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八城区语文二模古诗阅读汇编
1.(2017•丰台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早 春
【唐】刘长卿①
微雨夜来歇,江南春色回。
本惊时不住,还恐老相催。
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
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
【注】①刘长卿,字文房,工于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一夜微雨,江南春回,一派生机盎然,但丝毫不含有诗人热爱春色之情。
B.颔联写作者微妙的心理变化,本已惊叹时节变换不停,又恐惧时间流逝催人衰老。
C.尾联进一步抒情,人事变迁,长期客居在外,这种辗转流离之苦叫人怎能禁受。
D.全诗开篇写早春之美,收笔时却已触及人生苦痛,情感自然转化,行文跌宕生姿。
(2)刘长卿《早春》“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两句,伤春感怀。下面诗句与此两句内涵最一致的一项是
A.冰消泉派动,日暖露珠晞。已酝看花酒,娇莺莫预飞。 (【唐】刘威《早春》)
B.听鸟闻归雁,看花识早梅。生涯知几日,更被一年催。 (【唐】畅诸《早春》)
C.一种和风至,千花未放妍。草心并柳眼,长是被恩先。 (【唐】李中《早春》)
D.野树花初发,空山独见时。踟蹰历阳道,乡思满南枝。 (【唐】储嗣宗《早春》)
(3)古人对刘长卿的诗曾评价道:“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兴在象外”,即指不再拘泥于诗中一花一草的细微意象,而是指向诗外的无穷境界,追求“象外”之美,“有余味不尽之妙”。请分别赏析刘长卿的《早春》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象外之兴。
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刘长卿《早春》写春雨夜来,杜甫《春夜喜雨》也写了春雨夜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
②刘长卿《早春》感叹“花无百日开”,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身世也有类似诗句:“ ,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③刘长卿《早春》感叹“作客十年来”,杜甫《登高》也有类似感叹:“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2017•海淀区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①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硫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②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杭州任职期间所作。太冲、表之、公实,是作者三位友人的字。②武陵源:指桃花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友人在郊野漫步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B.首联以山峦耸立、田野葱翠、村落绵连,写出了乡野秀美而淡远的特点。
C.农人“插秧针”的场景让诗人若有所思,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
D.诗歌通过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了对田园风光以及农事的喜爱之情。
(2)下列与“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王硅《金陵怀古》)
B.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C.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陆游《日暮自湖上归》)
D.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范成大《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
(3)诗歌第二联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景物,请任选其中两种加以赏析。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洪炎《野步》诗的首句运用叠词“矗矗”和“田田”,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也运用叠词“寻寻觅觅,① ,② ”,有评价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③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④ ,不绝如缕”,也使用叠词来渲染箫声的悲凉幽怨、婉转悠长。
洪炎诗第二句“近是人烟远是村”一句,又让人联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写“村与烟”的诗句“⑤ ,⑥ ”。
3.(2017•西城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各题。
绮罗香•红叶
张炎①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②、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③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②舣,停船靠岸。③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
B.“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
C.“似花绕”“断霞千缕”都用比喻展现红叶的艳丽明媚,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
D.“记阴阴、绿遍江南”写红叶也曾经有过绿荫如盖的盛况,今昔对比,意味深长。
(2)张炎的这首词运用了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怡红公子《种菊》)
B.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枕霞旧友《对菊》)
C.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咏菊》)
D.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簪菊》)
(3)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同为写类似“夜窗听暗雨”的画面,李清照《声声慢》中写道:守着窗儿, ! ,到黄昏、点点滴滴。
②同为借物寄托思想感情,周敦颐《爱莲说》借莲写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
③同为亡国词人,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以对比手法表达亡国后物是人非之叹的两句是: , 。
4.(2017•朝阳区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2)“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3)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 ,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诗人在抒发情感、表达情怀时常常会运用典故。杜甫在《蜀相》一诗中,用“ ① , ② ”,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业未成的不幸;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廉颇自比,“ ③ , ④ ”,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陆游在《书愤》中,借用檀道济的故事,“ ⑤ , ⑥ ”,写出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⑦ , ⑧ 。孔子云:何陋之有?”说明主人因为 “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5.(2017•房山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释】①王勃因作《檄英王鸡》,被高宗怒逐出府,从此不得重用。在巴蜀游历时遇到朋友薛华,本诗作于王勃为薛华送别之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作者运用叠字“送送”“遑遑”,富有音韵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B.颈联既有对薛华的劝慰,又有自慰之意,具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C.尾联作者采用实写的手法,既表明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思念之切。
D.本诗运用洗练的语言,创造出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思。
(2)送别诗往往侧重于抒发作者的离愁别绪,下列诗句没有体现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A.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B.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C.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D.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3)很多人认为王勃的这首《别薛华》是借送别朋友抒发了自己悲切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对这种观点加以分析。
(4)离别总能牵动着人们的情思。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借“陛下亦宜自谋, , ”(《出师表》)对后主刘禅表达了诚挚的希望;当李白得知王昌龄被贬,经过“五溪”,借明月写出“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句,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白居易在与朋友离别时,巧遇琵琶女,听其声,闻其事,发出“ , ”(《琵琶行》)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6.(2017•顺义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瑶草①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③.我为④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⑤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①瑶草:仙草。②金徽:金饰的琴徽。这里指琴。③白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的酒杯。④为(wéi):愿作。⑤长啸:长叹。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感叹句起首,以芳草如碧带出春色,激发读者兴味,引人入胜。
B.“溪上”“桃花”等词,与首句中“武陵”应和,也带出了作者的感情。
C.“谪仙何处”句,清楚地表明作者渴望使用李白的“白螺杯”来饮酒。
D.“我为”句,采用对比,显示出作者的清高和对谄媚者的不屑与轻蔑。
(2)下列与“明月逐人归”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并可成为对联的一句是
A.新晴原野旷 B.白云随鹤舞
C.冰壶含雪魄 D.一天秋似水
(3)这首词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都间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说明它们是如何表现的。
7.(2017•昌平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赤壁
南宋•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颈联回到眼前,实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2)“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例如《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B.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D.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
(3)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 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4).(2017•昌平区二模)今年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要求选手在“飞花令”这一比赛环节依次说出含有某个字的诗句。请按“飞花令”的游戏规则,在横线上填写含有“春”字的作品原句。
① ,将有事于西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③好雨知时节, 。 (杜甫《春夜喜雨》)
④今年欢笑复明年, 。 (白居易《琵琶行》)
⑤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
⑥红酥手,黄縢酒, 。 (陆游《钗头凤》)
8.(2017•东城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千年调①
辛弃疾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④.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⑤。
【注释】①本词约创作于庆元六年。其时辛弃疾因遭谏官攻击,被罢去职,隐居于江西铅山。②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③阊阖:指传说中西边的天门。④此句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之典。天帝赏赐赵简子,日后赵简子接连攻城掠地,成为晋国实权派。⑤末三句借用《离骚》“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句意。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手把青霓”与“霓为衣兮风为马”两句中的“霓”都是“彩虹”的意思。
B.“径入寥天一”中“径”一词写出了词人纵横驰骋,遨游天界上下的自由。
C.“赐汝苍壁”意为“我要将苍壁赐予你”,是词人模仿天帝口吻设想的语言。
D.“嶙峋突兀”意为“气势雄伟的石壁突然出现”,给词人带来了意外与惊喜。
(2)本词运用了借助古事,委婉地抒发情感的手法,使作品意蕴丰富,表达凝练。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①辛弃疾词作描绘出瑰丽神奇的仙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营造出了 (仙境名称)这一仙境,并借助诗词曲画等方式暗示了 (姓名)、 (姓名)等女子的不幸命运。
②本词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调动想象对神仙世界进行了描写,简述这两首诗词所描述的仙境及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4).(2017•东城区二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辛弃疾借赵简子之典寄寓希望自己被重视,得以施展抱负的理想;曾皙借“浴乎沂, ,咏而归”寄寓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借“ , ”寄寓了对天伦和乐的向往。
②《千年调》词人以月起笔,开篇写道“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它可以起到渲染气氛,触发情感的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去来江口守空船, ”;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月出于东山之上,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解答】(1)A、“丝毫不含有诗人热爱春色之情”概括不准确,全诗热情洋溢,突显对春日的喜爱之情。
(2)B“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这两句借物抒情,是在伤春,悲叹光阴易逝,时不再来,人生短促﹣﹣人可以醉饮千场,但花无百日开期,转瞬即逝;人生亦如花开花落,生命短促。
(3)《早春》的象外之兴:《早春》本写春色之美,春色本来喜人(“象”1分),但从颔联“本惊时不住”开始,诗人却转而伤春,从“花无百日开”中感到了岁月的无情,感叹时光易逝,光阴虚度(“兴”2分)。《逢雪宿芙蓉馆主人》的象外之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诗人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象”1分),写出了风雪之夜,天气的严寒,旅人的孤独,以及茅屋的清贫(“兴”2分)。
(4)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③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2.【解答】(1)C “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错,尾联写诗人自己看农民插秧,几乎忘了回去,主要表达出他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态度的赞赏.
(2)(3分)C
(3)(6分)
答案示例:第二联运用远近结合和比喻(联想、用典)等手法描写景物.先写鸟儿从天空飞过,耳边传来远处灵隐寺疏朗的晚钟之声;再写盛开的百花映带着流水,胜境好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这两句诗形象写出郊野景色的幽美迷人,自然引出后面的理趣“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4)(6分) ①冷冷清清 ②凄凄惨惨戚戚 ③其声呜呜然 ④余音袅袅
⑤暧暧远人村 ⑥依依墟里烟
3.【解答】(1)(3分)C “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错,词人目睹红叶飞舞似花而令人魂系“归路”的心情,所以此时自己心情凄苦愁闷.
(2)(3分)A 此句只是记叙了种菊的过程,没有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
(3)(6分)①年华迟暮.②孤独飘零.③不仕新朝,气节坚贞.④江山沦落、心念故国.
(4)(6分)①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解答】(1)A“有攀附丞相之意”错误,叶衡有知遇之恩,词人对此十分感激.
(2)A项是既有“明月松间照”这个静景又有“清泉石上流”的动景,动静结合.
(3)(4分)(白诗和辛词作比较说明,各2分)
答案示例一:
白诗直接抒情,一二两句说虽然自己刚到四十,身体还没有完全衰老,但因为愁多苦闷,已然满头白发了,感叹年华易老;辛词间接抒情,上片用青山作类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想得到赏识而不得、想报效国家而不得的愁苦.
答案示例二:
两诗虽然都借动物来写愁,白诗相对直白,辛词更加隐晦.白诗三四两句无疑而问,说你白鹭没有愁苦为什么满头垂丝,借此说明自己是因为愁苦而满头白发,这就比较直接;辛词下片借调侃沙鸥浑身都是愁,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愁苦,愁苦更加隐晦.
(4)(8分)
①出师未捷身先死
②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廉颇老矣
④尚能饭否
⑤塞上长城空自许
⑥镜中衰鬓已先斑
⑦南阳诸葛庐
⑧西蜀子云亭
译文
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却在烟雨中徘徊,迟迟不能到达.
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是因为愁苦所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色的沙鸥,它们岂非浑身都充满了愁绪啊.
5.【解答】(1)C.“尾联作者采用实写的手法”分析有误。尾联写的是无论是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将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是虚写的手法。
(2)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在鼓励宽慰友人。高适在与朋友即将分手之际,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没有侧重抒发离愁别绪。
(3)首联“穷路”是指艰难的路,“独”有独自之意,独自去寻路的不仅仅指朋友,更是自己找寻人生之路的真实写照。颔联紧承首联“穷路”、“问津”进行深入一层的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这二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作者“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仕途坎坷,是自己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而不仅仅是薛华可能会遭受的厄运。颈联“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是说你我的心情,都象浩渺江水上漂泊不定的一叶小舟;生活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在同病相怜之中抒发了自己悲切的人生感受。
(4)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解答】①农人告余以春及(重点字:及)
②春花秋月何时了
③当春乃发生(重点字:乃)
④秋月春风等闲度(重点字:等闲、度)
⑤料峭春风吹酒醒(重点字:料峭)
⑥满城春色宫墙柳
白话译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很多艰难的路,匆匆忙忙只有一人去寻路。
在千里的行途中悲凉失意,寂寞冷落会摧垮人生不过百年的身体。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同样凄苦辛酸。
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都会是对方梦中出现的人。
6.【解答】(1)C、“清楚地表明作者渴望使用李白的‘白螺杯’来饮酒”错误,这句话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
(2)B(2分)
(3)(6分)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境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显示出陶氏对美好、平和、自然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这首词中,作者写所游之地“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那里可以一展浩气,可以自由自在地“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正是因为陶、黄所处的现实没有这样的境界,他们才如此热爱并在作品里讴歌这样的境界。作者内心对现实的怨愤,不与现实同流合污的清高志趣,正是这样表现出来的。
译文: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7.【解答】(1)B颔联不是写诸葛亮,而是周瑜。
(2)A
(3)同:都由眼前赤壁的景象联想到了赤壁之战中周瑜的雄姿英发、英雄事迹,表达了对他的称颂和仰慕。(2分)
异:苏词借英气勃发的周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和人生的旷达之心。(2分)戴诗既歌颂了周瑜的英雄业绩,又化用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所创作的千古名篇,表达了对苏轼的钦佩、怀念。(2分)
8.【解答】(1)D项,“突然出现”错误,“突兀”是“气势雄伟”的意思。
(2)C项,“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错误,这一句诗直接抒情,直接鲜明写出竹笋香,鱼儿肥美,属于直抒胸臆,其他三项与例句一致,均为“委婉地抒发情感”。
(3)(3分)仙境名称:太虚幻境
人物:晴雯、袭人、香菱、宝钗、黛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湘云、妙玉、熙凤、巧姐、李纨、可卿以上十五人中任选两位即可。
(4)(6分)描写的仙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的仙界与日月辉映,炫目辉煌;神仙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列队欢迎诗人的到来,场面盛大热烈。仙境在最高潮处倏然消失,诗人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千年调》描写仙界宴饮的欢乐和天帝对词人的赏赐,词人虽受到盛情款待,却依然主动回到的人间。
抒发的情感:《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对名山大川的向往表达对权贵的反抗和对高洁傲岸人格的向往。《千年调》表达诗人希望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对祖国、现实的深深眷恋。
(4).【解答】(6分)
①风乎舞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重点字:雩、髫、怡)
②绕船月明江水寒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徘徊于斗牛之间(重点字:绕、堪、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