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0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修订版)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19北京海淀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1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在答题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 Ⅰ 卷

一、阅读《祝福》选段,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  ①  (一律/一直)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  ②  (陈放/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甲    乙  ,——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   丙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ǎi)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   ③   (计划/决计)要走了。

1. 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在横线上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3分)

烟(ǎi)          瓦             朱              

2.在文中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律  陈列  决计       B.一直  陈列  决计  

C.一直  陈放  计划       D.一律  陈放  计划

3.将下列三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甲、乙、丙处,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家家如此   ②年年如此    ③今年自然也如此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4.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亦庄亦趣,增辉堂室。下列选自《红楼梦》的对联,适合放在书房中的一项是(3分)

A.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B.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C.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D.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二、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58题。(每题3分,共12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现实主义先河,汉代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分为“”“”“三部分,“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B.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借写窦娥的含冤赴死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则写了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爱情故事。

C.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意在为革命者呐喊助威,其中的《范爱农》写革命者的觉醒;《彷徨》写作者的彷徨苦闷,其中的《故乡》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失望。

D.19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体现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亲情的伤害。

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果行,国人皆。父勉其子,兄勉其弟     劝说

B.既已振人之命,不其功                 :夸耀

C.宁为礼,且告以意                     :小步快走

D.兵久则变生,事苦则                 改变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

A.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B.夫匈奴聚而鸟散 

C.阶下有巨池,野藕已

D.宁大,因起问之  

8. 对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没有人比你落后了吧

  B.解父以孝文时诛死

     孝文帝时杀死了人

  C.此盗跖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

     这些处于民间的坏人罢了

  D.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

     都想收获名声,确定价格给君侯

三、(共7分,每空1分)

9. 在横线处写出作品的原句。

①身既死兮神以灵,             。               (屈原《国殇》)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③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关汉卿《窦娥冤》)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⑥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其“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诗歌中写下了表现自己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句子:                             

四、阅读《米洛斯的维纳斯》选段,完成1011题。(共9分)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从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10.下列对选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倒人胃口:这些修复方案缺乏想象力,技法低劣,全是些奇谈怪论,令人反感。

B.顺理成章:为复原所做的尝试以相对可靠的客观推定为基础,有一定的合理性。

C.空虚的感觉:作者驰骋想象对原形的种种猜想,说明图中都有,因而觉得失落。

D.一腔怒火:这些书籍竟然假借艺术的名义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这让作者愤怒。

11. 大水法的残垣是圆明园中一个著名景观,如今是否要修复还有争议。有人反对修复,理由是大水法的残垣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样具有残缺美。你认可该反对者的理由吗?请根据选文中对维纳斯残缺美的相关阐释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微写作(共10分)

12.请从下面《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以之为主题,为名著中的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写一段评语。要求:结合名著中的相关内容,符合人物特征,120字左右;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10分)

①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第 Ⅱ 卷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共18分。1315题每题3分,16题9分)

《金石录》后序(节选)      〔宋〕李清照

《金石录》三十卷者何?先夫赵德甫所著书也。余建中初年,始赵氏。时德甫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碑文。归,相对展玩。后二年,出仕宦,便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德甫连守两郡,竭俸入。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志不屈。

至靖康丙午岁,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盈箱溢,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时德甫起复建康府,独赴召。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烦急,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余无所,唯以舟载长物,飘零四处。

后兵盗踵至,所集尽失,一二残零,不成部册。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德甫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之景一如昨日。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呜呼,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易安室题。                          (选自吕无党抄本《金石录》)

注释:①《金石录》,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专著之一,宋代赵明诚(即文中的赵德甫)撰写大部分,其妻李清照续写完成。②宗器: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赵氏                归:出嫁           

B.步入相国寺,碑文      市:购买

C.盈箱溢                箧:小箱子

D.时德甫起复建康府      知:了解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竭俸入                     臣而思报君之仇,有敢不尽力者乎

B.故虽处忧患困穷,志不屈     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C.四顾茫                     知其,而不知其所以然

D.葬毕,余无所               何陋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

      每月初一、十五都请假,出来,典当了衣服,换来五百钱。

B.比至,病危在膏肓

      等到(我)赶到之时(德甫)已经病入膏肓了

C. 遂不起,取笔作诗

     (我)就跪地不起,拿起笔来写诗

D.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如今笔迹如新,但是(德甫)坟上的树已经可以双手合抱了,悲伤呀!

16.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道题(9分)

①用“/”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4分)

楚 共 王 出 猎 而 遗 其 弓 左 右 请 求 之 共 王 曰 止 楚 人 遗 弓 楚 人 得 之 又 何 求 焉?                                   ( 汉·刘向《说苑·至公》)

②最后一段“人亡弓,人得之”一句化用了“楚王遗弓”的典故,请说明此典故在本文中的含义。(5分)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719题。(共12分)

纵笔(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醉中对红叶

白居易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注释:①宋哲宗元符二年,苏轼由惠州再贬儋州(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此为其一。②杪秋,晚秋。

1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诗第一句点明自己晚年境遇:疾病缠身,衰老已至,倍感寂寞。

B.苏诗第二句写自己因饱经风霜而发须皆白,但仍保持喜悦的心情。

C.白诗第一句写了深秋时的景象:树临寒风,秋风萧瑟,红叶凋零。

D.白诗第二句中的“长年人”意为“年长之人”,与“杪秋树”对仗。

18.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这两句借树喻人,下列诗句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李清照《临江仙》)

B.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D.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19.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和“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中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6分)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3题。(共20分)

好看的霜

1

想写一篇关于霜的童话——

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和父亲在村外的草庵里睡觉新刨出的红薯夜很冷,我缩在被窝里。

半夜里,来了个和我一个模样的小孩风灯,让父亲他点着。我从被窝爬出,“我来点!”抓住火柴杆一划,倏地,风灯亮了

“谢谢了!”说完,转身就走,刚走两步,就回身,神秘地说:我是叫村里的人去看霜,去看最好看的霜。

那个孩子消失了,风灯在小路上一闪一闪。

第二天一早,村里的人出来找各家孩子,说昨晚村里的孩子都被一狐狸叫走了。

河滩上是一大片好看的霜。大家看到孩子这里的草垛东倒西歪地睡着了,面带微笑,口水流了一地。

2

好看的霜在哪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我小时候曾多次遇到的场景,也是我迷恋秋夜的月与霜的原因。

小时候曾随父亲到附近的集镇卖丸子汤。一早,父亲架着推车,有锅灶、木柴、水桶,有油盐酱醋。我肩负一根绳,在前面拉着,在鸡啼声里,走出村子。村子很黑,如一口古井但那路是白的走着走着,天开始发青,这时,才看到树的枝头变得光秃秃,那些叶子堆在路边、沟里、草垛上,有一层霜,幽幽覆盖在那些叶子上。这时我觉出身子骨的冷,牙床只打颤。

父亲的腰弓着,车行全靠父亲使,我只是陪衬。

那些卖白菜的,走几十里路,天亮就摆好了摊,往往第一件事就是喝碗丸子汤,然后把手伸到丸子锅的灶下,烤手,“嗬!真暖和。”

大家都是从不同的道上来的,为了生计那些霜在脚下,也在手上,眉毛上出力的人,汗气会凝结,于是霜上了眼睛,上了眉毛,上了胡茬,上了帽檐深秋季节,一切都挂了霜。

多少次,我和父亲走在霜道上,枯叶、霜雪、人迹、脚步的踢踏,我们的脚印竟像印章印在路上。父子踏霜而行,有时有星,有时有月,有时星月皆无,狂风呼啸。

那时的霜,是秋的灵魂,霜使我看到了生活的时钟,也使我知道了生活的霜道。在寒冷的上面,是我们父子的挣扎。

转瞬三十年,霜在我的生活中,竟被时间无声地抹去。我像生活在笼子里,已经回不到我的村庄。那久远记忆里的寒冷开始变得温暖,那挣扎的苦涩也在岁月中酿出了一丝甜意。那时的霜让现在的我找到生命深处的悸动,将我从今天的温暖、富足却又莫名的空虚或者倦怠中唤醒。

好看的霜。

3

父亲不懂霜的好看与难看,他觉得对霜到来时的节气要敬畏,霜降是一种天时,是一种教导,要遵守天道,否则要受惩罚。

我曾留心观察过霜降的一些物候,木叶尽脱,稍微迟到未离开枝头的,霜降一到,就开始变得发黑发暗我曾在地头看见一个儿不大的蚂蚁用嘴咬着拖一只经过霜的冻昏死过去蚂蜂,快到冬天了,蚂蚁还未放弃劳作为过冬储存最后的温饱。但蚂蜂个头太大,蚂蚁拖不动,但也不放弃我于心不忍,就帮助蚂蚁蚂蜂挪动一段距离,但蚂蚁不领情,又把蚂蜂往回拖,再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

在霜降的那夜,我和父亲在草庵里看地里的红薯。这时的大地是沉静的,天空也是沉静的,你像看到了大地的真身这样的沉默与其说是激情的衰退毋宁是一种积累,是一种轮回的等待,那是天道的命令,是一种平衡没有了平衡,大地会倾斜,人类会发疯劳作与休憩,狂放与秀美,昼与夜,黑和白,生产与死亡……这是规矩,也就是所谓的天道吧。

我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背离自然对自然冷漠、隔绝,乃至断裂。现在,有多少人还关注庄稼、草木、水流、节气?坐着空调车出行的人们是否还知道冬的寒凛?很多人为的改变,导致了季节的失真规律的紊乱。自然本来是我们身体和灵魂的调节器净化,但现在自然在哪里?

那个霜降的夜里,我半夜醒来,从铺草上跳下,被满地的银霜惊呆了,那么白,霜把我们的红薯覆盖了,把土地覆盖了,只觉得天地间都是银的。

我当时十分兴奋,想跑到庵外,用脚在那些霜地上踩一下。还想拼吃奶的劲喊一下,就忽然“哎——————”地大叫起来,那一喊,好像地上的霜也震动了。

那夜真白啊,大地也睡了吗?要不,怎么会如此的安静?

后来父亲走了,是冬天暗夜里为父亲下葬,路上白白的,落的是霜。工作后我曾问过父亲,你还记得那次我们见过的最好看的霜么?就在霜降的夜里,在看红薯草庵里。父亲说霜还有好看难看的?父亲不明白这样问题。我不怪父亲,为这片土地悲哀即使在秋冬,大地闲下来的时候,父亲也从未停下过劳作。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的艰辛与劳作像黑色的梦,遮住了白色的霜。

4

现在,有人想找回什么东西填充空落落的心灵,但找错了方向与对象。

多的是游客,少的是旅人;多的是“到此一游”,那是身体的到场,却是灵魂的缺席。还有徐霞客的芒鞋、行囊与雨伞么?现代人多的是走进山川荒漠海岛这样的远处,但很少走进自然的深处人应该多到自然的深处去,到那里设定一个精神的故乡去修复我们的残缺。人如果失去了自然的大美净化自身的能力,生命会越来越变得单调、枯燥、缺乏深度

记得曾有一个年迈的画家,晚上他在林间散步,突然,一轮满月从树梢的顶端缓缓出来了。他当时惊呆了,就突然被那月的丰满和圆润、那月光的圣洁与恢宏感动得哭了,并深深跪下去。

他看到了什么?他为何深深地跪下了?我少年看霜的震撼,也决不下于他。

好看的霜,对我而言是灵魂深处的震撼。我还是要对地下的父亲说声谢谢,是您让我看到了最好看的霜。

我想到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写的故事一个画家遥远的齐赫文去,只为里画秋天。“这样的地方,您找不到第二个。”画家说“在那里,您知道,有俄国最好的霜,是在哪里都见不到的。”

·巴乌斯托夫斯基极羡慕画家,他说自己忽然恨起一些琐碎的事情来,就因为这些事情不得不继续前行,而连在北方停留三五天都不能

好看的霜……是啊,人生在世,总得有一些东西,让我们的灵魂出窍,让我们一生痴情守候让人懂得感激、懂得敬畏,也知道呵护和善待身边的一切。

                               5

想做那个童话的狐狸,把人们从梦里喊醒,去看一次好看的霜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的童话,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同时扣合主题,引出对“霜”的描写与感悟。

  B.儿时集镇上有秋霜的寒冷,也有丸子汤、炉火的温暖,更有人们求生计的努力。

  C.父亲不懂霜的好看与难看,还因害怕天道惩罚而敬畏节气,作者对此觉得悲哀。

  D.文中两位画家的故事,与儿时作者的看霜经历有紧密关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1解释第二与第四部分两处画线短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霜使我看到了生活的时钟,也使我知道了生活的霜道

 ②现代人多的是走进山川荒漠海岛这样的远处,但很少走进自然的深处

22文章第三部分的第二段画线句子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并联系上下文说明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5分)

23文章结尾写“我真想做那个童话里的狐狸,把人们从梦里喊醒,去看一次好看的霜”。联系全文,说明这句话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概述“把人们从梦里喊醒”中的“梦”有哪几种。(8分)

 

 

第 Ⅲ 卷

九、作文。(共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词典对“接受”的解释是“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有一种“接受”是因为无法拒绝而只好容纳:接受自己并不满意的出身、相貌、天分;接受想得到的东西看得见而难以企及,接受亲近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起……

这种“接受”是生命里的一门功课,对此,有人像只会啼哭的孩子,有人则会对自己说:“接受,是变好的开始”;你对这种因为无法拒绝而只好容纳的“接受”有怎样的体验、感受或思考呢?

请以“接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9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一、(每题3分,共12分)

1.  léng  tà(每空1分)  2. A    3. B    4. C

二、(每题3分,共12分)

5.C     6.A     7.D     8.C 

三、(共7分。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空不得分)

9. ①子魂魄兮为鬼雄   ②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一尊还酹江月   ④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⑤梧桐更兼细雨     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共9分)

10. B

11.(6分)

答案示例一:

我认为该反对者的理由不成立。从选文来看,维纳斯的残缺美在于残缺能给欣赏者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即“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大水法的原形今天可以确切知道,其残缺之美在于残垣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苍凉悲壮,令人震撼。可见这两种“残缺美”的内涵不一致,该反对者的理由不合逻辑。

答案示例二:

我认为该反对者的理由成立。选文中提到,维纳斯的残缺美还在于“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维纳斯因残缺而让人有了可以产生无穷想象的美妙感受,大水法因残缺而让人痛心、悲凉,二者内涵不同,但都因残缺而达到新的“艺术效果的高度”,都让人有“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因此二者的残缺美也有一致性,该反对者的理由有其道理。

评分说明:

该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自圆其说,鼓励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从选文看,维纳斯的美在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即想象的丰富性和爱的感动。就“数量”而言,维纳斯与大水法残垣内涵不同;就“质量”而言,维纳斯与大水法残垣有相对一致之处。学生可以根据论证需要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作为依据。

评分标准:

明确观点1分。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维纳斯的残缺美2分,合理阐释大水法的残缺美2分;判断这两个残缺美的内涵是否一致1分。若有其他答法,可视其合理程度赋分。

五、微写作。(共10分)

评分标准

8-10分,正确理解所选论语语句内涵,能够结合名著的相关内容,符合人物特征。主题鲜明,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文采。

5-7分,对所选论语语句理解有偏差,或不能有效结合名著的相关内容,人物特征欠突出。主题明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语言流畅。

5分以下,对所选论语语句理解有偏差,或不能有效结合名著的相关内容,人物特征不突出。主题不够明确,不能自圆其说。语言表达不到位。

答案示例

①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示例一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迎接林黛玉进贾府时,讨老太太欢心,说话八面玲珑。毒设相思局,计赚尤二姐,机心甚重。正直善良的人,应表里如一。表面亲热,内心狠毒,使人失去防范,是加倍的远离仁爱。仁爱,是真诚的表现,是让他人愉悦,让自己心安,以此达到内外和谐,人我一体。王熙凤这样的人,倚仗自己过人的能力,机关算尽,私欲膨胀,聪明太过,终无好结局。

示例二

葛朗台可谓巧言令色之徒。花言巧语,为守住财产处心积虑;伪善吝啬,为骗取女儿的继承权不择手段。因对金钱的执着一念,面对镀金的梳妆匣,本能的要抢来占为己有;面对病重的妻子,关心的是要不要花很多钱。仁者爱人,但葛朗台一生只爱金钱,置亲情于不顾。仁者自爱,而葛朗台早已失去自我,甘心被金钱役使。无论怎样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虚伪的本心也不会被掩盖,仁心自然无从谈起。

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示例一

《红岩》中的许云峰,为党做地下工作,与敌人斗智斗勇。遭叛徒出卖后,挺身而出,主动吸引敌人,掩护在茶馆接头的同志转移。君子心中有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不为外界纷扰打乱内心。因为忠诚,所以笃定。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勇敢;表现在态度上,就是镇定平静。一事一地的胜负得失,不是许云峰关注的重点。人类解放,天地大道,才是君子的热望所在。

示例二

《呐喊》中的车夫就是这样一位君子。他本可以一走了之,不承担妇女摔倒的责任;本可以如心存疑虑的“我”,计较处理此事的得失。但是同样为生计奔波于大风中的他,却毫不迟疑的搀扶起倒地的同胞,步履坚定的走向警署。胸襟坦荡如此,方会依道义而行;做事光明磊落,自不会患得患失。虽身为普通劳动者,亦不愧君子之称!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示例一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曾因出身烂包家庭,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曾被同学冤枉,也曾遭遇家人的不理解。挚爱的田晓霞因公牺牲,爱情成了绝响。命运好像总与他开玩笑,但孙少平用自己朴实的内心赢得了众人的喜爱,用拼搏奋斗获得了应有的待遇。君子胸怀宽广,是因为没有狭小阴暗;坚忍,是因为知道一定要经过考验,才能得到命运的垂青。

示例二

拨开历史的烟云,那些为理想奋斗终生,为大道砥砺前行的身影中,最为高大的正是您——大成至圣。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不屈不挠,您的目光早已投向更远的未来;著书立说,宣扬文教,因材施教,将儒家思想的种子根植于华夏大地。若无内心执着的坚守,如何被称丧家犬,仍欣然而笑;若无延续文化道统的担当,怎有对自己一生志业的坚持。万世师表,垂范后世,您恰如北极星辰,永远照耀着中国历史的天空。

六、(共18分。1315每题3分,16题9分)  

13.D     14.B    15.C

16.

①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4分。断对5-6处得4分,对4处得3分,对3处得2分,对2处得1分,少于2处不得分;错断、漏断、多断均算错)

②答案示例:

意思是自己丢失的这些书籍文物,总会被别人得到,(不会消失,)不必太在意。这是作者在伤痛之余的自我劝慰。(5分。自己丢的东西总会被人得到,不必在意;2分。伤痛,1分。自我劝慰,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金石录》三十卷是什么书?是先夫赵德甫撰写的书。我在建中初年,才嫁到赵家。德甫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做学生,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德甫都)请假,出去,典当了衣服,换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展开赏玩碑文。过了二年,德甫出仕做官,便有了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日积月累,资料越积越多。

  后来在故乡闲居了十年。收入渐渐多了,衣食有了富裕。德甫又接连做了两地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金石古书的收集、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题写标签。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德甫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籍,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用猜中与否决出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的标准)。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个环境中过一辈子了!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改变过。

   钦宗靖康元年,听说金军进犯京师汴梁,一时间四顾茫然,只见满箱满笼都是书籍,一边恋恋不舍,一边怅惘不已,心知这些东西必将不为己有了。多余的物品既不能全部载去,经多次削减,还装了十五车书籍。当时德甫再度被起用治理建康府,需单独上殿朝见。(离别时)他穿着一身夏布衣服,翻起覆在前额的头巾,坐在岸上,精神如虎,明亮的目光直向人射来,向船上告别。此刻我的情绪很是烦乱急躁,大喊道:“假如听说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他远远地答应道:“跟随众人吧。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必须自己抱着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这事!”于是骑马离开。七月底,(德甫)来信说是病倒了。我又惊又怕,一昼夜赶了三百里。等到(我)赶到之时(德甫)已经病入膏肓了。我不禁悲伤地流泪,匆忙中不忍心问及后事。(德甫)便不再起来,取笔做诗,绝笔而终,安葬完毕,我不知到什么地方是好。只能用船装这些书籍文物,四处飘零。

   后来乱兵、盗贼之祸接连到来,所收集的文物书册几乎全丢失了,只剩下一二件残余零碎的,也凑不成完整的书册。今天忽然间翻阅这本书,好像见到了老朋友。于是想起德甫在东莱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成册的景象就如同在昨天一样。如今笔迹如新,但是(德甫坟上的)树已经可以双手合抱了,悲伤呀!

  唉!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愁患难以及失去的东西,多么多啊!然而有拥有必有失去,有聚集必有分散,(这)就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哪里值得抱怨呢。我记述这本书创作始末的原因是也想为后世喜好文物、博学雅致的人士留下一点鉴戒。绍兴二年,在易安室题写。

七、(共12分) 

17.(3分)B     18.(3分)D

19.(6分)

答案示例:

相同点:都因衰老而感慨。“误喜朱颜在”与“虽红不是春”都包含着对衰老的无奈和伤感。(2分)

不同点:苏轼明知“小儿”之“喜”是误会,自己早已朱颜不在,但仍能一笑相对,调侃自嘲,冲淡感伤,传递出几分达观坦荡的心境。(4分。一笑对衰老(或误会),2分。对“笑”的内涵分析合理,如自我解嘲、豁达等,2分;如果认为此“笑”是苦笑或“带泪的微笑”,实质还是悲伤,也可得2分)

(意思对即可。没有结合诗句酌情扣分。)

八、(共20分)

20.(3分)C

21.(4分)

参考答案:

  ①生活的艰辛(2分,意思对即可。)②用自然的大美净化自身(或“从自然中获得灵魂深处的震撼”等,2分,意思对即可。)

22.(5分)

答案要点:

     内容概括:①霜降时木叶脱落或发黑发暗(1分)②蚂蚁抓紧时间为过冬做准备,并拒绝外力的帮助。(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作用:写木叶与蚂蚁的表现说明它们遵守天道,(1分)与人的行为类比,说明人与万物一样要敬畏节气,遵守自然的规矩。(2分。“与人的行为类比”或“说明人与万物一样”1分,总之能答出写动植物是为了写人即可;“人要遵守自然的规矩”1分)

23.(8分)

答案要点:

情感:表达了对“好看的霜”的喜爱和向往,也表达了对人们错过“好看的霜”的遗憾。(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梦”:

①今天的温暖、富足却又莫名的空虚或者倦怠。

②人为改变大自然的规律导致的季节失真,天道紊乱。

③在艰难环境中一心为生计辛苦努力,不能领略自然的美。

④走进自然却只能身体到场,不能让自然的大美震撼灵魂。

(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九、作文(共50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