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8联考八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河北(邯郸)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全国卷语文试卷


T8联考八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实验中学、东北育才中学、石家庄二中、华中师大一附中、


西南大学附中、南京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福州一中)


(考试时间:2020 年 12 月 29 日上午 7:40—10:10)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正影响着整个国际格局和秩序的演变。要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我们必须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和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

“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解构西方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并揭示中国崛起的一些规律,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它甚至可以与西方主流话语进行对话、交锋乃至胜出。“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改革, 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提高,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的各种理念及制度安排,最终被接纳为西方社会的成员。“文明型国家”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它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

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这个现代国家与众不同。中国拥有超悠久的历史、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任何一个方面,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古老文明形成的许多传统使得中国能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长处。今天的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五千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之长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文明型国家”的文明基因太强大了,如果这样的国家要被全盘西化的话,它必定走向混乱、分裂乃至解体。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崛起的,并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因此而分外厚重和精彩。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自身的许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所形成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摘编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重要成果。这也让中国这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较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同和点赞。但我国在世界上有时仍然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是解决好“挨骂”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必须深刻领会、努力实践,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人更好了解一个进入新时代、展示新作为的中国。

国家形象的塑造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文者,贯道之器也”。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主动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展示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让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摘编自《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

材料三:

(图片摘自《【新闻眼】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最新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文明型国家”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主流话语权的交锋和博弈,所以它必将有利于中国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

B.中国只有不断加大国际传播的力度,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形象呈现出来,进而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可。_18

C.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所以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必须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D.中国主流媒体在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认知度不同。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伴随文化的自信,如果当初中国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对西方亦步亦趋,中国的命运必定面临重大危机。

B.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使中国成为了“文明型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C.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D.关于我国在海外的国家形象,一些研究已经能从传-wqppqi播受众、传播渠道等角度展开分析,为我国传播策略的改进提供参考。

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则材料均使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逐步深入,展开其丰富论证。

B.材料一始终围绕“文明型国家”核心概念展开论证,材料二则侧重讨论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的议题。

C.两则材料说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使用了对比论证,而材料二则使用了引用论证。

D.两则材料共同提出相同的观点——要想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就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文明型国家”的特征。(4 分)

5.面对某些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不实报道和宣传,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6~9 小题。

文明

西元

身子热了,反倒发起了抖。头顶上有月光,王尽美和布宁头对头坐着。

……

说完,王尽美又开始发起抖来,能发热的纸袋凉透了,再没有一丝热量。他看了眼头顶的月亮一狠心,说,咱们得赶路了。他站起来,阵阵眩晕,身体像块干透了的黄泥,稍一用力就会碎掉。

(摘编自《解放军文艺》20218 年第 7 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描写了在抗美援朝战斗中,中国战士与美军战俘之间的一段对话,透过美国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在天气极度严寒、缺乏战斗装备的情况下依然顽强战斗的中国战士的崇敬之意。

B.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让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这位志愿军战士对和平幸福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但他更明白争取这样的生活必须靠中国人的自立自强。

C.一无所有的中国人在坚守高地,而装备精良的美国人却在“逃亡”,这一对比尤为鲜明的突出了中国军人意志上的坚不可摧,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D.王尽美说“我们投降过”是指中国因为自己的孱弱而在曾经经历的那些侵略战争中受尽屈辱和欺凌,而“现在把善良收起来了”则是指中国再也不会软弱地把希望寄托在“投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注重使用生动形象的修辞格来增强小说的艺术性,比如“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身体像块干透了的黄泥,稍一用力就会碎掉”使用比喻来说明年轻战士的身体已经疲惫虚弱到极点。

B.小说多处使用心理活动描写,比如:“布宁有些失望”,“布宁有些伤感”,“他想对这个中国人说点什么,可对方太情绪化了,什么也听不进去”等等,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C.小说善用细节呼应,开头的“身子热了,反倒发起了抖”和结尾的“王尽美又开始发起抖来”,再比如首尾出现的“头顶的月光”等等,在形成了首尾照应的同时,也渲染了战地环境的恶劣。

D.小说开始交代了对话双方的姓名,但是后文展开故事情节时却多次使用“对面的中国人”来指代王尽美,这样故意制造抽象称谓,暗示了两个士兵背后国籍、阵营、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和对立。

8.小说中处处充满战争的“野蛮”与残酷,却以“文明”为题,请简要分析“文明”与“野蛮”的内蕴。(4 分)

9.小说以对话展开情节,却以谁也“没听懂”对方的话作结,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 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 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 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摘编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兵谈第二】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目盲、耳聋,以三悖率人者,难矣。

【制谈第三】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武议第八】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摘编自《尉缭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B.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C.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D.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表和漏都是古代计时的工具,分别通过日影的角度、水位的高度来计时。

B.不佞,意思是自己没有才能,是一种用于自称的谦辞,也叫作不吝。

C.鼓是战鼓,枹是鼓槌,古代用击鼓传达军事指令,因此枹鼓可代指战事、军阵。

D.军正,是古代军中专职的执法官,因此司马穰苴遇事向他询问军法细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司马穰苴有自知之明。他虽受到晏婴和齐景公的赏识,得到提拔,但仍主动请求齐景公派出宠臣担任监军。齐景公答应了他,派亲信庄贾随军。

B.司马穰苴体恤士卒。对于士兵的饮食起居等各类事宜,他都亲自过问。有伤病的士兵得到了照顾,心怀感激,也斗志昂扬地请战。

C.《尉缭子》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司马穰苴面对已经没有战意的晋燕联军,仍执意展开进攻、乘胜追击,是《尉缭子》所反对的不义之战。

D.《尉缭子》对军事实践作出了理论总结。结合两则材料,我们能看出古代军事家们重视治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一贯的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2)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14.司马穰苴为什么要处死庄贾?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万山潭①

作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女昔解佩②,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①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②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 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稳坐磐石之上垂钓,心境仿佛与水性相通,将自我沉浸于周遭景物之中。

B.鱼儿和猿猴一低一高,相映成趣;作为动景,又恰与上联稳坐之“静”形成对照。

C.后两联借助典故,把自己游山的过程说成是在“寻访神女和玉佩”,浪漫而有趣。

D.诗人为传说而神往却求之不得,只得与当年的郑交甫一样心怀遗憾,郁闷而归。

16.闻一多称此诗贵在“冲淡”,“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请结合诗句,对本诗“淡”的特点加以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003 课标实验版选做】

(1)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用踮脚和爬山 所得的两种视野相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       ,         ” 两句委婉而贴切地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的感叹。

(3)李白在《蜀道难》中的“         ,       ”连续使用数量词,写出了山岭的曲折蜿蜒。

【2017 课标标准版选做】

(1)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用踮脚和爬山所得的两种视野相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 2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绘水天辉映,天地一片纯净晶莹的句子是“    ,    ”。

(3)李白在《蜀道难》中的“     ,      ”连续使用数量词, 写出了山岭的曲折蜿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8~20 小题。

①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制度,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 ,共战疫情。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感叹, 由于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的新标杆,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②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一直都在。只不过这次突然   的疫情,给了他们一个落井下石的新机会。不过,这一次他们被整个中国模式给震撼了,14 亿人同时戴口罩,可以一起宅在家里渡过这个难关,一批一批的医务人员、解放军、志愿者冲到前线,这在西方是     的。

③其实今天的世界经济早已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湖北是全球汽车供应的关键区域,因为 疫情,全球汽车产业掀起了一场停产危机,从日产到韩国现代都因 为中国供应的零部件短缺而受重创。德国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遇到供货问题,连美国的药品供应也出现了危机。

④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抗疫模式,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这和美国那种美国优先、极端自私、 、零和博弈的模式截然不同。从短期来看,中国模式意味着中国一 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代价。但中国人相信“天下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推动着对整个人类负责的抗疫模式,必将赢得更多的朋友与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俄罗斯政治学者马尔科夫说,从中国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它独自承受了打击,保护了全人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字音字形及语义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同仇敌忾 暴发    束手无措  新冠(guàn) 荒诞无稽(jī)

B.众志成城 爆发    望尘莫及  新冠(guān) 尔虞(yǔ)我诈

C.众志成城 暴发    不可思议  新冠(guān) 以邻为壑(hè)

D.同仇敌忾 爆发    无能为力  新冠(guàn) 专横跋扈(h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问题,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所以也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B.中国不是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而是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C.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更是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D.中国不仅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也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项是(3 分)

A.2000 年,阿根廷的马拉多纳被国际足联评选为“世纪球王”。

B.南京本地有句谚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C.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

D.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韩非子记载了仓颉造字时的一个思路。仓颉想给公开的“公”和自私的“私”造字。“私” 字的意思有点抽象,用什么字形来表达呢?想来想去,他找到了一个造字的好办法:画一个圆圈, 圈里的东西都是我的,也就是“ ”(厶)。在古人心中, ① 。于是他在“ ”(厶)旁加一个 ”(禾),创造出 ”(私)字,强调这是我私有的财物。“公”和“私”的意思相反,把私有的财物分给大家,就是“公”的意思。于是,他在“厶”的上面 ② 。在古人眼中,一先分为二,二又分为四,四再分为八, ③ 。因此“八”可以表示“分”的意思,把“私”用“八”不断地分开,这就是 ”(公)。

22.阅读下面新闻,请简要概括“九章”量子计算机的优势,字数不超过 30 个字。(5 分)

2020 年 12 月 3 日《科学》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中国团队研发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实现了对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速度比谷歌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悬铃木”快 100 亿倍。在中科大,记者见到了“九章”:3 平方米左右的实验桌上摆满了部件,另一张桌子上摆放着接收器。传统计算机由于晶体管和芯片材料的限制,其体积的减小是有限的。而每个量子元件尺寸都在原子尺度,构成的量子计算机自然也没有那般庞大。“九章”使用光量子计算,和原子、离子、超导电路等类型的量子计算机相比,它可以在室温下运行,但在量子比特增加上要比超导体系的量子计算机更难。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14 年圣诞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场上出现了奇异的一幕:战线两侧的同盟国和协约国士兵不约而同地放下武器,爬出战壕,走到曾经的“无人区”庆祝节日,交换礼品。这就是著名的“圣诞节停战”。人性的光芒终未被残酷的战争所掩埋。

材料二:2007 年,科特迪瓦内战频仍。足球明星德罗巴提议将 3 月的非洲杯预选赛放在叛军首都布尔凯举行,并邀请 200 名政府军前往观战,还送给叛军领袖一双印着“为了和平而团结”

的球鞋。这是内战爆发以来双方首次没有敌意的见面,最终科特迪瓦 5 球大胜,大家共同欢呼。足球竟成为了化解战争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面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团结而不是制造隔阂、推进合作而不是挑起冲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在 2020 年 11 月 12 日的《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致辞》

2020年还剩下最后几天,校团委计划举办一个“祈愿世界和平”的主题团会,请你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T8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逻辑关系的能力。A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判断“比较预测”和“交锋博弈”为递进关系。C项,逻辑混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D项,无中生有。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B项,推断不合理。根据原文对“文明型国家”的界定,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

3.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能力。A项,“开门见山”分析错误。文章中心论点是第二自然段提出的关于“文明型国家”核心概念的界定,而开篇提出“中国话语权”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

4.①“文明型国家”是将传统而古老的文明与超大型现代国家特征的重叠和融合;②“文明型国家”对外来文明能兼容并蓄,但它却不会被任何外来文明所同化;③“文明型国家”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优势。(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满分。)

5.①我国媒体应全面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大力推广中国理念和主张。②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真实中国。③借助当地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声,让海外民众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内容分析理解的能力。A项,“以美国人的视角表达崇敬之情”结论错误,小说中明显二人之间并未达成一种沟通和统一,美国人始终认为这是一种“野蛮人的勇敢”。

7.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艺术手法效果的鉴赏能力。“头顶的月光”并没有渲染环境的恶劣。

10.C【解析】原文句读: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译文: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机关,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11.B【解析】不佞不是不吝。不吝是不吝惜的意思,是用于征求意见时的客套话。

12.C【解析】晋国、燕国入侵齐国,司马穰苴守护国民,率军反抗,收复失地,所发动的是正义之战。

13.(1)穰苴虽然是田氏的妾生的孩子,可是这人的文才能使大家归附、顺从,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任用他。(“庶孽”“附”“威”各1分,基本句意1分。)(2)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利”“臣妾”“此皆盗也”各1分,基本句意1分。)

14.①庄贾身为监军,却迟迟未到,耽误了军队的行程,违反了军纪。②司马穰苴试图通过此举,达到严明军纪,树立权威的目的。③《尉缭子》指出,统帅须先建立制度,树立威信(或统帅有独立处置军中事务的权力)。(评分标准: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5.D【解析】诗人诗人虽求之不得,也并不沮丧,而是唱着歌乘兴归去。

16.①意象素雅清淡:诗中的万山潭水色彩清淡;石、鱼等意象也不着雕饰,清朗简洁。②情感闲适恬淡:诗人心境平和纯粹、安然自得,没有激烈的争斗之心、忧愁之情。③语言简洁淡雅:五言律诗文辞简洁,用词朴实,不事雕琢、不尚华丽,明白如话。④结构自然冲淡:四联融诗人所为、所见、所想于一体,如散文般自然地生出情趣。(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7.【2003课标实验版选做】(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2017课标标准版选做】(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解析:不能写“表里俱澄澈”,此句着重表现主客合一】(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18.C

 

1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中递进复句中的连词搭配、动宾搭配以及语序问题的辨析能力。“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谈中国举措对世界抗击疫情提供的短期帮助,意义相对较小;而“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谈中国举措对世界防疫事业起到的典范作用,意义相对较大,所以本句应该是递进关系复句。而“窗口期”只能和“创造”搭配,故选D。

2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B项,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A项,是特殊称号;C项,是需着重论述的内容;D项,是反语。

21.①最强调“私有”的东西是粮食(关键词:私有、粮食)②加了个“八”(关键词:八)③都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关键词:不断、分离)(每空2分)

22.①运算速度快;②体积小;③对运行环境要求较低。(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