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练习33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 题。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子曰:“知①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注】①知:通“智”。
(1)季康子对百姓提出了“敬、忠以劝”的要求,“敬”是指严肃认真,“忠”是指 ,“劝”是指 。
(2)结合两则材料,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具备哪些素质?
16.(三)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注】①约:贫困。②安仁:把仁德作为自身修养的需要。
(1)第一则材料中“知者乐水”是说智者认识和处理问题 ,其特点有似于水。
(2)结合两则材料,概说不仁者要向仁者和智者学习些什么。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②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1)材料中,孔子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了孝的三种内涵,它们分别是 、 、 。
(2)你如何看待孔子在这里提出的“孝”?
15.(1)尽心竭力,勤勉努力。
(2)智。仁。庄(庄重严肃的态度)。礼(合乎礼的行为)。能(管理能力)。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君王率领人民。如何能使百姓恭敬、尽忠?”孔子回答说:“对待百姓必须庄重,守礼,对方自然对你恭敬。真心对待民众,对百姓仁慈,视之如子,人民就会尽忠。树立好的典范又去教导不好的人,人民自然相视而劝。”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靠聪明才智能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但不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百姓也就不会严肃认真。靠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能以严肃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不按照礼来动员百姓,也是不够好的。”
16.(1)灵活自如(懂得变通)
(2)①不仁者要向仁者学习静处之道,并把仁德作为自身修养的需要。②要向智者学习寻求快乐之道,以及如何有智慧地运用仁道。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17.(1)按照礼的规定对待父母、担心父母生病、诚心奉养父母。
(2)①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内涵的“孝”,以便他们理解和接受,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体现。②孔子的“孝”并没有停留在动物也有的自然情感上,而是将其上升到伦理的高度﹣﹣对父母诚心的感情是建立稳定的伦理道德的前提,并用“礼”的形式来规范它,使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想。
译文:①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的规定。”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询问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的规定’。”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的规定服侍他们;父母去世以后,要按礼的规定埋葬他们,按礼的规定祭祀他们。”
②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把父母对子女忧虑的这种心情用于对待父母,就是孝。)
③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的孝道,只是说能够奉养父母。(但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对狗或马也能做到饲养它们;如果对父母不诚心孝敬,用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