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含解析)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18-2019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2020北京十中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

2020北京延庆高三一模语文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东城二模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共18分)

(1)夫骥一日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抑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1】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2】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土不辍,丘山终成;压其源,开其渎【3】,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焉,或为之,或不为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取材于《荀子》)

注释:【1】坚白、同异、有厚无厚:战国时代三个著名的夸大事物差异性、强调绝对性的哲学命题。【2】倚魁:奇异独特。【3】渎:沟渠。

(2)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故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1】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育【2】之强无法术,不得长胜。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朱【3】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不可也。故明主不穷乌获以其不能自举,不困离朱以其不能自见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1】乌获:战国时大力士。【2】贲、育:战国时著名勇士。【3】离朱:黄帝时代视力极好的人。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以无穷                 穷:穷尽          B.终身不可以相也           及:赶得上

C.不可也                   道:道路          D.可势                     因:依靠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夫骥一日千里            有贲、育之强无法术

B. 则千里远,亦或迟或速    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

C. 倚魁                  有乌获劲而不得人助

D. 是无他                 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     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是因为有所节制

B.或为之,或不为耳         或者去做,或者不去做罢了

C.天下有信数三             天下有三种确实无疑的道理

D.不困离朱以其不能自见     不会因为离朱不能看见自己的眉睫让他困窘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1)(2)题。(9分)

(1)针对人的局限性,荀子认为人不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韩非子认为明主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分)

(2)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3—5字)(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0题。(共6分)

10.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③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1】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注释:【1】予:宰我的字。

1)语录①②反映了孔子关于的哪些主张?请简要概括。(2分)

 

2语录③宰我孔子对于三年之丧”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谁的看法?请结合《论语》中相关内容说明理由。(4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6.(3分)C

7.(3分)C

8.(3分)B

9.(9分)

(1)(3分)“穷无穷,逐无极”  “不行”或“不为”

“因可势,求易道”

(2)(6分)

第一则:标题:止与为(知止且行)

理由:本则内容是谈凡事既要适可而止,还需切实去做

第二则:标题:势与道(因势求道)

理由:本则内容是谈成就功业名望,需要依靠有利形势,寻求有效法则。

【评分参考】(1)每空1分,不是原文不得分。(2)标题各1分,理由各2分。意思对即可。

10.(6分)

(1)礼的基础是仁德,与外在形式相比,礼的根本在于真情实感。(2分)

2(4分)略。

【评分参考】看法(孔子或宰我)1分,结合内容1分,理由2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1)那千里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就也能赶上它了。要把穷尽那无穷的(路途),追逐没有尽头(的事情)(当作目标)吗?那么劣马(就是)(跑)折了骨头,(走)断了脚筋,一辈子(也)不可能赶上千里马。如果有让它停止的限度,那么千里(的路途)虽然遥远,也(不过是)有的(走得)慢有的(跑得)快、有的先到有的后到,为什么劣马不能赶上千里马呢?不懂得行路的人,(是)要把穷尽(那)无穷(的路途)追逐(那)没有尽头(的东西)(当作目标)呢?还是也有个让它停下来的限度呢?那些(对)“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考察分析,不是不能详审细究,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是因为)有所节制啊;奇怪的行为,不是不能责难,然而君子不去责难,(也是因为)有所节制啊。所以一步二步不停(地走),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千里;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江河也会干枯;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六匹千里马(拉车)(也)到不了目的地。那人的才能本性的悬殊,难道(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千里马(之间的悬殊那样大)吗?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千里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人去做,有人不去作罢了!路途虽然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然小,不做(就)办不成。

(2)天下有三种确实无疑的道理:一是智者(也)有不能办成的事情,二是有力气的人(也)有举不起来的东西,三是强者(也)有不能战胜的对手。所以即使有尧那样的智慧如果没有众人的帮助,伟大的功业(还是)不能建立;(即使)有乌获那样的(强大)力量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也)不能举起自己来;(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猛如果没有法术(的指导),(也)不能长久取胜。所以形势总有不能具备的,事情总有不能办成的。所以乌获认为千钧的东西很轻而自己的身体很重,不是他的身体比千钧还重,(而是)客观条件不方便啊。离朱认为看清百步之外的事物容易而看清自己的眉毛和睫毛困难,不是百步之外的东西离得近而眉毛和睫毛离得远,自然的法则不允许啊。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因为乌获不能举起自己让他处境艰难,不会因为离朱不能看见自己的(眉睫)让他困窘。依靠可以(凭借的)形势,寻求简单(有效的)法则,所以用力很少而功业名望可以建立。

 

 

 

 

 

 

 

 

 

 

 

 

 

 

 

 

 

西城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1)景公出游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人之殁为善,仁者息,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说。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2)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宰夫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民无争心。先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

【注】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下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

②铫耨:两种耕田农具。  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  ④子: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襄、文、武将皆之          相:辅佐。      B.大暑而                      疾:快速。

C.宰夫之                        和:调和。      D.是以政平而不干                  干:追求。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景公出游公阜               政不饰而宽小人

B.昔者上帝人之殁为善         泄其过

C.梁丘据御六马来             子犹驰造焉

D.非据孰敢为                 先王济五味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使古而无死,何如?                  假使将来我们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会怎样呢?

B.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C.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

D.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北望齐国心有所动,想引发大家议论,没想到晏子借机讽谏。

B.为了能讨得齐景公的欢心,梁丘据顶着酷热大张旗鼓地追随齐景公。

C.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才能实现君臣相和。

D.国君认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应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国君陈述。

10.结合以上两则文言文,简要概括晏子所说的“和”与“同”的区别。(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7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注】①夫子:此处以及下文中的夫子,均指公叔文子。  ②时然后言:到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

11.从公明贾的回答来看,公叔文子是如何为人处事的?“其然?岂其然乎”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哪些主张?请简要说明。(7分)

二、(25分)

6.(3分)D       7.(3分)C       8.(3分)A       9.(3分)C

10.(6分)参考答案:

同:关注获得个人好处,往往一味随声附和,对国事贻害无穷。

和:注重谋求国家利益,能够调和不同见解,有利于国家治理。

评分参考:“同”“和”各有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有其他合理概括,酌情给分。

11.(7分)参考答案:

第一问:(3分)应对有方,举止有仪,取舍有度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第二问:(4分)孔子用“其然?岂其然乎”表达了自己对公叔文子的佩服和赞许。

其中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中奉行仁、礼、义、智以及中庸等主张。

评分说明:“仁”“礼”“义”“智”“中庸”中至少要关涉到两个方面。

孔子态度,1分;反映的主张,2分;简要说明,1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1)齐景公出宫去到公阜,向北远远地望着齐国的都城,感叹道:“唉!假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死亡,会怎么样呢?”晏子说:“过去天帝认为人故去是好事,因为好人因此得到安息,坏人因此得以降服。如果古代的人们没有死亡,那么丁公、太公将永久是齐国的国君,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会尽心尽力辅佐他们,而您将会头戴斗笠,身穿粗布短衣,拿着大锄头,蹲行在田野之中辛苦劳作,哪里有闲暇去担忧死亡啊!”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梁丘据驾着六匹马拉的车子赶过来。景公问:“来的人是谁?”晏子说:“是梁丘据。”景公问:“怎么样呢?”晏子说:“在这样的大热天驾车快速奔跑,严重的话马会累死,就算不严重马也会累伤,如果不是梁丘据,还有谁敢做这样的事!”景公说:“梁丘据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说:“这是保持一致。相和的情形,应该是国君说甜,臣子说酸;国君说淡,臣子说咸。现在梁丘据说甜国君您也说甜,这是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能称得上相和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夜幕降临,景公向西眺望,看到了彗星,就召见人派他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晏子说:“不能这么做!假如君王酷爱饮酒而又沉迷于游乐,不勤力修治国政而又宽容奸邪之人,亲近谗佞和优伶,厌恶礼乐而又疏远圣贤之人,怎么只是去关注彗星就可以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到晏子去世时,景公凭吊之后从屏风里面走了出来,哭着说:“从前我和先生一起去公阜游玩,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2)齐景公从猎场赶来,晏子在遄台陪侍,这时梁丘据骑马赶到了。齐景公说:“梁丘据与我相和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齐景公说:“和与同有什么差别吗?”晏子回答说:“当然有差别。和就好比做羹。厨师(用各种佐料)调和它,用合适的口味标准来调制,补充那味道不足的,冲淡那口味过重的。君子吃这样的食物,来平和自己的内心。君臣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故去的国君讲求调和五味,来平和人心,成就国家政事。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您认为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可行,国君您认为不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可行。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如果琴瑟总是弹奏同样一个音调,谁会去听它呢?保持一致不能与彼此相和相提并论,正和这个道理一样。”

 

 

 

 

 

 

 

 

 

 

 

 

 

 

 

海淀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读《史记》之后,或难为《汉书》;读《汉书》之后,且不可看他史。今古风流,惟有晋代,至读其正史,板质冗木,如工作《瀛州学士图》1,面面肥皙,虽略具老少,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

前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专罗晋事,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门户自开,科条另定。其中顿置不安,征传未的,吾不能为讳;然而小摘短拈,冷提忙点,每奏一语,几欲起王、谢、桓、刘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无追憾者。又说中本一俗语,经之即文;本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之即辣。其牙室利灵,笔老秀,得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晋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2。嗣后孝标3注,时或以《经》配《左》,而博赡有功;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

    自弇州伯仲4补批以来,欲极玄畅,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新语》遂不能自主。海阳张远文氏得善本于江陵陈元植家,悉发辰翁之隐,黜陟诸公,披各语,注取其疏惑,评则赏其传神,义庆几绝而复寿者,远文之力也。而《新语》之事,又于此乎毕矣。

    嗟乎,兰苕翡翠,虽不似碧海之鲲鯨,然而明脂大肉,食三日定当厌去,若见珍错小品,则啖之惟恐其不继也。此书泥沙既尽,清味自悠,日以之佐《史》《汉》炙可也。

取材于王思任《<世说新语>序》

注释:【1】《瀛州学士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画作,描绘了盛唐十八学士的形象。【2】徐夫人:战国时善作匕首的匠人。【3】本句中:孝标,即南朝梁文学家刘孝标。须溪,即宋末文学家刘辰翁。郭,晋代玄学家郭象。《经》,指《春秋》;《左》指《左传》;《庄》指《庄子》。【4】弇州伯仲,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兄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映带汉魏间十数人/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其中顿置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C.老秀/沛流离                                D.披各语/披沙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B.吾不能为/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C.其牙室利灵/追先帝之殊遇

D.注取其疏惑/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9.下列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工作《瀛州学士图》   ——形容晋代正史记录人物,像工匠仿画的《瀛州学士图》,呆板无味,缺少风采。

B.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       ——赞叹《世说新语》在杂述野史中是如同徐夫人的匕首一样犀利、传神的作品。

C.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     ——批评王世贞兄弟的补批,如狗尾续貂、东施效颦,让《世说新语》魅力渐失。

D.此书泥沙既尽             ——形容经过后人删补的《世说新语》,其内容如泥沙俱下一般,精华糟粕同在。

10.文中作者说“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是对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肯定的原因。(4分)

 

 

11.自《世说新语》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多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请你也任选一个角度为下面这则故事写一段评点文字。(6分)

    桓温伏甲设,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谢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社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请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7.(3分)D

8.(3分)B

9.(3分)D 

10.(4分)参考答案:

刘孝标:注释内容丰富,十分有用。

刘辰翁:评论文雅有韵致,见解独到精妙。

【评分标准】每条2分。概括不完整酌情扣分。

11.(6分)答案要点:

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可以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及对比描写等方面,结合内容,对人物做出评价。

从情节设计的角度,可以从虽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起伏跌宕等方面,结合内容,分析其效果。

答案示例:

本则故事塑造了谢安的形象,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细致传神的刻画。谢安在危机前从容讽咏,大义凛然,其镇定的神色、坚定的语言,如在读者眼前耳畔。描写看似信手拈来,而人物风骨气度毕现。同时,作者又善用对比手法,王谢二人本齐名,在危机面前,惊惶失措、面露恐状的王坦之,与震摄桓温、化解晋室危机的谢安,形成鲜明对比,越发衬托出谢安的从容、淡定、睿智,展示了其过人的胆识与气度。

【评分标准】围绕所选角度进行分析,2分;结合文段相关内容,1分;对文段内容做出评价,2分;语言表达体现“评点”特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选择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12.(6分)

第一问(3分)参考答案:

察人方法:①从评价者品行的角度来察人;②从言行一致的角度来察人;③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来察人。

【评分标准】察人方法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问(3分)答案示例:

第二则的启示:察人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观察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看他是否能做到言语与实践统一到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外而内地去了解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如在线学习中,承诺了按时提交作业,就要说到做到。生活中我们也要追求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评分标准】启示要求观点明确,并联系现实加以分析;共3分,按理解程度分层赋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读过《史记》之后,也许再创作《汉书》就觉得难了;而读过《汉书》之后,恐怕就不愿意再读其他的史书了。今古风流,只有晋代,等到去读晋代的正史时,却感到死板冗长乏味,就像工匠仿作的《瀛洲学士图》,每个人面部都很丰腴,虽大约有些年龄老少的分别,但他们的神情意态,十八个人却没有多大的不同。

南北朝宋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专门搜罗晋代人的轶事,并且连带着写到了汉魏间十几个人的事迹。自开门户,另外设定写作的体例、方法。其中有些条目归类不够恰当,征引、解说不够准确,这些内容我当然不能替他掩饰。然而书中作者顺手拈来,随意评点,每每在只言片语之间,便活画出王、谢、桓、刘这些晋代名士的风骨、神态来,仿佛把他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有遗憾的地方。再者,书中本是一句俗语,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显得文雅;本是一句浅显的话,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有了意蕴;本是一句稚嫩的话,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成为老辣之言。大概是因为作者语言犀利、灵巧,笔尖文字老到、隽秀,在写作之前已尽得晋人的意趣,因而能充分表现出晋人的语言情趣,这本书真是杂述野史中如徐夫人的匕首那样犀利、灵巧的传神之作。随后有刘孝标为之作注,当人有人认为他的注解就像《左传》为《春秋》作解释一样,注释内容丰富,十分有用;刘辰翁为《世说新语》作评,也有人认为像郭象注释《庄子》一样,评论文雅,独具韵致。刘义庆的这部著作,到此时已经很完满了。

自从弇州王世贞兄弟补批《世说新语》以来,人们想穷极此书的玄妙之处,但是像东施效颦一样的续貂之作越来越多,使《世说新语》渐失原有的魅力,失去了原来的面目。海阳张远文在江陵陈元植家得到了《世说新语》善本,便尽现刘辰翁评语的深意,评价《世说新语》诸评注家的高下,从大量评语中挑选精华,只是挑选疑惑之处加以注解,选取传神的评语加以赏析,使几乎窒息的刘义庆又苏醒过来,这是张远文的功劳。有关《世说新语》一书的事,至此又圆满无憾了。

哎!兰苕翡翠,虽然不如碧海鲲鲸那样有气势,然而那肥脂大肉,吃上三天必定会餍足而弃去。若是见了精美珍稀的小菜,吃起来就总怕这样的美味不能延续。这本书中的泥沙既已除尽,其清幽的韵味自然会悠悠而出。每天用它配合着《史记》《汉书》那样的盛馔一起品味,浓淡最为相宜。

 

朝阳二模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9 分)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剪剥齐整凡今之纷淆驳冗者欤?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 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 其言难行。孔子曰:“道不远人。”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耶!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邪!此君子之所学也。

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

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尧舜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1】,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言岂不高邪?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见诸侯,谨权衡而已。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 盖.切于事实而已。

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

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 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

(取材于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

注释:【1】二《典》:《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君子之于学也务/不宜足下道之也         B.以混蒙虚无为道/圣人之道也

  C.以其渐远而难彰/切于事实而已             D.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今学者不深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欲拔今以复之古                   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

  B.孔子删《书》,断自《尧典》        孔子删篡《尚书》,依据来自《尧典》

  C.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             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D.一本乎大中                       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肯定了张秀才的治学初衷,赞赏他好学有志。

B.文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话,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C.作者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

D.“陈言浅语”既是作者自谦,又意在引发对方思考。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 分)

①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②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

10.作者针对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治学之道。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6 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共 6 分)

11.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有人将画线句的含义解读为“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也有人解读为“仁者要自立自达,必先立人达人”。你赞同哪一种解读?请从以下几则《论语》中选择参考依据,简要阐述理由。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②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③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④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6.(3 )C7.(3 分)B8.(3 分)C

9(4 )参考答案:

①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

②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

【评分参考】每题 2 分。意思对即可。

106 答案示例: 

①张秀才治学的问题是:遵循三皇太古时期的学说,舍近求远,追求高深玄奥的言论, 脱离现实。

②作者首先指出君子治学的目的是践行“道”,这种“道”应是易知可法的,对“道” 的阐述应是易明可行的;接着用孔子删《书》的例子说明君子所追寻的“道”并非越久远越好,太久远后世就难以理解和效法了;然后以二《典》和孟子的言论为例,说明“道”体现在贴近现实的人与事中。 

【评分参考】①2 分,②4 分。意思对即可。

11.(6 分)答案示例: 我赞同“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这一解读。这一解读强调了仁者自己要立达也要让他人立达,爱己也要爱人,这是推己及人的思想,是孔子一贯主张的“仁”的具体体现。正如孔子曾说,君子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使他人和天下百姓都安乐,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君子。 

【评分参考】解读 2 分,阐述理由 4 分。解释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

(我前几天离开后,又拿之前(您赠送的十几篇谈论古今的杂文,多次阅读它们,发现您的言论十分高深并且志向非常远大揣摩您的用意,难道不是忧虑时俗,

因而深入研究古代学说、阐明圣贤之道,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它恢复到古代

的样子,整治现今的混乱繁杂的现象吗?这之后(我)更加了解到您是好学、有远大志向的人啊。但是(您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这样是不太对的。

君子在治学上一定要践行道,之后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并且呈现在文章中阐发它,来让后世人信服(它。这种道,就是周公、孔子、孟轲等人经常践行从事的;这种文章,就是六经中记载的、至今都为人相信的。这种道容易懂得并且能够效法,这种文章容易明白并且能够践行。至于虚妄的人谈论道,却把混沌蒙昧虚假乌有的说法作道,洪荒虚无的远古当作要效法的古代,这种道难以效法,这种学说难以践行。孔子说:“道不远离人。”所谓道,是圣人之道,这道是亲身实践它、()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就能够掌握的,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孔子说:“我爱好古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它。”所谓古,它包括的事是君臣、上下、礼乐、刑法的事,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这是君子追求的学问。

所谓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这个问题,是指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孔子删篡《尚书》,从《尧典》开始截取记述,不论及尧舜之前的事,他谈论的治学,就称为“效法尧舜”。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太遥远难以说清楚,不能让后世人信服

现在的学者生在距孔子很远的后世,却反过来想要探求尧舜之前的事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尧舜之道是诸王思想的源头,孔子的赞叹是“广博啊”,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至于那《尧典》《舜典》,记述尧舜之道明白清楚,让后世尊重崇敬、仰望难以企及。二《典》的言论难道不高深吗?但它(论及的事情没有超出使家族和睦,百姓安定,忧虑水患,会见诸侯,严谨法度罢了。孔子之后,只有孟轲最懂得道,但是他谈论的没有超出教人种植桑麻,蓄养鸡豚,来说明百姓能对父母生前奉养与死后安葬是王道的根本。二《典》的言论,难道不是深奥广博的论?孟轲谈论的道,难道不是真正的道?但二《典》记述的和孟轲谈论的那些事却是世人特别容易了解接近的,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论述)切合现实的事情罢了。

现在的学者不认真遵循这种治学方式,却喜欢追求虚妄的人的言论,思慕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太古之时,把虚无当作最好的学说,没有辨别高下远近。假如贤者能做到正确地治学,愚者能努力做到正确地治学,没有过分的和达不到的,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 就能延绵万世,可以践行不变了。现在的学者认为(正确的治学之道不值得学习,却以追求高远虚无为本领,去推广虚妄的人没有用处的言论,这不是治学的人应该竭尽心追求的。应该稍微降低高度,拉近距离,来达到中正之道,这样差不多就符合治学之道了。

我所说的这些,都是些陈旧浅显的言辞,像您这样见闻丰富学识广博,不应该对您说这些。但我说这些的原因,是想让您降低高度,切近真正的道,那怎敢刻意用新奇的言辞来抬高自己呢。愿您稍微考虑一下(我所说的

丰台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读开元杂报

【唐】孙樵

樵曩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行事。

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曰:“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虏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籍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太学,见丛甓负土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址,射礼废已久矣,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不败田,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不支,国家安能东封?从官禁兵,安所仰给耶?北虏惊啮边甿,势不可控,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况西关复警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以御史窃议宰相事,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齰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乎?安有廷奏争事耶?”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布外者。”

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云。然尚以为前朝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不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事,如奋臂出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凡补缺文者十三,正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

(取材于《全唐文》)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赏赐有                         差:差别

B.虏自溃                       穷:贫穷

C.不支                         屈:竭尽

D.明日于某                       畋:打猎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樵曩襄汉间                     盖当时条布外者

B.略曰                           如奋臂出

C.徒以为朝廷近行事               然尚以为前朝

D.射礼废已久矣                   旱败苗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樵当时未知何等书     我当时不知道这是哪一个层次的书籍

B.就视得石刻           走近去看找到一块石刻

C.况宰相陈奏于仗乎     何况宰相在仪仗中陈述奏议呢

D.日见条报朝廷事者     看到每天报道朝廷事情的文书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樵曾得到几十幅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而按日期逐条记事的文书。

B.记录朝廷近来所做事情的文书中有大臣为国事长久争论的场面。

C.孙樵出示的文书引发了这位长安来的人对当代朝政的无限感慨。

D.用开元年间朝廷中的材料核对后验证了这些文书内容的真实性。

10.作者是怎样逐层写出“不是太平男子”之“恨”的?结合全文加以说明。(6分)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7分)

11.《论语》记录了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间的对话。如《论语‧子张》: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本则短文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的?依据材料,简要说明子夏与子张的观念有何不同。

 

二、本大题共6道小题,共25分。

6. B(3分)【解析】穷:困厄,处于困境。

7. C(3分)【解析】 所,代词,……的 。A.于:介词,表时间,在/于:介词,表对象,对  B.其,代词,它们/其,代词,那,那个D.则,连词,表出乎意外,竟/ 则,副词,加强判断,就是。

8. A(3分)【解析】我当时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样的文书。

9.B(3分)【解析】这些文书不是记录朝廷近来所做事情的,是开元时期的文书。

10.(6分)答案示例:①“恨”意思是指遗憾(或“怨恨”),作者表达自己对所生活

的时代不像开元盛世那样的遗憾(或“怨恨”)之情。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借反映帝

王生活的杂报在不同时期所记录的内容的不同,写出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与开元时期的巨

大差异,写出自己的遗憾(或“怨恨”)之情。(2分)②作者首先写自己将所得开元杂

报误以为当代杂报,接着写从京城来的人说明所见杂报不是当代杂报,然后写一位了解

杂报的人,点明这些文书是开元杂报,最后写自己通过自己对开元杂报内容的核验,说

明当代帝王不能像盛时帝王那样勤勉重礼,层层铺垫,进而表达自己不是太平男子之恨。

(4分)

【评分标准】 “整体思路”2分,“局部思路”4分。共6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示例:本则短文围绕“交友”(交往)这一话题展开对话的。(1分)

子夏(从“自我”品德的高标准)强调交往的对象标准,值得交往的人才能与之交往。(子夏所言“可者”,直接理解就是“值得交往的人”,根据《论语》的基本思想,这个“值得交往的人”应该理解为道德品行高的人)。(2分)子张对交往对象没有选择,主张与所有人都要交往,只是交往态度有所区别;(2分)子张还强调了对自身的要求,要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不断完善自我的德行和才能。(2分)

【评分标准】 “话题” 1分,“不同点”6分。共7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曾经在襄汉一带得到几十幅文书,(它们)按日期逐条记事,没有开头和结尾。它们大概说:“某一天皇帝亲自耕种籍田,举行九推礼;某一天百官在安福楼南举行大射礼;某一天安北都护府众蕃国的首领请求随从皇帝(到泰山)封禅;某一天皇帝从东部封禅回朝,有差别地赏赐大臣;某一天宰相与百官在宣政门为朝廷的事争执到十刻才结束……”像这样的记录有几十到一百条。我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文书,只是认为它们是(记录)朝廷近来所做的事情。

有一个从长安来的人,(我)拿出那些文书给他看,(他)就说:“我住在长安城里,新天子继承皇位,以及走投无路的敌人自己溃散后,就能看到皇帝(在夏至时)举行南郊礼,哪里有(耕种)籍田的事情呢?何况九推(之礼)不是天子的礼仪吗?我曾经又进入太学中,看到仿佛高大隆起的被尘土覆盖的砖堆,走近认真看找到一块石刻,(这里)是射堂的旧址,原来射礼废止已经很久了,国家哪里能举行大射礼呢?从潼关往东,不是洪水毁坏农田,就是旱灾毁坏庄稼,百姓的收入常常不够交纳赋税,到了有卖掉子女自己给豪强人家做奴役的的地步。我曾经背对华山奔向洛水,遇到在西部戍边回来的一千士兵,官府供给他们一顿饭,他们的财力用尽不能支撑下去(而回),国家哪里能够(有财力)到东部封禅呢?那些随从的官吏和皇帝的卫士依靠什么供给呢?北部边疆的敌人惊扰掳掠边地的百姓,局势不能控制,宰相驰骋出朝督战,还没有回复战功。何况西部关塞又被西戎惊扰,哪里还有蕃国首领随从(皇帝封禅)的事情呢?武皇帝因为御史私下议论宰相的事情,向岭南贬谪了四人,至今朝廷中大臣咋舌禁声相互告诫,何况是宰相在仪仗下陈述奏议呢?哪里还会有在朝廷上奏议争论的事情呢?”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有一个了解文书的人从外面进来,说:“这些都是开元年间的朝政事务,大概是当时分条对外颁布的。”

我后来找到《开元录》来验证这些文书,一条一条能够对应。但还是认为前朝所做的事情,不应当都成为废亡的典章制度。等到来到长安,我每天看到逐条报道的朝廷的事情,只是说:“今天革除了某人的官职,第二天授予某人官职;今天皇帝到了某处,第二天皇帝在某处打猎。”的确不像那几十幅文书(所记录的)。我遗憾自己不是生在太平时期的男儿,可是,等我读到开元年间的事情,就如同从太平年间走出来振臂高呼一样(激动)。于是,拿出那些文书就随意在它的文末记下这些。一共增补十三个缺漏文字,订正十一个错误文字。这一年是大中五年。

二.《论语》参考译文

子夏的弟子询问子张应该怎样与人交往?子张说:“子夏是怎样说的?”

回答说:“子夏说:‘人品可以的就跟他交往,人品不可以的就加以拒绝。’”

子张说:“不同于我所听到的:君子尊重贤人,也包容广大的普通人;赞美好人,也怜悯无能的人。我自己如果很贤明的话,对于别人有什么容不下的?我自己如果不够贤明的话,人家将拒绝跟我相交,我又怎么可能去拒绝别人呢?”

 

 

 

 

 

顺义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赵论

苏 辙

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立学校而教民,行乡射饮酒之礼。岁之终,田事既毕,而其乡党之耆老设其笾豆酒食之荐,而天子之大夫亲为行礼。盖以为田野之民,裸裎其股肱,而劳苦其筋力,长幼亲作,以趋一时之利,习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顽冒无耻,不可告语,而易与为乱。是以其休息而教之以礼,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故三代之民,虽耕田荷任之,其所有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甚朴,而亦不至于无知以犯非义。何者?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愚者不知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风俗日已败乱。今夫轻扬而剽悍、好利而多变者,吴、楚之俗也;劲勇而沉靖、椎钝而少文者,燕、赵之俗也。以轻扬剽悍之人,而有好利多变之心,无三代王者之化,宜其起而为乱矣。若夫北方燕、赵之国,其劲勇沉靖者,可义动,而椎钝少文者,可以信结也。然而燕、赵之间,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无以异于吴、楚者,何也?其劲勇近于好乱,而其椎钝近于无知。上失其道,而燕、赵之良民,不复见于当世,而其暴戾之夫每每乱天子之治。仲尼曰:“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故古之圣人止乱义,止盗以义,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义,而谁与为乱哉?

昔者唐室之衰,燕、赵之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贼臣,竭力致死,不顾败亡,以抗天子之兵,而以为忠臣义士之所当然。当此之时,燕、赵之士,惟无义也,故举其忠诚专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天下之至顺,而不知其非也。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夫民无恒产,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故夫燕、赵之地,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取材于宋·苏辙《苏辙集》)

注释:①耆老:老年人。②裎:裸体。③椎钝:朴实愚钝。④唐室:唐王朝。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其乡党之耆老       会:聚集,召集       B. 而不知孝悌之        节:节制

C. 虽耕田荷任之         贱:低微的           D. 百战以贼臣           奉:遵从,遵守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岁之终                   不复见当世     B. 而天子之大夫亲为行礼     使有所不忘于其心

C. 是以其休息而教之以礼     无恒心         D. 可义动                   故古之圣人止乱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设其笾豆酒食之荐               准备好盛放在笾豆中的美酒和食物

B. 无三代王者之化                 缺少夏商周三代时王道的教化

C. 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     吴、楚的百姓竟然对自己的勇敢感到骄傲,大胆做强盗

D. 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常常苦于士大夫数量的缺少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10.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引用孔子、孟子语句的作用。

 

 

(二)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选文,回答各题。

【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①必闻,在家②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乙】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注释:①邦:诸侯国。②家:大夫封地。

(1)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

(2)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

 

【答案】6. B    7. C    8. C    

9. ①那些官居上位的人士不认为他们鄙陋且不值得教化,那些百姓也就愿意做好事了。

②没有固定的资产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读书人)才能做到。    

10. 意义:孔子认为: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沦为盗贼。有勇而无礼则乱。孔子主张用礼义来规范勇。紧呈上文燕赵人民好勇乱治,引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只有士人可以做到有固定的道德观念。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资产,就会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就会放纵邪恶无所不为。燕赵士人的现状是缺少礼义的观念,要想办法对他们施以教化。

作用:引用权威语言,强化论证,增强说服力。

参考译文:

从前三代之法,使天下树立学校而教化百姓,行乡饮酒礼射。在一年的终结,田间劳作已经结束,召集那些同乡的老人,准备好盛放在笾豆中的美酒和食物,而天子的大夫亲自为他行礼。因为他认为田野的人民,裸身的股肱之臣,而辛苦的体力,长幼关系作,以追求一时的利益,却不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礼节,愚昧无耻,没法用道理和他们说理,而容易参与作乱。因此利用他们休息的时间,用礼义教化他们,使他们不忘本心。所以夏、商、周三代的百姓,虽然承担卑贱的耕种任务,他们所有作为的更鄙陋,但他们心中一定有所坚守,他们的心很朴实,也不至于因为无知而侵犯非议正义。为什么呢?那些官居上位的人士不认为他们鄙陋且不值得教化,那些百姓也就愿意做好事了。

至于后世衰落,天下的百姓,愚蠢的人不知道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风俗日益败乱。现在轻扬强悍、好利而多变化的,吴、楚的风俗啊;勇敢而沉静、椎钝而少文的,燕、赵的风俗啊。以轻扬剽悍的人,却有好利多变的心,缺少夏商周三代时王道的教化,应该起事而作乱了。至于北方燕、赵两国,那些强劲勇敢沉静的人,可以用义打动他们,而椎钝少文的人,可以相信结了。然而燕、赵之间,那里的老百姓常常依仗自己身上的勇气,成为盗贼,和吴、楚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呢?他的勇敢都接近于作乱,而他的椎钝接近于不知道理。上面失去其道,而燕、赵的良民,不再出现在当代,而那些暴戾的人常常扰乱天子的统治。孔子回答说:“君子崇尚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作乱造反;小人崇高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偷盗抢劫。”所以古代圣人用义止乱,用义防盗,使天下的人都知道父子君臣的道义,谁参与作乱的呢?

从前唐朝衰落的时候,燕国、赵国的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遵从贼臣,竭力致死,不顾失败,来抗拒天子的军队,而认为忠臣义士是应该这样做的。在这时,燕国、赵国的士兵,只有无道义的,所以举他们的忠诚专一的心,而用天下最叛逆,以抵御天下的归顺,却不知道是错误的。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因此,燕赵的地方,常常苦于士大夫数量的缺少。

【答案】(1)达,是品德正直,爱好礼义,还能察言观色,谦恭待人。

闻,是外表有仁的样子,行为上却常常违背,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从不反省。

(2)谋求安身立命的本领,追求自己能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知识。

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知道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昌平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问:“读书所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以免此?”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纵有累,亦易觉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累之有?”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屑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先生曰:“此事归辞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搁了几多英雄汉!”

又曰:“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又曰:“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范兆期在旁曰:“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先生曰:“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贼蔽塞,不得发生耳。”                            (取材于《传习录·黄修易录》)

注释:①先生: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不为心累                  累:牵累         ②亦易觉之而已            克:克制

③窃闻穷有命              通:通达         自苦耳                  徒:只是

⑤今却不                  济:渡过         ⑥处处是进德之            资:资助

田间禾曰                顾:照顾         ⑧把此根贼蔽塞            戕:残害

 A.①⑥B.②④C.③⑧D.⑤⑦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譬如无根树                   B.   读书所调摄此心         

即克去                            不可我前日用得功夫了

C.  不知以免此                   D.   此事归辞亲者多矣

累之有                            人自累得失耳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虽然树暂时新鲜,但最终自然会精神不振

B. 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        然而在读书的时候,一种科举的思虑随之产生

C. 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                做学问如果自己能种根,也不用担心它不进步

D.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              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②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10.王阳明认为“致良知”贯穿于人的日常活动之中,请结合第二段简要分析。(5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6分)

11. 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②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

③子曰:“《书》云:‘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④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上面所选内容,蕴含了儒家重要思想,请从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3分)D(济:帮助;顾:看)

7.(3分)C(疑问代词,什么 )

8.(3分)A (虽然短时间内树生机勃勃,但最终时间一久自然会枯萎而死)

9.(4分)参考译文:

      ①例如读书时,良知感觉勉强死记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2分)

②想摒除这个念头,又被父母双亲管制,不能抛弃,到底怎么办?(2分)

10.(5分)答案要点:

为人处事是“致良知”,(1分)学习是“致良知”,(1分)科举应试时是“致良知”,(1分)事务虽有万千之繁复,“致良知”却只有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一个。(1分)所以良知是人们活动的主宰,而不是负担。(1分)

11.(6分)答案要点:

①爱人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是“泛爱众”之“仁”。“仁”由“爱亲”扩大到真的“爱人”,具体就是扩大到平民和奴隶。

     ②孝悌的思想。“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的孝悌不仅指对父母、兄弟尊从,还包括对公卿、君王的忠从。

③忠恕的思想。“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参对孔子精神的正确传承,这表明“恕”和“忠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就是宽恕和忠诚。“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评分标准:一点3分,两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

先生说:“我教导人获得良知需要在‘格物’上用功,它还是有根基的学问。一天比一天有所进步,时间越长就会越觉得精通和明白。后世儒生们教别人在万事万物上去寻求探讨,那还是没有根基的学问。当人壮年的时候,虽然暂时还能修饰表面,不让过失显现,到老年时就精力衰竭,最终应该支撑不住。例如没有根的大树,把它移栽到水边,虽然短时间内树生机勃勃,但最终时间一久自然会枯萎而死。”

有人问:“读书就是为了调理修养我的心,它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在读书的时候,一种科举的思虑随之产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避这种情况呢?”先生说:“只要良知真实恳切,即便是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被心牵累。就是有了牵累,也容易发觉并克制它罢了。例如读书时,良知感觉勉强死记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良知感觉有求速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良知感觉有自夸好胜的想法不对,就克服它。像这样一来,也只是成天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与圣贤的心彼此印证,就是一个纯然合乎天理的心。无论如何读书,也只是修养此心罢了,有什么牵累呢?”有人问:“先生虽然承蒙您启发,无奈我资质低下,的确很难除去科举功名的牵累。我听说人的穷困和通达都是由命运安排,天资聪颖的人,恐怕对科举等事情会不屑一顾。不屑被声名利禄缠绕,心甘情愿为科举而读书,我只能独自苦恼罢了。想摒除科举这个念头,又被父母双亲管制,不能抛弃,到底怎么办?”先生说:“把这类事情归罪于父母的人真是太多了。这实际上只是没有志向。志向确立的时候,千事万事只是良知一件事。读书作文,怎么能够牵累人呢?人还是被自己的那个计较得失的心给牵累了啊!”先生因而感叹地说:“这是良知的学问不清楚,不知道在这里耽搁了多少英雄好汉!”

先生又说:“各位做功夫时,千万不要拔苗助长。上等智慧的人很少,一般学者没有直接进入圣人境界的道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这自然是做功夫的秩序。不可因为我从前用了功夫,而到现在这功夫却不能帮助了,我还勉强装出一个没有破绽的样子。这就是助长,这种做法连从前的那点功夫也给损坏了。这可不是小的错误。这就好比一个人走路遭遇跌了一跤的状况,站起来就走,不要假装一副没有跌倒的模样来欺骗人。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忍耐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凭别人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把良知做我心的主宰,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先生又说:“人如果踏实用功,不论别人如何诽谤,如何侮辱,依然会处处受益,处处是推进品德修养的资助。如果不用功,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只会有如魔鬼,最终会被它累垮。”

有一天先生去大禹墓游览观光,他看着田间的禾苗说:“仅几天工夫,禾苗又长高了!”范兆期在旁边说:“这只是因为禾苗有根。做学问如果自己能种根,也不用担心它不进步。”先生说:“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自然会生生不息。只是因为被私欲牵累,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罢了。”

 

 

房山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6分)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然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家为家,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意家居,诏召问治病诸事,具悉而对。

问:“所诊治病,病名多同而诊异,或死或不死,何也?”对曰:“病名多相类,不可知,故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悬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之。然脉法不可胜验,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所以别之者,臣意所受师方适成,师死,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

问:“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状?”对曰:“不见文王病,然窃闻文王病喘,头痛,目不明。臣意心论之,以为非病也。以为肥而蓄精,身体不得摇,骨肉不相任,故喘,不当医治。脉法曰‘年二十脉气当趋’。文王年未满二十,方脉气之趋也而徐之,不应天道四时。后闻医灸之即笃,此论病之过也。臣意论之,以为神气争而邪气入,非年少所能复之也,以故死。”

问:“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取材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决死生多验            决:判断

B.然脉法不可胜验          胜:完全

C.以故表籍所诊            籍:记录

D.后闻医灸之即笃          笃:确定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    今臣意所诊者

B. 不以家为家        或不为人治病

C. 故乃别百病以异之     其顺者乃治之

D. 更悉以禁方予之      故扁鹊以其伎见殃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左右行游诸侯             然而他常到四周的各个诸侯国游历行医

B.别人之脉各名之             另外给人的脉络各自命名

C.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之    医术高明的人能区别其不同之处,医术不高的就将其混为一类

D.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士人无论贤与不贤,进入朝廷就会遭人疑忌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淳于意年轻时虽医术高明,但有时不愿给人看病,所以常遭家人怨恨。

B.淳于意治病既参照圣人制定的标准,又能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C.淳于意认为年轻人脉气旺盛应该注意加强运动,这样才符合自然规律。

D.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扁鹊、仓公因医技高超而惨遭不幸的极大同情。

10.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仓公医术精湛的主要原因。(4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②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第①则文句中的“数”,有人认为是屡次之意,也有人理解为算计。请你分别按照这两种理解来解释全句的意思。(4分)

  

(2)从上面两则文字可以看出,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主张遵循怎样的原则?请用4字短语回答。(2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6分)

6.(3分)D(严重)

7.(3分)C(A.把;因为   B.当作;替,给   C.才    D.表停顿;……的人)

8.(3分)B(区别人的各种脉象后再用不同的名称加以命名)

9.(3分)A(是遭到病人的怨恨)

10.(4分)(意思对即可)

角度提示:①向名师学习。 ②在实践中领悟。

【参考译文】

太仓是齐国国家粮库的管理长官,临淄人,姓淳于,名叫意。他年轻时却喜好医术。汉高后八年,二次拜师向同郡元里的公乘阳庆学习医术。(此时)阳庆七十多岁,没有能继承医术的后代,便让淳于意把从前学的医方全部抛开,把自己掌握的秘方全给了他,传授给他黄帝、扁鹊的脉书,(教他)依据病人面色诊断疾病,(据此)预断病人生死,判断疑难病症,确定是否可以治疗(的法则),还教授了论述药理的书,都十分精辟。(淳于意)学习了三年,给人治病,预断死生多有验证。然而他常到四周的各个诸侯国游历行医,很少居家,有时不肯为某些人治病,这些病家对他多有怨恨。

淳于意居家时,皇帝下诏询问一些有关治病的事情,都详细做了回答。

问:“你所诊治的疾病,许多病名相同而诊断方法不同,有人死了,有人还活着,这是为什么?”(意)回答说:“从前病名大多类似,不能确切辨知,所以古代的圣人创立诊脉方法,用来设置诊治法度,确立治疗规矩,制定治疗标准,按照诊治规则,调和人的阴阳,区别人的脉象后再各自命名,(脉法)与自然变化相应,参照人体的具体情况而与之相符合,所以才能区别各种疾病并且用不同方式诊治,医术高明的人针对名称相同的病区别其不同之处,医术不高的人看到的病是相同的。然而脉法不能完全准确,现在我诊治的病人,都有诊治记录。我用这样方法区别疾病,是因为我跟老师学医刚刚学成,老师就过世了,我沿用旧法记录诊治的情形,预料判断(病人)生死的时间,用来观察诊断治病的成功失败是否合乎脉法,因此到现在能够辨知各种疾病。

又问:“你知道齐文王生病不起的原因吗?”回答说:“我没有亲眼看到齐文王的病情,不过我听说齐文王有气喘、头疼、视力差的病。我分析情况,认为这不是病症。我认为他身体肥胖而脂肪蓄积,身体得不到活动,骨胳不能支撑肉躯,所以才气喘,不适宜药治。依照脉理说:‘二十岁时,人的脉气正旺,应该多多运动。’齐文王年龄不满二十岁,正是脉气旺盛应该多跑动却懒于走动,这不符合四季的自然规律。后来听说医生用灸法为他治疗,病情就加重了,这是诊断病情的错误。据我判定,这是身体内正气衰减而病邪之气侵入体内的表现,这不是年青人能够抵抗住的,因此他死了。”

又问:“你诊断病情、判断死生,能完全没有失误吗?”回答说:“我医治病人时,一定先切脉(了解病症),然后才去医治。脉象衰败与病情相反的情况就不能够医治了,脉象和病情相顺应的情况才可以医治。如果心神不能分辨脉象的时候,把本来无法治好的病也看作能治好的病,就会经常失误,我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

太史公说:“女人无论美与丑,住进宫中就会被人嫉妒;士人无论贤与不贤,进入朝廷就会遭人疑忌。所以扁鹊因为他有高超的医术而被杀害,太仓公于是自隐行迹还被判处刑罚。所以老子说‘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吉祥之物’,难道说的只是扁鹊这样的人吗?像太仓公这样的人,也和这句话所说的意思接近啊!”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6分)

11.(6分)

(1)(4分)(句意解说合理通畅即可)

答案示例:

第一种:服事君主太过殷勤,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交往太过亲密,反而会遭到疏远。(或:“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

第二种:服事君主时,精于算计,最终只会自取其辱;与朋友交往时,过于计较得失,也会让朋友越来越疏远。

(2)(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适可而止(适度交往,中庸之道)

 

【补充11.②释义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朋友要是不肯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密云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8分)  

子 道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尧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命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雕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虽见恶于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子不匮。”此之谓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

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

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 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子路曰:“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意者所友非人邪?”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取材于《荀子·子道》)

   【注】①修饰:修养而端正。②端悫(duān què):端正、诚实。③雕萃:伤损病困;凋摧憔悴。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顺下笃      笃:厚道

B.孝子不匮      匮:匮乏

C.辞不逊与      逊:逊色

D.出而名不章    章:显扬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故可以从命而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意者身不敬与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C.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 大王来何操

D.故君子入则笃行 / 位卑则足羞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孝”是儒家的经典话题,本文的观点闪现出儒家独特的智慧。

B.荀子认为孝悌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操守,道义是做人的最高准则。

C.本文作者认为,子从父命,臣从君命,就是“忠孝”最好的体现。

D.孔子认为如能做到身敬、辞逊、色顺、友贤,就会有孝顺的名声。

1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虽见恶于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

 

11.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阐释荀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1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

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 》)

③子曰:“事父母几(委婉)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忧愁)而不怨。”(《论语·里仁篇》)

(1)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孝道”中的正确态度。(3分)

(2)第③则材料中“不违”,有人解释为“不违背其父母”,有人解释为“不违背其最初的‘几谏’之意”,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结合材料及孔子的思想简要说明理由。(3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7.(3分)C

8.(3分)B

9.(3分)C

10. (3分)参考译文:即使被父母憎恶时仍能不丧失对父母的爱,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

    【评分标准】“虽”“见……于”“失”“行”,每错一处扣掉1分,扣完为止。

11.(6分)参考答案:

①作者在第一段表明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做人的最高准则的观点;②接着,在第二段分析孝子不服从命令的三种原因,说明对待父母忠诚、恭敬、符合道义才是“大孝”;③最后,作者例举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进一步阐释在服从命令时要符合“礼”符合“义”,这样才是真正的“忠孝”,并说明只有内修笃厚品行,外交仁德、贤能之人才可得孝顺之名。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 (共6分)

(1)参考答案:对待父母要始终和颜悦色;“孝”要由心生,要有恭敬的态度;对父母之过,劝谏要委婉;要任劳任怨。(3分)【评分标准】每点1分,三点满分,意思对即可。

(2)答题示例:

我认为第一种解释更为合理,因为此则材料是说我们要孝敬父母,就应该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顺从父母,即使让自己感到忧愁困惑也不抱怨,符合孔子认为“孝”要由衷的恭敬的观点。

我认为第二种解释更为合理,因为此则材料是说在孝敬父母的时候,对父母之过不能置之不理,要委婉的进行劝谏,不能唐突了父母,这才是孝子最深切的表现,符合孔子认为“孝”要符合道义的观点。(3分)【评分标准】材料的整体理解分析2分,结合孔子的主要思想分析1分

附文言文译文: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对上顺从,对下厚道,这是做人的中等道德操守;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做人的最高准则。如果能根据礼义来安排志向,根据法度来指导自己的言论,那么儒家之道也就完备了,即使是尧舜这样贤明的君主,也不能在这上面有丝毫的增益了。

孝子不服从命令的原因有三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忠诚;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受到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光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奉行道义;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富有修养而端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恭敬。所以,可以服从而不服从,这是不尽孝子之道;不可以服从而服从,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这服从或不服从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诚守信、正直老实地来谨慎实行它,就可以称之为大孝了。古书上说:“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即使自己劳苦憔悴时也不能够丧失对父母的恭敬,遭到灾祸患难时也不能够丧失对父母应尽的道义,即使被父母憎恶时仍能不丧失对父母的爱,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诗经》上说:“孝子之孝无穷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认为怎样?”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要有了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两个诤谏的大臣,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子路问孔子说:“这里有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

孔子说:“想来大概是他举止不恭敬吧!或许是他说话不谦虚吧!或许是他脸色不温顺吧!古代的人有句话说:‘给我穿啊给我吃啊,若不恭敬就不靠你。’”子路说:“现在有的人并没有举止不恭敬、说话不谦虚、脸色不温顺这三种行为,那为什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想来大概是他所交的朋友不是个仁德之人吧!”孔子又说:“仲由,记住吧!我告诉你。即使有了全国闻名的大力士的力气,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的身体,这不是没有力气,而是客观情势不许可。所以,君子在家里行为不整饬,这是自己的罪过;在外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罪过。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诚厚道,出外就和贤能的人交朋友。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怎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

 

门头沟区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1)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②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③。”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汝邪?”于是升舆叹息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范晔《后汉书严光传》)

(2)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④,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⑤之上九,众方有为,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⑥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名教也。(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注:①玄纁: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后世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 ②君房:侯霸,字君房。③要领:腰与颈。④臣妾亿兆:统治天下成千上万的民众。⑤《蛊》:《周易》卦名,该卦第六爻中的阳爻称“上九”。⑥《屯》:《周易》卦名,该卦第一爻中的阳爻称“初九”。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驾即日其馆      幸:皇帝到某处     B.我竟不能汝邪      下:使……屈于之下,任用

C.为谏议大夫,不屈  除:授予官职       D.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     微:不显露的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迫典司,是以不获         是大有功名教也

B.良久,张目熟视           帝思其贤,令以物色访之

C.不可助为理邪             士故有志,何至迫乎  

D.于是升舆叹息去           众方有为,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光有学问,有才干,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钓。 

B.面对旧交司徒侯霸,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可见他对故友的欣赏和肯定。

C.对光武帝亲自来访,严光“卧不起”“眠不应”,并且“以足加帝腹上”,表现出对他的依然故我,毫不讳饰。

D.《严先生祠堂记》以先生名篇,文中却不单言严先生一人,而以光武帝与之相对应来写,进而联想到当世之时弊。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

10.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盛赞“光武之大” “先生之高严光传概括“大”与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1)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以上几则论语都体现了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请结合具体文句,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理解。

 

6、D (假如没有)(3分)

7、C (相,副词,都指动作偏指一方;A,于,介词,分别为表被动和对于;B,乃,副词,分别为才和就;D,而,连词,分别为表修饰和表转折)(3分)

8、B(“可见他对故友的欣赏和肯定”错)(3分)

9、把官爵视为泥土,天下人有谁比得上(他)呢?(3分)

(“泥涂”,意动用法;“轩冕”代官爵;焉,语气词,呢;)

10、“光武之大”的 “大”体现在光武帝刘秀的以下几方面:礼贤下士,宽宏大量,尊重他人,珍视旧情。(概括每点1分,满分2分,结合文本简析1分)“先生之高”的“高”体现在严光的以下几方面:有学问,有才干;不慕富贵,不图名利;追求自由,率直随性。(概括每点1分,满分2分,结合文本简析1分)

11、“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会把自己局限于掌握某种技能、具有某种功用上,不要把实用和功利性的价值追求作为最终目的;(1分)而应该博学通览,全面发展;(1分)应该“志于道”,讲道义,有信仰,拥有开阔的视角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崇高的境界。(1分)结合具体文句和实际分析。(3分)

译文

严光,宇子陵,又名严道,会稽余姚人。严光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名声,与光武一同游学。到光武即位时,他改换姓名,躲起来不见光武。皇帝想着他有才德,就派人按他的形貌特征访求他。后来齐国上书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服在沼泽中垂钓。”皇帝怀疑是严光,就备了可坐乘的小车以及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派使者礼聘严光。使者三次往返以后严光才来。光武帝让严光住在北军,供给他床褥,由太官朝夕进餐。

司徒侯霸同严光素来有交情,派人送去书信。派来的人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来,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但迫于职责,所以没有如愿。希望利用天黑的时候,请您受委屈过去说话。”严光没有回答,就丢过去一片竹简给来人,口授回信说:“君房足下:职位做到宰相,很好。身怀仁爱,辅佐正义,天下就会喜悦,阿谀奉承,顺随旨意,就身首异处。”侯霸得到回信,封好呈给皇帝。皇帝笑着说:“狂奴还是从前的样子啊!”皇帝当天就到严光住的客馆。严光躺着不起来,皇帝到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子陵,不能帮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又睡觉不理睬,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睁开眼睛端详着光武帝,说:“从前唐尧道德高尚,但巢父洗耳。士各有志,为什么要逼我呢?”皇帝说:“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顺从吗?”于是登车叹息而去。

光武又见严光,谈论过去的事情,谈了许多天。皇帝从容地问严光:“我比起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微胖了一点。”于是接着一同睡觉,严光将脚放在皇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说有客星冒犯帝座很紧急。皇帝笑着说:“我同老友严子陵在一起睡觉了。”

光武授予严光谏议大夫一职,严光不接受,于是到富春山种田。后人将他钓鱼的地方取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皇帝又特别召他,他不来。八十岁时,严光在家中去世。皇帝对此表示悼念惋惜,下诏书要郡县赐给一百万钱、一千斛粮食(给其家人)。

附2: 《严先生祠堂记》(节选)译文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在《盅》卦的“上九”爻(yao)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在《屯》卦的:“初九”爻辞中说,阳气(帝德)正开始亨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附3:《论语》选段翻译

(1)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2)樊迟请教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请教种瓜果蔬菜,孔子说:“我不如种瓜果蔬菜的老人。”樊迟退出去,孔子说:“干粗活的人啊,樊迟!居上位时喜欢礼,那么老百姓不敢不敬;居上位时喜欢义,那么老百姓不敢不服;居上位时喜欢信,那么老百姓不敢不用真实的感情来对待你。如果这样,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用被毯背负着婴儿来到这里,哪里用得着种庄稼?”

(3)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或译为君子致力于道义,小人致力于技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