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台创新高级中学高二11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新高考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东台创新高级中学高二11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
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
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来源:学|科|网]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1日)
4.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武戏历史久远,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迫求造型和做戏。
C.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武戏之美,同情与共感的美,比形式感知上的美感更重要,是武戏至今不断的根本原因。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武戏中演员的高难度惊险动作,既有技术层面的专业性,也体现出流动与瞬间,悬念和惊叹,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哲学理念。
C.武戏之美,不仅体现在它富于视觉的美感,还在于通过演员细致入微的表现,能将反面的角色演出正能量和美感,从而使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
D.京剧艺术的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有优势,不可偏废其中之一,两者之间应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传承中华文明。
6.近年来武戏势弱,请依据文章概括其原因,并指出武戏要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6分)
▲ ▲ .
▲ ▲ .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洗手 朱以撒
每一次要摊开这些汉画像拓片阅读时,我都要认真地洗洗手,擦拭干净。其实指掌间已经很干净了,也还是要自觉地进入这么一个程序,算是从内心对前人的作品表示敬畏,还有崇仰。这种习惯逐渐形成,对待古旧之物,大都如此。每一件古旧之物都有自己的气息,冷清的、平和的、朴拙的,却不会有时下这么些气味。充满欲望的手一天到晚都在触摸着种种物质的皮表,要静下来阅读古帖古碑,慢慢地把玩一遍,还是需要洗一洗手,让手的温度冷却一些——这很像一个长长的过门,很郑重,很有必要。一个人在心理上做好了准备,接下来由手展开的动作就会把分寸掌握得很好,至少不会失手。
精神洁癖——让澄澈的水来过手,通常以此开始。生活习惯中对于洗手的要求,是在进食之前。一位农妇在不缺水的条件下让孩子们洗手,可能没有想到这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一年到头的栉风沐雨,终于修来了黄澄澄的果实。一个人把手洗净了,坐在餐桌前,显然是沉稳和端庄的。对劳动的果实抱有认真的态度,缓慢地品咂,神色越发爽朗。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也是一种态度,只是劳动果实的滋味未能被细致地感受,不免有些粗率。大凡有洗手这个程序,整个行为都会克制一些,徐缓一些,进程也更为细腻和雅致。
回老家时,我面对晚年的母亲,会给她剪剪指甲。人老了,指甲也变了形态,如乱石铺街,凹凸不平,连坚硬的指甲剪都有些吃不消。可是我别的做不了什么,就从剪指甲这等小事入手。剪完后母亲总会催促我去洗手,顺便把指甲剪也给洗了。在母亲看来,一件事和一件事之间的过渡,应该用洗手来区别,以示结束和即将开始。母亲总是把许多事情划分得十分清楚,她是一个善于细化的人。炊爨、刷洗是一种动作,快,麻利。接下来把手洗净,在狭窄的书桌前端坐,开始批改作业。清洁的手在作业本上移动,边改边把那些卷起来的边角抚平。勤洗手是内心的需要,会更细腻一些,少一些粗率。在那些越来越热的夏天,少年的我有很多时间都在田园里奔跑,掀动墙边屋角的瓦砾,追捕蛐蛐,或者爬墙上树,弹鸟捕蝉,弄得灰头土脸。好在家中有两口老井,水量充沛,随时可以用清冽的井水冲洗。当双手深入水桶的一刹那,脑袋清醒起来——不能老是这样子啊,应该要有一个新的走向了。
庸常日子里的忙乱双手,每一日都在大量的抚摸之中。每一个被抚摸的对象都是有温度的,冰冷的热烈的、粗糙的细腻的,能感受到它们在节气推移下的变化。如果没有什么禁忌,面对物体,每个人都会生发出许多抚摸的欲望,抚摸使内心有了把握,判断也随之准确。我不知道一个人戴着手套,怎么可能感受毫端在宣纸上提按、快慢的回馈,一切行为还是略去一些装饰才能存储优雅。一个想亲近古贤人的少年,吝惜自己的手,担心墨汁弄黑了手,担心冬日里的水过于寒冷,以为隔着薄薄的手套追寻古人并无不妥,实在是太自以为是了。一群人在看旧日字画,一律戴上了手套。目光尽可以随意,对一双手却提出了要求——必须隐藏在手套内部,以保证抚摸时的安全。这些手套百人戴千人戴,内部外部早已不洁,可是没有办法,规定如此死板。如果一个人洗净了手,开合卷轴时,会对纸本的轻重、顺逆分寸把握得默契一些,周全一些。净手的低调而柔和的抚摸,被旧日的纸上纹路牵引着,进入内心最隐秘的深处。手套对于手来说,就是一层蒙翳,捂在里边久了,蔫了,不活络了,把它抽出来,洗洗,就生动起来。
又一个夜晚到来。我先是洗了一次手,坐下来整理一篇文稿。然后又洗了一次手,站着临写《杨淮表记》里的几个字。洁净的手指灵动地引导着柔韧的羊毫,点线简劲而出。我一直以为学书者不可不知汉隶,它是一个人笔下的筋骨,让一个人行笔时有了底气。接着,我又洗了一次手,意味着今夜的临写结束。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第一段作者写自己每一次在阅读汉画像拓片之前都会洗手,字里行间也在劝诫着人们对于物质不要过于贪恋。
B.狼吞虎咽的进食方式显得较为粗率,难以细致地感受劳动成果的滋味,于是农妇常会要求孩子们饭前去洗手。
C.本文写戴着手套练书法、赏鉴旧日字画,从反面说明洗手之后亲手抚摸才会使内心更有把握,判断更为精准。
D.结尾写在临摹《杨淮表记》前后反复洗手,既与上一段相关内容形成对比,又呼应开篇的内容,足见运笔匠心。
8.第三段对母亲的细致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 .
▲ ▲ .
▲ ▲ .
9.结合全文,说明文中“洗手”的意蕴。(6分)
▲ ▲ .
▲ ▲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甲】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乙】
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鲁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复见之。
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 故令自夷于此 夷:诛灭
B. 敢有舍匿,罪三族 舍:安置
C. 滕公待间,言于上 间:间隙
D. 帝以丁公徇军中 徇:巡视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 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
B. 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
C. 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
D. 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陛”可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群臣奏事不能直呼帝王,故以“陛下”作为尊称。
B. “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越”泛指南方的各民族,文献中也称“百越”。
C. “髡钳”是古代的两种刑罚:“髡”是指剃去头发,“钳”是指以铁圈束住颈项。
D. “荆平”即楚平王。他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子胥复仇时平王已死,故鞭墓泄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4分)
▲ ▲ .
▲ ▲ .
(2)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3分)
▲ ▲ .
▲ ▲ .
(3)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3分)
▲ ▲ .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齧残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 首句实写白日西斜、乌鸦投林,却仿佛可见马上驱驰抬头远眺的诗人形象。
B. 诗中巧用凿壁偷光的典故,描绘出了自己灯下苦读的情状,真切感人。
C. 尾句中“听”字既照应了上句的“人假寐”,也折射出作者内心的波澜。
D. 整首诗平实流畅,一句一景,有动有静,不事雕琢却颇具艺术感染力。
15、全诗是如何扣“宿”字逐层展开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
▲ ▲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 《蜀相》中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 。
⑵ 《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
▲ , ▲ 。
⑶ 《客至》中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每题3分,共9分)
▲ ,滑雪运动在国内日渐流行起来。上个雪季,国内滑雪人次已突破千万,雪场建设 也迎来飞跃期。同时,滑雪运动爱好者也面临着从“体验式”向“发烧友”的转换。“体验式”意味 着一个冬天接触一两次滑雪,而“发烧友”则意味着将这项运动融入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爱好者 群体也是滑雪运动歎稳定的支撑。“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重要的一个衡量滑雪运动发 展成熟度的指标。国内滑雪运动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也包含其中。最初接触滑雪,( ),配套设施的便利与安全等,滑雪运动作为一个产业的“长链条”由此 ▲ 另一方面,滑雪文 化的普及,同样需要“从娃娃抓起”。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推广滑雪运动提供了良好机遇,北京、河 北等地滑雪运动进校园 ▲ ,让孩子感受雪上 ▲ 的乐趣.也为这项运动打开了更广 阔的空间。又一个雪季来临,眺望2022,冰雪运动的天时地利人和,正迎来更为有力的汇聚与迸 发。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A.弹指之间
可见一斑
如火如荼
风驰电掣
B.曾几何时
一叶知秋
方兴未艾
乌飞兔走
C.曾几何时
可见一斑
方兴未艾
风驰电掣
D。.弹指之间
一叶知秋
如火如荼
乌飞兔玉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A. “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指标。
B.从“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重要的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指标。
C.“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一个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D.从“体验式”到“发烧友”的转换率,是衡量滑雪运动发展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A.人们在意的可能不是运动本身,而是相关装备的可靠性与舒适度
B.可能不是相关装备的舒适度与可靠性,而是人们在意的运动本身
C.人们在意的可能不仅是运动本身,还有相关装备的舒适度与可靠性
D.可能不仅是相关装备的可靠性与舒适度,人们在意的还有运动本身
(二)根据课内所学内容,完成20-21题(共6分)
20.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
A. ①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②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B. ①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 ②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C. 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②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D. 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②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21.下列句子不属于主谓倒装句式的一句是(3分) ( ▲ )
A. 渺渺兮予怀 B.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 不然,籍何以生此 D. 冤哉亨也
22、阅读以下材料,请根据要求答题。(5分)
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一位名叫徐侠客的网友在腾讯微博上发起“光盘行动”: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吃饭时间到,一起参与“光盘行动”吧!
①根据材料,为图片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语。(2分)
要求:贴合主旨,观点鲜明,有号召力,不超过15字。
▲ ▲ .
②结合材料与生活实际,就“舌尖上的浪费”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优化表达,明确观点,不少于60字。(3分)
▲ ▲ .
▲ ▲ .
▲ ▲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我们要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有人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还有人说,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800 字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8级语文试卷答案(11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
1.D(“全书都采用了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理解错误。)
2.C(“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不能与人雷同”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有“处处”“总”的修饰,“发扬创新精神”错,不符合文意。)
3.D(“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有助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4.B(原文说的是“在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但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在造型和做戏上有所创新,所以“一直保持”不合原意。)
5.C(反面人物本身不具备正能量,在艺术中反衬具有优良品德的人物,从而弘扬正能量,反面人物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揭示其本来面目,在艺术上获得美感,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6.势弱原因:外因是大众娱乐多元化,流行文化冲击;武戏本身对演出场地、环境要求非常高(1分)。内因:武戏的传承、创新乏力(1分)。具体举措:以传统为根脉,坚守传统中的积淀精华(1分);演员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1分);演员要演好人物(1分);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重视创新(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5 分)
7.B(根据文意理解农妇要求孩子们饭前去洗手的原因: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8.①以母亲的视角突出洗手之于人心的需要,有助于主题的表达;②通过描写与洗手相关的生活情景,表现母亲认真细致的个性,使文本更具感染力。
9.①洗手是向前人作品、自己劳动果实表达敬畏或尊重的方式;②洗手意味着做好准备,以便进入一种感知与体认事物的良好状态;③洗手提醒人们结束和即将开始,并能促使人们思考新的生活方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D(3分) 11、.A(3分) 12、.B(3分)
13、. (1)秦朝失去政权,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4分)
(2)而今皇上刚刚夺得天下,却因为私人的仇怨(举国)搜捕一个人,为什么向天下人显示胸怀不广呢?(3分)
(3)两人短兵相交,皇帝惶急之下,转头对丁公说:“咱们都是贤能的人,为什么要互相为难呢?”(3分)
(二)古诗词鉴赏(9分)
14、. B(3分)
15、.第一问:首句写日暮投宿所见,次句写夜宿客房所见,三句写自己夜深难眠,末句写深夜客房所闻。(4分,每点1分)第二问:旅途奔波的疲倦,寒灯独宿的凄凉。(2分,每点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6、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⑶“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C。解析:①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根据段意可知,滑雪运动是一项新兴体育项目,故选用“曾几何时”更恰当。②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一叶知秋: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句中强调的是滑雪运动只是滑雪文化产业链的一部分,故用“可见一斑”恰当。③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由于滑雪运动进校园还刚开始,故选用“方兴未艾”更准确。④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乌飞兔走:指日月运行,形容光阴过得很快。句中描述的是滑雪速度快,只能选用“风驰电掣”。
18.D。解析:原句存在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的语病。A、C两项介词残缺,后半句语序不当;B项虽然补充了介词“从”,但后边“重要”的位置不当,且遗漏了数量定语“一个”。
19.C。解析:从上文看,句子没有主语,补写的句子必须先出现主语“人们”,故排除B、D两项;从下文看,补写的句子后一分句应与“配套设施的便利与安全等”相呼应,故先说“舒适度”再说“可靠性”,据此排除A项。另外,A项“不是……而是……”表相反并列关系,与滑雪运动的本意不一致;而C项“不仅是……还有……”表递进关系,符合文意,故选C项。
20.B。解析:B 两个“谢”均为“道歉”;A.①以:用;②以,认为。C.①属:跟随;②属:交付、委托。D.①赞:介绍、引见。②赞:助,佐助,也可以引申为参与。
21.C。解析:A、D两项都是主谓倒装句;B项,既是主谓倒装句,又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
22、①参考:拒绝“剩”宴,我做到了,你呢?(2分,主旨观点1分、号召力1分)
②参考:社会经济发展了,吃好一点固然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浪费。君不见舌尖上浪费高达二千亿元,君不见被倒掉食物可让2亿人吃一年。古人云“俭以养德”,奢侈浪费,不利于个人品德的培养。我们要勤俭节约。(4分,观点1分,论述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