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真意切引共鸣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书信体”作文怎样得到“深刻”分

寓言类作文“小猴子过桥”

递进开掘,渐入佳境

套路作文能应付当下考试,却应付不了将来的生活

记叙文的文体架构

任务驱动型议论文复合式结构训练

高考材料作文:立意角度、议论范畴、论证角度

时评类作文说理方法万能模板

材料作文:无论日月,皆有光辉

材料作文“忘记开花”导写及例文

材料作文“扫平路障与选择避开”审题指导与例文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

材料作文:《上课礼的复兴》写作指导及例文

材料作文“重读鲁迅先生的名句”素材运用指导

审题就要充分利用命题材料

利用关键词设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有例文)

材料作文:不要让思想成为生活的穹顶

作文走出文体要求的误区

找寻关键词,用段首标志句夺高分

巧用句式,让素材运用精炼、生动

生命有内核,议论需深入

借物说理,写好哲思散文

类比论证,让说理更形象

充分论述,完善结构

高考作文“深刻”训练

材料作文“动与静”升格展示 语言结构

高考模拟材料作文“单数与复数”优秀作文

材料作文“孔颜之乐”写作指导及佳作评析

模拟材料作文“夸夸群与喷喷群”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少则得,多则惑”写作指导

议论说理的形式突破

名句组合类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模拟“别让思想的木桩拴住你 ”作文导写

“浮躁与淡定”作文解析、导写、范文

命题作文“叩开那扇窗”素材运用指导

《盲目攀比,人心受累》作文指导

新材料作文“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导写

别人“架空历史”,你却“架空材料”?!


情真意切引共鸣


感情真挚


【考点综述】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感情真挚”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要做到“感情真挚”,就必须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情感历程,真实地抒发自己的生活感悟,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做到有感而发,缘情、缘事、缘理而发。

从阅卷角度来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些既注意内容充实,又注意强化情感及文采意识,或使叙述饱含深情,或使议论表达真知灼见的作文总是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然而,“为文而造情”是当今中学生作文时普遍存在的毛病。许多考生写作时还不知情为何物,心中毫无真情真意,就强装有情有意。作文在情感的表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情平淡乏味。这种作文主要表现为手法单一。比如文章一叙到底,缺少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精辟的议论、真挚热切的抒情,读来味同嚼蜡。

(2)感情虚假失真。由于阅历少,对所经之事又感受不深,有些考生只好“为文造情”,致使文章有虚情假意之感。

(3)感情夸饰失度。有的考生对某事虽有深刻强烈的情感体验,但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抒情技巧,出现了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等情况,从而削弱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某篇高考作文写自己的老师:“她的微笑如庐山瀑布般飞扬,让我们来不及捕捉。”这个比喻和表述就显得相当做作,太夸张,表达的感情不真实,不自然。

(4)感情消极低沉。有的考生过分地渲染消极灰色的情感,使文章感情消极颓废。如某考生写高三毕业与老师分别时的场景:“这时,她的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悔恨,连脸色都暗淡了许多。我们从中读到了人生的无常,读懂了她的良苦用心。”这里的“读到了人生的无常”,就明显格调不高,有些灰暗。


【技法突破】

感情真挚的源头活水


(一)用心感悟,体察真情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也到处都有感人的事情,我们只要用心去感悟,去领会,就会发现那些动人的美景、感人的片段。身边的美景很多,要注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仔细体悟;身边感人的事情也很多,要注意将自己置于具体的场景之中,感悟其中的真情,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果这些动人的美景、感人的故事能够融入自身的情感进入作文,定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下面是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走进香山之中》中的片段: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轻飘飘地落下,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从嗅觉的角度描写。)香山的土地是那么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从触觉的角度描写),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火红的小径,待秋冬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从俯视的角度描写,并展开联想,紧密联系生活。)这等美景在电视与电脑中是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第一段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的角度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落叶、土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第二段视听结合,和生活中的“交响乐”“油画”相联系,细致地描绘了香山的秋雨景象,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注意远近、俯仰的顺序,调动多种感官绘形、绘声、绘色,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让自然之景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从而博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还可以穿插人物的活动,这样会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如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农之月令》中的片段:


踩死它?哪能呢!庄稼人讲求佛性,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表现老人的心态。)奶奶年纪大了,却从不忌惮死亡。“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耕作了一辈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点明孩子的特征。)从桑叶腋间坠出的桑树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幽幽、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逐渐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从色彩上描摹桑葚。)桑叶伸伸展展,桑葚清清凉凉地在荫凉下偷乐。小孩真馋!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形象的动作描写。)最终吃到嘴唇发紫,被妈妈拖着去河边洗。小孩也不忘显摆自己的聪明。


文中“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不经意间写出老人和小孩的不同心态;“青幽幽、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逐渐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写出了桑树果子不同时期的不同颜色;“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再现了孩子采摘桑葚的纯熟动作,十分形象、感人。描写这样的场景时要注意加入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心态,刻画人物的形象,让景和人融为一体,在场景中融入人物的情感,真正做到情景结合,从而打动读者。


(二)选材真实,融入真情


叶圣陶曾经指出,作文写作要写出学生的经验。经验应该是正确而深切的,只要有了这些经验,写作就不再发愁没有素材可用。这深刻揭示了作文写作的内涵,即真实。要想做到真实,最好的对策就是让作文走向生活。自己的生活、身边人的生活就是最佳的作文素材。而有些同学却舍近求远,一写作文就上网查阅素材,甚至背诵“范文”,写作时生搬硬套,这样的文章很难获得高分。


下面是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小巷面条香》中的片段:


每当有人夸赞时,老人可不会谦虚,总是热烈地应承,并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制的,鱼是到乡下的钓翁那儿讨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做法和语言符合人物身份,符合生活真实。)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语言符合人物心态。)老人却一笑:“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语言是老人真情的流露。)


文段中的“面条是自家手制的……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以口语的方式写老人夸耀自己的面条,同时显现出一种自得之意;“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虽是打趣,实际上也反映出人们的一种自私心态;“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通过描写老人的语言再现了他的质朴性格。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真实的话语,反映人物的真实心态,再现人物的真实品质,这样才能表达真实的情感,让阅卷老师在阅卷时也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除了通过对话表现生活真实,有时还可以挖掘人物的心理,再现生活真实,写出真情实感。如高考重庆卷优秀作文《惭愧也是一种美德》中的片段: 


3月2日,在T168次列车上,一位母亲说儿子才上一年级,没超过高度不用买票,随后测身高,男孩已超1.2m的购票标准。母亲因儿子虽高,但年龄太小不愿补票。(通过人物的心理再现生活真实。)男孩在这时说道:“我今年11岁,上四年级了,这是我的压岁钱,可以给自己补票。”(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征。)母亲看了看儿子,没有说话,默默地低下了头……”(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母亲的心理。)


文中的“母亲因儿子虽高,但年龄太小不愿补票”,写出了女子不愿买票的心态;“母亲看了看儿子,没有说话,默默地低下了头”,通过母亲的动作表现出母亲的惭愧心理;“我今年11岁,上四年级了,这是我的压岁钱,可以给自己补票”,语言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写出他纯洁、天真的性格。再现生活时,要注意挖掘人物的心理,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表现来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丰满,让人读来感觉亲切自然。


(三)深入思考,升华真情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生活的思考,要有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逐步深入的过程。要使自己的文章令读者产生真正持久的感动,仅仅对生活有一腔真情还不够,还应该深入地思考生活,努力在体察真情的基础上升华真情。在记叙类的文章中,可以通过一个事件进行联想,勾起一连串的事件,让读者在真情荡漾的字里行间获得理性的人生启迪。


如高考满分作文《一季梨花一生情》中的片段:


那便是曾祖母生前居住的老屋,幼时的我经常嬉戏玩耍的老屋,曾祖母去世后,屋子便没人居住了,也无人打理,更显凄清。木门上挂了把铁锁,那把铁锁在风寒日露中早已锈迹斑斑,正如曾祖母的一生,饱经沧桑。(睹物思人,由锈迹斑斑的锁联想到一生饱经沧桑的曾祖母。)木门前枣树下的石凳,依旧光滑,但布满灰尘,曾祖母辞世后,便再没有人记起当年的石凳,它早被人们淡忘了,但此时我见到它,却感觉那么亲切,就如久别多年的老友重逢。泪眼迷离中,我仿若又看到我那年迈的曾祖母手持蒲扇,端坐在石凳上翘首而盼,等我归来。(表达对曾祖母真切的爱。)老屋的陈设是怎样的,我早已记不起了,但曾经的点点滴滴却历历在目。


文段中的“木门上挂了把铁锁,那把铁锁在风寒日露中早已锈迹斑斑,正如曾祖母的一生,饱经沧桑”,把“铁锁在风寒日露中早已锈迹斑斑”和曾祖母的“饱经沧桑”联系在一起;又由“石凳”想到“曾祖母手持蒲扇,端坐在石凳上翘首而盼,等我归来”,由眼前之景延伸到曾祖母对自己的深情,升华了文章的情感。考生抓住生活中的一个个具体的物品,表达情感,这样定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扉。


在议论类文章中,同样需要感情真挚,真挚的感情就是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它发自内心,真实而真诚,不矫揉造作,不虚情假意,不偏激;它符合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惩恶扬善,表达对社会和人民的美好愿望,对自己和别人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一个事例或一些事例概括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言辞真切,透彻分析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的基本道理、基本规律,并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段首等重点部位明确自己的观点。 


如新课标全国卷I《致陈先生的一封信》中的片段:


这红尘,太污太苦太锦簇;这人情,总浮总疏总麻木。陈先生,您可以看到,当今时代,食品安全隐


文段中把珍爱生命的主题放到当今的大的社会背景下考量,并从更深的层次“生命短暂”的角度来分析原因,使文章的深度骤增。


议论文的“感情真挚”,还表现为写文章时选用的素材贴近生活,身边的人和事,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如高考江苏优秀作文《智慧的境界》中的片段:


智慧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蛰居,而是艺高人胆大的能力。在这个靠眼镜度数的大小来判断学历深浅的时代,智慧的高与低总被人误解为知识的盈与乏(时代的一般偏见),智慧与知识有关系,却并不等同。(明确自己的观点。)《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论学识必不如林黛玉渊博,却将荣国府治理得有条不紊。(来源于教材,论证有力。)反观如今层出不穷的“专家”,知识有余,常识不足,实践能力低下。(紧密联系生活中的事实。)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于社会交往与自我生活中,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怀智慧的人。(再次点明自己的观点,言辞真切。)


文段中的“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怀智慧的人”观点独到。在论证时,运用了《红楼梦》中的素材,同时联系当今社会上的“智慧等同于文凭”的偏见、“知识有余,常识不足,实践能力低下”的所谓“专家”进行论述,针对性强,情真意切。在议论文中,一些经典的素材,如李白、杜甫、司马迁等,不是不能用,而是在用的时候要和身边的事情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做到议论有感而发,感情真实动人。


另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手法使文章的情感真挚,如可以适当选用一些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如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受自然》中的片段: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吗?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连用反问句。)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文段中连用三个反问句,表明通过“数字”不能真正地感受自然;结尾发出号召,“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可见在议论文中选用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不但可以避免平铺直叙的弊端,还可以使情感强烈,观点鲜明。


(四)捕捉细节,体悟真情


细节描写,就像镶嵌在文中的颗颗钻石,发出绚丽的光彩,并将整篇文章装点得熠熠生辉。写记叙文,一方面要将注意力对准那些感人的事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挖掘那些感人的细节,这样才会增添文章感人的魅力。选取的细节要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人物的性格往往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表现出来,所以要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节进行描写,这样的文章才能有的放矢,打动读者。


下面是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为自己开扇窗》中的片段:


秋风送爽,田间翻滚着金黄的稻谷,爸妈面朝黄土背朝天。冬风萧瑟,爸妈仍在风雪中劳作。(概括性再现父母的劳作细节。)他们为了我,省吃俭用。

…………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对于声音的反应很差,我记得爸妈总是要对我“大喊”,我记得我从来都是坐第一排。我无法正常地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所以每当他们玩着捉迷藏以及丢沙包的游戏时,我总会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教室里,我把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眼睛却不自觉地向操场瞄去。每当有人望过来,又极其心虚地收回目光,像做坏事被抓住了。(通过对几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再现人物自卑的心理。)


第一段中,“爸妈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风雪中劳作”以概括的方式写父母对自己的付出,饱含深情;第二段中,“默默地坐”“不自觉地向操场瞄去”“极其心虚地收回目光”等反映出“我”的“自卑”心理。捕捉生活细节要注意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动作、心理等进行描摹,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上面结合高考作文的实例介绍了几种使作文感情真挚的方法,当然还有其他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这些方法都有一个特征:写作文尤其是写记叙文要在“真”和“实”上下功夫,事情要“真”,情感要“实”。要想做到“真”“实”,就要细致地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议论文中则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件,联系类似事件,按照个别到一般的顺序分析事件蕴含的普遍道理,提出情真意切的观点,打动读者。


【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孩子,你在哪儿啊?你在哪儿啊?爸妈知道错了,不要这样给我们惩罚。眼中已经没有,后悔的泪可流,只有望着窗外,向苍天千万次乞求。”这首被网友热议和转载的公益寻亲歌曲《孩子你在哪儿》的创作者于欣表示从看到网上的寻亲视频到歌曲的成型只用了五个小时,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根本停不下来。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既然受到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就要利用自己的力量为大家做一点事,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加入到公益队伍中来,拯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的幸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真情再现】


根据这则材料,可以从“体谅天下父母心”的角度阐发。若在作文中采用还原生活细节的方式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生活细节,呼唤社会的正能量,感恩天下父母心,进而号召人们行动起来,拯救被拐卖的儿童,拯救失去孩子的家庭,定能博得阅卷老师的赞赏。如:


正值盛夏时节,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大地被烤得火辣辣的。到了晚上,天气依旧闷热,知了抱怨着,鸟儿躲藏着,8岁的我一口一口喘着气儿,“热死人啦!”我不耐烦地叫喊着,“还停电……”“今天找个凉快点儿的地方睡吧。”说着,妈妈领着我来到阳台,铺好了凉席。我自然不想在这儿睡,极不情愿地躺下,妈妈随手拿起一把扇子,开始扇风。我叹了口气,不过很快便蒙蒙眬眬地进入了梦乡。不知怎的,我似醒非醒,隐隐约约还能感觉到阵阵沁人心脾的微风。过了一会儿,风没了,我费力地睁开一只眼睛,迷迷糊糊地叫着妈妈,直到风又出现。我再次进入了梦乡,嘴角露出了惬意的、甜甜的微笑。


文段抓住生活中的一个普通而真实的事件——母亲给自己扇扇子,来表现天下父母心,以小见大。“热死人啦”“还停电”的语言描写再现当时主人公的烦躁情绪;从“过了一会儿,风没了”到“直到风又出现”,写出母亲虽有困意但仍在坚持,符合生活场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面是某老师在全班61名学生中进行的一次主题为“对父母的关注情况”的问卷调查:

第一项:你知道父亲、母亲的生日吗?知道父亲、母亲生日的有52人,约占全班人数的85.2%。

第二项:你一回家就和父母打招呼吗?一回家就和父母打招呼的有35人,约占全班人数的57.4%。

第三项:你会在父母感到不适时为他们送上一杯热茶吗?选择倒茶的有19人,约占全班人数的31.1%。

第四项:你知道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日期吗?有46人知道,约占全班人数的75.4%。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真情再现】


作文时,可以通过捕捉细节再现真情的方式,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再现真情,并联系类似事件,由个别到一般,反思现在自己的做法,升华情感,定能发人深省。如:


听到这些,我忽然就哽咽了,我想起爸爸让我教他发短信,我教了两遍他没学会,我嫌他笨,不愿再教他;我想起爸爸让我帮他下载歌曲,我没耐心,还说他赶时髦;我想起爸爸让我教他上QQ,我说没时间……


我的耐心都去哪儿了?我问自己。想到这些,我就想起小时候,妈妈手把手教我写字,为我做新衣服,一次次辅导我写作文;想起爸爸一遍遍地教我骑自行车,一次次在冰天雪地里接送我上学。可是现在我忽略了父母也需要我耐心照顾,也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


文段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列举自己对待父母不耐烦的事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随后通过“手把手”“一次次”“一遍遍”等词语,概括性地表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通过对比,写出自己深深的愧疚,发人深省,很有感染力。

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