔之锡也。

注释:捧檄:这里运用了为母出仕,博母欢心的典故。不以三公易一日之养:不因公务影响对父母的奉养。

(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因     B.而     C.以     D.乃

(2)概括第段的内容。

(3)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母倾尽财力与精力,期盼严生能立志苦学。

B.严母告诫严生要苦学不怠,继承亡父的遗志。

C.严生学写文章有进步,但严母仍鞭挞责罚他。

D.地方官吏向朝廷请求嘉奖严母,但被其拒绝。

(4)分析第段中作者是如何得出“其庶可无负”这一结论的?

(5)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三、写作

9.(70分)衡量一个人是否高贵,虽然有人看重他物质财富的多寡,但重要的还是看他精神境界的高低。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解答】故答案为:

(1)郴江幸自绕郴山 (重点字:郴)

(2)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斑)

(3)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重点字:冈)

二、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分)

2.【解答】A.“你刊”用语不礼貌,不是敬辞,可改为“贵刊”,“作品”可用谦辞“拙作”。

B.“你刊”用语不礼貌,不是敬辞,可改为“贵刊”,“拜读”是读对方的作品,不能用于请别人读自己的作品,可改为“指正”。

C.“佳作”用语不谦虚,应用谦辞“拙作”,“拜读”是读对方的作品,不能用于请别人读自己的作品,可改为“指正”。

D.“贵刊”是敬辞,称呼对方的刊物,“拙作”是谦辞,称呼自己的作品,“指正”是请对方改正,表述最得体。

故选:D。

3.【解答】该段文字论述政策改革以及评估政策效果。根据“不仅要”“还需要”可知,③①排在一起。排除AB两项。⑤④都是说“评估”,所以排在一起,排除D。

故选:C。

三、阅读理解

4.【解答】(1)抓住句中的“这”的指代,即前文“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个人’‘私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

(2)D.“指出新诗并不‘新’”错,画线句中“扔掉了旧式枷锁”一句肯定了新诗具有的区别于过去的诗的特点,没有否定“新”。

(3)根据“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体面可言的”“今天的诗歌精神苍白不振,情感粗鄙萎靡,与我们固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是严重脱节的”可知本段在批判新诗的不良特点,有三个方面,“衣冠不整,言谈粗俗,喜欢以流行文化中的‘雅痞’装扮亮相”代表新诗的形式方面,“中国诗歌内容”指出内容方面,“今天的诗歌精神”指出精神方面。

(4)B.根据第二段“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导致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可推导得出。

(5)议论文也并不排斥“形象性”,论述类文本“形象化的语言”一般体现在其所具有的“文学化”色彩上,例如运用修辞手法:“为中国‘换血’”“清除荒诞轻浮或暴力化的语词,警惕新的野蛮和蒙昧,回归温柔敦厚”“今天的诗歌精神苍白不振”等。语句生动有趣味:“只能作茧自缚”“成为新的文化僵尸”等;用词鲜明、生动、富有感情色彩:“陷阱”“以流行文化中的‘雅痞’装扮亮相”“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让我们的思想文化精英们常常陷于要以自我否定来建立文化自信的焦虑和矛盾之中”等。了解了这些后就以此为标准,从文中筛选出这些语句,从所论证的角度和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一般作用为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增加阅读兴趣等。

 

答案:

(1)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对诗歌创作“个人”“私人”和“纯诗”的追求。或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对诗歌创作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的追求。

(2)D

(3)新诗人们衣冠不整,言谈粗俗,雅痞装扮,说明中国新诗人们的迷失与空虚;也说明新诗处在畸变的状态;引出中国诗歌在内容、形式和精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4)B

(5)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了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在第段中,通过“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等证明新诗“离开人的尺度,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就会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的观点,同样,在第段中,通过“衣冠不整,言谈粗俗,喜欢以流行文化中的‘雅痞’装扮亮相”等再次证明了上述观点;在第段中,通过“苍白不振,情感粗鄙萎靡”等证明了“中国诗歌内容,部分是虚饰浮夸和假正经”的观点。第段中,通过“对不断更新技艺的西方偶像们的追赶,中国的新诗人们劳碌异常却几无收获”的形象化描述,证明了汉语诗歌“现实功利层面的‘进步’诉求”是“歧义和悖谬”的观点。用北岛的“人性觉醒而触动了人们的心弦”的诗歌再次证明这个观点。这样,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让形象寓含事理,使说理更明确,论证更有力。

5.

(1)第段画线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春芽”“水街”“老屋”比拟成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乌镇春天中柳条、水街、老屋等焕然一新及迷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乌镇的喜爱之情。

(2)第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刻画了富有神韵的江南采莲少女形象,从而衬托出小女生们的生动形象,引发了读者的思古之情,增强了乌镇的古典意蕴,增加了文采,使文章更具诗情画意。

(3)本文在构思上很有特色。作者首先写自己家乡三月的景色,引出自己对乌镇的向往之情,并指出乌镇是江南的名篇,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对乌镇的自然景色进行描写,表现乌镇的温馨与可爱;接着写乌镇的房屋建筑,以此表现乌镇人的平易与自然;再通过茅盾故居的介绍和白居易的诗歌,表现乌镇的沉稳和灵动;最后通过美丽的邂逅表现了乌镇的浪漫与美好,最后抒发了自己对乌镇的不舍与留恋。作者抓住乌镇景物的特征,把写景叙事与抒情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表达了对乌镇的喜爱之情。

(4)本文通过对乌镇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色的描写,赞美了生活的美好,阐明了“敬畏天地”“天机地福同等享受”及“世事无常中的有常与和谐”“传承与变革就在矛盾中进行”及“在历史的隧道里每个标识,它的立定,一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的道理,启发我们要保持一颗纯洁浪漫的心,对他人友好善良,更要理解生活,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6.【解答】(1)D.结合诗歌中“早晚孤帆他夜归”“故园池台今是非”等诗句,可看出诗人是在外地漂泊,思念家乡,故选:D。

(2)B.本诗通过秋风吹衣,夕阳西斜和捣练之声,引发诗人自己漂泊而孤独寂寞的情绪,可以说十分细腻,故选:B。

(3)示例一:诗歌的第四联表达感情最浓。“白发倚庭树”,主人公想象自己年老归家,独自倚靠着庭树,举目四望,虽然“故园池台”依旧,但却物是“今是非”,已经是物是人非了,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想象与期盼,同时也写出了一个漂泊者有家难回,而回家更为伤痛的无奈与悲苦之情。

示例二:诗歌的第三联表达感情最浓。月明之夜,正是赶路的大好时机,“不知明月为谁好”,诗人联想到今晚一定有人月夜归乡,今夜的月光是属于别人的,但他相信无论迟早,他一定能乘一叶“孤帆”回到可爱的故乡,这触动了诗人的归乡之情,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期盼。

7.【解答】(1)乐意,愿意;译文:招来自愿迁徙的有一千多家。

情状。译文:把情状上奏给高祖。

(2)C.译文:北周陈王宇文纯把他征辟在身边。

C.译文:高祖听凭郭衍与妻前往江都。

(3)每当有敌寇入侵,(郭衍)就率领统领的部队抵抗他们,一年中多次取得胜利,让齐氏非常畏惧,陈王更加亲信他。

(4)于贵洲南与贼战/败之/大获舟楫粮储/以充军实。

(5)“上大善之”是因为郭衍在救灾过程中亲力亲为、当机立断、救济百姓有功劳。“益称其孝顺”是因为郭衍劝谏皇帝享乐荒政的行为迎合了皇帝的怠惰心思。(或:一次是因为为政有功,一次是因为谄媚奉承,性质不同。)

(6)第段指出了郭衍缺失是非标准、尸位素餐的问题,这与郭衍协助晋王谋反、对帝王阿谀奉承的行为相一致;但是与郭衍抵御外敌入侵、兴修水利、救灾亲历亲为等行为相背。因此,我认为这一评价不够辩证,对人的评价应辩证全面。

 

 

参考译文:

      郭衍,字彦文,自称是太原介休人。郭衍年少时就骁勇英武,善长骑马射箭。北周陈王宇文纯引用他在身边,累积功勋升迁为大都督。当时,北齐没有平定,郭衍奉诏到天水招募兵卒,用来镇守东边的边境,招来自愿迁徙的有一千多家,屯驻在陕城。每当有敌寇入侵,郭衍就率领所统率的部队抵抗他们,一年内数次打败北齐军队的进攻,很是让北齐军畏惧。陈王因此而更加重用他。

           郭衍被征召为开漕渠大监。部署统率水工,凿渠引渭河的水,漕运四百多里。关内依赖着它,把它命名为“富民渠”。开皇五年,郭衍被任命为瀛州刺史。适逢秋雨成灾,他的属县多被水淹没,老百姓都爬上高树,占据高大的坟墓躲避大水。郭衍亲备船只木筏,同时带上粮食赈救百姓,老百姓大多获得救济。郭衍先开仓发粮赈济百姓,然后再禀奏皇上。皇上非常赞许他的这种做法。

     十年,跟从从晋王杨广出外镇守扬州。遇上江东造反,命令郭衍为总管,带领一万多精锐士卒现在京口主宰,在贵洲南方与贼人作战,打败了敌人,获得许多船只与粮食来充实军备。

      晋王有夺太子位的阴谋,想以郭衍为心腹,派宇文述把这种想法告诉了郭衍。郭衍非常高兴。晋王就召来郭衍,与他暗地共同策划。又担心别人对他们无缘无故的来往起疑心,假称郭衍的妻子患有大脖子病,王妃萧氏有办法能够给她治疗。把这些情况上奏给高祖,高祖听凭郭衍与妻前往江都,来来往往没有限制。郭衍又假称桂州俚谋反,晋王就上奏让郭衍兴兵讨伐他。因此大规模地修造盔甲兵仗,私下里收养门客兵卒。等到晋王成为太子,征授郭衍为左监门率。高祖在仁寿宫病危,太子与杨素诈称皇上诏书,下令让郭衍、宇文述统领东宫的军队。等到皇上驾崩,汉王起来反叛,而京师空虚,又派郭衍火速返回京城,统领军队据守京城。皇上临幸江都,令郭衍统领左军,改授光禄大夫。郭衍又跟从隋炀帝讨伐吐谷浑,出金山大道,收纳投降的人两万多户。郭衍能揣摩皇上旨意,阿谀顺从皇上。皇上常常对人说:“只有郭衍,与朕同心。”郭衍又曾经鼓励皇上取乐,五日才理一次朝政,不要效仿高祖白白地让自己辛苦。皇上听从了他的话,更加称赞他的忠顺。

     史臣说:“郭衍没有正误概念,不能权衡轻重,默默苟且容身,在高位苟且偷安,甘心吃白食的责备,承受他人的嘲讽。这本来就是君子不会做的事,也是左丘明会深以为耻的事。”

8.【解答】(1)B。

(2)介绍严生的身份、性格和立志苦学却屡试不中的经历,点明他的“留”是以图再举。

(3)C。

(4)作者先根据古人得禄养亲和“不以三公易一日之养”,指出严生无论“留”与“归”都是为了母亲,进而得出“为其母”是一种赤子之心。再由严生的“赤子之心”推想:他以后中第为官,对父母百姓用此“赤子之心”,他必能做到两个“勿”,成为奉公守法的好官,而这正是严生母亲当年苦心劝学的初衷。所以说没有辜负太孺人苦心劝学的本意。

(5)交代写作的缘由,点明题意,再次对严生的行为进行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