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山东德州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0山东新高考作文集锦(10篇)

山东2021六校高二阶段性联合考试试题 语文含答案

山东日照一中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章丘一中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德州一中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0.11青岛市即墨区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山东日照市高三第二次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肥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军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二)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

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1948年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

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95岁的张富清仍历历在目。

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役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班成员。27日夜,他和两名战友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的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

“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

“打死七八个敌人后,我逼近碉堡,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我带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着了手榴弹,炸毁了碉堡……”

(六)

在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

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

从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保存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

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这个家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地养着一排绿植,像是一队整装待发的战士。

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我们面前的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近几年,他仍然坚持自己下楼买菜,有时还下厨给老伴炒几个菜。透过窗户,常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1985年离休后,张富清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特别爱看《半月谈》。

卧室的写字台上,一本2016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被他翻阅得封皮泛白。

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这不正是共产党员张富清一生的写照吗?

(九)

3月2日,部队派员专程到来凤,探望老战士张富清。

是夜,平素内敛沉默的儿子张健全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眼含热泪,他写下深情的记录——

部队来人了

老兵心中掀起波澜

面对军装上的军徽

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

缓缓举起右手

庄严地行上军礼。

……

(摘编自唐卫彬、杨依军、谭元斌《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材料三:

2019年3月22日,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得深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己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一切为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习惯性转头看阵地的细节显示了“我”长期战斗生活养成的谨慎性。

B.材料一引用密电从正面写出长征的艰难,突出了吴起镇战斗的重要性。

C.材料二通过援引史料、人物口述等形式来记叙永丰战役,增强报道的真实性。

D.材料二写张富清的搪瓷缸、住所、生活习惯,展现出其初心不改的党员本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使用“嗬”“谁知道”“最后一仗啊”等具有口语色彩语句,符合回忆录的语言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B.材料二写张健全记录张富清行军礼之事,表现出老战士对党和部队的忠诚,体现了人物通讯可以从侧面报道人物的特点。

C.材料三以“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为观点,并引经据典,兼论古今,透辟分析,体现出新闻评论的特点。

D.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阐释“无我”,论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共产党人的涵养。

3.下列事例,不能体现材料三划线处“无我”的一项是(   )

A.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毅然指挥自己的战舰狠狠地撞向敌舰。

B.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元帅打破敌我界限,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转交其亲属。

C.县委书记焦裕禄,投身兰考,心装人民,不畏困难,矢志锁住风沙,制服洪水。

D.面对突发的疫情,无数白衣天使成为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4.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

5.《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优秀人物通讯一等奖,假如你是评委,会给出哪些获奖理由?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

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说,有些人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笨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但要是我们说一个人善良或者聪明,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可我们往往是这样区分人的。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①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②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③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选自《复活》第一部59章,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交代出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

B.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玛丝洛娃不想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帮助。

C.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遭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想办法帮助明肖夫母子,这也体现出玛丝洛娃内心仍存良善的一面。

D.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主要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进行不下去,陷入沉默,这如同戏剧中的静场,既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悬念,又以留白的方式增强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C.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主要采用议论和概述的方式,交代聂赫留朵夫的基本情况,与后文二人会面场景的描述相辅相成,让整个故事详略得当,重点情节凸显。

D.小说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眼睛,如“眼睛不看他”“可怕的”“在微笑”等,在表现玛丝洛娃转变的同时揭示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

8.聂赫留朵夫说“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功能,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处语句中的省略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选择两处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文侯谓李克曰:“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ト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ト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选自《史记·魏世家》)

[注]①五羖:此指百里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国人称善                         犹且从师而问

B.穷视所不为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问相克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D.所以知君必相魏成者               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克进退有据,正直敢言。他认为自己身处阙门之外,不在权力核心,没有资格参与择相大事;被文侯追问,才提出识人的方法,后又严辞驳斥翟璜。

B.李克善于识人,荐人有法。他的“识人五法”让文侯心有所悟,相位归属得以确定;李克虽然与翟璜的关系更为亲近,但能秉公荐贤,更加难能可贵

C.翟璜胸有正气,有君子之风。他虽因遭到不公平对待而愤愤不平,但被李克驳斥后坦承已过,自称“鄙人”,既表达内心的自责,也展现自谦的风度。

D.尚贤是我国优良传统。秦穆公重用百里奚,称霸诸侯;祁黄羊为国荐贤,国人称善;文侯择相,贤者为先,都成一段历史佳话,也表明贤才是国之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4.文中李克对翟璜的责问进行了批驳,请简要说明李克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三、其他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已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商,字子夏。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文中划横线处孔子识人的方法与上面文言文中李克的“识人五法”有何不同?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贬,写了五首《放》诗;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②周公: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后还政成王。③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后篡汉自立。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人生逆境,友人对一些人事不免产生疑惑,诗人写此诗以作劝慰。

B.以“试玉”与“辨材”为例阐述“一法”,形象说理中肯定友人品质。

C.尾联既对前面的事例进行假设分析,又蕴含着诗人与友人的相互激励。

D.全诗以议论为主,融情理于具体事例之中,富有理趣,读来意味深长。

17.诗的颈联写周公、王莽两人,对整首诗表达劝慰之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识别好学之人的标准,即要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并且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

(2)孔子认为要识别君子和小人就要看其价值追求,看其对“义”与“利”的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不仅要知人,也要自知。

 

六、语言表达

请阅读《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地美丽。

②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侯,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        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       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方框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2.为组织好研讨活动,年级学生会决定邀请本校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给予指导,下面是其邀请函正文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①为提升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②陶冶审美情操,③我们将围绕以“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为主题,④操办一场专题研讨会。⑤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声誉,⑥深受学生喜爱和敬佩。在此,⑦我们特邀您担任此次活动的指导老师,⑧衷心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出席,⑨恭候您莅临指导。

23.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研究,某小组发现: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这四个要素并不是随意排列的,它们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他们把这一研究成果绘制成如下框架图。请阅读此图,从“读者”的角度阐释文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七、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学们在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过程中,就“有为”和“无为”产生了以下争论。有同学说,《老子》有言:“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在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有同学反驳:《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更有时代意义,我们应该像儒家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班级计划召开“传承优秀文化,奏响时代凯歌”主题班会,请针对上述同学的认识,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观点、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B

4.①长征途中的不畏艰难;②战争中的不怕牺牲;③和平年代的忠于祖国,甘于奉献;④心中有民一切为民的无我之境。

5.①选题(选材)准确。选取张富清这一时代英雄人物,颂扬时代英雄,体现时代精神。②表现角度准确。再现战争真实场面,让读者体会战争的残酷;展现今天朴实生活,尽显其不改初衷的精神品质。③细节描写具感染力。如“行军礼”这一细节,尽显一位军人的对党和军队的忠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④标题精当。“英雄无言”是对张富清老人战功显赫、深藏功名高贵品质的高度概括。

 

6.B项,“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理解错误,典狱长对犯人没有好感,如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说“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是因为上级指示他,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7.D项,“小说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眼睛”分析错误。选文中多处写玛丝洛娃的眼睛,但是除了描写她的眼睛之外,还有外貌、语言、神态描写。如“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8.①玛丝洛娃由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②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③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因自己的付出与爱而让玛丝洛娃有所转变的兴奋与惊喜。

9.①处为欲言又止,语意未尽。写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的复杂心理,表现了他对过去伤害玛丝洛娃行为的愧疚。②处为说话的断断续续。写出了聂赫留朵夫思想跳跃的过程,表现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③处为说话中的沉默。写出了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她自我的回归,人性的渐醒。

 

10.C

11.D

12.C

13.祁黄羊的话,说得真好啊!他举荐外人,不感情用事避开自己的仇人,举荐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14.问对方,引对方反思;说为人,不偏不倚;巧对比,高下立判。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原句翻译为:以前秦穆公国家小,地方又偏僻,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其志向远大;地方虽偏僻,但行为正直。从监狱中启用百里奚,并授予大夫爵位,和他谈论了三天,把国家大事交给他。

根据文意,“秦国虽小其志大”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后一句的主语是“志”,那么前一句的主语就应该是“国”,“秦”与“国”之间应该断开,排除答案AB;“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中有两个独立的谓语动词“爵”和“起”,所以是两个独立的句子,“起”字前应该断开,排除答案D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第一个“焉”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第二个“焉”兼词,是“于之”的合音。

B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第二个“其”常用于疑问句句首,此处表揣测语气,恐怕,大概。

C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到。

D项,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他虽因遭到不公平对待而愤愤不平”表述错误。根据文中李克的话“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可知,魏成子的能力确实在翟璜之上,故并不存在“翟璜遭到不公平对待”之说。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善哉,祁黄羊之论也,主谓倒置句,应为“祁黄羊之论善哉”,祁黄羊的话,说得真好啊;外举,举荐外人;内举,举荐自家的人;公,大公无私。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李克面对翟璜的责问所作的批驳大致可以分为三层。首先,设置疑问“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这是引导翟璜自己去思考,让他自己去反思,比直接批驳更有效果。然后又说“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ト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是拿魏成子和翟璜平时的为人做事作对比,所述均是事实,不褒不贬,不偏不倚。最后,以魏成子和翟璜举荐的人作对比,“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意在说明魏成子比翟璜更善于举荐人,再次让翟璜在对比中认识自己,高下立判,不言自明。通过这三种方式进行批驳,言语不多却步步紧逼,很容易的让对方就范。

参考译文:

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景公问孔子:“以前秦穆公国家小,地方又偏僻,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其志向远大;地方虽偏僻,但行为正直。从监狱中启用百里奚,并授予大夫爵位,和他谈论了三天,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秦国这样就是称王也可以,称霸还算小的了。”景公听了很高兴。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魏文侯对李克说:“国内混乱就想得良相。现在选择丞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怎么样呢?”李克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议论尊贵的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议论关系亲近的人的事。我的职务在宫门以外,不敢担当这一使命。”文侯说:“先生遇事就不要推让了。”李克说:“是君王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裕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举荐哪些人,处于困境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穷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这五点就足够决定人选了,何必等待我说呢!”文侯说:“先生快回家吧,我的丞相已经选好了。”李克快步走出,顺路去翟璜家拜访。翟璜说:“刚刚听说君王召见先生询问丞相的人选,究竟选谁当丞相呢?”李克说:“魏成子当丞相。”翟璜愤怒地变脸说:“西河的守将,是我推举的。君王在境内最担心邺,我推荐西门豹治理。君王计划讨伐中山,我推荐乐羊。中山被攻占后,找不到合适的人镇守,我推荐先生你。君王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屈侯鲋。凭耳目的所闻所见,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子?”李克说:“你把我举荐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谋求做大官吗?国君询问设置丞相这一问题,我就是这样回到的。我之所以认为君王会让魏成子做丞相,是因为魏成子的俸禄千钟,十分之九用在他人身上,十分之一用在家里;所以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都被国君尊为老师。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子。你怎么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谦恭地对他拜了两拜,说:“我翟璜,是个鄙陋无知的人,回答得不对,愿意终身做你的学生。”

(选自《史记·魏世家》)

15.①李克关注人在不同境遇中的言行;②孔子关注与什么人交往。

 

16.C

17.①诗人例举周公、王莽二人在时间的检验下忠奸毕现的史实,揭示了要用长远的眼光去衡量、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轻易下结论的道理。②两个典故,一正一反,对比强烈,说服力强,让诗人的劝慰之情更加理性,大大增强劝慰效果。

【分析】

16.

本诗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C项,“诗人与友人的相互激励”错,应该是白居易激励元稹。

故选C

17.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诗的颈联写周公、王莽的事迹是举例论证前面提出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观点,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这两个例子一个是正面例子,一个是反面例子。“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用具体例子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大大增强了劝慰的效果。

18.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1)句,依据题干“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应填写“敏于事而慎于言”,依据题干“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应填写“就有道而正焉”,注意“慎”“焉”的写法。

2)句,依据题干“君子和小人”“对‘义’与‘利’的态度”,应填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意“喻”的写法。

3)句,依据题干“不仅要知人,也要自知”,应填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注意“知”“智”的写法。

 

19.D

20.C

21.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22.(1)③删去“围绕”或者删去“以……为”;

2)④将“操办”改为“举办”;

(3)⑤将“贵校”改为“我校”;

(4)⑧删去“拨冗”或“从百忙之中”“抽身”。

23.读者通过解读作品,认知并思考作者和世界,读者对作者与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又能进一步推动对作品的深入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