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2020学年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2021学年上海师大附中闵行区分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1上海崇明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21上海宝山高三一模语文卷 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

1.(6分)按要求填空。

(1)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2)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3)黄庭坚作诗讲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比如其《登快阁》一诗中“落木千山天远大”一句就是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4)苏轼在《亦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分)

2.(2分)某校举行了一场小型义卖活动,当地报刊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发表了一篇新闻稿。以下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义卖活动如期举行》B.《今天真是因吹斯汀》

C.《赠人玫瑰手有余香》D.《情满天下爱溢乾坤》

3.(2分)小明顺利通过了春考,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录取,以下诗句最适合他此时心情的一项是(  )

A.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

B.若教仙桂在平地,更有何人肯苦心。

C.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D.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三、解答题

4.(5分)根据《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判断正误。

(1)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判断对错)

(2)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文字不是人们生活的必要媒介,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有语言等传情达意的方式;人的生活是定型的,不需要文字帮助记忆。   (判断对错)

(3)中国乡土社会,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   (判断对错)

(4)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血源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判断对错)

5.(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谈谈中国的传统文化

张岱年

中国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在上古时代是独立发展的,形成人类文化的一个独立典型。直到十五世纪,中国文化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促进了西方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在中国本土却没有起到变革的作用。十六世纪以后,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至十七世纪中叶起,逐渐形成西方近代文明,中国则落后了。到十九世纪,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人民发愤图强,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站起来了”。救亡图存问题的解决,在历史上将会日益显示出非常伟大的意义,从此,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在近代的落后,表明近代中国文化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中国没有孕育自己的近代实验科学,又没有产生近代民主制度。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确实揭示了文化改造的主要任务。尽管中国没有产生自己的实验科学,但是,中国古代的科学知识也还是相当丰富的。

在文化问题上,要避免两种不正确的倾向,即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也要反对中国文化优越论。早在二三十年代,主张全盘西化的是胡适之先生,主张中华文化优越论的是梁漱溟先生。我提的口号是“文化创造主义”,即“综合创新论”。多年来我一直就是这个观点,中体西用我反对,西体中用我也反对,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把中西文化各自的贡献综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是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培养民族自尊自信,需要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在不是讲得太多,而是还没有被充分地发扬。所谓批判继承,当然是要有所批判,但主要还是要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一些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缺乏了解,光羡慕西方文化。其实,中国古代有许多深刻思想,但是因为中国古书的文字简要,有时就很难理解,不像西方著作长篇大论讲得那么详细。中、西哲人各有短长,中国古代思想家虽论证欠缺,但也直截了当,意蕴丰富,废话不多。

中国文化主要还是儒家的。有学者认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家思想,因为孔子、孟子很少讲本体论,第一个讲本体论的是老子。我认为《易传》还是儒家思想,这是很明显的用老庄思想解《易》是可以的,但用象数、纳甲之类说《易》,那就近于迷信了。我们应抓住中国文化的主流,并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

简言之,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是“以和为贵”。

“以人为本”还体现了人格价值思想。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在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事实上孔孟讲的就是人的“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的团结合作。“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而现在的世界更需要“和”,而不是“争”,如果再继续相互残杀,那么人类就没希望了。“和”才是持续发展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意义,概括说起来就是能够有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与自然,道德与生命三种关系。

作为一个中国人,确实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弘扬我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中国文化的新形态,是我们当代人的庄严任务。

(1)《易》是五经之一,请写出其他四经《   》《   》《   》《   》。

(2)第段中“站起来了”在文中的意思是   

(3)阅读第段,概括“和”的含义:   

(4)从全文看,作者主张对待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要:

(5)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最优秀的文化,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

B.中国文化存在的严重缺点是没有自己的实验科学和自己的民主制度。

C.从全文看,文章重点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客观分析各自的优势与缺点,呼吁运用唯物辩证法,把中西文化各自的贡献综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D.中国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其中糟粕与精华并存,又有主流支流之别。所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弘扬的是儒家文化的优秀部分。

(6)请用简要的文字介绍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100字左右。

6.(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像月光与玫瑰同时出现

宁 白

最近读柳鸣九先生的《种自我的园子》,其中有记述朱光潜先生一文,这让我想起我的大学美学老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入杭州大学夜大学,学习中文。同学中,大多是在田埂、草原、森林中历经了艰难的回城知青,胸无文墨,心思补学,个个粗粝而饥渴。对我来说,美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五十多岁的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舒缓简约,每次上课,人都很齐。

那天,老师正讲着朱光潜先生的美的移情理论,循循诱导人的心境和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突然,灯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同学中出现了惊讶和纷乱,但老师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就还是继续着她的讲解。这时,我看见月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照在靠窗的一排学生身上,黑暗中的教室有了亮光。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教室里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安静,老师所讲的“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这样陌生而新鲜的内容,让我们似乎受了一次洗礼。以至下课前灯亮了,大家仍然没回过神来。

每个同学都记住了这堂课,记住了在黑暗中听讲时自己的心理感受。我还牢牢记住了朱光潜这个名字。

不久后的又一堂美学课,老师由她的先生背着进了课堂。我发现,老师的小腿绑着石膏。她微笑着向我们致歉,身靠讲台,依然站着。这堂课讲了美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还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述。我记住的话是,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生疏而富有哲思的话题,又觉得美妙而温馨,似乎在一片荒芜的田野暗处,看到了一盏暖暖的灯。

我去买了朱光潜先生的书看,也关注起了朱先生的故事。

上了北大经济系的“插友”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未名湖畔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译著,朱先生正好路过,告诉她,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这位同学不认识朱先生,看着这位清癯矮个老头的多嘴,甚为气恼。直至路过的一学生向朱先生问安,才知道遇见的正是自己的偶像,她顿时怔住。待她起立要向朱先生致歉时,先生已踽踽离去。她说,一生的仅见,让她一辈子铭记。

很多北大人,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晚年的朱光潜先生坐在他寓所门前的石头上,身边放着一堆玫瑰花,给路人每人奉送一枝。这时,朱先生的两眼视力已经很差,很难辨认出眼前走过的人是谁,他只是在传递一种美意,把心中的一种美感传导给路人。这是朱先生美学理论的躬身实践吗?按当下人说,很像一种行为艺术。我想,从这位矮小瘦弱的美学大师手中接受了玫瑰花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或者素不相识的校外人,他们心中的冲击,不仅有关美感,也有关一位学者出于善良的道德实践。

于是,我从杭州去了北京大学,探访未名湖畔的燕南园。

这时,朱先生已辞世多年了。走在那一幢幢灰色小楼之间,我不知道哪幢楼是朱先生的故居,也没找到传说中朱先生坐过的石头,只见小路清静、安逸,偶尔有路人匆匆走过。我在这里,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想象“一身肃穆,不苟言笑”的朱先生,微笑着把红色的花朵递送过去,接花的人,惊讶过后,一脸笑容。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遭,让我沉浸。

我曾在朱先生的著作中,读到过北大校长蔡元培在二十世纪初讲过的话,大意是,中国没有宗教,可以普及美学教育,用美育代替宗教,来提升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此说一出,不同见解纷起。但是,从我美学老师的授教中可以知道,朱先生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他在体弱的晚年无法上课,难以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远远地丢弃了曾经的委屈,淡却了铭心的伤痛,以花送路人,是想告诉人们,赠人以美,可以美美相传,滋养人的魂灵。

在这安静的小路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她也是一位美的传授者和践行者,暗夜独语、忍痛倚案的解惑和传道,都是给那时思想贫瘠、浅薄的我们,以美学的启蒙、道德的引导。

……

(1)第段中加点词“粗粝而饥渴”很有表现力,联系下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第段和第段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何区别?请加以分析。

(3)本文的标题颇具匠心,结合全文,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

(4)文章到第段并没有结束,依据上文,补写一段文字。(80字左右)

7.(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塞上曲

(唐)于鹄

行人朝走马,直走蓟城傍。

蓟城通汉北,万里别吴乡。

海上一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1)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本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咏史诗

古体诗

B.边塞诗

古体诗

C.咏史诗

近体诗

D.边塞诗

近体诗

(2)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烽火”与“百战场”形成对比,表现战争失败的残酷。

B.“发”“度”二字用比喻比拟手法,表现战事的急切迅疾。

C.作者善用叠词,描绘中原与塞上的春日景色,具有音韵美。

D.这首诗从语言风格来看,刚劲凝练,慷慨激昂,奇诡瑰丽。

(3)紧扣“断君肠”一语,赏析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8.(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

(1)正襟   

(2)纵一苇之所   

四、选择题

9.(2分)下列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白露横江,水光接天B.望美人兮天一方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10.(2分)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

A.山川相缪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举匏尊以相属D.相与枕藉乎舟中

11.(2分)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吾道也B.顺流而

C.方其破荆州,江陵D.訇然

12.(2分)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侣鱼虾友麇鹿吾尝终日思矣

B.月出东山之上不拘

C.飘飘如遗世独立郁苍苍

D.不知东方既白倚歌而和

13.(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苏子愀B.凌万顷之茫

C.何为其D.其声呜呜

14.(2分)下列与例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渺渺兮予怀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客有吹洞箫者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5.(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B.在《劝学》中,作者认为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C.《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D.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五、解答题

16.(2分)翻译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7.(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梅谱》序

(明)王思任

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何□?心可以入万世,而人必不肯出百年。试摆列一世之人摘看一世之心,卑者逐无涯,高者命不朽。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

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将至,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腕脱神飞,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气不止,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共华殆尽。化则还天,诚能动物,一之至也。

雪湖尝告人曰:“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即可解而又不可知。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画解之,此共心之独至,千而下有必传者也。著《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性既孤高,而家贫不能再刻,无以应问奇者。

予偶还里中,访雪湖山房,出旧稿示余,余为刻之于姑孰官邸。人共谓雪湖得梅之趣,而吾独谓鸯湖得梅之苦。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传焉是《梅谱》乃导师也

(选自《刘雪湖梅谱》,有删节)

【注】王元章:即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焉

B.与

C.也

D.矣

(2)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对第段加点短语“歌弈之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

B.善歌善弈者可解而不可知。

C.雪湖以梅知之,以画解之。

D.韵在声后,格在局先。

(4)下列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志趣。

B.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获得了画梅乐趣。

C.作者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孤寒本色。

D.作者认为刘雪湖从画梅中体悟到甘苦。

(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

三、作文(70分)

18.(70分)我们这个时代,“复制”似乎无处不在:点击一下鼠标,可以复制一篇文稿;接受一次美容,可以复制一个偶像;建造一条流水线,可以复制一批产品;圈划一块土地,可以复制一座城市;传唱一首歌,可以复制一样情感;阅读一本书,可以复制一种思想……

请以“复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9-2020学年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6分)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重点字:庸)

(2)青青子衿(重点字:衿)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粟)

二、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分)

2.C

A.“义卖活动如期举行”虽然言简意赅,易懂易读,但是未能体现奉献精神;

B.“因吹斯汀”是英语的中文音译,很多人不理解,作标题不合适;

C.“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意思是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用在这里正符合义卖的公益性和准确鲜明,言简意明,易读易懂,生动活泼的新闻标题特点;

D.“情满天下爱溢乾坤”夸大的校园义卖的功用,小型义卖活动不能体现情满天下,爱溢乾坤的意义。

故选:C。

3.A

【解答】结合题干要求,小明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录取,此时的心情应该是考中之后的开心、兴奋,对比选择时一定要体现这两点:一是考中;二是高兴。

A.“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意是在这太平的时节又遇着主考官员公允,我不感到龙门是难于通过的险要关口了,用在此处合适;

B.“若教仙桂在平地,更有何人肯苦心”是作者落第后写的诗,用在这里不合适;

C.“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在浪迹十年之后而知天命的心情,用在此处不合适;

D.“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意是一连几年都没考上,又要回东边的故乡去,真不好意思向长安旅店主人这个老熟人告辞啊!讲的是没有考中,用在这里不合适。

故选:A。

三、解答题

4.【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文章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解答】(3)“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表述绝对化,原文为: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4)推理错误。错在“说明相较血源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原文,“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相对而言,血缘性的地缘更显著”。由此可见,血缘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答案:

(1)√

(2)√

(3)×

(4)×

5.

【解答】(1)“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2)由“到十九世纪,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人民发愤图强,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站起来了’”可知这“站起来”强调中国的独立,不受他国侵略是自由的,又“救亡图存问题的解决”强调新中国的成立,意为当家作主等含义。

(3)根据“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人和指人与人的团结合作。‘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可知“和”的含义指“多样性的统一”“团结合作”。

(4)根据原文第段“中国在近代的落后,表明近代中国文化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中国古代的科学知识也还是相当丰富的”,可知作者认为对待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第段“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在不是讲得太多,而是还没有被充分地发扬。所谓批判继承,当然是要有所批判,但主要还是要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以及举了中西文化差异等例子,提出“中国古代思想家虽论证欠缺,但也直截了当,意蕴丰富,废话不多”“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等,最后又再次强调“弘扬我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中国文化的新形态,是我们当代人的庄严任务”。综合这些内容可知作者主张对待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但主要是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5)A.“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最优秀的文化”错误,由原文“中国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中国文化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反对中国文化优越论”可知选项中的说法无中生有。

B.“中国文化存在的严重缺点”错误,由原文“近代中国文化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中国没有孕育自己的近代实验科学,又没有产生近代民主制度”可知是“近代中国文化存在一些严重缺点”,选项扩大范围。

C.“文章重点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客观分析各自的优势与缺点,呼吁运用唯物辩证法,把中西文化各自的贡献综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错误,由原文第段“多年来我一直就是这个观点,中体西用我反对,西体中用我也反对,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把中西文化各自的贡献综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和结尾段“弘扬我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中国文化的新形态,是我们当代人的庄严任务”可知选项中的内容只是作者的一个观点,文章的重点应是“弘扬我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中国文化的新形态”。

故选:D。

(6)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戏曲、皮影、武术等等,介绍时注意抓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特点,说明其作用、地位和影响等。如中国书法有三大特点,历史悠久、中国独有并且书体多、门派多,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等;又如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等。答题时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1)《诗》《书》《礼》《春秋》

(2)独立、自由、当家作主

(3)多样性的统一团结合作

(4)批判继承,但主要是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5)D

(6)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其历史悠久、中国独有并且书体多、门派多,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与中国绘画同源,相辅相成,而且也是中国哲学、东方文化与华夏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

6.

(1)“粗粝”形象地描摹同学们历经磨难而学识匮乏,精神层面未经美学启蒙的粗糙状态;“饥渴”则生动地刻画出同学们想改变精神贫瘠的殷切期望。与下文老师“穿着裙子”、月光下“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的雅致形成直观而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这一课堂“洗礼”心灵冲击力的强大。

(2)第段先通过对老师身体不便依然站着上课动作的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再从老师课上所说又被“我”深深记住的话,以及我上课的感受凸显老师的学识修养,后者属于从侧面描写刻画人物。而第段则是通过一位“插友”的转述写朱光潜先生对他的诚心告诫,表达对朱光潜教授严于剖析自己的反思精神的敬意,强调美学教育的价值,属于从侧面描写刻画人物。

(3)内容上:标题中的两个意象涵盖了文章所叙述的内容,“月光”指大学停电时,美学老师在月光下授课,让学生深受触动的画面;“玫瑰”指朱光潜先生晚年奉送路人玫瑰的场景。标题蕴含文章主旨,“月光”和“玫瑰”同时出现,表达的是对美学老师、朱光潜教授都将美传递、馈赠给他人,滋养人灵魂的敬意,强调美学教育的价值。手法上:两者“同时出现”将对美学老师的回忆与对朱光潜先生的认识交织书写的构思相一致;两个意象本身构成沉静雅致的美丽画面,既是美学的象征,也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因而,标题成为全文情感纽带和意蕴载体,运用意象叠加、比喻、象征等手法形象生动,独具匠心,余音袅袅。

(4)一位夜大同学,把后半生用于开办一所礼仪学校,讲述美对人的心智、行为、道德的作用,常年奔波在城乡,还作文写书,成为当地一位受欢迎的礼仪美学的传播人。

7.

(1)B

(2)C

(3)声色结合,寓情于景,先写中原与塞上两地春日景色的清丽,再写琵琶横笛的声调凄恻,以乐景衬哀情,更显战争之悲。全诗调动多种手法突显思乡之愁、战乱之伤,很有感染力。

8.【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解答】答案:

(1)端正地

(2)到

四、选择题

9.【分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解答】A.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B.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有隐喻君王之意。今义:美女;

C.古义:于是写。今义:表原因;

D.古今意思相同,杂乱不堪。

故选:D。

10.【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解答】A.“缪”通“缭”,缭绕,纠结;

B.“冯”通“凭”,乘;

C.“尊”通“樽”,酒杯。“属”通“嘱”,相互劝酒;

D.无通假。译文:(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有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用法发生了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判别词类活用可以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也以今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数词活用。

【解答】A.“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B.“东”,名词作动词,东进。

C.“下”,名词作动词,攻下。

D.“中”,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故选:D。

1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解答】A.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B.介词,从/介词,表被动。

C.都是语气词,形容词的词尾词,可不译。

D.助词,取独/代词,他。

故选:C。

13.【分析】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要结合教材梳理归纳虚词常见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准确翻译。

【解答】A、…的样子,译:苏轼面带悲伤的样子;

B、…的样子,译: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C、这样,译:为什么它这样啊;

D、…的样子,译:洞箫呜呜作声。

 

故选:C。

14.【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作“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作“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解答】例句: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安”作动词“在”的宾语前置,译文:但是如今在哪里呢。

A.主谓倒装,谓语“渺渺”放在主语“予怀”的前面,译文:我内心的情思悠远。

B.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这不是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C.定语后置句,“吹洞箫”作定语后置修饰“客”,语文: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D.宾语前置句,“句读”作动词“不知”的宾语前置,“惑”作动词“不解”的宾语前置,译文: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故选:D。

15.【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A.根据这几句诗的上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可知“羽扇纶巾”写的是周瑜的儒雅形象,不是诸葛亮。

故选:A。

五、解答题

16.

假若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

17.

【解答】(1)考生要注意本处中的选项中的虚词只有“也”和何才能构成反问语气,同时“也”在虚词中是充当语气助词的身份;

故选:C;

(2)“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共华殆尽”,本句意思是曾经有严某泛舟,打开他的图画观看,刚好有采花的蝴蝶翩然飞来,依依不舍地跟了约有几里路;又曾经为倪中丞画影壁,过了半年,影壁上的花朵就被蜜蜂吃尽了;

此处显然使用了比拟手法,将蝴蝶拟作人“依依”跟着船只;而蜜蜂把画中的花当做真实的花吃尽,显然又用了夸张手法;这两个例子突出刘雪湖画的梅花的栩栩如生;

(3)注意结合对文段的把握理解“歌弈之悟”,说到“歌弈”是在第三段,“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这才是对其的理解;而AB是对两种不能理解的情况的批判,C则是陈述刘雪湖理解的事实,而不是理解的道理;故选D;

(4)本句重点理解在于“趣”与“苦”;人们是从画梅的技巧和兴趣来看待的,作者是从画梅的精神品格来看到的,因而此处的“苦”是作者认为画作者悟出了梅花的孤寒本色,要注意抓住梅花孤的特点;

(5)“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开篇即点明观点,说明有必传之心,是因为心足以流传万世,而人不过百年;百年之外,人与心都湮灭尘土,能够继续流传的没有几个;

第二段举例刘雪湖学画和他达到的成就,第三段则写刘雪湖学画领悟的艺术观点;为最后自己说重刻《梅谱》造势,说“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表达对其“心”的尊重;

 

答案:

(1)C;

(2)运用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蝴蝶对纸上梅花“依依”和蜜蜂吃尽壁上梅花,凸显刘雪湖画的梅花形神毕肖,表现作者对其画梅之高超境界的赞赏;

(3)D;

(4)C;

(5)本序首先点出“天下必传之心”“无几“的观点,然后介绍刘雪湖学画过程及其作品的特色,再进一步指出刘雪湖的艺术观点及成就,最后交代自己重刻《梅谱》以传“雪湖之心“表达敬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