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北京市东城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范文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丰台区2020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语文试卷

2020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陈经纶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

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

北京市十一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

2020年6月西 城 区 高 三 二模模 拟 测 试语 文


2020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微写作讲评及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作文①优秀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作文②评阅标杆文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2019—2020学期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西城高三(下)6月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高考练习二模语文

2020北京房山高三二模语文及答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微写作、写作)教师版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论语》《红楼梦》


2020北京市东城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原题回放:

有一首歌唱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锻炼,本意是锻造、冶炼,也可以指文辞的锤炼,也可以指身体的锻炼、心灵的历练……

请以“锻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范文一

家国,国家(一中)

家与国两个字,正着拼是“家国”,家便是一国的投射;反着拼是“国家”,国凝结了千万小家。家是国的一部分,也折射了国;国则是家凝起的整体,无家则无国。(中心句)

家是“最小国”,由一家之风貌可窥一国之风貌。(分1)明代海瑞曾上书力谏嘉庆皇帝,一句“嘉靖,家家净也”,流传千古,一朝之迂腐无能,便是一家之只徒四壁。处在国中的家便如神经的末梢,传递着国家兴亡起伏的讯息。一国之建设是否成功,要看其是否真正触及了家这一“最小国”,唯有家的富足、安康,才能展示出国的繁荣、昌盛。

国,是千千万万家,一国之力凝聚的是千万个家的力。抗日战争期间,全民族的统一战线由一个个小家组成。成年男性加入军队,妻子儿女缝制军衣,提供军装,这一个个小家的绵薄之力汇聚成了足以与精锐武器、军工抗击的韧性,凝聚起了屹立不倒的中国。一个国家最深厚的根基便是这千千万万个小家,若家与家间离心离德,便是一盘散沙,国将不国,但若凝聚合力,便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合而为国,坚不可摧。

 

国与家间,实应为良性互动的关系。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时,因其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带领千万家走向富裕,再由千万家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新闻疫情之所以能够抗击成功,因为国第一时间保证家的平安,家与家间形成社会合力,为抗击疫情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家在国中,国中有家,国为家引领正确方向,家对国反哺发展动力,国之所以为国,缺不了家在背后的支持。

 

纵浪大化中,我们的国与家紧密相连,形成如长城般坚毅的防线,也如郑和宝船般破浪前行,我们每个人也应怀揣着家国情怀,与国偕行,“平芜尽头是春山”。

 

【点评】本文对家国关系的辩证分析论证比较充分,文章层次清楚,论据恰切。作者将家比喻为国的神经末梢生动地表现出家国的相互关系。文章语言有力,格调不俗。

 

范文二

家定则国稳,国兴则家振(一中)

中国,从三代以来,便产生国家的概念,是因为我们藉由古老而紧密的家庭血缘纽带凝聚到一起,形成部落,而后形成国。家是国的最小单位,而国,则是所有家组成的集合。也正因如此,只有家庭的安定团结,才有国的安稳;只有国的崛起强大,才有家的振兴。

家,在先秦,由诸侯分封的大夫管理。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战国七雄逐鹿争霸的时代,正是那些善齐家、得民心的诸侯,使得国家统治稳定,民富国强。《论语》中季孙氏大夫欲伐颛臾,孔子便担心其“祸起萧墙”,其治家不定,四面树敌,造成鲁国也不安稳,天下各国也剑拔弩张。所以,自古以来,“齐家”便是“治国”的前提,家邦的安稳是国家有序的前提。

国,先秦时是由大夫之家组成的,始皇之后,家便成为国之最小单位。汉武大帝之所以派卫、霍二将北击匈奴,正是要扬大汉国威,从而震慑匈奴,保边境之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其信念也正是来自国家强盛,是家兴民安的保证。

由此可见,家国一体,相互维系的道理自古便已形成。两千多后的今天,中国仍然基本遵循这一原则。五月抗疫,是每个家庭响应号召,相互监督,互相安慰鼓励,一些家庭齐上阵,或为医,或做志愿,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换来中国抗疫的胜利;中国政府由省及市,由县及社区,为每个家庭衣食、出行和安全做防线,保证各家无饥寒之苦,无染病之惧。这样的家国结构较许多西方国家的以个人为单位的家国结构而言,在其团结性、一致性上有更大优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其本质便是家为个体,国是整体,家国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家庭具有灵活性又有天然凝聚力,故保证了国的团结与向心性;国具有统治性,又具有文化一致性,故促进了各家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帮助。今日之青年,生于家,立于国,是家与国之间的纽带,就要发挥其连结性,让家国融为一体,让家国情怀永远流传下去,让中华民族永保团结。

 

【点评】本文从历史角度谈家国的来源,梳理家国关系,进而认识到青年对家定国稳的重要作用。论证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有气势,积累比较厚实。

范文三

家国情浓(一中)

人们常以歌传情。“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因悠扬的旋律唱响中华人民的心中最朴素的家国情。家是国的微缩,国是家的凝聚。大国和小家之间,是爱国与爱民的浓情。

 “家是最小国”,一个小家庭中微缩着一个大国的映像。十八洞村地处深山,其中村民本是食不果腹,随着改革春风吹满大地,扶贫之火燃亮这里,如今的十八洞村正是一派洋洋喜气,国家发展是小家幸福的保障。有些人只在乎“小民安乐”,全然不顾“大国强盛”,是错误且愚蠢的,试看在国际上几乎失去话语权的伊拉克、叙利亚,其国家尊严被霸权主义的炮火夷平,我们阖家团圆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力作为盾牌,挡住利剑与炮火;我们奔向小康的同时,是国家的政策为我们送来前行的东风。前进的小家映射着前行的大国。

 “国是千万家”,大国发展的背后凝聚着千万小家的汗水。在疫情期间,是多少医护人员、建筑工人、基层干部与志愿者舍下小家安康,为中国阻击疫情添砖加瓦?杜氏一家,杜富国、杜富强,一位排雷英雄,一位边防战士。小妹杜富佳亦成为抗疫医护,可谓小家努力助力大国强盛的最好的例证。“国家富强”是兄妹几人的名字,亦是自古以来数万万劳动人民为国家做基石的隐喻。天佑中华的万里长城不仅是砖石筑就,更是小家中人民的血肉之躯铸就。

家为国添砖加瓦,国为家保驾护航,家国情怀就这样顺着长江、黄河从三代一直流淌到今日。在新时代,各种势力张牙舞爪,我们应坚定家国一体的认识,不受其言论蛊惑,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而在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今日,国家也应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多发展的机遇与环境。如此,家为国,国为家,圆融一体,方为和谐。(联系现实

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亦为我插上腾飞的翅膀,家国情浓,缓缓流淌。

 

【点评】文章从相关歌曲入题,言浅情深。家国关系辩证分析,深入浅出,说理充分。联系当下紧密,言简意赅。结尾收束点题,情真意切。

 

范文四

家国情怀(一中)

自古以来,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核心。或歌于繁荣盛世,或叹于硝烟战火。分分合合之间,走过历史岁月,辩于无数文人志士。而今一曲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则能使我们从中思考出家与国深刻与广远的意义。

家是最小国,于太平如是,于颠沛更如是。国对于每一个家的意义,早已铭刻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岁月难以将其磨平。

处于盛世,家是国最直观的写照,当我们安然坐于家中,使用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新鲜产品时,那是国家鼎盛的全球贸易的反映。一眼望过千年,在那盛唐之夜,万家灯火深处的一个个家庭,他们的餐桌有葡萄美酒,有东西方美食,有胡乐鸣奏,那一方餐桌是大唐包容的文化体现,一个家的富足,也体现对国家的意义。

处于山河破碎,家是国的载体。或许王朝不复,或许政权孱弱,但只要家在,国就尚在。当颜真卿奉家抗敌,当岳家军流芳千古,当林觉民的《与妻书》沾湿了多少人的衣襟……我们知道,是这些家庭用自己的永别,支持着华夏国祚绵长。那一个个家,就是国本身。

国是千万家,于实,是万家炊烟,于虚,是千万家庭精神的联结。因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因为每个家庭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血脉,才让国成为了一个整体。当武汉疫情爆发,无数的医务工作者与自己的家人分离,共同拯救那些在远方与他们素昧平生的家庭。他们知道,身后有自己的家人支持,而在那前方,也是他们的“家人”。一场疫情,在生命与泪水中,却将人心拉近,让人透过朦胧,看到那凝聚的人心的力量来源,就是国。

家赋予了国以温度,国赋予了家以使命。家与国,相融相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前进的源源不尽的动力。而在发展与危机并存的今天,我们唯有铸就家国情怀,方可在时代的发展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愿你我秉前人之志,以国为任,以家为念,不惮前行。

 

【点评】本文的难得之处是阐释家为国的奉献时比较透彻,饱含深情,很有说服力。作者思考站位比较高,能够从文化传统的视角解读家国关系。文章结尾收束有力。

 

 

范文五

国与家(一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单位,国是家的集合,只有把握住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才能使社会行稳致远。

从古至今,关于家与国的关系的讨论就从未休止。三代以降,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纽带最早就确立了国与家的关系,从此之后神州大地上对于这一类关系的探讨从未停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关于“家国天下”的设想是对君子责任的阐释。陈独秀:“二十年前,我哪晓得家之外还有个大家”是新文化运动中对自我的剖析,而宪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更是对家国关系最深刻的表述。

国即是家,这不是封建意义的,而是现代意义的。当董仲舒狡辩“曲民而伸君”时,难怪梁启超会将“二十四史”呼为“二十四史家谱”;当路易十四高歌“朕即国家”时,难怪大革命的烈火会将凡尔赛宫的封建势力扫除。小家保卫的国,是卫国战争中红色的巨人,是抗美援朝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兴民生者得民心,安民命者国不亡。”

家即是国,这才有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浴血奋战、艰苦付出。大家如顾方舟,以自己儿女试药,才成就糖丸一粒,救婴孩于疾病,这是医者仁心;如钟南山,84岁高龄没有成为他留在家中养老的理由,坐镇武汉,亲赴一线,为中国百姓,这是大国重器。小者如张自轩,身为国旗班成员数年不能回家探视亲人,亲人来探望,也由于工作不能相看一眼,因为他知道他守护的是祖国的尊严;如抗疫中的逆行者,春节期间从全国各地驰援武汉,他们舍弃了一时的家庭温暖,换来的是万家灯火的永夜长宁。

自古以来,家国便同构。当国外形势危急,国家迅速撤走中国公民,这是国家对小家生命的保护;走出国门,谈吐有礼,井然有序,守护的则是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形象。我们人人都能出一份力,让国家成为最好的大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密不可分,我们只有维护好小家才能利于大家的建设,让我们心怀家国情怀,为中国的形象建设尽一份职责!

 

范文六

小家大国(一中)

哲人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我愿将这句话改为“小家与我并生,而大国与我合一”。正是凭着这种融我于国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才深情地表达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肺腑之言。

家是国的基石,国是家的汇流。

家,不是孤立的单元,而是与国紧密相连的脉息。遥想以色列建国前期,犹太组织领袖曾派果尔达·梅厄前去美国筹款,果尔达明智的放弃了摇摆不定的美国,而是将呼声对准了大洋彼岸的一家家同胞。她在演讲中深情地讲到,也许远方土地上的我们与你们并非利害相关,但你们难道愿意眼睁睁的看着犹太人自己的国家消亡吗?一番深情的话语,唤醒了犹太同胞内心压抑已久的家国情怀。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捐款,向祖国献出热忱的心,最终缔造了以色列的强盛。由此观之,家庭的细小涓流汇聚,将造就国家的波澜壮阔。

相反的,若是没有意识到家与国家的正确关系,只顾保全自己的小家而不顾国家,其后果是灾难性的。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人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产业和家人投靠侵略者,跟随侵略者一同鼓吹三月即可灭亡中国,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将自己和家人永远地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那么,国家之于家庭,其意义又是如何呢?国家是家庭的有力后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基本生活,调动一切力量投入到生命保卫战中,成为挡在每一个家庭前面的盾牌。而对于那些陷入困境——全家患病入院治疗的家庭来说,国家投入资金免费治疗,使得多少家庭免于倾家荡产,得到保全!不仅仅是当下,再追溯到汶川地震,追溯到抗击非典……哪一次不是大国为小家张开羽翼遮风挡雨?

于是,抗日战争烽火连天,隔壁茫茫马兰基地,新冠疫情横扫环宇,无数家庭奉献出自己的儿女。那一代代良好家风熏陶下,那修身齐家治国教导出的中华子孙,慷慨高歌“吾已许国,再难许卿”,挺身而出,将自己的小家,将自己的大国挡在身后,站成一道长城,自古而今,绵延不绝。

可幸的是,我们的民族向来便有这种家国天下的理念,于谦《咏煤炭》诗中曾说“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我们的民族一向有这种民胞物与的情怀与抱负,愿舍小家以为大国。卢新宁曾在北大毕业典礼上豪言:“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是的,每一个小家中的青年投入大国,拥有众多舍小家为大国的青年人的中国前途充满光明。家国天下,舍我其谁。

  

范文七

齐家与治国(一下)

古有“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之说,确实,治国当以齐家为先,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子女铺好一生的底色,让他们以拼搏的姿态肩负起祖国的未来。当祖国变得愈加繁荣昌盛,庇于其下的小家也是富足安康的。

自古以来,家安、国泰相互依存,其中家教起了重要的作用。曾国藩于家书中告诫子女要坦然面对失败,与今日许多家长“唯成绩论”的思想大相径庭。细思孟子之“人恒过,然后能改”,失败带给人的是进步的机会,曾氏以此鞭策在子女沉潜中成长为心胸博大,自信坦然的人,这样的人才是能够推动祖国发展的“大人哉”!这样的家教方能能培养出于国于家有用的栋梁。

家庭带给子女的不仅是知识与教养,更是一种眼界与格局。格局大者,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引领我们避开纷纭世界的各种诱惑,专心投身于祖国的建设。集之众人,这种信念衍生出团结的力量,汇聚众人之智,推动祖国迅猛发展。由此可见,家教促人立志,集众人之志便可建成强盛之大国。

大国应是小家安康的重要保障。日前的中美贸易战中,有人认为中国应与美求和。其实未必,“和”虽然是华夏儿女自古传承的优良思想,但一味妥协求和,损害的是大国之“利”,根本上是对每个小家的“不义”。我们做任何决定都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当代社会有些人忘记了好的家庭教育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顾小家而忘大国。他们不明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真正含义。近日,公众号“青春北京”发文致逆行者,点赞志愿者,这些优秀的网论,为我们“齐家”“治国”提出了正面引导。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让我们铭记家与国的密切联系,共同迈向新征程。

 

【点评】本文精彩之处在于以家国关系为背景谈家对国的贡献,充分、透彻。联系现实生活比较紧密,有些看法或许不甚老道,难得的是小子狂言亦为肺腑。

 

范文八

锻炼(一中)

除了黄土还是黄土,站在敦煌的土地上,早已没有了“大漠孤烟直”的情怀,只剩下千篇一律的景色和枯燥无味的壁画。我实在想不通,师父叫我来这个荒无人烟之地锻炼,有什么用意。师父领我推开莫高窟一座新窟的门,墙上的皮随即掉落了许多,本就残破的壁画已不堪入目。师父没有说话,只是提着一盏探照灯,用白色牙膏状的固体与水混合,用一根医用粗针管顺着壁画缝隙注入,再用纸包的棉球,一点一点把壁画压实牢固。我看得几乎呆住,师父的汗水顺着斑白的鬓角躺下,而他却好像丝毫没有注意。

“你来试试?”师父把手中的工具交给我,我却迟迟不敢接。“我……不行的。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怎么行?”我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怪圈,声音微微发颤。“你学了那么多知识,也该锻炼一下实地专业技能了。”借着探照灯微弱的光,我看到了师父鼓励的眼神,我颤抖的双手接过工具,结果竟比我想象的好太多,我的专业技能确乎得到了锻炼。

在那之后,我同师父一起修复了许多壁画。无论是对工作或是生活,在师父的带领下,我都变得一丝不苟。已然86岁的师父仍然弓着背,提着一盏灯穿梭于千年壁画中,他的工匠精神已然耳濡目染着我的心灵,使我在这黄土地上得到了一次锻炼。

后来过了几个月,几个壁画修复的外国专家学者来到敦煌与师父交流经验。师父带着一副老花镜,把自己的许多心血悉数奉上。“师父,这都是你研究了一辈子的成果,怎么能……”他严肃的看着我,“这千年的壁画不仅属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是世界的。”我微微一震,原来文化互鉴是可以把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的,那一刻我对文化的理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敦煌的壁画焕发了生机。我站在壁画前,似乎能看到在天地之间奔跑的九色鹿,听见释迦牟尼的唱经声,看见河西走廊的脉络,听见从千年前传来的丝绸之路的驼铃悠悠……站在敦煌的黄土地上,何为锻炼,我想我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点评】章开头那残破的壁画,在结尾焕发了生机,能让人神游九天之外。中间促成变化的是工匠精神与对文化的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与不变的环境对照,凸显了人对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意义,也是锻炼的意义。

 

 

 

范文九

锻炼(一中)

火热的北京的八月,偌大的京城像一口火炉,闷热的空气不断的锻炼着人们的忍耐力。故宫的偏僻的一角,半掩的房门里传出了同这八月一样火热的声音,伴随着一声一声的“砰,砰,砰”,一下一下地锤炼着屋里人们的神经。

屋里,打着赤膊的小孙挥汗如雨,正锻炼着一块小而轻薄的铁板。那铁板弯成一个微妙的弧度,在小孙的敲敲打下逐渐成形。精细的活计与高强度的体力劳作,再加上这闷热的八月天气,使小孙白净的皮肤上已纵横交错地满是汗。“啪”的一声,锻铁的锤敲错了地方,轻薄的铁板应声而裂,小孙见状,无力地关闭机器,瘫坐在椅上。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王师傅的骂声又从耳后传来:“你这小崽子,到底会不会干?教你多少遍了啊?这么一块儿铁板,你数数,你锻坏了多少次?照你这进度,咱俩别想在新展览之前把这座钟补齐!”又来了,小孙无力地拎上工作服,走出屋门,横瘫在石阶上。做文物修复师已然八个月了,骂也挨了不少。大学刚毕业,父亲便催他来这里锻炼锻炼自己毛躁的性子。他大学考得不错,可一到这儿来,就成了个打铁匠?成天为了那口破钟的底座儿,一遍一遍地锻铁板……他越想越烦,忍不住掏掏裤兜儿。“得,禁烟!”他嘀咕着,泄气地躺倒在石阶上。

“臭小子,休息够了就快进来!”王师傅凶巴巴的声音从里屋传来,小孙赶紧爬起来冲进屋子。王师傅手握工具,正重新锻炼一块铁板。小孙便屏气看着,工具一下下地砸在轻薄的铁板上,一下,两下,伴着散发高温的机器的轰鸣声,一下,两下……坚硬的铁板被逐渐软化,在高温的炙烤下,随师父的敲打逐渐被锻炼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师傅的汗很快浸透了白背心儿,随着动作一下一下滴落。小孙的心仿佛像那块儿铁板一样,被一下一下地敲打着,随着师傅重复的动作,发出富有韧性的砰砰声,最终铁板被锻炼出了精妙的弧度。小孙看着它被放上那座陈旧的但仍光鲜华丽的座钟,与钟底座上巧精妙的部件相吻合,稳稳地托起发出美妙声响的顶部,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

小孙听得清楚,那被锻炼好的铁板,此时正发出与他心跳一致的有力的砰砰声,仿佛他也刚被师傅锻炼过一番。此时他已听不见窗外的喧嚣,只听得见这声音了。

 

【点评】语言富于表现力,对细节、动作、心理的描写,用词精准。“锻炼”语带双关,将铁板与人锻造打磨的过程呈现出来,并收束到“有力的声音”,暗示了锻炼的成果。

 

范文十

锻炼(一中)

“我看了你这次的作品,还是缺少锻炼啊!”手握可谓“呕心沥血”才画成的得意之作,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浮躁”“缺少内涵”“抽象难懂”……老师的话化作这些破碎的词飘入我的耳朵,又从另一只耳飘出。

何为锻炼?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在当日下午扯了一卷画布来到野外,想从自然中得到些什么。寻到一株悦目的野花便坐下来写生,耐着性子将色彩抹至与原物分毫不差。我起身,忙跑回画室。

“确实将自然的一角描绘得生动逼真,可仍缺乏一丝诗意,略显乏味。还是缺少锻炼啊!”

将老师的话一一记下,我伴着黄昏的一缕金黄,继续自我“锻炼”。

诗意何处寻?想必是源于自然吧。

盛夏的荷塘被微粉铺得满满的,塘边绿草随风摆动,随风而至的还有悦耳的莺啼撩人心弦。我不禁发问:“这映日荷花为何并不红?残草能否漫过马蹄?恰恰而啼的黄莺究竟身匿何处?”又幡然醒悟,这不正是诗意吗?

我忙支起画架,两个小时后,一副《残草荷塘黄莺图》跃然纸上。

“诗意浓了不少。”老师赞,“只是感觉仍少些什么,一些源自内心的……”

我没再听下去,颇为失落的回了家,临睡前还心想着,是自己锻炼不够吧。

半夜,我颓然惊醒,行至客厅,猛然看见本以为以夭折花土中的种子竟发了芽,稚嫩的生灵钻出土壤,羞涩的望着这个世界。

快!画下来!这是我唯一的想法。握起的画笔在纸上飞驰,像雕刻,像健跑,我画得如痴如醉,浑然不觉时光飞逝,缕缕日光已在不觉间注视我已久。

老师对纸上藏身于棕色间的翠绿评价出奇之高,我却笑而不语,又了然于心。

自然、诗意,由渺小生命带来的震撼……这一切,洗去了我的浮躁,让我得以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凝结于薄薄一纸间……

这是锻炼的成果啊!

 

 

范文十一

锻炼(一下)

“快快快,他的腿被钢筋砸到,小腿骨脱位,伴随着出血,马上准备手术!”一阵急促的呼喊声,在这夜幕下的急诊科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

我是一名急诊科医生,刚刚到医院实习一个月。我的父亲也是,他上个月刚刚被调离。

“小徐,拿东西,换衣服准备手术!”是师傅。我不敢怠慢,换上青色的手术服,站到手术台前,白手套下的汗液让我有些抓不紧刀,一旁仿佛又出现了父亲身影…….

 

“吸溜”一瓣橘子下肚了。电视上闪烁着医生救助H7N9流感患者的画面,风扇在头上吱吱地响,我被吵得有些烦躁。父亲在一旁佝偻着腰。“你想要把橘子还原吗?”我疑惑地看向父亲。“这就是一个医生做手术的过程啊!”我恍然大悟。父亲是想锻炼我,培养我成为一名医生。正好我百无聊赖,便把案板放到石桌上,瞪大了眼睛看父亲把两瓣橘皮精准地对在一起,一旁的酒精中浸着一根针,“缝吧”。我心里暗喜,这有什么难的?于是把针啪的一声贯穿皮肉扎在了案板上,又提起,贯穿另一瓣儿皮肉。

父亲佝偻的腰一下子挺直了,把一把小刀扔在案板上。“就你这样,病人早就去世了,你对生命尊重吗?”说罢,父亲把橘皮一下扯开,“重来!”我擦了擦汗,用微微颤抖的手拎起了遍布鳞伤的橘皮重新开始缝合,这次我迫于父亲的压力格外小心,可还是不小心把橘皮撕烂了一块儿。一旁的父亲冷着脸不吭一声。我只得慢慢地把两瓣儿左一针右一针的对缝,指上的鲜血染红了它,我却浑然不知……

一下,又一下,左边,右边。电话铃声把我拉回现实。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娴熟地按照父亲教给我的每一步小心翼翼地缝合。“血止住了!”师傅眼睛眯了起来,他满意地笑了。这一刻,他就好像我的父亲。

医生是我的天职,自那初次锻炼后,每到蝉声四起的闷热下午,我都和父亲在案板上切磋,父亲锻炼我的是稳固而不慌乱的心灵,更是医生敬畏生命、尊重每个病人生命的那份责任。

手术服已被汗液浸湿。夏天,又来了。“没有你,我也能完成手术了!”我这样想。

  

范文十二

锻炼(一下)

“头抬高,腿伸直,胸挺起来!”她的腿搁在高高的把杆上,老师在她身后转悠,拿着一把尺子,谁做的不到位就要敲打敲打。她忍着腿上的剧痛,吸溜着冷气,趁老师转到旁边时悄悄咕哝:“到台上又不是扮武生,哪要这么多功夫……”

老师脚步一停,挥了挥手中的戒尺:“怎么?你不想练?练不了趁早别学,”老师声音一扬,“基本功谁都得练,吃不了苦成不了角!”

她脸上一热,眼泪差点流下来。

她来戏曲学院三个月了,每天要跑步,吊嗓子,练台步……一天累到路都走不了。一项一项的锻炼,一项一项的磨难,哪里是个头呢?她晚上在被子里痛哭,又咬着牙下定决心要成角儿,不然这锻炼不白费了?她发誓要挺下来。然而有时早起吊嗓子,又唱成了《窦娥冤》,泪水止不住地滑到下巴上,掉到衣襟。

终于,她熬过来了。她要感谢这锻炼,二十多岁就与大师同台,又被赐予“小孟小冬”的称号。年复一年的锻炼终于让她的天赋焕发了光彩。她站在舞台中间,聚光灯下,披着华丽的锦衣,她在内心大喊:“我终于成了名角儿啦。”那是她只看到前程一片坦途。

她成了才,又成了名,她要唱自己的戏,摆脱束缚人的体制。她不顾师长朋友的劝阻,退出了剧团,办起工作室,她相信才华与荣誉会为自己换来成功。

然而事与愿违,她被淹没在众多与戏无关的事务中里,喘不上一口气。抛开了体制,她却更失去了自由,竟与戏台越来越远。积蓄也要耗尽了,当初约好“一起打江山”的伙伴一个个离去,她最信任的琴师也拒绝了她的请求。他关上门的那一刹那,冷清杂乱的工作室只有她自己。

她看着镜中发胖憔悴的自己,那个咬着牙练功誓要成角儿的女孩去哪儿了?那个舞台上容光焕发的演员去哪儿了?几个影像在眼前重叠,她好像看到了自己曾经的不可一世。她忽的明白,老天不只给她设下了一次锻炼,而且给了她一次认清自己的机会,她知道自己只有一条路可走。

到剧团主任办公室的那条路,不过几十米,却仿佛没有尽头。她用尽平生气力,用尽平生的勇气推开门,“主任……我,我想回来……”

主任看了看她,笑了,“那你就回来。”

她愣了愣,扶着门框,失声痛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